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人有千種,唯「真」為貴

2020-12-19 洞見

作者:洞見·多小胖

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有這樣一位女子,她蕙質蘭心、清雅絕塵,一腔愛意纏綿。

林語堂先生曾這樣評價,她是男人夢寐以求的典範,是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

而她,便是《浮生六記》中沈復的妻子芸娘

沈復和芸娘的一生,在沉浮須臾間,體悟平淡閒趣。

將悲歡離合揉進細碎的生活裡,痴纏如夢,歡喜憂悲。

奈何情深不壽,斯人已逝。

沈復念及對芸娘的百般不舍,涉筆成趣,才有了這充滿人間煙火,詩情愜意的《浮生六記》。

李白曾感慨道:「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人生短短數十載,真正能夠留下的,是一個人最真的心,和世間最真的情。

人有千種,唯有真者,才能在平淡中體驗真滋味,在清貧中懂得真閒趣,在坎坷中懷抱真性情,才能擁有生活的真境界。

平淡中有真滋味

十三歲那一年,沈復隨母親回家探親。

在滿室鮮衣中,通體素淡的芸娘,就這樣生生落進了少年的心底。

雖身形消瘦,但自幼習得女紅,一手操勞養家的芸娘,喜吟詠詩詞,且通曉詩書。如此才思雋秀的女子,讓沈復驚豔之餘,讚嘆不已。

從見到芸娘的第一眼起,沈復便發誓「非淑姊不娶」。

而心思細膩的芸娘,願為心上人吃齋守戒,也願藏著小粥小菜暖他寒夜孤零。

世上的有情人,大都經歷過芳心暗許、情投意合的甜蜜,卻很難擁有這一樁勝卻人間無數的幸福姻緣。

婚後,芸娘終日早起侍奉長輩,尊敬家人,待人溫和。家裡每一處無不透露出她的勤快和妥帖。

平日裡,她喜素衣素菜,從不與人爭論。

縱然倆人分離多日,重逢亦勝初見之時,情濃意長,羨煞眾人。

布衣茶飯,瑣碎時光拼湊的歲月,並未消耗他們深厚的感情。

芸娘喜食腐乳與滷瓜,可偏偏這兩樣,都是沈復所厭之物。

芸娘勸其嘗試一二,沈復未曾想試嘗之後,便從此愛上了這種味道。

果真,情之所鍾,雖醜不嫌。

人生貴在相知心,守住真心,平淡中便有了真滋味。

身為一介文人雅士,沈復經常與芸娘飲酒話詩,品茗閒論。

芸娘喜歡李白的瀟灑落拓,沈復便與其一同研習書卷。

芸娘總以禮數相待,沈復便爽快地照單全收。

雖生於男尊女卑的時代,但沈復和芸娘從不被世俗所拘,而囿於一方天地。

山川美景,湖泊亭畔處,皆有二人身影。

泛舟太湖,感慨天地寬廣、水天一色。

同遊水仙廟,看「花照」迷影、暗香浮動。

喜歡鄉野之情的他們,尋一處農舍,栽花養魚、耕種勞作,竟也怡然自足,自得其樂。

原來,賞盡無限風光,只因有你相伴;踏遍世間的路,只為與你同行。

人生在世,烈火烹油、鮮花著錦般的熾熱固然使人嚮往,但是能把平淡歲月過得有滋有味,也是一大幸事。

而這其中,都莫過於一個真字。

漫漫人生路,唯有守住一顆真摯的心,便能把一生的酸甜苦辣都過得津津有味。

而人生之獲,恰恰在於懂得安於平淡、接受平淡。

苦中樂得來,淡中真滋味。

比清風明月更歷久彌新的,便是用真愛鋪就的心路,縱然繁華落盡,一路走來,也別有一番人間滋味。

清貧中有真閒趣

有人說,生活中最怕的不是清苦,而是沒有可以真正依靠的人。

深以為然。

寄人籬下的日子雖窮困潦倒,但並沒有打消夫婦二人的閒趣之情。

沈復喜歡研究盆景,聰慧的芸娘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點子,使他們開心不已。

有時,倆人也會為夜裡貓兒打翻盆栽而悄悄落淚。

即便寄居在鄉下,芸娘也會想出「活花屏」的辦法,讓綠蔭滿窗、對影成趣,使粗糲的生活透著難得的雅致。

而簡單的魚蝦蔬果,經芸娘之手,都可做出「惠而不費、價廉物美」的粗茶淡飯。

