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過啊!從《白銀時代》看惦記小商、小販、小雜貨的巨頭壟斷

2020-12-24 雄赳赳讀書

近日,《人民日報》專門發文喊話:「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這一番話將引發多少思考。

壟斷的浪潮,洶湧而來,大型房企、網際網路、金融巨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著市場,蔓延到國民經濟的各個角落。利用科技、大數據佔領市場,市場將變得更加的整齊劃一,失去往日的熱鬧繁榮景象。

這不禁讓我想起最近看的一本書《白銀時代》,完美地展示了大統一時代的沉悶。這本書說的是2020年的事情,這就有意思了,一個過去的人預見未來,看看它說的有幾分像。

乍一看王小波的《白銀時代》書名,覺得是一本經濟學書籍,其實是和經濟學沒有半毛錢關係。這也就容易讓人產生疑問,書名和內容是不是不符?

從權威的角度來看,應該不會,但是權威也會出錯。作為一名理科生出身的王小波,邏輯、推理應該很嚴謹,不會犯低級錯誤。所以,書名和內容不符的疑慮還是打消吧!那究竟這個白銀時代講的是什麼?讓我們先從書名開始。

白銀時代這個詞最早是由俄國學者尼·阿·奧楚普提出的,後被學界普遍接受。19世紀後期,隨著俄國文學巨匠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相繼逝世,後起之秀創作單薄,各種文學流派紛紛登場,盡顯百花齊放、百家爭豔之勢。俄羅斯文壇進入了混亂狀態中,與18世紀空前絕後、繁榮昌盛的黃金時代形成了明顯對比,被稱為俄羅斯的「白銀時代」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文學也在這個時期走向了衰落。新的寫作流派不斷湧現,泛商品化的文學逐漸盛行。大量的文學作品為影視劇而生。炒作,包裝,宣傳成了作家品牌化的必經流程。小說成了一地雞毛式的敘事,溫情脈脈式的兒女情長。文學在亂象叢生下,該何去何從?是萌芽,還是乾枯?

在《白銀時代》這本書中,作者開篇就用了一句話:「世界是銀子的」。這句話沒頭沒尾,讓人摸不著頭腦,成了一個迷。王小波用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句句戲謔式的語言,搞笑式的故事,揭開謎底。

1.真實還是虛構

在《白銀時代》這本書中,「我」是一個作家,在一家寫作公司上班,工作是寫小說。工作就是寫小說,任務就寫小說被斃掉,然後在寫,再斃掉。一篇小說寫了十幾遍,最後又回到了最初那版。

我的同事叫「棕色的」,她一心想寫小說,全公司的人都知道。按照公司的規定,所有人每隔兩年就要去體驗生活,而我被安排了六次,一次都沒去。而棕色的,一被安排就去了,為了尋找寫作的素材。結果去了不到兩周就回來了,而且被四個壯漢侮辱。於是我四處宣揚自己的悲慘遭遇,得不到同情。感受到這是一個冷漠的世界,如同白銀,通體透亮,幾無差別

離奇的事情,誰都不免遇到。

在停車場,我遇到了打劫的人,打劫的人是個女孩,她劫道方式頗有古風,但是沒有經濟效益。他們要打劫的是我的內褲。目的卻是為了一次打賭,打劫一個男人的內褲。原因是我個子夠高,能肯定是男人的內褲。

在小說的世界裡,我虛構了一個故事,在沙漠裡,我被釘在了十字架上,在劇痛中死去。這樣的一個故事的寓意是:在苦痛中死去,也比迷失在白銀世界裡好得多。結果被領導斃掉了。

越是有趣的東西,越容易被斃掉。

感受了一下這個世界,一切都變的冰冷、淡漠,有一種混沌的氣味。「世界是銀子的」,摸起來起來通體透涼。

在白銀時代,一切都是符號化的東西。我是王二,叫這個名字,也是因為筆畫少,寫起來簡單。每天做著單調的事情,寫了十幾遍小說,最終回到了第一篇。一切的原因是領導把它斃掉了,這也不能怪領導,這是他的工作。唯一想寫小說的同事,卻被生活侮辱。是真實存在,還是戲劇性的表演?

