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心的遞增:慚愧心、慈悲心、菩提心

2020-12-07 尚思修善學佛

慚愧是什麼呢?

慚愧是組合詞,「慚」是覺得自己德行不夠,常懷慚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惡受人譏評,常生愧心而止惡,就是有了羞恥心。

慚愧心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的呢?我們為什麼會有慚愧心?是因為我們的佛性起了作用,意識到自己做了有悖常理的事情!

慚愧心的基礎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很多人內心都會有善的力量,因此就會不斷提醒自己,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另一方面與教育有關,比如我們接受佛教的教育,或是其他信仰的教育之後會對自己的身份有一種期許,並建立相應標準。

慚愧心生起是福報的開始

當我們做了有違這個身份和標準的事,自然會心生慚愧。如果沒有標準可能就覺得理所當然。這也是有信仰和沒有信仰的區別。

有了信仰就會相應地有了自己在信仰範圍之內的道德底線,建立了在這個信仰上的尊嚴感,因為有尊嚴感,所以做了有悖於尊嚴感的事情就會產生慚愧。

儒家也有這個思想,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善惡之心就是羞恥心、慚愧心,是一個人道德的開始。

另外儒家認為良知是道德的基礎,宋明理學也講到「良知良能」,像是王陽明的心學「心外無物、知行合一、致良知。」就和佛性的思想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慚愧心也是自我道德的標準

這其中包括兩個因素,一是先天因素,每個生命積累的善業不同,所以對道德、良知的反應程度不同。二是後天教育建立的標準。人因為有靈魂,所以要有尊嚴,這也是教育的結果。

如果沒有教育,他不會覺得自己有靈魂或神性,也不覺得要重視尊嚴。這是通過教育形成的標準。

慈悲心是什麼?慈悲心就是一顆柔軟安詳的心,也是最有力量的心

修行人學佛修行屬於一個不斷淨化的過程,這個過程要不斷提升自己,讓自己的思想意識比以前更加清醒。

弘揚佛法,不斷增加自己的福德資糧

在這個過程中多做一些弘法的事,做一些布施,把自己的福德資糧不斷充實,讓它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讓自己的心柔軟再柔軟,讓柔軟的心處在安定、穩定、輕鬆的環境當中去修行。

這個輕鬆的環境由什麼構成呢?它不僅僅是物質,它是由心靈的體驗構成的。如果你的心靈是一個很柔軟的、有愛的,不是執著的,充滿了溫暖和包容,你的心就是愛和光明、溫暖構成的,外界的環境就不能傷害於你。

一個柔軟的心是自己不斷學佛的結果

我們學佛修行前內心是比較孤單、脆弱的,怎麼辦?信仰並不能完全地去替代人的福報和威德,信仰僅僅是你的方向而已,福德資糧是需要你累世的福德業障來兌現的。你的福德善根具足的時候,哪怕你不修行,你保持清醒的一個安坐狀態,那也是在禪修。這也是為什麼天人道他們可以一世成佛的原因,因為他們的福德資糧很夠的原因。

我們凡夫眾生因為困苦、煩惱,福報不具備,飯都吃不上內心怎麼能夠產生善良、溫暖、柔軟、祥和呢?只有福報具足的人有了基本的溫暖做保障才能認清煩惱,並且認識自己的心。

讓孤獨的心對接佛意

當然也有很多高僧大德,因為貧困出家,綜其原因也是福德具備而避免了繼續在世間漂泊的日子。一般人來說,如果你福德資糧不夠,內心裏面很恐懼,為了生活奔波怎麼能夠有時間觀察自己的心呢?

當我們在修行的路上,不斷吸收佛法,不斷地增強信心,不斷地調養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的心變得越來越輕,越來越柔和,自己的心就會變得有力量了,。這個力量是清淨的、柔軟的、安詳的,這樣的心就會生出慈悲心來了。

一個柔軟的心中沒有對自我的保護的時候,心中就沒有恐懼了,沒有恐懼的心才是有力量的心,那個時候就可以去觀察到自己內心的妄想、習氣和意識當中不對的觀念,你就可以糾正它們。在糾正它們的同時,自己的境界就在升華,那就是我們修行的道路了。

心清淨了自己的境界就提升了

修行的目的是生出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麼?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

世間人做一切事,學習一切知識、技藝,都離不開身、口、意。學習世間法如此,而佛法的修學也不例外。

在五蘊、十八屆當中,意識覺知心是很重要的,是攝屬於識蘊。意識在佛法的修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學佛修行不可能沒有意識覺知心;若沒有意識心,則學佛修行不可能進行。

佛的如來藏名為佛地真如,又名無垢識。此心和眾生的如來藏一樣是無為性,不會起念想說法度眾生,也不會度眾生。佛的無上正等正覺果位也不是由如來藏、無垢識所證,而是由意識心所證。

菩提心是最有力量的心

什麼是發菩提心呢?《涅槃經》說:「發心究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這個發心就是指菩提心,究竟指成佛。

六祖於五祖處初發菩提心曰:「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能生萬法。」這個菩提心本自具備,只是等我們發起。若不識自心,不見本性,學法無益。