懂得用閒趣為生活增添一點亮色的人,才能把人生的種種不易,化解成恣意的歡樂,綿延出無盡的幸福。

作為志趣相投的紅顏知己,芸娘還想出用餛飩擔子溫酒烹製的主意,讓沈復與一眾友人有了把酒話詩意的暢快。

這樣的肆意閒趣,恰恰有了彼此的深情相依,才愈發顯得彌足珍貴。

能把清貧的日子過得饒有興致的人,一定是真正熱愛生活的人。

而對待生活的真,讓人在無際的困苦中,鍛造出了樂觀和豁達的心態。

汪曾祺曾說過:「人生如夢,我投入的卻是真情。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

這位被世人譽為「文藝界泥石流」的大作家,雖一生沉溺於「吃喝玩樂」之中,卻也治癒了無數的痛苦和悲傷。

在西聯南大上學時,面對日軍飛機的不斷轟炸,他懷抱著點心跑向松林,笑著說不願做一個餓死鬼。

後來落難到農村時,他最愛在馬鈴薯上作畫,將畫好的馬鈴薯放在牛糞爐裡烤著吃,只顧貪樂,從不曾為落魄的際遇抱怨半分。

直到生命彌留之際,依然惦記著喝一杯碧綠透亮的龍井。

汪老對待生活的這份純真和趣味,讓所有的苦難都化為了歲月的歷練和沉澱。

而年月的艱難與不惑,便在這般的妙趣橫生裡,淬鍊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也擁有了人生真正的意義。

人間最尋常的,莫過於在一蔬一飯、閒情逸趣間,暖人心脾,撫慰人心。

人生總有趣味相投的驚喜,也總有志同道合的甜蜜。

即便生活坎坷,好事悉數說出,樂事悉數做完,人生方得真趣。

坎坷中有真性情

作家周國平說:「有真性情的人,與物相觸獨鍾情趣的品味,與人相處唯求情感的溝通。」

沈復和芸娘雖伉儷情深,但接連遭遇風波後,逐漸被拖入生活的絕境,無法逃離。

一向溫柔的芸娘,因父親納妾之事與婆婆心生嫌隙。

後因替家弟做擔保,被追債人所逼。

致使被父親誤解,夫婦二人被趕出家門。

青衫衣,淚溼襟。

多少痛苦酸楚,芸娘都化作柔情纏指繞,而沈復亦回饋她此生的不離不棄。

而生活的艱難,遠比堅持二字更加不易。

一向直爽不羈的沈復,又一次因擔保落了個人財兩空的境地。

而身體愈發孱弱的芸娘,念及時日不多,便為沈復多方物色了一個色藝俱佳的侍妾。

誰料想,風塵女子最終難逃千金聘禮之誘,被豪門所娶。

痛心入骨的芸娘不禁血疾復發、病骨支離,精神日漸萎靡。

一對悲苦人兒,為了遠離紛擾和憂愁,再一次離鄉,輾轉尋覓安身立命之地。

顛沛流離的生活,讓他們有了俗世的生計之困,更有著相互扶持的情意之深。

最終,因沈復被裁員、僕人卷錢財出逃,芸娘承受不了諸多打擊,哀痛欲絕,香消玉殞於沈復懷中。

二十三年連理枝,自古多情空餘恨。

沈復和芸娘一生的坎坷,處處可窺他們為人處世的至真至性。

對家人,他們關懷體恤。對朋友,他們義氣當先。

殊不知,越是經歷磨難,越能見識人心。

世事的冷漠與無情,讓這對有情人最終天人相隔,惹人唏噓。

而所謂的真性情,不過是不把世俗名利看作人生的目標,只把內在和精神的價值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

被譽為「敦煌女兒」的樊錦詩先生,為了守護沙漠裡的歷史瑰寶,紮根大漠。

在黃沙漫天的惡劣環境下,她把畢生的心血和熱愛,都奉獻給了莫高窟。

融進骨子裡的真性情,讓她痴迷於了每一寸神採絕倫的壁畫,也愛上了莫高窟中蘊藏的無窮精神力量。

崎嶇歲月,幸好有這份率真,擔起了無畏之心,擁有了敢做之力。

將生命所有的熱烈鐫刻在深年久月的時光裡,將內心的真誠回報給最豐盈的靈魂。

幾度浮塵漂泊處,萬事坎坷終意平。

人生將近秋,唯留真性情。

俞平伯為《浮生六記》撰寫序文時,曾深情寫下:「言必由衷謂之真,稱意而發謂之自然。」

一部兩百年前的家常言語,寫盡了尋常夫妻的悲歡離合,卻讓無數人今昔感懷不已。

如何在平淡生活裡過得詩意盎然,在挫折坎坷中不輕放過人生志趣?

