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歐盟和美國希望控制阿里巴巴、谷歌和Facebook(臉書)等科技巨頭的權力。
德國和法國有共同的邊界和貨幣,但經常發生矛盾。英國和印度喜歡跟著自己的鼓聲走。但有一個問題是所有這些國家都能達成共識的。科技公司太大,太強,太有利可圖。而且這種力量只會愈演愈烈,讓各國政府別無選擇,只能通過將這些公司告上法庭、通過新的競爭法,甚至可能拆散這些科技巨頭來正面對抗。
中國是最近一個實施反壟斷打擊的國家,上個月公布的反壟斷規則在兩天內將中國最大公司的股市估值抹去了2900億美元。這些舉動與美國和歐洲加速控制亞馬遜、蘋果、Facebook和谷歌的努力很相似。
"大者愈來愈大,但卻沒有更好,"分析師說,他在2014年倡導了一項解散Alphabet Inc.旗下谷歌的決議。"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對世界各地本地市場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競爭對手和消費者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這一切都讓它成為了現在的事實。"
在這場大流行期間,反壟斷討伐的速度加快,這並非偶然。一個被鎖定的世界已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科技公司,許多公司以犧牲較小的競爭對手為代價來積累收益。中國送餐巨頭美團被迫道歉,此前有餐飲協會指責美團在疫情期間濫用主導地位,向餐廳收取高達26%的佣金。法國政府將黑色星期五推遲到12月4日,以安撫店主,他們指責亞馬遜公司在最新的冠狀病毒封鎖期間偷走了他們的銷售額。
在這個新的反壟斷時代,過去對定價權的關注不再適用,因為幾家最大的科技公司已經通過向消費者收取幾乎沒有的費用,建立了數萬億美元的壟斷。科技巨頭在銀行、金融、廣告、零售和其他市場上日益佔據強勢地位,迫使小企業依靠其平臺接觸客戶。商家既依賴亞馬遜,又與之競爭。Spotify和其他應用出現在蘋果公司的應用商店中,但也與其音樂服務競爭。谷歌並不是簡單地在搜索和廣告領域佔據主導地位,它通過使用排他性的做法來壓制競爭對手,從而維護其作為網際網路的守門人的地位。而在中國,螞蟻在其平臺上發起的小額貸款中只有2%的資金。其餘98%的資金是由想要利用螞蟻龐大影響力的銀行合作夥伴進行證券化或承銷的。
"在某些時候,這些公司會變得如此之大,你也會開始思考,'誰在這裡掌握著韁繩?"分析師說。他說,政府最近的舉動是 "提醒這些公司,'我們掌握著主導權。你們可能非常大,非常強大,但我們要提醒你們誰才是老大。 」
多年來,僅歐洲就面對著腳踏實地的數字巨頭的力量,這些巨頭選擇了適合它們的地方規則和稅收。各國政府驚恐地發現,歐洲公司無法與矽谷的創新相媲美,也無法阻止谷歌和Facebook公司吸納個人數據,以及隨之而來的廣告收入。各國紛紛尋求對市場進行監管,鼓勵公平競爭,以便歐洲公司能夠在人工智慧、雲計算和5G無線技術等新興領域與矽谷競爭。
在中國,打壓的動力至少有一部分是擔心本土科技產業變得過於強大。該國長期以來一直擁護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和騰訊控股有限公司,但它們囤積的中國公民數據讓長期以來習慣於壟斷監控的政府越來越擔心。
中國和歐洲在競爭法方面已經合作了20年。中國從2007年開始以歐盟法規為藍本制定了最初的《反壟斷法》。
事實上,很少有人會認為,歐洲的反壟斷努力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歐盟所取得的成就可能還不夠,"分析師說。"對谷歌的高額罰款並沒有顯著改變市場態勢,也沒有促進新的進入。"
歐盟官員正在尋找新的工具。歐盟對亞馬遜進行了反壟斷投訴,指控其利用獨立賣家數據為自己的零售部門謀利。預計年底前出臺的新的 "守門人 "法規可以在不良行為發生之前將其扼殺在搖籃中,對不與商業競爭對手分享客戶數據的公司以及偏袒自己服務的市場平臺和搜尋引擎的運營商威脅罰款,或者在嚴重的情況下解散。
在美國,一批新的反壟斷專家正在超越價格上漲是衡量競爭損害的主要標準這一陳舊概念。他們說,應該考慮到隱私、對數據的控制、工人的權利以及對小公司的整體影響,自疫情開始以來,美國已有超過五分之一的小公司倒閉。而美國人,普遍對社交媒體公司越來越懷疑。根據一項研究,超過60%的人認為該行業對國家有負面影響,近一半的人希望對社交媒體進行更多的監管。
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的首要任務將包括繼續司法部已經在進行的針對谷歌的壟斷濫用訴訟。這是對科技巨頭的普遍擁抱的逆轉,科技巨頭從網絡股災和20年前針對微軟公司的重大反壟斷案件的廢墟中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