我們凡夫未明心以前,所發的心,稱為菩提願,菩提願者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就是菩提願心。

從菩提願起修,先降服無始劫以來的妄想習氣心,然後住於菩提,就是發菩提心。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慈悲心?慈悲心是如何修出來的?
    大智度論說:「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慈悲者,慈能予善、予樂;悲能拔苦、除難。就是非常開心的願意幫助別人去除困難,去除痛苦,帶給別人幸福、安樂。
  • 大願法師:慈悲心竟有如此大的力量
    所以我們看經典上面會說佛陀的捨身飼虎,《妙法蓮華經》上說,如來因地行菩薩道捨身飼虎——把自己的身體給那隻飢餓的老虎吃,乃至於割肉餵鷹,這樣的行為都體現了佛陀的大慈悲心。並且正是這種震撼人心的慈悲的力量,能夠使佛顯得無比地偉大,所以也得到千百年來無量眾生的敬仰、崇拜,所以我們以佛法僧作為究竟的皈依處。
  • 「慈悲」是什麼意思?該怎麼去培養慈悲之心
    網圖其實慈悲所代表的意思儒佛道三家都有,如孟子的「惻隱之心」,老子的「慈愛之心」以及佛家的大慈大悲之心等等,在這三家文化之中,對慈悲之道研究得最出名的恐怕還是佛家,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嘛,叫做「上以智求佛法, 下以悲憫眾生」
  • 我見:無慈悲心,談何修行?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譯文】這時,長老須菩提領悟如來不時在乞食、穿衣、洗足等平常生活中所示現的佛法。
  • 寬運大和尚:「慈悲心」的三個層次
    編者按:2020年11月7日,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西方寺方丈寬運法師在香港葵湧觀音堂做《眾生命運共同體——如何在疫情(境)當中實踐菩薩道精神》主題演講,這是香港觀音文化節儒釋道三教系列文化講座的首場演講。寬運法師在演講中提到,「慈悲心」分三個層次。首先是「生緣慈悲」,其次是「法緣慈悲」,最後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 佛教:一個小故事,詮釋何謂慈悲之心,教導普通人一樣可普度眾生
    如今很多人都開始學佛,然而卻只是盯著佛經上的文字,而忘了什麼以慈悲之心對待每一個人。佛家所謂的修行,就是借完善自己增加幸福,借寬容別人淡化痛苦。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一個小故事,詮釋何謂慈悲之心,教導普通人一樣可普度眾生:02向劣根傾注愛心相傳曾經有一位修禪開悟的黑衣禪師,他傳教足跡遍布全國
  • 佛教:烏樞沙摩明王,燒除眾生煩惱妄見分別垢淨生滅之心
    在佛教的發展之中,滿天諸佛菩薩雖然功德無量,但已有許多代表人物為眾生曾做出過巨大貢獻,今天便來介紹佛教:烏樞沙摩明王,燒除眾生煩惱妄見分別垢淨生滅之心:烏樞沙摩明王與金剛夜叉有同體異體之論,同體之說,則以烏樞沙摩明王為五大明王之一。其本地另有釋迦、普賢、不動、金剛手等異說。此尊具有轉不淨為清淨之德,故佛教界置於廁中祭祀。
  • 孤獨的對境是慈悲心
    孤獨的對境是慈悲心。現在不是從懲罰的角度去追溯始作俑者。在給我們帶來後果的同時,所有的肇始者也同樣有他自己的苦樂感受,和他人並無二致。如果說眾生皆苦,這時候,正是培養自己的慈悲,消除內心執念,消除分別心的好時機。我們總是習慣將習性分為善和惡劣。對那些有著明顯惡劣習性的別人,總是懷著厭惡之心。
  • 佛教的核心是,緣起性空,自心現量,自淨其意,是為佛教
    佛教的核心是,緣起性空,自心現量,自淨其意,是為佛教。佛教本質上是無神論,認為宇宙世界、神靈眾生,都是我們自心所現,是業力因緣所化,故而佛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但是,如來慈悲眾生,依眾生不同根性,所說三乘教法,聲聞、緣覺、菩薩法,在闡述不同教法的過程中,就觸及到了法界宇宙觀,以及三界神靈世界,天人、阿修羅、神鬼畜生、地獄人類的六道輪迴。
  • 佛教:不動明王,聞我說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即身成佛
    在佛教文化傳承之中,五大明王在唐密內的記載為:中央為大聖不動明王,東方為降三世明王,南方為軍荼利夜叉明王,西方為大威德明王,北方為金剛夜叉明王,形成五大尊的形像。但依天台宗密教內所傳,北方的金剛夜叉明王則改為烏瑟沙摩王。
  • 佛教為什麼選擇「蓮花」為「教花」?
    佛教也以為蓮花,雖出淤泥,體常清淨,一切不著,自樂天真,常比喻為修行人隨在世間五濁惡世之中,而能獨守淨心,一意前行,不著染垢,這樣的品格和蓮花的性質如此相似,因此蓮花是佛教中的「教花」。佛教的教花:蓮花學佛人在凡夫地,於現實中,難斷能斷。修真了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阿彌陀佛名號,期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九品寶蓮花中。
  • 佛學:耐心,也是慈悲心的一部分
