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的人布施會有分別之心。打個比方,看這個人穿得體面有身份,就有心去幫助,而看那個人穿得破破爛爛,則不屑一顧。這樣的心態是不對的,抱著這樣的心態所做的布施是「不淨布施。」
佛經有云:「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就是說,在布施的時候,應離一切相,心中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沒有分別心,而懷著平等心去布施。
有位老教授過生日,朋友們為他在一家高檔餐館舉辦一個小型的生日宴會。晚餐過後,女服務員為他端上了一個精緻的生日蛋糕。當這位老教授吹滅了蠟燭之後,朋友們將刀遞給他,讓他分切蛋糕。
參加宴會的,包括這位老教授在內共有七個人。但朋友們發現,這位老教授卻將蛋糕切成了八份,他們認為也許是老教授年紀大了,沒弄清楚人數,或者為了切蛋糕方便,順手就這樣切了。
老教授親自為在座的每位客人端上了一份生日蛋糕,並誠摯地表達了他的感激之情。最後,擺在老教授面前的還有兩塊蛋糕。朋友們都以為,他要獨自享用這兩份蛋糕了。
然而,老教授並沒有吃蛋糕的意思,他將一份蛋糕置入盤中,端起來,徑直走向那位女服務員,真誠地說:「這一份是給你的,姑娘,感謝你一晚上周到的服務!」
女服務員和老教授及其朋友的身份相差很大,卻可以同樣享用這位老教授的生日蛋糕,老教授的行為讓大家都十分敬佩。
國不分大小,人不分貴賤,都應當得到平等的尊重和愛護。布施也應該這樣,不能分彼此。身份雖然有別,但人格沒有分別。攀高結貴的布施做起來很容易,基本上每個人都能夠輕易地做到,而布施給那些窮困、沒有社會地位的人,則顯得有些困難。
在許多人的潛意識裡往往會覺得這些窮困、身份低微的人無關緊要,就算幫助了他們,也得不到回報。
在這種懷揣分別心的情況下,布施變質了,變成了功利性的交易,這不是佛法的真義。要做真正的布施,需要具備一定的素質和涵養。如果沒有平等心,就沒有真正的布施;如果沒有真正的布施,也就無法成就真正的功德。
南北朝時期,臺山靈寺每到三月都會舉行齋會,無論信徒與否,不分老幼貧富,甚至乞丐都可以平等地參加,飽食一餐,以表示佛法平等,無人我之分別。
這一天,來了一位貧窮的女子,抱著兩個小孩,後面還尾隨著一隻狗,除此之外,她沒有其他東西了。
她到靈鶩寺齋會現場,卻還沒有到用齋的時候,由於身無分文,她不好意思白吃,便把頭髮剪了下來,以做布施。
貧窮的女子對住持說:「我身無分文,只有這些頭髮,請不要拒絕。」
住持點點頭道:「好的!施主從哪裡來?」
貧窮的女子回答:「從來處來。」住持愣了,他沒想到這女子的回答會充滿玄機。女子接著說:「我還有很急切的事情要到其他地方去,您能否先分些食物給我?」
住持想了想,答應了女子的請求,取出三份食物,給女子和兩個幼兒一人一份。但是女子吃了食物之後,又說:「大師,您看,我這還有一隻狗,也沒有吃東西,您老慈悲……」
住持無可奈何,只好再拿了些食物出來。可這時,女子又說:「大師,我這肚子裡的小孩也餓了,也需要吃東西。」
住持再也忍不住了,怒斥道:「你到出家人的地方乞食,出家人大開方便之門,這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你卻貪得無厭,實在太過分了。你肚子裡的小孩根本還沒有生出來,難道說他也能進食?」
女子默然,半晌之後,說了一偈:「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三界無著處,致使阿師嫌。」說完之後,女子立刻騰空而起,化成一尊菩薩,原來是文殊普薩。只見那兩個幼兒此時已經變成兩位侍者,而那隻狗則變成一隻金毛獅子。
住持呆住了,十分後悔。然而,菩薩的身影已經慢慢地消失在空中,隱隱約約只傳來幾句話:「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捨棄,其如愛憎何?」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你們但知學佛要有平等布施之心,雖無可厚非,卻控制不了自己的心識波動,隨著境界而流轉不停。雖然明知要舍下這個外在的身體,無奈你們心中仍然存著愛、憎之心,這又有什麼辦法?又怎麼能人道呢?」
沒有清淨平等心,而以愛憎分別心去做布施,必然是沒有功德的。佛告訴大家要布施,行為只是外顯,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布施的內在精神,也就是清淨心、慈悲心、平等心。
所以,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布施,而應該懷著清淨心、平等心和慈悲心去做布施,這樣才能培養你的心靈,讓你真正地獲得清靜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