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觀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發現上面的那些和尚或者道士們動不動就會說一句出家人慈悲為懷,來給自己的行為做一個解釋,又或者說人們在去寺觀裡面燒香拜佛的時候,也常常會情不自禁的說上一句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或者天尊慈悲之類的話語。
凡是有和尚、道士所在的地方,基本上都可以聽到慈悲兩個字,那麼慈悲究竟代表的是什麼呢?又要怎麼樣才能夠做到慈悲兩個字所代表的含義呢?今天我們就來簡短的了解一下,看看他們究竟是什麼意思。

其實慈悲所代表的意思儒佛道三家都有,如孟子的「惻隱之心」,老子的「慈愛之心」以及佛家的大慈大悲之心等等,在這三家文化之中,對慈悲之道研究得最出名的恐怕還是佛家,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嘛,叫做「上以智求佛法, 下以悲憫眾生」。
慈悲,是慈與悲的合稱,為佛家的基本教義之一,在現在流行的各大乘宗派之中,無論是菩薩還是覺悟了的佛,都以追求慈悲及智慧為最高的目標。所謂慈,是指慈愛眾生,並帶給眾生以利益與幸福,悲呢,是指因愛而憐憫眾生,並拔除眾生之苦謂之悲。如《智度論》中即云: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慈悲的涵義,在佛經中解讀有許多的分別,如《大般涅槃經》中即有大、中、小三種之分。在四無量(慈悲喜舍)心中又被稱為慈無量與悲無量,前面的大中小是根據境界之不同而劃分,後面的四無量則是因所發的四種廣大的利他心而生成。
諸此種種大同小異之處,佛經中在所多有,大家可以自己去看,但究其實,則大體上不出慈悲的本義。慈悲,是佛家的立教之本,也是其獨具特色的智慧,被稱為「萬善之基本,眾德之伏藏」,如果沒有了這個根基,那麼佛家的教義就真的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早就成了別人眼中的海市蜃樓了,也不可能發展到現在這種欣欣向榮的地步。

慈悲之道於佛家而言,無論怎麼去評價都不為過,也正是因為有了救渡世人的慈悲之心,佛家才給我們這個紛紛擾擾的紅塵世界,帶來了一股與眾不同的清涼,給精神疲憊的人們帶來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給需要休憇的人們找到了一個能放鬆安心的地方。
慈悲,可以讓我們以一個與眾不同的獨特眼光,去發現這個世界與我們的關係有何不同之處,讓我們去學會珍惜、感恩,讓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生活得更加輕鬆、順利,並且能最大程度的減少我們所能受到的精神傷害,使我們能以一種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萬物。
既然慈悲之心有這麼多好處,那麼我們又該怎麼去培養慈悲之心呢?
第一當需先自淨其意,若己意不盡,則靈臺濁暗,難識萬物之真,如塵埃蒙鏡,易失真機。靈臺清靜,則萬物平等,一體真如,物我不分,見四諦之真矣。
第二當識眾生之苦而發菩提之心,如《觀無量壽經》中云:發菩提心,深信因果。知眾生與我本為一體,以己之悲體眾生之苦,進而發願布種,生慈愛悲憫之心。
第三,於大眾而言,慈悲之心是由內心生成的對於世間萬物的平等友愛之心,只有真正的做到了無我之人,方才有可能去付出而不求回報,所以生成慈悲之心,即意味著在你眼裡,萬物都是一樣的存在而沒有了高下之分。

只有放下了「我」,才有可能成就慈悲之心,如果執著於「我」的人,那麼與顛倒迷惑的眾人是一樣的,根本上就談不上什麼慈悲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