我們在電視劇之中常常看到闖蕩江湖的大俠在飯館吃飽喝足之後,將一錠子銀元寶往桌子上一扔,大呼一聲「店小二,不必找了!」這時候店小二定是喜滋滋來收銀元寶,點頭哈腰道「客官慢走。」飯館之中的夥計們也算是看過世面,見過有頭有臉的人物的,一元寶銀子會讓他如此巴結嗎?
那是當然!像銀錠這樣的大銀,過去普通人家幾輩子都沒見過是正常的。這些銀錠子不在世面流通,屬於官銀,剛開始是由州道府從民間收集白銀,統一熔化澆築之後成為銀錠,然後打上官方的印鑑,由地方交由朝廷交稅、交付軍餉之類。除了官銀,也有做生意往來所澆築成銀鋌、銀元寶之類的,做朝廷生意的大商號才能收到官銀,普通老百姓一般生活所用都是碎銀兩。
在中國古代,金銀這等硬通貨重金屬是比較稀少的,一直到了明朝中後期和清朝,銀子才成為流通的貨幣。我們現在在博物館之中可以看到小船形狀的元寶、塊狀的銀錠以及條狀的銀鋌,上面都會明確標識重量。
銀錠通常分4種:第一種是大錠,就是「元寶」,重約50兩,又叫「寶銀」。寶銀有多種形狀,元朝以後基本定型,即我們印象中兩頭翹像小籃子一樣的元寶形。鑄成馬蹄狀的寶銀叫「馬蹄銀」。敦煌公案裡,斯坦因換王道士的經卷就是用的馬蹄銀。第二種是中錠,10兩重,秤錘形居多,又稱小元寶。第三種就是銀錁子,一到五兩不等,饅頭形居多。第四種叫「福珠」,又叫「滴珠」或「粒銀」,狀似珠,重一兩以下。梁山好漢常用「碎銀子」買酒,「碎銀子」即「福珠」。
如果有個有錢人家帶著五十兩的銀元寶去吃飯,只需要一兩銀子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店家就會拿出一個剪刀,將元寶的邊上剪下一個小條,如果剪得少了就再剪一次。那個時候幾乎每一個老百姓隨身都會帶著一個叫做戥子的小稱,可以準確稱量。碎銀子就是這樣在民間交易之中慢慢剪出來的,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智慧。
不過這樣子也會出現問題,因為澆築工藝不盡相同,銀子的純度和成色會出現偏差,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拿到一個統一的地方去換算一下。這就出現了傾銀鋪。他們能將碎銀子兌換成大銀錠,也能將大銀錠剪成碎銀子。當然,澆築的耗損還是有人們自己來承擔的。
《紅樓夢》中就有好幾次提到剪碎銀子。當銀子成為了貨幣之後,但凡是銀子做的東西都可以用質量來換算價值。魯智深曾經把李忠的銀酒杯,銀酒碗,銀酒壺,都踏扁了裝了一包帶走,就是為了當銀兩花的。姑娘家陪嫁帶來的銀首飾之類的,在關鍵時候也能抵錢用。
所以當我們看到一些古代劇或者武俠劇之中,才子佳人們進了一個館子,左右環視一圈拿出一塊銀錠子,一臉傲慢的樣子。老闆一時間十分為難:「哎呀,鄙店找不開。」我想,可能編劇對「找不開」真的有什麼誤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