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6057字,預計閱讀時間 16 分鐘
繼谷歌后,又一家矽谷科技巨頭遭遇美國政府的反壟斷訴訟。
目前Facebook正面臨來自美國政府的兩項法律訴訟,可能會迫使其出售Instagram、WhatsApp。
美FTC和48個州起訴Facebook
12月10日,當地時間周三,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和來自48個州和地區的總檢察長聯盟分別對Facebook提起了兩起反壟斷訴訟。
這兩項訴訟針對的是Facebook收購競爭對手,尤其是2012年以10億美元收購照片分享應用Instagram和2014年以190億美元收購消息應用WhatsApp。
消息傳出後,盤中Facebook股價下跌了超4%,不過隨後有所拉回,股價收盤跌1.93%,市值蒸發了155.7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17億元)。
圖源:東方財富APP
據路透社報導,Facebook首次披露聯邦貿易委員會對其進行反壟斷調查是在2019年7月,詹姆斯領導的檢察長聯盟不久後正式宣布了對Facebook展開調查。
值得注意的是,反壟斷調查發生在劍橋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濫用數據醜聞後不久,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在2019年對Facebook處以創紀錄的50億美元罰款。據報導,Facebook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獲取了8700萬Facebook用戶的數據。
上周有知情人士對外透露,FTC正在準備投票決定是否起訴Facebook。此番結果揭曉,FTC的5名委員以3:2的投票通過,將在美國哥倫比亞特區地方法院起訴Facebook。
今年12月9日,紐約州總檢察長萊蒂蒂亞·詹姆斯(Letitia James)也宣布聯合48個州對Facebook提起反壟斷訴訟。與FTC類似,州檢察長的起訴同樣將「炮火」集中在Facebook的收購問題上。
詹姆斯在的新聞發布會上說:「近十年來,Facebook一直在利用其主導地位和壟斷力量,打壓較小的競爭對手,扼殺競爭,這一切都是以犧牲普通用戶為代價的。」他還補充道:「這家公司在競爭對手威脅到公司統治地位之前就收購了他們。」
聯邦和州監管機構表示,這些收購交易應該取消。詹姆斯稱,任何扼殺競爭,傷害小企業,減少創新和創造力,削減隱私保護的行為,都將面臨我們(檢察長)辦公室的全力抵制。
對此,Facebook回應稱正在審查這些起訴,很快會有更多的消息。Facebook質疑,「在FTC批准了我們的收購數年後,政府想要重來一次,而不考慮這個先例會對更廣泛的商業社區和每天選擇我們產品的用戶產生影響。」
Facebook回應(圖源:社交網絡)
Facebook的總法律顧問詹妮弗·紐斯特德在一份聲明中稱,反壟斷法的存在並不是為了懲罰「成功的公司。她辯稱道,在Facebook投資數十億美元開發應用程式後,WhatsApp和Instagram才取得了成功。
紐斯特德反駁表示,反託拉斯法的存在是為了保護消費者並促進創新,而不是為了懲罰成功的企業,美國政府想要「重來一次」的舉動,是在向美國企業發出警告:沒有一筆交易是最終的。
FTC為何要拆分Facebook?
據了解,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絡,擁有27億用戶,其市值接近8000億美元。2019年Facebook收入超過700億美元,利潤超過185億美元。FTC認為,Facebook為維持自身壟斷地位,實施反競爭性收購和反競爭平臺行為,並藉此獲取巨額利潤。
FTC稱,彼時的Instagram還是一個快速成長的初創企業,出現於個人社交網絡競爭的關鍵時期,包括Facebook執行長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內的高管就迅速意識到,Instagram將會對Facebook的壟斷力量構成生存威脅。
馬克·扎克伯格(圖源:美聯社)
一開始,Facebook試圖通過改善自身產品來與Instagram競爭,但最後 Facebook選擇在2012年4月以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Instagram。
大約在同一時間,Facebook還注意到移動通訊應用程式也會對其構成嚴重威脅。Facebook高層擔憂競爭者通過添加新功能或開發獨立App,來進入個人社交網絡市場。當時,WhatsApp正是全球移動通訊領域的「領頭羊」,於是Facebook又一次通過收購來消除威脅。2014年2月,Facebook宣布以190億美元收購WhatsApp。
在FTC看來,這些收購既消除了Instagram和WhatsApp可能給 Facebook壟斷地位帶來的威脅,還給未來競爭者的市場擴張製造困難。
FTC在其訴訟中表示,「自擊敗早期競爭對手Myspace並獲得壟斷權後,Facebook已轉向通過反競爭手段進行防禦。早在收購Instagram和WhatsApp之前,Facebook就開始進行其他收購,目的是打壓競爭、剝奪競爭對手寶貴的服務。比如為了應對Twitter的威脅,Facebook收購了Octazen。」
