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所長,是每天買各種新奇好物找小雷做白老鼠的硬核剁手黨。
雖然很多人都說過了,但所長還是得再說一次:2020 年在不知不覺間接近尾聲了。
所長今年有很多遺憾,但最大的遺憾還是因為疫情錯過了紫禁城 600 周年大展。
可能大部分人都沒注意到,今年是紫禁城建成 600 周年,故宮博物院建院 95 周年。
這座宏偉的皇城,已經站立在我國的大地上 600 年了。
六百年來,中國人對這座宮殿一直有著一種特別的情感,從對裡面的人的敬畏,到對裡面的文物和歷史的敬畏。
人們對故宮的愛,從故宮這幾年種類越來越繁多的周邊可見一斑,從筆墨紙硯到服飾彩妝,以故宮為主題的產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愛國青年。
要數故宮最成功的周邊,那還得是有 87 年歷史的《故宮日曆》。
1933 年,《故宮日曆》剛一面世就成了民國政界、學界人士追捧的收藏品。
1937 年,為了躲避戰亂,整個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南移,《故宮日曆》從此沉寂了 72 年。
2009 年,故宮博物院重新出版《故宮日曆》,這本老日曆再次受到年輕人的追捧,一經發售就被搶購一空,被網友親切地稱為「小紅磚」。
2019 年,《故宮日曆》的銷量超過 70 萬冊,重新出版 12 年,銷量接近 500 萬冊,一些版本的《故宮日曆》更是被炒到 10 倍以上。
很多國人對海外的文學作品、影視角色如數家珍,但是對我們自己家門口的傳統文化卻毫不了解。
恰逢 2021 版《故宮日曆》上市,我們可以通過這本「老日曆」,看看祖先寫的字、畫的畫,打開我們泱泱大國 5000 年的歷史。
每天一頁,翻開中國千年農耕文明
1925 年,故宮博物院成立。
為了讓平民百姓也能一睹皇家珍藏的陣容,故宮博物院在 1933 年製作了第一版的《故宮日曆》。
自此,《故宮日曆》就成了普通人了解皇城內珍品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扇窗。
76 年後的今天,《故宮日曆》依然承擔著傳播傳統文化的責任。
當年故宮博物院為新版的《故宮日曆》加入了十二生肖的元素,第一版 2010 年日曆是虎。
今年是《故宮日曆》重新出版的第 12 個年頭, 2021 版日曆是牛,剛好是一個輪迴。
故宮博物院今年就以「福牛賀新歲、豐年禾黍香」為主題,在《故宮日曆》中加入了 365 個以「牛」為主題的文物故事,展示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
自新石器時代開始,華夏先民就和牛建立密切的聯繫。
從先秦的青銅器,到近代的書法、字畫,牛在傳統文化中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故宮日曆》展示的藏品以字畫為主,而要說最有名的關於牛的畫作,那就非唐代韓滉的《五牛圖》莫屬。
《五牛圖》是我國現存世作品中,最早的以牛為主題的紙絹畫,先後被宋高宗、乾隆帝所收藏,是現在中國十大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被譽為「鎮國之寶」。
這件大部分中國人都不知道的稀世珍寶,如今翻一翻《故宮日曆》就能看到。
各種傳世珍品,所長拿到手以後總是忍不住地翻完一頁又一頁,有時候驚嘆古人畫畫之細緻,有時候感嘆字畫的蒼勁有力,我甚至想把紙放在上面,好好臨摹一番。
回過神來才發現,已經翻到 6 月了。
怪不得大家都說,日曆是《故宮日曆》最微不足道的功能。
布面精裝,燙金字體,傳承了 87 年的設計
在一眾的網紅日曆中,故宮日曆的價格算是比較低的一檔,但這不代表它的品質較差。
它的表面採用紅色啞光布面材質,由於與故宮的宮牆的顏色相似,因而被一些網友親切地稱為「小紅磚」。
紅色的布面上書「故宮日曆」四個燙金大字,這四個大字由漢《史晨碑》集字而成,與 1937 年版的字體一致,看起來貴氣十足,盡顯皇家風範。
內頁的設計依然傳承自老版《故宮日曆》,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小細節。
左邊是文物的圖片,由民國時的黑白變成了今天的彩印,印刷極其精細,每一個青銅器、陶器、印章都像實物一樣,躍然紙上。
右邊則是字的部分,這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到一個小細節,每一個日期下都有一行小字。
那是因為每一個日期都是從不同的碑帖上拓印下來的,這一行小字相當於身份證,證明其出處。
左下角還會提示這個月的節日、節氣,右下角則是農曆日期,一切都是傳統日曆的味道。
每一個節日都沿用舊制,元宵稱為「上元」,除夕稱為「歲除」。
每一頁的下方都有可以書寫記錄的地方,日曆可以 180° 展開,可以執筆記下今日發生的事,亦可以像皇帝一樣對文物評判一二。
錯過了紫禁城 600 周年大展是我今年的一大遺憾,但現在看來,《故宮日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個遺憾。
《故宮日曆》中的一些珍品,即便你一年去好幾次故宮都不一定能碰上,如今隨手打開就可以盡情瀏覽。
相比一眾售價 99 的網紅日曆,《故宮日曆》76 的定價實在是親民。
所長覺得就這做工賣個 129 也不為過,59 元的定價,應該是想讓更多人知道我們國家有什麼珍品,我們過去上千年的農耕文明有多璀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