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是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紫砂文化有上千年的歷史,宜興作為中國紫砂的名都,聚集了歷代優秀的紫砂文化,孕育出了一代代傑出的藝術家,李曉月便是其中之一。
李曉月,青年陶藝家,生於陶都宜興,一代花器泰鬥朱可心嫡傳弟子史志鵬之徒,現為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紫砂專業人才庫會員、江蘇省陶藝會會員、宜興紫砂陶瓷行業協會會員。2010年開始從事紫砂創作。在十年的制壺生涯中刻苦鑽研、思維敏銳、大膽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個人風格,其作品形制優美,色澤古雅,神韻兼備。
「紫砂是土、火與藝術家心靈相融合的產物,紫砂藝術要以現實生活為依據,生活是我們的思想來源和藝術創作的源泉,只有關注現實社會才能製作出好紫砂作品。」李曉月說,一把精美的壺,一定是制壺者心境與修養、情感與藝術的流露。一把好壺,不僅能讓人一眼就看出物象的形式美,而且更讓人在細細鑑賞中品味出意境的韻味美。紫砂的製作實際也是對一個人技藝功底及歲月磨練的考驗。積跬步而行千裡,李曉月壺藝的培養是從兒時開始的,11歲練習書法、繪畫,15歲著手紫砂泥料練制和拍泥片,直到21歲開始正式制壺。十年的基本功為他高超的壺藝夯實了基礎,深諳前輩制壺要訣,精通古今名家紫砂壺款型設計和製作精髓,熔造型、陶塑、書法、繪畫、篆刻、文學諸多技藝於一身,第一把壺剛出窯就被博物館收藏。
「人養壺,壺養人」。在李曉月看來,紫砂是藝術跟技術和實用性相結合的東西。雖然批量生產已成為可能,但模具生產的壺是從裡往外使勁,透氣性會差一些,純手工只在外面做功夫,壺的內壁是不受力的。另外,做壺最重要的是控制泥性,泥片的乾濕度只有用自己的手才能感受到。要心到、手到,這樣才能做出好的作品來。
繼承是藝術發展的基礎,十年的制壺生涯,讓李曉月在制壺上爐火純青,嘆為觀止。她將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融進紫砂壺的風採神韻之中,希望其精良的製作工藝和悠久的製作歷史文化通過手工製作世代相傳下去。「談笑天地遠,藝臻今古馨」。一把小小的紫砂壺,凝結著心靈與藝術,技術與材料,形式和功能,既體現了經濟價值,又代表了中國文化符號;既飽含中國文化傳承,又成為工藝創新技術的載體。紫砂壺是中國陶文化和茶文化的完美結合,它變化萬千的綽約風姿和千百年來積澱的厚重文化讓人陶醉。相信中國的紫砂壺行業在李曉月這些新一代「匠心匠人」的傳承下,必將更加輝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