在白銀的世界裡,社會整齊劃一,人物統一編號,做事統一流程,像極了流水線上的產品。活脫脫一個烏託邦的世界。看似荒誕不羈的世界,處處是生活的影子。

2.一元還是多元

我站在2020年的時點上,看著《白銀時代》,想像20多年前的王小波寫小說的情景,雙眉緊鎖、凝視窗外,未來應該是多元的。

未來世界的全貌不得而知,但是他說對了一點,未來的世界將會是更加多元化的世界。性別也不例外。未來將有很多不明性別的人。

早晨,我在上班之前,要進行精緻的妝容。根據自己的臉型、眉形,拔掉眉間、眉峰的雜毛,確定眉型。選擇適當光澤的粉底,顏色、光澤要與皮膚相匹配,而且要有立體感的效果,然後是乳液、BB霜,塗抹了很多層,從而臉色白裡透青。香水必不可少,在穿上帶墊子的內衣,儼然一個娘娘腔的做派。在白銀的世界,簡直就一人妖,在未來世界,可能有人會和我搭訕,加個微信。帶著有色眼鏡的人,可能會看不到要走的路。

出門以後,下雨了,走在雨後的停車場,是一股臭雞蛋的味道。很多年,酸雨成為了人類關心的話題。也許是他遍訪歐洲,感受過臭雞蛋的味道,也許是他發現了中國發展之迅速,臭雞蛋將到處都是。未來的發展終究是多元的,多元的發展,帶來了多元的附屬品。環境的汙染就是其中之一。

性別的多樣性,可以衡量一個社會開放的自由程度。多元的社會是可能性的多元化,不是一元社會的固守不變、冥頑不靈。未來世界,將不在是一元的社會,而是多元複合體。

3.生活的本質

什麼是生活?

生活有多種方式,有組織生活、集體生活、家庭生活、夫妻生活。在白銀時代,組織生活就是每天在單位打著毛衣,速度特別快,打完又打。無聊到極致的時候,就開始做數學題,解題的速度超快,以致於現在的數學題都不夠用了。

簡單、重複的生活,成為了一種油膩。於是她想寫真正的小說。去尋找自由,尋找屬於小說的天地。

要寫真正的小說就要到生活之外,於是她去體驗生活,結果被生活玷汙了。這讓她明白了一個道理:她是活著的。既然是活著的,就有自己的意願。

生活就是要有自己的意願。

柳傳志在多年以後回憶說:「當時科技人員面臨經濟窘迫、人才擠壓閒置、科研體制與國民經濟脫節三大難題,這種沒有目標的茫然,讓人有力使不出來,實在是憋得慌」。

生活是五彩繽紛的,充滿了愜意,正如詩人維吉爾說:「下雨天待在家裡,看別人在街上奔走,是很愜意的」。

應通體透涼,更應冷暖自知。

寫在最後:

小商、小販、小雜貨有自己的生存空間,大壟斷帶來了便利,但是不能蠶食他們的生存空間。生活應該是自由、繽紛多彩的。不能像邏輯一樣,雖然嚴謹、細緻,卻缺乏靈活。生活就應該像巴爾蒙特說的:我來世界是為了看看太陽。他們生來,為了生命,生來,要遭受痛苦,但他們不會被打倒,帶著彌賽亞的精神,要給世界新的光榮。

