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專門發文喊話:「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這一番話將引發多少思考。
壟斷的浪潮,洶湧而來,大型房企、網際網路、金融巨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著市場,蔓延到國民經濟的各個角落。利用科技、大數據佔領市場,市場將變得更加的整齊劃一,失去往日的熱鬧繁榮景象。
這不禁讓我想起最近看的一本書《白銀時代》,完美地展示了大統一時代的沉悶。這本書說的是2020年的事情,這就有意思了,一個過去的人預見未來,看看它說的有幾分像。
乍一看王小波的《白銀時代》書名,覺得是一本經濟學書籍,其實是和經濟學沒有半毛錢關係。這也就容易讓人產生疑問,書名和內容是不是不符?
從權威的角度來看,應該不會,但是權威也會出錯。作為一名理科生出身的王小波,邏輯、推理應該很嚴謹,不會犯低級錯誤。所以,書名和內容不符的疑慮還是打消吧!那究竟這個白銀時代講的是什麼?讓我們先從書名開始。
白銀時代這個詞最早是由俄國學者尼·阿·奧楚普提出的,後被學界普遍接受。19世紀後期,隨著俄國文學巨匠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相繼逝世,後起之秀創作單薄,各種文學流派紛紛登場,盡顯百花齊放、百家爭豔之勢。俄羅斯文壇進入了混亂狀態中,與18世紀空前絕後、繁榮昌盛的黃金時代形成了明顯對比,被稱為俄羅斯的「白銀時代」。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文學也在這個時期走向了衰落。新的寫作流派不斷湧現,泛商品化的文學逐漸盛行。大量的文學作品為影視劇而生。炒作,包裝,宣傳成了作家品牌化的必經流程。小說成了一地雞毛式的敘事,溫情脈脈式的兒女情長。文學在亂象叢生下,該何去何從?是萌芽,還是乾枯?
在《白銀時代》這本書中,作者開篇就用了一句話:「世界是銀子的」。這句話沒頭沒尾,讓人摸不著頭腦,成了一個迷。王小波用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句句戲謔式的語言,搞笑式的故事,揭開謎底。
1.真實還是虛構
在《白銀時代》這本書中,「我」是一個作家,在一家寫作公司上班,工作是寫小說。工作就是寫小說,任務就寫小說被斃掉,然後在寫,再斃掉。一篇小說寫了十幾遍,最後又回到了最初那版。
我的同事叫「棕色的」,她一心想寫小說,全公司的人都知道。按照公司的規定,所有人每隔兩年就要去體驗生活,而我被安排了六次,一次都沒去。而棕色的,一被安排就去了,為了尋找寫作的素材。結果去了不到兩周就回來了,而且被四個壯漢侮辱。於是我四處宣揚自己的悲慘遭遇,得不到同情。感受到這是一個冷漠的世界,如同白銀,通體透亮,幾無差別。
離奇的事情,誰都不免遇到。
在停車場,我遇到了打劫的人,打劫的人是個女孩,她劫道方式頗有古風,但是沒有經濟效益。他們要打劫的是我的內褲。目的卻是為了一次打賭,打劫一個男人的內褲。原因是我個子夠高,能肯定是男人的內褲。
在小說的世界裡,我虛構了一個故事,在沙漠裡,我被釘在了十字架上,在劇痛中死去。這樣的一個故事的寓意是:在苦痛中死去,也比迷失在白銀世界裡好得多。結果被領導斃掉了。
越是有趣的東西,越容易被斃掉。
感受了一下這個世界,一切都變的冰冷、淡漠,有一種混沌的氣味。「世界是銀子的」,摸起來起來通體透涼。
在白銀時代,一切都是符號化的東西。我是王二,叫這個名字,也是因為筆畫少,寫起來簡單。每天做著單調的事情,寫了十幾遍小說,最終回到了第一篇。一切的原因是領導把它斃掉了,這也不能怪領導,這是他的工作。唯一想寫小說的同事,卻被生活侮辱。是真實存在,還是戲劇性的表演?
在白銀的世界裡,社會整齊劃一,人物統一編號,做事統一流程,像極了流水線上的產品。活脫脫一個烏託邦的世界。看似荒誕不羈的世界,處處是生活的影子。
2.一元還是多元
我站在2020年的時點上,看著《白銀時代》,想像20多年前的王小波寫小說的情景,雙眉緊鎖、凝視窗外,未來應該是多元的。
未來世界的全貌不得而知,但是他說對了一點,未來的世界將會是更加多元化的世界。性別也不例外。未來將有很多不明性別的人。
早晨,我在上班之前,要進行精緻的妝容。根據自己的臉型、眉形,拔掉眉間、眉峰的雜毛,確定眉型。選擇適當光澤的粉底,顏色、光澤要與皮膚相匹配,而且要有立體感的效果,然後是乳液、BB霜,塗抹了很多層,從而臉色白裡透青。香水必不可少,在穿上帶墊子的內衣,儼然一個娘娘腔的做派。在白銀的世界,簡直就一人妖,在未來世界,可能有人會和我搭訕,加個微信。帶著有色眼鏡的人,可能會看不到要走的路。
出門以後,下雨了,走在雨後的停車場,是一股臭雞蛋的味道。很多年,酸雨成為了人類關心的話題。也許是他遍訪歐洲,感受過臭雞蛋的味道,也許是他發現了中國發展之迅速,臭雞蛋將到處都是。未來的發展終究是多元的,多元的發展,帶來了多元的附屬品。環境的汙染就是其中之一。
性別的多樣性,可以衡量一個社會開放的自由程度。多元的社會是可能性的多元化,不是一元社會的固守不變、冥頑不靈。未來世界,將不在是一元的社會,而是多元複合體。
3.生活的本質
什麼是生活?
生活有多種方式,有組織生活、集體生活、家庭生活、夫妻生活。在白銀時代,組織生活就是每天在單位打著毛衣,速度特別快,打完又打。無聊到極致的時候,就開始做數學題,解題的速度超快,以致於現在的數學題都不夠用了。
簡單、重複的生活,成為了一種油膩。於是她想寫真正的小說。去尋找自由,尋找屬於小說的天地。
要寫真正的小說就要到生活之外,於是她去體驗生活,結果被生活玷汙了。這讓她明白了一個道理:她是活著的。既然是活著的,就有自己的意願。
生活就是要有自己的意願。
柳傳志在多年以後回憶說:「當時科技人員面臨經濟窘迫、人才擠壓閒置、科研體制與國民經濟脫節三大難題,這種沒有目標的茫然,讓人有力使不出來,實在是憋得慌」。
生活是五彩繽紛的,充滿了愜意,正如詩人維吉爾說:「下雨天待在家裡,看別人在街上奔走,是很愜意的」。
不應通體透涼,更應冷暖自知。
寫在最後:
小商、小販、小雜貨有自己的生存空間,大壟斷帶來了便利,但是不能蠶食他們的生存空間。生活應該是自由、繽紛多彩的。不能像邏輯一樣,雖然嚴謹、細緻,卻缺乏靈活。生活就應該像巴爾蒙特說的:我來世界是為了看看太陽。他們生來,為了生命,生來,要遭受痛苦,但他們不會被打倒,帶著彌賽亞的精神,要給世界新的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