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哪位三國人物最厲害,可能會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要說哪位三國人物在後世最受人尊敬,那一定非關羽莫屬。
歷史中的關羽其實非常普通。在史書《三國志》裡,關羽本身沒什麼亮點,而且性格剛愎自用。劉禪給關羽的封號是「壯繆侯」,「繆」是名不副實的意思,這是對他失掉荊州的批評。
關羽驍勇善戰,為國捐軀,是一名忠勇雙全的武將,同時又驕傲自負,最終大意失荊州,給劉備集團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陳壽評價關羽雖有「國士之風」,但「剛而自矜」,「以短取敗」。那麼這樣一位並不十分完美的將軍怎麼就成了聖人了?我們來看一下關將軍的成神之路。
魏晉南北朝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開始信仰關公。魏國人說「蜀小國也,名將唯羽」,吳國人則將關羽視為「熊虎」一樣的鄰居。在敵國人看來,關羽是一個能力很強又很危險的敵人,人們對他印象停留在勇武之上。
到了十六國時,關羽的忠義形象才逐漸確立。胡夏國的人就曾說:「臣子逃歸君父,振古通義,故魏武善關羽之奔,秦昭恕頃襄之逝。」燕國人也說:「昔關羽見重曹公,猶不忘於先主之恩」。可見,從這時起,人們對關羽的印象開始從勇武轉為忠義,注重他的精神。
宋元時期
在古代,各種神話傳說的流傳都是為統治者服務的。兩宋時期,人們渴望有猛將能帶領宋朝收復北疆,而統治者也需要武將的忠誠,關羽恰恰符合這兩點需求,所以被統治者選中。
根據史志的記載,尊關羽為神的年代應始於北宋末年。當時宋徽宗篤信道教,封了許多歷史人物為天神,其中關羽被封為「忠惠公」,從原來的「壯繆侯」進爵為關公。之後,宋高宗在建炎二年時有加關羽為「武安王」,以此來勸勉南渡諸將忠心於皇室,一起維護趙宋的統治。宋孝宗的時候又加封關羽為「英濟王」,在荊門當陽縣為其立廟。
到了元代,因為關羽已經進爵為王,所以關漢卿在《單刀會》裡就直接稱關羽為「關大王」。元世祖忽必烈尊崇佛教,為了表示敬愛,他讓關羽像來作為監壇。而到了元文宗天曆元年,又繼續加封關羽為「顯威勇武安英濟王」。
明朝成神
真正讓關羽成就「武聖」是在明朝,萬曆二十二年關羽被晉封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萬曆四十二年,又改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此時他的封號是「帝」。從關羽在明朝進爵為王可以看出明朝人對關羽的崇拜程度,所以他們才稱呼關羽為本朝之神。
關羽在明代如此受推崇也是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元末明初,外族當政,文人備受欺壓,社會需要一個維護正統道義的有力形象來維持皇權正統學說,而關羽自身的智勇忠義原形可塑性很強。
而明末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更是將關羽推到了史海的浪尖之上。關羽忠信禮義具備的全才形象無形之中成為人們的精神支柱,人們把他神化也並不足為奇。
橫跨佛道儒
隨著關羽的民間聲望越來越高,各個宗教為了自身的傳播,也紛紛將其吸納進來,以此來增加自身的影響力。就這樣關羽既是佛教中的寺院守護神伽藍菩薩,又是道教中的三界伏魔大帝,在儒家中也有武聖地位。
同時晉商是中國最有名的商人群體之一,他們特別推崇自己的「老鄉」關羽。在明代中葉,晉商影響力大到國家發動戰爭,都需要他們的財力支持。到了清朝,晉商的實力更是達到頂峰,關帝廟跟著晉商修到了全國各地,總計有4萬多座。關羽成了整個商界的「財神爺」。
另外,因為義薄雲天,關羽是民間幫派眼中的「榜樣」。幫派最核心的價值觀就是「義」字第一。清代的天地會、民國的袍哥,都把關帝當作自己組織內部的最高信仰。你在影視劇中也經常能看到,幫派入會要拜關羽,出了糾紛也要把關羽像請出來再評理。
就這樣,關羽成為了無所不能的「全能神仙」,你可能都想像不到關公的管轄範圍到底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