相關焦點

  • 央媒發文:別只惦記著小商小販的生計
    除了上述的網約車、外賣之外,購物、出行、社區團購等多個領域或多或少都已形成壟斷的趨勢,其背後就是網際網路企業「融資-補貼-擴張-再融資」的經營模式所造成的,網際網路時代流量為王,將流量變現的方式讓一些中小微企業以及個人逐漸退出市場競爭。
  • 巨頭該不該進駐社區團購與底層爭利?鳳凰民調引發共鳴
    在主流聲音中,人民日報評論稱,網際網路巨頭進入社區團購,「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在鳳凰網財經的獨家採訪中,有商販表達了自己的焦慮,直言看不到前景。鳳凰網財經發起民調《科技巨頭低價補貼做社區團購業務,你怎麼看?》
  • 「巨頭退出社區團購」被闢謠,但這劫貧濟富的遊戲終將收場
    央行原行長周小川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曾說,網際網路科技巨頭掌控大量數據和市場份額,形成壟斷抑制公平競爭。網際網路已經讓不少服裝店、飾品店關店歇業,每一個菜農、菜店老闆、水果店老闆,他們的背後都是一個家庭,等把他們都擠掉以後,他們失去了經濟來源,開一個餐飲店需要看外賣的臉色,開一個生鮮店要看社區團購的臉色,那些體力勞動者該怎麼辦?很多老人都賣了半輩子菜了,如果他們失業了,又該何去何從?
  • 巨頭們的社區團購,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會砸了菜農們的飯碗嗎?
    郭主席的這些話在明眼人眼中能夠看出來都似有所指,而且演講的語氣比較激烈,就差直接點名某網際網路企業了。在郭主席的演講中,有一個問題重點題了一下,這個問題看似是金融問題,實際上跟我們餐飲行業,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大型科技公司利用數據壟斷優勢,阻礙公平競爭,獲取超額利益。
  • 而我國科技巨頭卻忙著賣菜
    談「芯」色變,我國晶片自主之路困難重重,而最大的困難就是我們的科技巨頭沒有長遠目光,缺乏參與。英偉達首席科學家:突破晶片物理極限。除了英偉達外,美國還有IBM、谷歌、DWave,英特爾、微軟等多家世界科技巨頭也在進行相關的基礎科學研究。當美國科技公司都紛紛致力於基礎科學投入時,我國的科技巨頭又在幹什麼呢?人民日報:科技公司別整天惦記著幾捆白菜。
  • 難道真的關心小販的生意嗎
    很多人說是因為社區團購會影響小販的生意,或者擔心社區團購壟斷菜市場之後,會變本加厲的賺回現在的投資,難道我們真的是在關心小販們的生意,還是真的擔心電商平臺上的商品會變貴?其實這些都不是重點,人性是貪婪且自私的,不然拼多多也不會發展起來。
  • 日本雜貨巨頭來了!LOFT公司中國區總部入駐上海靜安
    日本雜貨巨頭中國區總部今日落「滬」。7月22日10點,在日本擁有131家店鋪,年銷售額達1200億日元的雜貨巨頭LOFT公司中國區總部正式入駐上海市靜安區同樂坊。正是由於政府專業高效的服務和優質的營商環境,堅定了日本LOFT企業如期進入中國市場並將中國區總部落戶靜安區的信心。靜安區方面介紹,同樂坊是誕生於百年前的弄堂工業的集聚區,廠居相融,自然形成了生活、工作、娛樂相融合的弄堂工業生態。
  • 「滔哥漫看」網際網路巨頭超低價賣菜,為何被罵成「腹黑」?
    起早貪黑賺點差價生活的小商小販,會不會大量失業?他們沒有技能,很難進入網際網路平臺求生。  擔心平臺獨大後兩邊薅羊毛  網際網路巨頭們角逐社區團購,慣用的伎倆就是砸大錢補貼消費者,消費者暫時得點甜頭。當巨頭幹掉中間商,大平臺幹掉小平臺,形成獨大後,會不會任意壓價收購菜農的生鮮?再任意抬價銷售給用戶?平臺會不會對消費者大數據殺熟?  這種擔憂,已經在獨大的某滴打車,和某外賣上出現了。當初平臺在競爭時,曾經幾塊錢可以坐網約車、幾塊錢可以點份外賣。形成壟斷後,點兩碗素粉近四十元。
  • 網際網路巨頭大戰重啟,本輪受傷的是小攤小販?
    目前,一眾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宣布進入社區團購,這種氛圍似乎又回到了當年了網約車、共享單車、團購網站 相互廝殺的年代,真的好不熱鬧!所以,就現在這個氛圍,如果你沒有關注社區團購,下載幾個生鮮和買菜的APP,多多少少會有點「out」感覺。
  • 優質營商環境吸引日本雜貨巨頭中國地區總部落戶上海
    陳靜 攝中新網上海7月22日電 (記者 陳靜)在日本擁有131家店鋪,年銷售額達1200億日元的雜貨巨頭LOFT公司中國區總部22日正式入駐上海市中心靜安區的同樂坊。靜安區副區長張軍當日表示:「靜安區歡迎日本LOFT公司中國區總部入駐靜安。我們始終努力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歡迎世界各國知名企業來到靜安的沃土發展。」
