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布施,而應該懷著清淨平等心、慈悲心去做

2020-12-05 歷史國學教堂

在生活中,有的人布施會有分別之心。打個比方,看這個人穿得體面有身份,就有心去幫助,而看那個人穿得破破爛爛,則不屑一顧。這樣的心態是不對的,抱著這樣的心態所做的布施是「不淨布施。」

佛經有云:「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就是說,在布施的時候,應離一切相,心中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沒有分別心,而懷著平等心去布施。

有位老教授過生日,朋友們為他在一家高檔餐館舉辦一個小型的生日宴會。晚餐過後,女服務員為他端上了一個精緻的生日蛋糕。當這位老教授吹滅了蠟燭之後,朋友們將刀遞給他,讓他分切蛋糕。

參加宴會的,包括這位老教授在內共有七個人。但朋友們發現,這位老教授卻將蛋糕切成了八份,他們認為也許是老教授年紀大了,沒弄清楚人數,或者為了切蛋糕方便,順手就這樣切了。

老教授親自為在座的每位客人端上了一份生日蛋糕,並誠摯地表達了他的感激之情。最後,擺在老教授面前的還有兩塊蛋糕。朋友們都以為,他要獨自享用這兩份蛋糕了。

然而,老教授並沒有吃蛋糕的意思,他將一份蛋糕置入盤中,端起來,徑直走向那位女服務員,真誠地說:「這一份是給你的,姑娘,感謝你一晚上周到的服務!」

女服務員和老教授及其朋友的身份相差很大,卻可以同樣享用這位老教授的生日蛋糕,老教授的行為讓大家都十分敬佩。

國不分大小,人不分貴賤,都應當得到平等的尊重和愛護。布施也應該這樣,不能分彼此。身份雖然有別,但人格沒有分別。攀高結貴的布施做起來很容易,基本上每個人都能夠輕易地做到,而布施給那些窮困、沒有社會地位的人,則顯得有些困難。

在許多人的潛意識裡往往會覺得這些窮困、身份低微的人無關緊要,就算幫助了他們,也得不到回報。

在這種懷揣分別心的情況下,布施變質了,變成了功利性的交易,這不是佛法的真義。要做真正的布施,需要具備一定的素質和涵養。如果沒有平等心,就沒有真正的布施;如果沒有真正的布施,也就無法成就真正的功德。

南北朝時期,臺山靈寺每到三月都會舉行齋會,無論信徒與否,不分老幼貧富,甚至乞丐都可以平等地參加,飽食一餐,以表示佛法平等,無人我之分別。

這一天,來了一位貧窮的女子,抱著兩個小孩,後面還尾隨著一隻狗,除此之外,她沒有其他東西了。

她到靈鶩寺齋會現場,卻還沒有到用齋的時候,由於身無分文,她不好意思白吃,便把頭髮剪了下來,以做布施。

貧窮的女子對住持說:「我身無分文,只有這些頭髮,請不要拒絕。」

住持點點頭道:「好的!施主從哪裡來?」

貧窮的女子回答:「從來處來。」住持愣了,他沒想到這女子的回答會充滿玄機。女子接著說:「我還有很急切的事情要到其他地方去,您能否先分些食物給我?」

住持想了想,答應了女子的請求,取出三份食物,給女子和兩個幼兒一人一份。但是女子吃了食物之後,又說:「大師,您看,我這還有一隻狗,也沒有吃東西,您老慈悲……」

住持無可奈何,只好再拿了些食物出來。可這時,女子又說:「大師,我這肚子裡的小孩也餓了,也需要吃東西。」

住持再也忍不住了,怒斥道:「你到出家人的地方乞食,出家人大開方便之門,這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你卻貪得無厭,實在太過分了。你肚子裡的小孩根本還沒有生出來,難道說他也能進食?」

女子默然,半晌之後,說了一偈:「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三界無著處,致使阿師嫌。」說完之後,女子立刻騰空而起,化成一尊菩薩,原來是文殊普薩。只見那兩個幼兒此時已經變成兩位侍者,而那隻狗則變成一隻金毛獅子。

住持呆住了,十分後悔。然而,菩薩的身影已經慢慢地消失在空中,隱隱約約只傳來幾句話:「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捨棄,其如愛憎何?」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你們但知學佛要有平等布施之心,雖無可厚非,卻控制不了自己的心識波動,隨著境界而流轉不停。雖然明知要舍下這個外在的身體,無奈你們心中仍然存著愛、憎之心,這又有什麼辦法?又怎麼能人道呢?」

沒有清淨平等心,而以愛憎分別心去做布施,必然是沒有功德的。佛告訴大家要布施,行為只是外顯,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布施的內在精神,也就是清淨心、慈悲心、平等心。

所以,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布施,而應該懷著清淨心、平等心和慈悲心去做布施,這樣才能培養你的心靈,讓你真正地獲得清靜自在。