此前,Facebook高管表示,此舉將使Twitter無法使用其聯繫人導入服務,而這種服務可能有助於該社交網絡的增長。後來,Facebook又試圖收購Twitter,並對於未收購成功「表示遺憾」。
這些都反映了執行長馬克·扎克伯格在2008年的一封電子郵件中表達的觀點,即『與其競爭,不如收購。』」
Facebook擁有的社交APP
不僅如此,FTC還指控Facebook一直對第三方軟體開發商設限,阻礙他們與Facebook平臺互聯。據稱,Facebook向第三方應用程式提供關鍵API(應用程式編程接口)的前提是,第三方開發商不得開發與Facebook存在競爭的功能,不得連接或推廣其他競爭對手的社交網絡服務。
此外,Facebook還被指通過切斷API訪問,來削弱競爭對手在個人社交網絡服務、移動通訊和其他社交功能服務等領域的潛在威脅。例如,2013年Twitter推出了Vine應用,用戶可以用來拍攝和分享短視頻,而Facebook切斷了Vine接入Facebook來訪問朋友的API。
在FTC看來,Facebook上述行為損害市場競爭,使消費者在個人社交網絡領域的選擇少之又少,還剝奪了廣告商本可以從市場競爭中獲得的好處。
訴訟的部分內容還稱,Instagram一直在吸引Facebook主應用的用戶和用戶參與,Facebook試圖阻止Instagram對Facebook的侵蝕,從這可以看出,如果Instagram獲得獨立,將對Facebook的社交網絡構成重大威脅。
FTC在訴訟的另一個部分中談到:「Facebook一直限制WhatsApp提供移動消息服務,而不是允許WhatsApp成為與Facebook主應用競爭的個人社交網絡提供商,並限制了WhatsApp在美國的推廣。」
由此可見,儘管Facebook將這兩個炙手可熱的社交應用收入麾下,依然在阻礙它們的發展。
FTC請求法院禁止Facebook實施其他反競爭行為,要求Facebook以後必須事先獲得通知和批准,才能實施合併和收購。值得注意的是,FTC還希望法院撤銷此前Facebook對Instagram和WhatsApp的收購,並將它們從Facebook剝離出去。
美科技巨頭人人自危
在美國司法部於10月起訴Alphabet旗下谷歌后,Facebook成為今年第二家面臨重大法律挑戰的大型科技公司,這些訴訟突顯出,在反壟斷問題上美國兩黨日益達成共識。
早在10月6日,美國國會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反壟斷小組委員會發布了《數字市場競爭調查》。報告指出,蘋果、亞馬遜、Facebook和谷歌(GAFA)四大科技巨頭存在壟斷行為,阻礙了行業市場的創新與發展,損害到了消費者的相關利益:
谷歌被指在搜索結果中優先展示自己的產品來打擊競爭對手;亞馬遜利用其作為最大的在線零售商和領先的電子商務市場的市場優勢,來阻礙潛在的競爭對手;蘋果被指壟斷了iPhone和iPad的應用市場,使該公司能夠從應用開發者的銷售中抽取過多的佣金;Facebook被批評為了維持和擴大壟斷地位,時常採取收購競爭對手,甚至通過複製競爭對手服務等手段以達到商業目的。
截圖自《數字市場競爭調查》
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反壟斷小組表示,應該對這些企業巨頭實施更嚴格的監管,建議對這些科技企業實行結構性分離,比如強迫企業拆分或者調整業務結構等。
隨後,谷歌成為第一個被起訴的科技巨頭。在今年10月21日,美國司法部聯合11個州的檢察官,在美國哥倫比亞特區地方法院對谷歌提起民事反壟斷訴訟,以阻止谷歌利用其在搜索和搜索廣告市場上非法獲得的壟斷優勢進行反競爭行為。
美國哥倫比亞特區地方法院法官阿米特·梅赫塔(Amit Mehta)正在負責審理司法部對谷歌的起訴案件。這是自上世紀90年代美國司法部起訴微軟以來最重大的反壟斷訴訟。
對於美國來說,反壟斷法與反壟斷訴訟由來已久,一般認為,美國1890年頒布的《抵制非法限制與壟斷保護貿易及商業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壟斷立法。因最初是由參議院議員約翰·謝爾曼提出的議案,故稱《謝爾曼法》。
利用《謝爾曼法》,美國政府曾成功地肢解了標準石油公司、美國菸草公司和AT&T(美國電報電話公司)這三個最有名的託拉斯。近20年來,微軟、亞馬遜和蘋果等也相繼受到了美國的反壟斷調查。2000年,微軟也曾險些遭到一分為二的命運。
在Facebook遭到起訴,Instagram、WhatsApp面臨被拆分後,美國大型科技公司人人自危,設法自救。
當地時間12月9日,蘋果公司執行長蒂姆·庫克(Tim Cook)在接受採訪時抨擊了其他大型科技公司,譴責他們在錯誤信息和數據隱私等問題上沒有像蘋果那樣承擔更多責任。
儘管庫克沒有直接提到競爭對手的名字,但其評論恰值Facebook遭遇反壟斷訴訟之際。庫克表示,從2021年開始,蘋果將從其應用商店中刪除追蹤用戶的應用程式,這些應用未能事先獲得用戶的許可。
庫克說:「有些人認為矽谷是鐵板一塊,尤其是那些大公司,他們之間的關係非常親密。當今圍繞科技領域的一些大問題是,有些平臺對發生的事情缺乏責任感。不過,蘋果顯然承擔了責任,儘管我們要做出艱難的決定。」
