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陽雜俎·天咫卷》:「今州縣獄皆立皋陶廟,以時祀之,蓋自漢已然。」
堯舜禹是我們非常熟知的上古聖人,但實際上上古時期的聖人還有一位,他便是皋陶,被稱作中國的「司法鼻祖」。像是我們熟知的五刑,就是由他創立而來,關押改造犯人的監獄,同樣出自於皋陶之手。
古代的監獄
在古籍《論衡》當中有言:「五帝、三王、皋陶、孔子,人之聖也」,可以看出皋陶的地位之高,他主張「罰弗其嗣,賞延於世,宥過無大,刑故無小,罰疑唯輕,功疑唯重」,甚至對後世的司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監獄存在的意義,是為了關押和改造那些有罪之人。監獄使得犯人失去了人身自由,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懲罰他們,讓他們不再犯下罪行。監獄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並與此同時發展出了很多針對罪犯的酷刑。被關押在監獄裡面的滋味肯定很不好受,大部分犯人都想著趕緊熬到出獄,但還有一小部分人的想法更為大膽,那便是越獄。
在中國古代,就曾出現過很多越獄的歷史記載,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眾所周知,晉朝時期由於門閥政治的緣故,使得皇帝的地位並不算高,尤其是司馬睿作為西晉開國皇帝的後人,差點在戰亂中被殺。被關在監獄的司馬睿,要不是冒死逃了出來,恐怕西晉之後就是另外一個王朝了。
集中營囚犯越獄事件
在二戰時期,也曾出現過一次著名的越獄事件,稱得上是二戰最慘的越獄事件。1942年,德軍在薩根鎮建立了一個監獄,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一個戰俘集中營。這個集中營地佔地面積大約在24公頃左右,收押了上萬名囚犯,他們大多都是盟軍飛行員,因為種種原因被德軍逮捕,並被關在了這裡。
德國士兵對這些戰俘還是比較寬容的,沒有對其進行大規模的迫害。這是因為這些飛行員畢竟是擁有特殊技能的一類人,德軍一方面希望他們能夠投降,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能夠用他們的生命來當作談判籌碼。
因此,德軍在這個集中營裡面修建了很多娛樂設施,比如說劇院、圖書館、運動場、遊泳館等等,除了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以外,其他方面都非常不錯,每天的食物也是美味的飯菜和醇香的啤酒。要不是外面還在打仗,否則這些戰俘恐怕都不想出去了。
德軍之所以對他們這麼好,純粹是因為他們還有利用價值。德軍為了防止他們從監獄中逃跑,採取了非常嚴格的措施來鞏固監獄的安全度。首先是提高外面的圍牆,其次便是改造監獄的土壤,最後還在監獄的圍牆上放了很多鐵絲網,再加上密密麻麻的德國士兵,裡面的戰俘想要從中逃出去,恐怕比登天還難。
差之毫厘遺憾失敗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卻仍然有人幻想著逃出去,他便是一位空軍少校。他深知一旦外面的戰爭結束,等待著他們的命運就只有死亡,此刻的監獄生活之所以還很舒服,不過是因為他們尚且存在利用價值。因此,他在監獄密謀,讓眾人和他一同逃出監獄,並制定了非常周密的計劃,那就是從監獄的下方挖一條隧道,然後趁著夜色鑽出去。
此次越獄事件共有600名戰俘一年挖百米隧道,並最終挖到了目標地點。這個隧道的長度達到了驚人的110米,就連深度都達到了9米多,看得出來他們越獄的決心有多麼堅定。可悲的是,他們逃走時卻發現短了3米,仍然從監獄內部鑽了出來,正好迎面撞上守衛的德國士兵。
這次越獄事件最終以悲劇收尾,參與越獄的囚犯全部被抓了起來,帶頭的那名空軍少校以及主要負責人被槍殺,以此來震懾他們的越獄行為。從此以後,他們再也不敢想著逃出監獄,好在他們的最終結局是好的,隨著德國的戰敗,這一集中營裡面的戰俘終於收穫了自由,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得以與家人們團聚。雖說那名空軍少校已經犧牲,但他渴望自由,敢於為祖國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參考資料:《論衡》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