相關焦點

  • 《金剛經》布施的好處,以及布施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很多大師解釋說,這句話是布施的最高境界。在理解這句之前,讓我們先看了解一下,什麼是布施?修行布施有什麼好處?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如有出入,敬請指出。什麼是布施?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布施,梵語dāna,意即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給予他人福祉。
  • 佛教中所說的「布施」是什麼意思?「布施」又有何功德?
    弘揚佛教文化,傳遞生活正能量感恩閱讀,每天更新喜歡關注收藏 佛教中「布施」 就是以慈悲心給予他人福祉與利益之事,然而布施一詞,最早則是出於道《莊子·外物第二十六》中。《維摩經》中曾說:「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舍眾生來生其國」。
  • 佛教:佛前供水,注意這幾點,功德無量!
    佛前點燈,寓意照破世間無明黑暗,點亮智慧心燈。那麼,佛前供水又是何表法呢?如何供水才如理如法呢?本篇文章,小編為您解答。佛前供水,注意這幾點,功德無量!首先,佛前供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象徵著平和、清淨、無我利他的無私奉獻精神。
  • 佛教,心的遞增:慚愧心、慈悲心、菩提心
    一方面,很多人內心都會有善的力量,因此就會不斷提醒自己,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另一方面與教育有關,比如我們接受佛教的教育,或是其他信仰的教育之後會對自己的身份有一種期許,並建立相應標準。慈悲心是什麼?慈悲心就是一顆柔軟安詳的心,也是最有力量的心修行人學佛修行屬於一個不斷淨化的過程,這個過程要不斷提升自己,讓自己的思想意識比以前更加清醒。
  • 佛教:布施,讓人放下執念,獲得真正的喜樂
    為什麼我家做佛事,別人也要受益呢?」一心禪師聽了農夫的自語,很詫異地問:「眾生受益有什麼不好呢?」農夫又說道:「哦,不是,禪師,您不知道啊,我的妻子非常嬌弱,其他眾生也許會佔她的便宜,把她的功德奪去,您看能不能專門為她誦經超度不要讓其他眾生得到利益呢?」
  • 佛教:真誠布施於他人,慈悲是予人玫瑰,手留餘香
    這句經文的意思是:布施是良好的品德,要竭盡全力幫助親友,做事不要留下任何汙點,只有這樣才是最大的吉樣。慈悲就像我們手中的玫瑰,若僅僅握在手中,則只能留住一份美麗:可如果能遞給伸手可及的一個人,就是傳遞了一份美麗,手中還留下了一縷香氣。
  • 佛教:這些東西不要拿來供佛,對「菩薩」不敬,切記
    每到逢年過節,初一十五,或是佛誕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人帶著供品去寺廟供佛,也有一些人會把佛菩薩請到家裡去供佛,由於我們在供佛時,一定要敬佛,所以有些東西不要拿來供佛,會對菩薩不敬,切記。我們對佛菩薩的供養,是為了培養自己的清淨心、恭敬心、利他心、感恩心、慈悲心、平等心,一個人有了慈悲喜舍,福報和智慧才會增長,好運才會不請自來。佛菩薩其實並不是需要你的供品,我們用來供佛的東西,佛菩薩並不會受用,這些東西其實都是供給我們自己的,佛法講究因果,一個人種善因,就會得善果,我們用什麼供佛,就會得到什麼結果。
  • 佛教:放下對布施的執著
    佛陀所有言教最終都是讓我們放下執著,菩薩道的六度首先就講布施,那麼菩薩的布施是要求做到三輪體空的,就是要求我們放下對布施的執著。布施要三輪體空,並不是教我們不要布施,而是教我們布施的時候不要執著有個「我」很偉大在做布施,也不要執著我布施了多少,也不要執著我布施給了誰。所以,我們要用清淨平等的心去布施,才能真正捨棄內心的貪念。在布施時對布施的財物、布施的對象、對布施的『』我」的執著都舍掉。不執著一個「我」在布施,不執著「我」所布施的對象,也不執著所布施的財物,這叫三輪體空。
  • 佛教:佛前「供水」,這些常識,一定要注意!
    隨著佛教信仰越來越深入人心,有很多善信在自己家也設置的有小念佛堂,在家供佛雖然沒有寺院那麼規矩嚴格,但是還有的恭敬心不可缺少。在家供佛也要常做供養,以增進功德。我們要明白的是,不論我們在佛前供養什麼,都要明白這樣做的意義,不能人云亦云、盲目無知,「知其然,必要知其所以然」,如此才能功不唐捐,增長福報。佛前供水,這些常識,一定要注意!首先,我們應當了解佛前供水的意義,它有什麼樣的表法。我們都知道一句話: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佛前供水,水代表平等、謙卑,包含著著慈悲與清淨。
  • 佛教:慈悲之人,會越長越漂亮!慈悲的8個果報,你知道幾個?
    而我們常常說道「心慈面善」,一個心中常有慈悲善念之人,在外表上自然也會流出她內在慈悲的氣質。內心的善良和美麗,自然就會使得自己越長越漂亮。心有慈悲之人,會擁有這八個果報,來看看你知道幾個?第一,擁有慈悲面相:我們常說道相由心生,一個人漂亮與否與她的心態有著直接關係。
  • 日本導演竹內亮: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
