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26日,《朝鮮停戰協定》籤署,李承晚的韓國政府沒有籤字。
韓國沒籤字,主要問題出在李承晚身上,原因其實也很簡單:死要面子的李承晚為了面子,拒絕這個停戰協議。
雖然李承晚年紀大了,能力不佳,名聲不好,但是好歹也算是韓國「開國國父」(至少他這麼認為)、首任總統,總得要給後世留下一些「濃墨重彩」的「碩果」,所以,在韓戰時期,李承晚對戰爭的姿態一直都較為強硬。
而李承晚和美國的關係,也是充滿了複雜的利益糾葛和矛盾,當初在美國的扶持下成了韓國的開國總統,在戰爭前期一路被打到海邊時也是美軍出手挽回了局面,不過李承晚權力欲望很大,一心要把韓國變成自己的獨立王國,要徹底消滅北方政權,而美國卻顯然不喜歡這樣的獨裁者,更不可能讓戰爭走勢按著李承晚的思路走,慢慢的,雙方的矛盾就越來越多,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
而韓戰在進行了2年之後,在美國和盟國圈子裡,輿論對這場戰爭也越來越不滿:損兵折將、長期僵持、幾乎勝利無望,純粹的消耗戰,越來越多的人覺得這是一場災難,一場沒什麼希望的戰爭。
艾森豪成為美國總統之後,致力於兌現競選承諾:儘快結束這場戰爭,然後美國就開始和中國接上頭,繼續進行停戰談判,顯然,美方要加速結束這場戰爭。
這引起了李承晚的強烈不滿,他不僅明確表示反對,還向美國表態「單獨北進」,以韓國的力量單獨發動全面進攻,李承晚還在做夢要統一朝鮮半島。
為了拉回李承晚,艾森豪在4月份親自給李承晚寫了一封長信,也算是苦口婆心、恩威並用,對美國來說,好歹也算給韓國保留住了當初的國土,擊退朝鮮武裝進攻的任務也算是圓滿完成了,在這個基礎上,和中朝談判,弄一個體面的停戰協定是個不錯的選項,艾森豪還警告李承晚,美軍沒有以戰爭為手段來幫助韓國統一半島的義務,如果韓國擅自行動,是得不到美軍和聯合國軍的支持的。
但是顯然艾森豪也沒能說服李承晚,李承晚不僅撤回自己的談判代表,還要繼續「單獨北進」,還說「美國人強加給我們的停戰要求是卑鄙的」。
艾森豪沒辦法,向李承晚做了很多讓步,比如和韓國籤訂《共同防禦條約》,把2萬多朝軍戰俘送到韓軍處「編入韓軍序列」,還計劃為韓國提供幾億美元的援助,幫助韓國擴充20個師的部隊……
雖然美國做了很多讓步,但是李承晚還是很強硬,拒絕接受,他做夢都要統一半島,完成「偉業」。
艾森豪怒了,美國決心在必要時「除掉李承晚」,不能讓李承晚破壞了當前的局面。
在這個關鍵時候,中朝軍隊發起了金城戰役,僅僅幾天,就俘虜了7.8萬名韓軍,李承晚的「北進」夢想化為泡影,想牛也牛不起來了。
但即使如此,李承晚還是拒絕參與停戰談判,美國只好撇開韓國,單獨和中朝實行了停戰談判,7月27日,聯合國軍總司令和中朝軍隊的最高統帥正式籤署了《停戰協定》。
不過,雖然李承晚最終拒絕籤字,但停戰協定的條款在美國的保證下,在韓國得到了有效的落實,包括李承晚在內,都有效落實了停戰條款,畢竟,李承晚再犟,最終還得聽美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