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晉代葛洪在《抱樸子·勉學》中言道:「於是莫不蒙塵觸雨,戴霜履冰,懷黃握白,提清挈肥,以赴邪徑之近易,規朝種而暮獲矣。」這其中的「懷黃握白」就是指身懷錢財,黃,指黃金,白,指白銀,也就是俗稱的銀子。
近年來,一些電視臺喜歡製作一些鑑寶類的節目,除了一些陶瓷器具,也會有不少人攜帶古代錢幣或者金銀元寶前往鑑定真假。因為這些東西除了本身所具有的經濟價值,對於歷史研究也很有作用。隨著近代工業水平的發展,提取銀的技術水平得到不斷改善,不但更加節約成本,產量也逐漸增高,所以銀子在今天已經不是特別貴重的東西了。

01
在我國古代,常用於流通的貨幣主要有三種:金、銀以及銅幣。銀子的價值介於金和銅幣之間。在各個朝代,不同的時期,銀子的價值也有所不同。有一個判斷銀子價值的辦法是用這一時期的大米價格來推算。按照這種辦法計算,在明朝時期,一兩銀子大約價值等同於660元左右的人民幣。
一般來說,提起銀子,大家能夠想得到的形象都是銀錠或者像碎石子一樣的碎銀。還有一種銀制貨幣的形式是銀幣。清朝末期和民國時期的政府當局都曾經發行過銀幣,俗稱「袁大頭」的銀幣經常可以在影視作品裡看見。

02
眾所周知,銀子的最普遍的一種使用形象便是銀錠。銀錠是採取特殊的工藝熔鑄而成的白銀。我國在考古工作中出土了不少銀錠,在目前發現的出土銀錠中年代最早的,是在漢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所鑄造的銀錠。在隋唐時期以前,銀錠有著不同的稱呼如:「銀餅」、「銀鋌」。在明代也有相關記錄,根據《明史》記載,此時「朝野率皆用銀,其小者乃用錢,惟折官俸用鈔」。就其外形來說,銀錠除了常見的元寶狀,還有扁平形狀和棒形的。
而銀錠根據其重量分為四種,第一種是馬蹄形的寶銀,重達五十兩;第二種是多為錘形的中錠,又被稱為小元寶,重量大約在十兩左右;第三種被稱為小錁或錁子、小錠,形狀像一個小小的饅頭,重量為一兩或者二兩。最後一種就是不到一兩的散碎銀子,又被稱為滴珠、福珠。

古代的銀錠由官方鑄造,上面會刻上銘文。這些銘文在不同的朝代各有差異,漢代的銀錠上面所刻銘文字少;唐代銀錠上的字便開始多起來;宋代很多金錠銀錠上的銘文內容更加豐富,包括了用途、地點、成色、和工匠姓名等;到了元代,銀錠上的銘文還包括了稅課銀徭役折銀稅等內容;明代的銀錠上銘文內容更加豐富,還有涉及稅務的內容。
03
至於碎銀,多半都是由銀錠切割而來。在商業交易中出現找不開錢,或者需要鑑定真假銀錠的時候,人們會用專門的剪刀把銀子剪開,剪開的碎銀會稱量好加以記錄。影視劇裡也有咬銀錠辨別真假的橋段,也是同樣的道理。專家表示,這樣做的壞處很明顯,就是會讓白銀表面布滿牙印,相當不美觀,而且也不衛生。久而久之,銀錠看起來便十分粗糙。

銀幣相對銀錠,在我國作為貨幣流通的時間很短。銀幣俗稱「洋元」,從這個俗稱就可以看出銀幣最初並不起源於中國,而是15世紀的歐洲。銀元流入中國,大約是在明朝萬曆年間。我國第一次鑄造銀幣,是在清乾隆五十八年 (公元1793年)鑄造的「乾隆寶藏」銀幣。此後,道光、光緒和宣統年間,清政府都曾經鑄造過銀幣。滿清覆滅以後,民國也是以銀元為主要流通貨幣。
不同時期的銀幣有著不一樣的名字,在民間也有一些有趣的稱呼。墨西哥人帶來的銀元叫做「墨銀」、「番餅」或「洋鈿」,因為上面有一隻鷹又稱為「鷹洋」,還有人甚至把它稱為「番佛一尊」。光緒年間的銀元,因為上面有一條龍,俗稱「龍洋」。在民國年間鑄造的有孫中山和袁世凱頭像的銀元,分別俗稱"孫小頭"和"袁大頭"。

結語
白銀作為長久以來的流通貨幣,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在它作為主要貨幣的時候,市場,經濟,貿易,這些無疑不與白銀緊緊相連。因為時代背景的變化,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在現在已經不再作為流通貨幣使用,漸漸變成了工藝品以及收藏品,紙質貨幣取代了它們。而現在,電子貨幣又大行其道,時代的發展總是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巨變,每個人都必然受其影響。
參考資料:
《中國近代金銀幣圖典》
《抱樸子·勉學》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