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是什麼意思?該怎麼去培養慈悲之心

2021-01-14 梅山易學

人們在觀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發現上面的那些和尚或者道士們動不動就會說一句出家人慈悲為懷,來給自己的行為做一個解釋,又或者說人們在去寺觀裡面燒香拜佛的時候,也常常會情不自禁的說上一句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或者天尊慈悲之類的話語。

凡是有和尚、道士所在的地方,基本上都可以聽到慈悲兩個字,那麼慈悲究竟代表的是什麼呢?又要怎麼樣才能夠做到慈悲兩個字所代表的含義呢?今天我們就來簡短的了解一下,看看他們究竟是什麼意思。

網圖

其實慈悲所代表的意思儒佛道三家都有,如孟子的「惻隱之心」,老子的「慈愛之心」以及佛家的大慈大悲之心等等,在這三家文化之中,對慈悲之道研究得最出名的恐怕還是佛家,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嘛,叫做「上以智求佛法, 下以悲憫眾生」。

慈悲,是慈與悲的合稱,為佛家的基本教義之一,在現在流行的各大乘宗派之中,無論是菩薩還是覺悟了的佛,都以追求慈悲及智慧為最高的目標。所謂慈,是指慈愛眾生,並帶給眾生以利益與幸福,悲呢,是指因愛而憐憫眾生,並拔除眾生之苦謂之悲。如《智度論》中即云: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網圖

慈悲的涵義,在佛經中解讀有許多的分別,如《大般涅槃經》中即有大、中、小三種之分。在四無量(慈悲喜舍)心中又被稱為慈無量與悲無量,前面的大中小是根據境界之不同而劃分,後面的四無量則是因所發的四種廣大的利他心而生成。

諸此種種大同小異之處,佛經中在所多有,大家可以自己去看,但究其實,則大體上不出慈悲的本義。慈悲,是佛家的立教之本,也是其獨具特色的智慧,被稱為「萬善之基本,眾德之伏藏」,如果沒有了這個根基,那麼佛家的教義就真的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早就成了別人眼中的海市蜃樓了,也不可能發展到現在這種欣欣向榮的地步。

網圖

慈悲之道於佛家而言,無論怎麼去評價都不為過,也正是因為有了救渡世人的慈悲之心,佛家才給我們這個紛紛擾擾的紅塵世界,帶來了一股與眾不同的清涼,給精神疲憊的人們帶來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給需要休憇的人們找到了一個能放鬆安心的地方。

慈悲,可以讓我們以一個與眾不同的獨特眼光,去發現這個世界與我們的關係有何不同之處,讓我們去學會珍惜、感恩,讓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生活得更加輕鬆、順利,並且能最大程度的減少我們所能受到的精神傷害,使我們能以一種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萬物。

既然慈悲之心有這麼多好處,那麼我們又該怎麼去培養慈悲之心呢?

第一當需先自淨其意,若己意不盡,則靈臺濁暗,難識萬物之真,如塵埃蒙鏡,易失真機。靈臺清靜,則萬物平等,一體真如,物我不分,見四諦之真矣。

第二當識眾生之苦而發菩提之心,如《觀無量壽經》中云:發菩提心,深信因果。知眾生與我本為一體,以己之悲體眾生之苦,進而發願布種,生慈愛悲憫之心。

第三,於大眾而言,慈悲之心是由內心生成的對於世間萬物的平等友愛之心,只有真正的做到了無我之人,方才有可能去付出而不求回報,所以生成慈悲之心,即意味著在你眼裡,萬物都是一樣的存在而沒有了高下之分。