    在佛教傳統中,我們將餓鬼描繪成肚子很大、喉嚨很窄、身瘦如針的相貌。他們快要餓死了,但是吞咽食物的能力卻很有限。你必須協助他們將喉嚨變回正常的寬度,然後,他們才能吞下你給他們的食物。女人用耐心贏得了小男孩的心。耐心顯然是仁慈的一部分,當我們真正心懷慈悲,我們就能夠耐心等待。耐心這種美德最大的用途是對付難纏的人。那些無法曉以道理、動不動就勃然怒起、無論如何也不肯樂群的人,不管你信不信,那些人往往很不快樂,他們渴望被人接受,只是抽於表達。所以說,如果你不能耐心地對待他們,又怎會真的心懷慈悲呢?
  • 希阿榮博堪布心靈隨筆《次第花開》:心生歡喜
    書中處處散發著慈悲與智慧的光芒,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樸實生動的開示,幫助我們坦然地面對心的本性,並從各種困惑中解脫出來,獲得重塑心靈世界的力量。作者:希阿榮博堪布1963年生於四川甘孜州德格縣,是當今藏傳佛教寧瑪派最偉大的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仁波切頗具影響力的弟子之一。
  • 空的境界雖然很好,但缺乏大慈悲心,仍然不能破除無始無明
    這念心回到至道上,就是淨土,與清淨心相應,就是淨土;相反地,與染汙心相應,就是穢土。上根利智的人,只求當下這念心安住善念、正念、實相,求而無求,當下就是光明、就是淨土,這才是究竟法門。從因上、理上而言,當下這念就是淨土,這就是「即因即果」。有人以為死了之後才往生淨土,這是就事上、果上來說,屬於方便法門。
  • 印光大師:永墮地獄之罪亦可生大慚愧發菩提心,改惡修善求生極樂
    印光大師:永墮地獄之罪亦可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求生極樂【印光大師開示】轉變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惡業,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其人後來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現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與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墮地獄,長劫受苦之業,即便消滅。尚復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金剛經》所謂「若有人受持此經,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轉變由心之義也。
  • 佛教,「菩薩心腸」與「金剛怒目」都是慈悲
    因此,我們要以自他互換的立場來培養慈悲心,對於周遭的人多一分鼓勵、關懷、體貼、開導,也就多了一分慈悲心。我們在這如夢如幻的生活中,愚痴顛倒過日子,不知道佛菩薩的偉大,不考慮出離生死,任善惡以升沉,隨業力而受報。所以世間上的人,總是作善者少,造惡者多;富貴者少,貧賤者多。
  • 佛國淨土與娑婆世界的差別只是一顆心,什麼心?佛陀親口告訴你
    於諸眾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柔潤調伏⑦,無憤恨心⑧。極樂世界的菩薩,常到他方世界去教化眾生,皆以大慈悲饒益眾生之心為本,以忍辱一切為行。附記1:這段經文,顯示極樂菩薩,皆以「慈悲為本,忍辱為行」到十方世界去普度眾生。其實,凡是發心度眾生的菩薩,非具備慈悲和忍辱不可,因為眾生多數剛強難化,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會以惡口劣行來對你,為了度眾生,你必須「慈悲為懷,忍辱為行」,你要受得苦、看得透、站得穩,以無限的慈悲,行無限的忍辱。
  • 沒有智慧和原則的慈悲,就是害人害己的假慈悲!
    行菩薩道,首先有慈悲心,有慈悲心,方能發菩提心。小的慈悲心是令眾生得人天福樂,令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受諸惡果報痛苦,大的慈悲心令眾生覺悟,了脫生死,發菩提心,成就佛道!是不是很諷刺呢……有的人說,發菩提心,就是要犧牲自己,去利益他人,即使眾生打你、罵你、傷害你,你依然要對他們慈悲,要平等,不能起分別心,依然要接納他們,犧牲自己,去利益他們,就算眾生傷害你,那也是你的因果,你更加要生懺愧心,懺悔自己的業障,更加要對他們慈悲……首先,我們並不否認佛法裡確實教我們對一切眾生,乃至傷害我們的眾生都要慈悲和同等的利益
  • 常懷感恩之心,善修慈悲之心,心靜花自開
    當我們隨時懷抱感恩之心時,我們必定會以善心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對一切都會珍惜、愛護,即使一隻螞蟻,我們都不會去踩死它;即使一棵植物,我們都不會去傷害它;即使一個物品,我們都會倍加愛護它,把它看作一個可貴的生命。
  • 佛教:「相由心生」是什麼意思?
    佛像其實引經據典,不過是這四個字,現免費提供,覺悟的核心就是:「相由心生」,也就是說,「相由心生」其實就是覺悟者的共識。換句話說,真的悟得了「相由心生」這四個字,那你就覺悟了。為什麼這麼說呢?也就是說,真的證到「相由心生」的話,就不只是覺悟而是成佛了。那麼,什麼是「相由心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