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名人名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這些名言,最大的特點就是高度總結了生活當中最寶貴的經驗,並以最通俗易懂的文字表達出來,讓人一看便知,瞬間醒悟。
或許正因為如此,歷代以來的聖賢或大德,才有各種家訓,供子孫後代參考或引以為戒,最終達到「齊家」的根本目的。
所以,所謂的名人名言,真正的出處不過是一種家訓或師訓,如《論語》,事實上,就是中國最大的師訓,這本師訓是孔門弟子記錄孔子生前言行的合集。無獨有偶,古印度聖賢釋伽牟尼的言行也被弟子們記錄成經,即佛經,供後世的佛弟子依照修行。西方的聖賢蘇格位底,其言行也是通過自己的學生柏拉圖重新詮釋,才被後人所知。
因此,從某種角度上說,名人名言的本質,其實也是一種教化,一種聖賢對於後人的教化,如《論語》當中,孔子曾說:
「君子色而不淫,發乎情,止乎禮」
他老人家認為,食色性也,就算是君子也不例外,也就是說,是人都難免好色,古來聖賢同樣無法免俗,只是對於君子而言,好色更講究雅俗之分,注重原則與尺度罷了,換句話說,君子也是人,也具有好色這種習慣或需求,只是相對於普通人來說,他們知道用禮儀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不給「好色」這一行為泛濫到不顧「禮儀」的程度,即讓「好色」止乎禮這個層面。
因此,所謂的色而不淫,至少包含有以三個意思,即:
一、好色屬於人的本性,並不是什麼罪惡
孔子講「色而不淫」,其實並不否認「好色」是人的本性或天性,也就是說,無論你是君子、聖賢或小人,都有「好色」這一需求,換句話說,只是你是正常人,就會有「好色」這種衝動,好色本身並不因為你的身份而有所改變。
進一步的說,「好色」本身並不是罪惡,真正有罪惡的是人心,而不是「好色」本身,這個道理古人幾千年之前就已經總結出來了。
更何況「好色」,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愛美,即人們對於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好色」,對於很多人來說,本無可厚非。我們可以試著想像一下,如果人們都不追求美好的事物,或是都不再講究美感,甚至女人都不化妝,那麼,難道這個世界就會變得美好嗎?
答案當然不是。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好色本身並沒有任何罪惡感。
二、好色的尺度:不淫
所謂的淫,指的是過度,「不淫」強調的是不過度。
因此,好色本身並無好壞,其它事情也是一樣的道理,一旦過度,就很容易變質。
所以,古人認為「好色」,儘管不值得倡導,但也不該違背本性去人為的壓抑,而是應該掌握一個度,這個度就是「不淫」。
因為「好色」一旦過度,不僅會影響自己,而且也會損害到他人的利益,更何況,欲望如果無法控制,只會引來更大的欲望,最終不可收拾。
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是君子還是小人,控制尺度,即「不淫」,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節制「好色」的手段:禮
眾所周知,儒家講究禮,即以禮來修身、齊家、治國,甚至平天下。
孔子之所以說:止乎禮,強調的是君子需要通「禮儀」來節制各種欲望,以達到修身的目的,也就是說,君子好色,並不是不允許,而是需要符合世人能夠接受的禮儀,不能超過禮的範疇。
因此,禮,事實上,就是節制「好色」的一種手段。
所以,孔子說的「君子色而不淫」這句話,至少包含有以上三層意思,當然,也是君子好色的尺度。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論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