網圖

只有放下了「我」,才有可能成就慈悲之心,如果執著於「我」的人,那麼與顛倒迷惑的眾人是一樣的,根本上就談不上什麼慈悲之心。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慈悲心?慈悲心是如何修出來的?
    大智度論說:「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慈悲者,慈能予善、予樂;悲能拔苦、除難。就是非常開心的願意幫助別人去除困難,去除痛苦,帶給別人幸福、安樂。
  • 孤獨的對境是慈悲心
    對正在發生的一切,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參與其中,沒有能力去改變什麼。可我們知道,不論是「莫以善小而不為」還是「量變引起質變」都是在說業力推動的作用。這個世界不存在沒有因的果,也不存在不會成熟的因。覺得世界發生什麼都和自己無關,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在這兒,不用說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僅僅就這些天居家的經歷而言,是什麼讓你呆在家裡不外出?而你不外出實際上就是在為這個世界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同呼吸,共命運」在這個時刻不僅僅是用來形容團結一致的話語,而是一種再真實不過的現實。
  • 什麼是真正的慈悲?這才是慈悲的真義!
    「佛教以慈悲為懷」,這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口頭禪。然而,慈悲不是佛教徒的專利,慈悲是一切眾生共有的財富,人間因為有了慈悲,生命因此充滿了無限的意義;巔沛的人生歲月裡,因為有了慈悲,前途才有無限的憧憬。慈悲之心是萬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慈悲就是佛性,有了慈悲,眾生因此皆得成佛。
  • 佛教: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到底什麼意思,明白了有助你修行
    佛教: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到底什麼意思,明白了有助你修行。一提起慈悲,我們就會想到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為了不舍眾生,倒駕慈航以菩薩的身份渡眾生。觀世音菩薩是尋聲救苦,哪裡有苦難哪裡就有觀世音菩薩。只要以恭敬心念誦禮拜南無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感應。
  • 無慈悲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表示一種絕不留任何情面的……
    無慈悲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表示一種絕不留任何情面的……時間:2020-07-22 17:18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無慈悲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表示一種絕不留任何情面的 表示一種絕不留任何情面的情感狀態的一個語氣詞。
  • 根據佛教的教義,什麼是「智慧」與「慈悲」
    問:我常聽到佛教徒談智慧與慈悲,這兩樣又有什麼意義呢? 答:一些宗教認為慈悲或愛(這兩者是非常相似 的)是最重要的精神素質,卻對智慧置之不理。結果你 可能成為一個好心的傻瓜,一個心地善良卻沒什麼智慧 的人。
  • 佛教:慈悲之人,會越長越漂亮!慈悲的8個果報,你知道幾個?
    而我們常常說道「心慈面善」,一個心中常有慈悲善念之人,在外表上自然也會流出她內在慈悲的氣質。內心的善良和美麗,自然就會使得自己越長越漂亮。心有慈悲之人,會擁有這八個果報,來看看你知道幾個?第一,擁有慈悲面相:我們常說道相由心生,一個人漂亮與否與她的心態有著直接關係。
  • 慈悲有三種,其二者皆為假慈悲
    世間有三種慈悲一種慈悲,遇善則軟言慰喻,遇惡則剛正降伏,不能降伏則驅擯之。因善人心性柔軟善調服故,以軟心可令增益善法,而惡人剛強需以呵責令生畏懼,因生畏懼而調服故,不能調服者因其不能止惡,自障礙,亦障礙他人故應驅擯,是名真慈悲!
  • 佛教: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布施,而應該懷著清淨平等心、慈悲心去做
    在生活中,有的人布施會有分別之心。打個比方,看這個人穿得體面有身份,就有心去幫助,而看那個人穿得破破爛爛,則不屑一顧。這樣的心態是不對的,抱著這樣的心態所做的布施是「不淨布施。」佛經有云:「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就是說,在布施的時候,應離一切相,心中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沒有分別心,而懷著平等心去布施。
  • 佛教,心的遞增:慚愧心、慈悲心、菩提心