庫克還在隱私問題上將蘋果與其他大型科技公司區分開來,他說,除了氣候變化,隱私問題可能是「21世紀最重要的話題」。目前Facebook、谷歌旗下YouTube和Twitter等都因打擊虛假信息不力而不斷受到批評,特別是今年與總統選舉和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的舉措。
同日,谷歌旗下全球知名視頻網站YouTube發布公告:從9日當天開始,新上傳的所有聲稱美國大選存在「廣泛欺詐」的視頻都將被歸為誤導信息,YouTube會直接刪除此類視頻。
YouTube公告截圖
YouTube在公告中稱,在過去幾個月裡他們已經採取措施,限制用戶發布關於美國大選的爭議性視頻,並將用戶導向「權威信息來源」。在大選計票工作期間,用戶還是可以上傳一些符合條件的爭議性觀點。
根據公告,YouTube將遵循過去對待美國總統大選的方針,從9日起刪除所有新上傳的質疑大選存在錯誤或「大規模選舉欺詐」的視頻,這類視頻都會被歸入誤導性的錯誤信息行列。YouTube舉例稱,像聲稱「軟體故障導致票數漏計」這樣的言論就會被直接刪除。
全球掀起反壟斷浪潮
除了在美國本土,美國科技巨頭在歐洲也遭受到了強力的反壟斷阻擊。
當地時間12月8日,英國反壟斷監管機構周二威脅稱,如果大型科技公司違反新的競爭規則,將對它們處以高額罰款。
根據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CMA)的新提案,谷歌、Facebook和其他具有「戰略市場地位」的科技公司,違規可能面臨相當於其全球收入10%的罰款。基於它們2019年的全年業績,這可能意味著谷歌將被罰款162億美元,Facebook將被罰款71億美元。
CMA表示:「我們認為,這一處罰水平足以起到威懾作用,並與反壟斷案件和其他監管機構的罰款相稱。」英國政府最近宣布計劃在CMA內設立新的數字市場部門(DMU),以審查佔據市場主導地位的公司。
在歐盟,就在今年11月,歐盟還指控了亞馬遜,稱其破壞公平競爭,涉嫌利用其規模、權力和「大數據」牟取對其平臺第三方賣家的不正當競爭優勢。
儘管亞馬遜表示反對,但並未影響歐盟對其展開第二階段調查。路透社指出,歐盟可能在明年作出最終決定,如果違反反壟斷法,亞馬遜將面臨高達其全球營業額 10% 的罰款
自去年以來,Facebook也一直面臨著歐盟反壟斷監管機構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的審查。其中一項調查的重點是其海量數據的使用,另一項調查則重點針對其在2016年推出的在線市場平臺,70個國家的8億用戶使用這個平臺買賣商品。
此外,歐盟委員會在2019年3月就對谷歌處以14.9億歐元(約合17億美元)罰款,再加上此前67.6億歐元(約合76.7億美元)的罰款,歐盟委員會因為壟斷問題對谷歌的罰款接近100億美元。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GAFA 在全球範圍內遭遇了17個國家和地區反壟斷調查及糾紛,共達84起。其中,谷歌被捲入次數最多,有27起;其次是亞馬遜和蘋果,均為22起;最後是Facebook,共有13起調查。
就在歐美針對 GAFA 等全球性網際網路平臺進行反壟斷調查時,中國國內也在面向網際網路平臺開展反壟斷舉措。
今年11月6日,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央網信辦和國家稅務總局三部門聯合召開規範線上經濟秩序行政指導會,包括百度、騰訊、阿里巴巴、京東、字節跳動、快手、滴滴、微博、拼多多、美團、餓了麼等27 家主要網際網路平臺企業代表出席會議。
4天後,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對不公平價格行為、限定交易、大數據殺熟、先殺對手再提價、不合理搭售等情況進行了明確界定。
11月19日,國務院同意建立由市場監管總局牽頭的反不正當競爭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反不正當競爭工作的宏觀指導,研究並推進實施反不正當競爭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指導、督促有關部門落實反不正當競爭工作職責;協調解決全國反不正當競爭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組織開展對不正當競爭熱點問題和典型違法活動的治理。
聯席會議由市場監管總局牽頭,還包含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等,共 17 個部門。不難看出,針對網際網路反壟斷,中國「動真格」了。
2020 年,是網際網路發展歷史上的關鍵節點之年。世界各國不約而同地在各自反壟斷問題的步調上罕見地達成了一致,全球範圍內,一場壟斷與反壟斷之間的拉鋸戰,正在展開。
過去20年時間,在監管相對「放任自流」的環境下,行業格局逐漸落定的同時,網際網路巨頭們的主導地位也達到了歷史少有的水平,嚴重擠壓著整個網際網路市場空間。
如今,全球性的網際網路反壟斷浪潮已然掀起——而一個更加政治化、規範化、格局化的網際網路新時代,或將隨之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