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常有意思的魔幻色彩。
近三個小時大戲砍去半小時,50%服裝重置……崑劇《浮生六記》下月15日、16日將以新面貌登陸上海大劇院。一個半月內售出2000餘張演出票,為2021開年演藝市場送上一枚定心丸。12月29日,該戲主創團隊分享《浮生六記》2.0版升級製作亮點。
作為上海大劇院歷時兩年打造的劇目,《浮生六記》被大劇院總經理張笑丁評價為「看過想二刷,外地戲迷翹首期盼。」在她看來,《浮生六記》是一部具有上海大劇院氣質和品質的作品,「愛戲曲的青年觀眾越來越多,他們不只想看傳統經典,也需要新作品。」
2019年7月《浮生六記》首演,豆瓣評分9.1分。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馬也評價該劇,「帶著一種非常有意思的魔幻色彩」。散佚殘卷《浮生六記》是一部自傳體筆記式作品,散文體式敘述方式鮮有戲劇衝突。接獲上海大劇院邀請,編劇羅周以原著為材料,不拘泥於具體文字展開情節:大幕拉開時芸娘已然辭世,沈復提筆寫作悼念亡妻,當芸娘出現在沈復筆下,她便又出現在他的眼前。
全劇借鑑《土撥鼠之日》《恐怖遊輪》等影片「時間循環」概念,芸娘永遠被困在她去世那一天,不斷死又不斷生、不斷生而不斷死。羅周還在劇中設置原作沒有的新角色半夏,以半夏視角審視沈復與芸娘的愛情:「沈復用他的書寫成就了他和芸娘的永恆,他用文字實現了永遠不會被撲滅的『生』。我想表達的是文學對於死別的超越、愛對於死別的超越,而並非在舞臺上對原著進行戲曲化的演繹、簡單再現兩人的日常生活。」
下月《浮生六記》2.0版中,半夏性格大變樣,從首演時「深沉悲痛」變為「活潑」。導演馬俊豐笑言,半夏像許多年輕觀眾一樣愛嗑CP,愛屋及烏,由此展開沈復與芸娘故事。「《浮生六記》首演時,一些老觀眾不明白芸娘到底是狐、仙還是鬼,但對看多了好萊塢電影的年輕觀眾,理解芸娘完全沒有障礙。」製作人林愷認為,女觀眾可以如羅周般把自己代入芸娘一角,「女人都想成為芸娘那樣可愛的人,我們的故事像《浮生六記》後傳。」
《浮生六記》由上海大劇院出品、江蘇省演藝集團聯合出品,江蘇省崑劇院演出。上海、江蘇、浙江文藝院團和優秀人才合作,打造充滿長三角文化基因的全新製作。張笑丁透露,不僅長三角地區向上海大劇院拋來橄欖枝,北至北京、南至廣州甚至港臺地區,都希望在當地上演《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2.0版演員陣容和首演一致。白玉蘭戲劇獎主角獎得主施夏明、梅花獎得主單雯分飾男女主角沈復與芸娘,這也是初為母親後單雯的上海首秀。崑山當代崑劇院副院長由騰騰飾演半夏。梅花獎得李鴻良甘當綠葉,飾演王婆。沈母、沈復好友張禹門則分別由崑曲名家裘彩萍與顧駿飾演。
崑劇中未婚少女比比皆是,談情說愛的媽媽難得一見。單雯每天練習唱念,身為人母讓她對角色有了新理解,「芸娘沒有前例供借鑑,比起涉世未深的小姐、書生戀愛,有孩子的父母談情說愛更有情趣。」施夏明則表示,巨大舞臺只有六個演員,加之時長縮短,表演需要更精準地掌握情感濃度,「一唱三嘆,深深植入觀眾心中。」服裝設計賴宣吾再度調整演員戲服,提取夢的元素讓服裝呈現更為豐富的層次,比如廟會觀燈一場,以藍色為主體,猶如幻境裡夜霧。
「我特別喜歡復排,這是個美妙過程,能夠遇到之前的自己。」馬俊豐說,經過長時間停頓,劇組成員在家裡與另一半朝夕相處,對《浮生六記》理解更深刻。「看著演員一點點變成角色,濃鬱的粘稠度讓我著迷。他們到了六七十歲,也會記得年輕時候在舞臺上『玩耍』的情形。」
值得一提的是,「浮生六記」覆蓋舞臺演藝和文創產品,成為上海大劇院開發、運營眾多IP版權之中突出的成功範例。「浮生」系列文創產品——竹絲扣瓷茶具套裝、蒔繪金彩手工蓋碗,景德鎮傳統工藝、全手工製作以及和崑劇《浮生六記》的內在關聯,使得從十二藝節文博會上首發至今持續受到追捧,伴隨明年再度上演,還將推出杯墊、便攜包等文創新品。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