    儒家也有這個思想,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善惡之心就是羞恥心、慚愧心,是一個人道德的開始。另外儒家認為良知是道德的基礎,宋明理學也講到「良知良能」,像是王陽明的心學「心外無物、知行合一、致良知。」就和佛性的思想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 沒有智慧和原則的慈悲,就是害人害己的假慈悲!
    行菩薩道,首先有慈悲心,有慈悲心,方能發菩提心。小的慈悲心是令眾生得人天福樂,令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受諸惡果報痛苦,大的慈悲心令眾生覺悟,了脫生死,發菩提心,成就佛道!那怎麼你看這些貧窮弱小,受苦受難的人,一下子就都是妖魔鬼怪了!」這是不是很矛盾嗎?
  • 你最好選擇慈悲,因為慈悲是這個遊戲世界裡最好的貨幣
    他再也不是孤立的個體了,他通過那個「蟲洞」可以隨意去到宇宙的任何一個地方,再也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了。我們把精神世界進入蟲洞後的過程叫做——開悟。昨天讀《法華經》的第十四品讀到一段話,大致說的是我們不可以說「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
  • 網絡流行語科普時間到 我fff佛慈悲什麼意思什麼梗?
    網絡流行語科普時間到 我fff佛慈悲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20-02-21 16:26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時間到 我fff佛慈悲什麼意思什麼梗?
  • 佛教,「菩薩心腸」與「金剛怒目」都是慈悲
    我們稱善良的人是「菩薩心腸」,誠然,菩薩心腸是慈悲的表現,然而怒目金剛也是一種慈悲的形式,這是佛菩薩根據不同的根機以不同的示現。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慈眉善目,有時候怒目金剛也是慈悲的一種。《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力,弘益眾生。」諸佛菩薩能夠度眾不倦,就是因為有慈悲為原動力。
  • 寬運大和尚:「慈悲心」的三個層次
    寬運法師在演講中提到,「慈悲心」分三個層次。首先是「生緣慈悲」,其次是「法緣慈悲」,最後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下為視頻:以下為文字實錄:「慈悲心」也分三個層次。首先是「生緣慈悲」,什麼是生緣慈悲呢?就是我對與我有關係的人,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們都是人類。因為佛教講的是「法界」。
  • DNF慈悲之維塔怎麼打
    DNF慈悲之維塔打法強制甦醒階段一定不能心急,慢慢走,慢慢跳,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破防機制時,如果掌握不好球下落的時間,可以使用「無之軌跡」來降低副本難度。出現鎖鏈或藤蔓時,使用「無之軌跡」躲避,效果更好,之後機制建議蹲伏。
  • 我見:無慈悲心,談何修行?
    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顯現在平常生活中,正是如來護念一切菩薩,要付囑一切菩薩的佛法。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發願要上求佛果下化眾生,辛勤修行,增長智能,發現了如來所付囑的無上正等正覺心,應當如何安住無上正等正覺心?如何降伏妄心?」佛說:「問得好!問得好!須菩提,正如你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你現在仔細聽,當為你說明。
  • 修行不離大道慈悲
    因為之前的法道雖然是八萬四千法門,但沒有眾生之道的法門,只有佛法,以及萬道法門的說法和形象。真正的法道和修行的法門都在外道之中,無法走進佛法的領地,也不能讓佛法的能量和慈悲融入到生活的空間中去普渡萬物眾生,只能是用出世間法的方式,跳出紅塵人間的善道,放棄世間法的修行,像這樣的修行就是一種人心的分辨。
  • 佛家:慈悲是最根本,最不能失去的
    有首古詩是這樣的:「慈悲茲心亦非心,無心慈悲是真心,真心慈悲無茲心,無心權作有心心。意思是說,忘我才能成就真正的慈悲心,而不能有私心。佛家眼中,慈悲是最根本、最重要、最不能失去的。慈悲存在於一切事物中,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水。
  • 佛學:耐心,也是慈悲心的一部分
    她去找大師求助:「我該怎麼做才能讓他接受我這個母親?」你帶三根獅子的鬍鬚回到我這裡來。」大師告訴她。女人不敢相信自已的耳朵。她怎麼可能帶回三根獅子的鬍鬚?不被吞掉才怪。可是大師很堅持。「你帶三根獅子的鬍鬚回來!」於是女人去找獅子。她找了很久,終於找到一隻。她不敢走近它—獅子看來實在駭人。好長一段時間,她只敢遠遠觀察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