  • 人民日報評社區團購:別只惦記幾捆白菜!這千億風口「不香了」?
    「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人民日報文章稱,這段時間,網際網路巨頭企業相繼投入大量資源入局生鮮社區團購,「社區團購」成為網際網路行業及資本市場熱議的話題。各大網際網路巨頭企業利用海量數據(603138,股吧)、先進算法和雄厚資本,研究如何拿下社區的生鮮團購。在購物、打車、外賣這些熱點之後,賣菜幾乎成了網際網路的又一個風口。
  • 社區團購,巨頭們的野心不止「菜籃子」
    編輯導讀:今年社區團購可謂是吸睛行業,先是巨頭紛紛入場,接著有文章指出社區團購侵害了小菜販的生意,不少供應商開始抵制社區團購,最近人民日報更是發表評論「網際網路巨頭應該在科技創新上有所擔當,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的流量」。社區團購的發展,似乎蒙上了一層薄霧,未來將走向何方?
  • 社區團購斬盡殺絕,壟斷菜籃子工程,小商販何去何從
    和五六十歲的大爺大媽一輩子就靠這個生活,從這個社區團購搞起來以後我附近的菜市場我看了一下,以前賣菜的有30多個,現在只有兩三個人賣菜,這網際網路巨頭可以說是財大氣粗,他們以超低的價格戰,把這些賣菜的小商販來斬盡殺絕,這些小商販哪裡是?這些財大氣出網際網路巨頭的對手,簡直是苦不堪言,不知道這些網際網路巨頭是怎麼想的?
  • 社區團購養肥自己以後,網際網路巨頭下一步棋如何布?
    網際網路巨頭追逐社區團購大戰風口之舉,上了熱搜,而這背後的關鍵主線是:社區團購已從商業創新模式變成了與民爭利的工具,就連人民日報都看不下去了,強調網際網路巨頭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更令人心潮澎湃。
  • 合眾國訴微軟 :如何才能打破科技巨頭的壟斷呢
    科技巨頭的壟斷地位來源於對數據,特別是消費者數據的壟斷。這種壟斷已經損害了公平競爭,阻礙了創新,損害了消費者利益。   由於政府監管的缺失,科技巨頭事實上在各自平臺上 (搜尋引擎,數字廣告,社交媒體,電子商務) 行使某種自我監督。
  • 巨頭接連挨反壟斷大錘,5分鐘細數壟斷巨頭的七宗罪!
    一開始還是程式設計師嫌活多錢少,控訴996,小鎮做題家高呼「內卷」,甚至還不如「傷害實體經濟論」聲量大,畢竟圈子小,悲歡並不相通。緊接著就是大洋彼岸屢屢傳來的反壟斷聲音,渲染了破股萬人吹,不是,破鼓萬人錘的悲慘氛圍。氣氛一直烘到美國大選:新王高舉反壟斷大旗,要加強監管,拆分科技巨頭。
  • 社區團購的真相,網際網路巨頭惦記的是幾捆白菜背後的流量
    這不是網際網路要顛覆菜市場,而是通過社區團購讓A菜店打敗B菜店,網際網路巨頭參與其中圖的也是這些流量。 外賣大戰、網約車大戰、共享單車大戰等,誕生了支付寶、美團、抖音等一眾巨頭,到了今年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培養了全中國人民在線上買菜的消費習慣,社區團購這樣的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也被很多平臺看作志在必得。
  • 當網際網路巨頭「惦記」你我家門口的菜攤
    對比此前爭奪流量入口的打車大戰、外賣大戰、單車大戰,部分輿論擔心此次網際網路巨頭會故技重施:先採取低價傾銷策略佔領市場,再「挾流量以令市場」擠壓中間商「賣菜者」生存空間,繼而剝奪終端消費者「買菜自由」。  一邊是輿論質疑,一邊是資本青睞,社區團購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它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蛋殼」?網際網路巨頭進軍社區團購勢必壟斷的立論是否站得住腳?
  • 全球領導人不約而同想控制科技巨頭的壟斷地位?
    中國送餐巨頭美團被迫道歉,此前有餐飲協會指責美團在疫情期間濫用主導地位,向餐廳收取高達26%的佣金。法國政府將黑色星期五推遲到12月4日,以安撫店主,他們指責亞馬遜公司在最新的冠狀病毒封鎖期間偷走了他們的銷售額。 在這個新的反壟斷時代,過去對定價權的關注不再適用,因為幾家最大的科技公司已經通過向消費者收取幾乎沒有的費用,建立了數萬億美元的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