人生碌碌,唯有真者解析。

平淡不平凡,清貧不無趣,坎坷不失真。

參透世事茫茫,從此唯願過往不泣,不畏未來之懼。

與朋友們共勉。

相關焦點

  • 《浮生六記》——是誰許下的現世安穩
    提起浮生六記,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是沈復的浮生六記,一部影響甚大的著作,用尋常的文字,記錄生平尋常的事,引發後人不尋常的反思。六記浮生,坎坷生平。浮,福也,富也,浮也,負也,復也。知曉浮生六記很多年了,一直聽世人說它怎樣怎樣的好,但奈何靜不下心去品讀。
  • 《浮生六記》:「浮生」短促如斯,卻有著自在自為的藝術美感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何為「浮生」?按照《莊子》的解讀,虛空不定,任意漂浮的人生為「浮生」。一旦漂浮不再,回歸靜止不動的狀態,便是浮生的終結和死亡的降臨。因此,生命在於運動,確乎有它存在的道理。然而,李白又說:「浮生若夢」。夢,虛無縹緲,亦真亦幻,短促而回味無窮。
  • 悅讀|《浮生六記》: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圖/文:木容《浮生六記》聚歡、飄零李白詩曰:「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清代沈復所著的《浮生六記》中的「浮生」二字便典出此處。通讀《浮生六記》,只覺那些平淡日子的簡單記述竟然可以如此抓心撓肺。沈復的文字沒有華詞鋪述,少了「為愁而愁」的矯揉造作之感。善用白描,一字一句間,其情誼萬千,躍然紙上。
  • 《浮生六記》:娶妻要娶陳芸這樣的人
    俞平伯給《浮生六記》做序,把這本書狠狠地誇了一下。大概的意思是說這本書不為出名而寫,也不為圖利而寫。無酸語,贅語,道學語,所以好。這個評價大體上說是不錯的。但接下去,俞平伯又說自古好文章都在不離之間,《浮生六記》「雖有雕琢一樣的完美,卻不見一點斧鑿痕,猶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開的畫面,然仿佛處處吻合人工的意匠。」
  • 《浮生六記》:此生與你相伴,夫復何求
    值得一提的是,沈復的《浮生六記》便是其中的翹楚,書中的景致和人物,讀罷讓人久久難以忘懷。浮生六記《浮生六記》從宏觀結構上可以分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佚)《養生記道》(佚)。該書雖說是「六記」,其實就四篇尚存。
  • 《浮生六記》最美20句,句句精華,值得一品再品
    《浮生六記》為清代文人沈復所著生活散文,著重記述了自己與妻子陳芸的兩情情趣,充滿了溫暖與歡樂,同樣也有煩惱與悲傷的一面。既讓人羨慕他們的浪漫婚姻生活,又讓人感嘆於貧賤夫妻百事哀的困窘。芸娘也不至於早逝,僅活41歲。《浮生六記》填補了我國文學描寫夫妻家庭生活的空白,陳寅恪因此極力推崇此書。
  • 《浮生六記》最美好的10句情話:閒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
    7、識趣之人看美人,三分容貌有姿態等於六七分,六七分容貌乏姿態等於三四分……」8、其形削肩長項,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一種纏綿之態,令人之意也消。9、向晚庭院,倚靠相背,閒話短長。
  • 《浮生六記》樸素的語言,點滴的瑣事,卻是最美的情書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浮生即指人生,浮生六記,個人認為亦可譯為人生六記,它無聲的描繪著作者生平瑣事。之所以用瑣事一詞,是因為本書大多描繪的都是生活的點點滴滴,以作者沈復與自己妻子芸娘之間的感情為主線,穿插在一起。與無聲之處起驚雷,平凡之處顯偉大。平凡而細緻的描繪,卻描寫出了夫妻二人至深的情感。
  • 《浮生六記》最精闢的10句話: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算來何必奔忙
    如果有一個電影,初看時讓人覺得不知所云,甚至捧腹大笑,再看時卻感同身受,那一定是周星馳的電影。如果有一本書,初讀時能令人耳目一新,再讀時卻悵然若失,細品後則與之心心相印,同喜同悲,那這本書一定是沈復的《浮生六記》。
  • 連《浮生六記》都要讀翻譯版,你是古文白痴嗎?
    這年頭肯讀書的人不多了,喝喝雞湯也未嘗不可。而在這一長串由大冰、劉同、蔣勳著作組成的書單裡,張佳瑋翻譯的《浮生六記》也赫然在列。據出版方介紹,張佳瑋譯述文白對照版《浮生六記》的銷量早已突破了100萬冊,是所有版本中銷量最高的一版。
  • 新版《浮生六記》發生什麼?芸娘永遠困於去世那天,還有嗑CP的第三者
    近三個小時大戲砍去半小時,50%服裝重置……崑劇《浮生六記》下月15日、16日將以新面貌登陸上海大劇院。一個半月內售出2000餘張演出票,為2021開年演藝市場送上一枚定心丸。12月29日,該戲主創團隊分享《浮生六記》2.0版升級製作亮點。作為上海大劇院歷時兩年打造的劇目,《浮生六記》被大劇院總經理張笑丁評價為「看過想二刷,外地戲迷翹首期盼。」
  • 「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浮生六記》譯後感