    中新社北京1月10日電 題:日本導演竹內亮: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  中新社記者 馬海燕  「眼下中國能夠同時做到疫情防控和經濟復甦,是對14億人共同努力的回報,絕不只是依靠政府的力量,我知道你不會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這是日本導演竹內亮在《後疫情時代》中的話,獲得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讚賞。
  • 《金剛經》:為什麼要不住相布施?
    大家想像一下,離開一切相了,心會怎樣?不住於相性不就自然流露出來了嗎?這是禪宗說的明心見性,所謂去妄見真,見性不用外找,離了相就見性了,得的是清淨心,所以,佛陀的教育方法真是高明到了極點。所有的佛法都指出,清淨心是真正的福德,布施的目的是為了這個。
  • 佛教怎樣對待獻血
    作為世間人,應該比沒有學佛的人更有愛心,更熱衷於公益事業,這就是慈悲,就是行菩薩道。行善的途徑很多,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但歸於眼前,義務獻血是回饋、感恩社會的極好方式。所以於公於私,我們都應該獻血。一、獻血是內財布施、身布施、無畏布施布施有三種之分:第一種是法布施,即以清淨心為人宣說如來正法,令聞者得法樂,資長善根之功
  • 佛教常識:布施,乃六波羅密之一,這麼做才是真正的布施
    非凡就來淺談一下「六波羅密」之一的布施。布施,顧名思義就是流布和施與。流布,指將思想或事物流通遠布,而不據為己有。施與,指將自己的東西給予他人,而不索取回報。布施分為三種,即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諸法布施中,佛法布施為最。布施時,發心最重要。發心,指的是最真實的動機,也可以理解為初心。在布施中,發心要比實際行為更重要。真正的布施,發心應該是清淨的,也就是真誠為了幫助他人而布施,不為自己求任何回報。施恩圖報,不是布施,而是交易。決定布施行為有沒有功德以及功德大小的,就在於發心。
  • 佛教:供奉「地藏王菩薩」,這3件事不要做,因果報應很大!
    我們大家不要迷信,我們只要記得,自己的發心是清淨的,所作之事是積攢功德的,是幫助眾生消業增福、離苦得樂的,就無須有什麼顧慮,只會增添功德,不會有任何傷害。能發心在家裡供奉「地藏王菩薩」,都是非常有福報的家庭,我們供佛的目的不是為了得到保佑,而是要學會慈悲,變得更加有智慧。先來簡單了解一下關於「地藏王菩薩」。
  • 佛教:燒香拜佛時,這3種願望不要許,切記!
    菩薩再慈悲,也不可能代替你的人生。與其苦苦求佛菩薩,不如自己成為自己的菩薩,自己救度自己。如何救自己?向心內求,修慈悲心、平等心、清淨心,「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心若真誠,自得感應。人性往往是自私的,只考慮自己的得失苦樂,佛家常講「自利利他」,自利是智慧,利他是慈悲,悲智雙運度有情才是佛家精髓。
  • 治癒系的笑容是給我們最大的「無畏布施」,你知道佛教的布施嗎?
    就是這個笑容,不僅溫暖了我一個人,還溫暖了千千萬萬的,手機屏幕前因失意沮喪頹廢的人,不論男性朋友還是女性朋友,這個笑容讓我們頓時所有的負面情緒一掃而空,心裡特別的舒服,這就很像是佛教的「無畏布施」。佛教最初傳入我國,不事生產,遵守最初佛教的規矩,以乞食為生,出家人見人就叫「施主」,也是這個原因。布施種類布施有三種之分:第一種是法布施,即以清淨心為人宣說如來正法,令聞者得法樂,資長善根之功。
  • 佛教:102歲高僧告訴你,最方便的一種布施方法,人人都能做
    在佛教所講的六度萬行中,布施排在了第一位。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想通過修行離苦得樂、尋找到真理,由或是培養世間福報,都免不了要修布施。什麼是布施?布施就是給予他人我們所擁有的、他人所需要的東西,例如財物、勇氣、智慧等等。為什麼要行布施呢?
  • 佛教:「布施」的究竟含義
    這六大類再歸納起來,其實就是兩個字——「布施」。今天我們就簡單聊一下布施的含義。布施分為三大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六度中的「持戒」、「忍辱」可以歸在「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屬於「法布施」,所以修行方法再多,也都不出布施的範圍。修布施最究竟圓滿的原則,就是《金剛經》所講的那句——「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 無我相布施,就是令眾生遠離煩惱、心得清淨,能成就一切功德
    文分二部分,前半段講布施和助施的功德果報,後半段則以譬喻說明布施和助施功德廣大、無有窮盡。「施」,即布施。布施助人,不但能讓受施者離苦得樂,布施這個法門也能舍除自己的慳貪,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所以布施屬於菩薩法門之一。佛法告訴我們,凡事不離因果,慳貪者難逃貧窮的果,樂施者能獲富貴善報,捨棄慳貪,心也能夠得到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