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已經過世了。
老太太在過世前一年的冬天,在一天午後到我鄰居家來討要吃的,由於剛吃過飯,饅頭已經不太熱了,看到老人,鄰居趕緊從廚房拿了兩個饅頭,送到了老人的手裡,老人摸了摸饅頭已經有點兒涼了的饅頭,說這個吃起來有點不方便,不太咬得動,但又拒絕了鄰居再次加熱,主要是不想給我鄰居添麻煩。
老人拿著兩個涼了的饅頭,慢慢地轉身離開了。
後來,聽說老人走丟了,好多鄉親聽說後,都在幫忙找,原來,是老太太不好意思在一直在自己的村子裡討要食物,就到外村去討要吃的,由於年齡大了,累了就隨便找了個地方休息,餓了,就再去乞討,所以沒能及時回來。
對老人的印象,還是在上小學的時候,那時候在村子裡的小學讀書,上下學會從老人的門前經過,老人總會慈祥地笑著並熱情地和我打招呼,老人一直獨居,親人孩子不在身邊,在看到我們這些小孩兒的時候,總會多一些關切。
幾年過去,我到外地讀書,見到老人的次數也就少了很多,甚至到了遺忘的地步。
直到有一次,放假回家,聽說老太太因為四處奔波撿垃圾,撿乾草時,遇上雨天,感冒了,但是為了省錢,沒去醫院,自己找了些藥,吃了下去。
後來,因為不舒服,才發現吃錯藥了,就忍著難受熬了許多綠豆湯,解藥,才好一點兒。
老人其實是有兒有女的,兒子是本村的,但是沒和老人住一塊兒,女兒嫁到了外村,但是也不算遠。
隨著老人的年齡增加,老人已經90多歲了,身體變得不如以前硬朗,沒辦法再向以前那樣去撿垃圾賺錢買煤炭,做飯取暖,自己一個人沒辦法養活自己。
後來,老人的女兒會時不時地接自己的母親到自己的家裡去住一段時間,照顧老人,但是,老人回來後,兒子是完全不聞不問的,所以,才有了老人90多歲了,還在村裡乞討為生。
有些鄉親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勸老人的兒子和兒媳婦:老人也活不了幾年了,孝順一點兒,對老人好點兒吧;兒媳婦卻說:心疼她,你接家裡去照顧呀。
因此,也就沒外人去插手了,只是在遇到老人到自家要吃的的時候,儘可能地幫助一下老人。
直到老人去世,老人的幾個子女才齊聚到了老人的小院兒裡,只是老人再也看不到了。
也許離世,對於,老人來說,是一種解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