    清人沈復在自傳體筆記《浮生六記》中,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以歡愉始、哀戚終,伉儷情深、生離死別的愛情婚姻悲劇,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曾名噪一時,俞平伯為此書加標點並作序,林語堂也將其譯成英文,數百年來譽享海內外,後來還被改編成各類戲劇在舞臺上演出。
  • 《浮生六記》33句名言,出自肺腑感人至深
    《浮生六記》是一部水平極高影響頗大的自傳體隨筆,在清代筆記體文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作者沈復,字三白,號梅逸,長洲(現在江蘇蘇州)人,工詩畫、散文。據其所著的《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於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與妻子陳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願意過一種布衣素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但因封建禮教的壓迫和貧苦生活的磨難,理想終未實現,經歷了生離死別的慘痛。妻死後,他去四川充幕僚。此後情況不明。該書的特點在於真純率真,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富有創造性。在書中,作者以深情直率的筆調敘了夫妻閨房之樂,寫出了夫妻間至誠至愛的真情。
  • 《浮生六記》最驚豔的10句情話,閒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
    但是沈復卻以一部用自己的病榻時光寫下的四萬餘字的回憶錄《浮生六記》,讓其被人頂禮膜拜,擁有了萬千的「浮」迷。這本書被稱為「晚清小紅樓夢」,沈復以純樸的文筆,記敘自己大半生的經歷,歡愉處與愁苦處兩相對照,真切動人。閒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閒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這句溫馨的話語是出自沈復的《浮生六記》。
  • 浮生六記:男人,若能為所愛之人撐起一片天,才能擋得住雪雨風霜
    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李白詩《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著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散文。清朝王韜的妻兄楊引傳在蘇州的冷攤上發現《浮生六記》的殘稿,只有四卷,交給當時在上海主持申報聞尊閣的王韜,以活字板刊行於1877年。
  • 《浮生六記》:你們只看到愛情,誰又可以看到我悲傷了200多年?
    何為愛情?之前網絡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話。浮世萬千,吾愛有三,一為日,二為月,三為卿。日為朝,月為暮,卿為朝朝暮暮。愛你,就是應該藏在與你相伴的每個日子裡面。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清朝時期,曾有一個落魄的文人,在自己的落魄時光裡寫下了一部自己生平的回憶錄,《浮生六記》。好多人都說,在這本書裡,有歷史上最可愛的女人——芸娘。
  • 《浮生六記》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共黃昏
    今日推文:《浮生六記》。《浮生六記》是清朝文學家沈復所寫的自傳性散文,文辭簡樸,筆調清新。主要講述了自己與妻陳芸的日常生活,沈復家庭並不寬裕,與自己的妻子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相識後便一見鍾情互相欽慕,成年後沈復娶了自己心心念念的人為妻。
  • 《浮生六記》:木石姻緣的結局,論婚姻中的風花雪月與柴米油鹽
    《紅樓夢》與《浮生六記》作為清代文學遺留下來的著作,所描述的故事背景和人物關係截然不同,為何今日卻將它們放在一處討論呢?其實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其中的關聯,《紅樓夢》中如果黛玉沒有香消玉殞,與賈寶玉結成了木石姻緣,他們的結局可能就是《浮生六記》中的沈復和陳芸。為何筆者會如此推測呢?
  • 看過《浮生六記》的甜,才知《我等你到三十五歲》的痛
    ——柴靜《看見》看過《浮生六記》的甜,才知《我等你到三十五歲》的痛,南康白起沒錯,張先生也沒錯,錯的只是世俗罷了。《我等你到三十五歲》是南康白起的絕筆,總共五千三百多字,看完不過十分鐘左右。細細品讀,也不過半小時爾爾。
  • 《浮生六記》芸娘:滿足了男人的一切幻想,卻活成了最卑微的模樣
    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覺得自有瀟灑意境。之後又聽說了《浮生六記》。想著這樣美好的書名,一定是一本清淡又不世故的書。直到讀了之後,才發現,是我想的太簡單了。大概美好的愛情故事應當都有一個犧牲者,背負著比另一個人更深重的難。才成就了這些許為人稱道至今的豔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