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體系#術語「語言景觀」20世紀90年代由Landry和Borhis提出,指「公共路牌、廣告牌、街名、地名、商鋪招牌和政府樓宇上的語言共同構成該特定區域、地區或城市群的語言景觀」。該定義指出語言景觀的類型與分布空間,但未指出其實質內涵。因其概念內涵與外延隨時間發展演進和科技手段日新月異逐漸豐富與擴大,不同時代、不同學科、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對其認識和理解必然存在一定差異。比如Shohamy給語言景觀下了較為寬泛的定義,包括規定語言在空間中發揮作用的多個背景因素。他認為,語言景觀是在社交系統中對公共空間和語言政策重新概念化的一種工具,除語言元素外,還包括圖像、聲音、運動、音樂、氣味、塗鴉、服飾、食物、建築、歷史以及通過不同方式與語言景觀相互作用的人。這一定義將其外延無限擴大,遠超其本質。
科學定義語言景觀,需分析其構成,從句法結構看,「語言景觀」屬定心結構,「景觀」為核心詞,該詞始見於希伯來文《聖經》的舊約全書,用來描寫所羅門城的瑰麗景色;從語義看,「語言」是語義中心,「景觀」在此為隱喻,具有可視性。因此,「語言景觀」這一術語不可避免地兼有字面義與附加義,意為「某地某公共空間具有特定功能的可視符號集合體,它包括公共路牌、廣告牌、街名、地名、商鋪招牌、政府樓宇標牌、旅遊景點簡介等」。目前的語言景觀研究多從共時角度出發,從歷時角度研究不足;結合共時研究,考察其歷時演化是一個頗具前景的研究方向。
功能共時解讀:社會語言現實的透視儀
語言景觀上的語種有單語、雙語甚至多語。多語現象是當今世界語言景觀的重要特徵。語言景觀一般有以下幾種組合類型:某種官方語言+某種國際通用語言(如漢語+英語/法語等)或/和+某國某地較多外國人的語言(如我國三亞的漢語+英語+俄語);某國的某種官方語言+某個地區的某種官方語言或某種地方方言(如俄語+喀山地區的韃靼語);某種官方語言+某領域地位高的語言(如音樂領域的義大利語)或某個大移民社群的語言(如倫敦的印地語)等。
上述不同組合所行使的功能不同,大致可分為信息功能、象徵功能、文化功能、美學功能、歷史功能、教育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虛擬功能等,以信息功能和象徵功能為主。從共時角度分析上述功能,可揭示其背後隱含的深層含義,折射語言使用的社會現實,確定多語社會中各語言的狀態,如語言權勢、身份認同、社會分化和與之相關的語言衝突、官方語言政策、民間語言實際等。比如,分析信息功能,可了解某一地區的語言特徵、語言的社會地位、語言的多樣性以及該地區參與全球化程度;考察象徵功能,可獲得與語言地位、民族人口和機構權力有關的信息;從教育功能出發,可調查標牌語言的使用是否促使受眾學習官方語言以外的語言;探究與地方和民族身份相關的社會功能,可了解社會群體對標識的態度;分析心理功能,可洞察主體看到語言景觀元素後所產生的態度及心理變化;通過虛擬功能可了解政府理想的語言使用狀態等。
語言選擇歷時考察:國家語言政策的晴雨表
語言景觀呈現於公共空間,而公共空間是一個能夠以隱性的方式影響、操控並強制推行語言政策的核心場所。從歷時角度看,語言景觀的變化可折射國家語言政策的變化。我們將社會政治事件引起的語言功能變化分為六類(這些事件均體現於語言景觀的變化)。
第一,語言消除是有意將某種語言從公共空間刪除。語言消除過程有助於理解語言功能模式的變化以及與之相關的人類語言權利和公民權利,考察語言消除的後果,如公眾對新標牌的接受度等。
第二,語言增加,即在原標牌上增添語種,用新的雙語乃至多語標牌完全替換舊的單語或雙語標牌。以此可分析新增語言何時何地何故出現,體現何種功能,是否反映語言使用的真實情況等。
第三,語言替換,即用一種語言取代另一種語言。通過語言替換可考察某種語言在社會中的權勢、地位、價值、功能、社會接受度等的變化,以及該語言何時、如何出現在特定的語言景觀中,如何用於不同語境,是否真正作為通用語或至少在一些語境中代替另一種語言,受益者是誰、社會群體是否接受等。
第四,語言地位變更,即通過改變標牌上語碼位置或使其在視覺上產生變化(顏色、字體、大小、信息量等)來使語言地位提高或降低。通過語言地位的變更可分析某種語言的呈現方式,何時、因何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傳遞了何種象徵信息等。
第五,語言規定,即通過內容操控語言選擇和使用。巴甫連科將公共空間的語言規定標牌分為三類:強烈要求受眾學習和/或說某種語言;要求受眾在此地此刻講某一語言;促進正確使用某種語言。對語言規定的研究需調查其範圍和社會接受度,涉及以下問題:引起語言規定特定實例增加的社會語言過程;特定標牌出現的當地語境;該標牌的出現時間及持續時間;目標受眾;公眾接受度,即不同利益相關者對特定標牌的反應以及這些標牌對語言使用的影響等。
第六,違規標牌,即在字母和語言選擇上違反官方標準的標牌。其表現為:標牌上使用不被官方認可的語言;永久性招牌使用的語言符合語言政策,而臨時性招牌卻違規。對違規標牌的考察可探究一定社會參與者在特定時期、特定語境中對相關語言選擇的規範和期望。
多學科協作推進:語言景觀研究必經之路
語言景觀作為語言社群與現代世界全球化過程進行交流和互動的手段,反映了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語言現象。其涉及領域廣,聚焦學科多,可從語形、語義、語用三個維度進行解讀。從語表形式看,它由語言與非語言符號構成,是語言學、符號學、語言符號學、景觀學、地理學、地理符號學、設計學、美學等多個學科研究的客體;從語裡意義看,每一個符號攜帶一定的含義,且在不同民族文化中各具特色,是文化學、民族學、語言學、符號學、人類學、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研究的對象;從語用價值看,即從其背後隱含的複雜而豐富的交際意圖看,它是社會學、社會語言學、政治學等研究的對象。
語言景觀這一多學科性質決定了該研究對象的複雜性和綜合性,也決定了其研究趨勢必將由單學科轉向多學科,由學科分立走向學科整合,由跨學科走向超學科,由共時走向歷時,進而歷時與共時雙軌並行。全面認識和整體把握這一對象,有助於解決該對象自身與背後所隱藏的眾多重大問題。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帶一路』語言景觀漢俄比譯模式化研究(16BYY18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翻譯學研究中心、西方語言文化學院;黑龍江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麗芬
精彩推薦:
歐洲一體化:回顧理論流變過程 探析理論實踐關係
完善師德師風評價機制
科學踐行「四種教育評價」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