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抗戰時曾經活躍著一支復旦大學學生抗日義勇軍,師生共赴國難

2020-11-25 騰訊網

1932年2月出徵返滬的復旦學生義勇軍

在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之際,活躍著一支學生抗日義勇軍,這支隊伍中,有50餘人來自江灣復旦大學學生軍,他們自動編入第十九路軍,協助據守吳淞口至薀藻浜一帶防線,在槍林彈雨中浴血奮戰,為抗戰作出了貢獻。

學校首推學生軍

說起復旦大學學生軍,源於復旦公學(復旦大學前身)創立之初的兵操。當年復旦公學成立之初,創始人馬相伯先生就對學生體育鍛鍊十分重視,他特聘英美教官進行兵操訓練,中國海軍元老、復旦校董薩鎮冰也曾親自到校指揮兵操。1920年重新修訂的《復旦大學章程》規定,學生必須上兵操課,「每星期由兵操教員講授軍事學一次,並練習技擊以保國粹。」1926年底,由復旦學生發起的全面軍事訓練在校園大操場進行,此舉開了全國學生軍訓之先河。

1927年,復旦大學正式決定,成立復旦大學學生軍。學生軍定製專門的軍服,與正規軍相似,購置假槍200餘支,「全副武裝」。每天早晨,在校學生會軍事委員會主席張豐胄同學的率領下,到江灣跑馬廳進行操練。

學生軍成立之初,也得到了當時國民政府的支持。學生軍負責人張豐胄等曾到南京找軍政部長馮玉祥將軍,申請學生軍備案和要求發給步槍演練,馮玉祥對張豐胄及學生軍非常欣賞,向學生軍提供了1500支七九式步槍和彈藥,張豐胄畢業後,還被馮玉祥任命為豫陝甘三省政治考察員。學生軍訓練之際,還得到了駐滬第十九路軍的軍事技術支持和幫助,翁照垣旅長、董清源團長等軍官也常來學校指導和演講。

1928年5月,「濟南慘案」發生,學生軍義憤填膺,決定每天早晨6點到7點進行軍訓,做隨時抗日犧牲的準備。5月9日,復旦學生軍參加了上海市學聯召開的全市學生反日大會。9月一開學,學校規定本學期實行強制軍事教育,男生自不能免,「本校女生須習體育,或女子救護隊,或女子童子軍4學期,每學期給予1學分」。後又增設高級軍事班,習滿給予2學分。11月,學生軍200多人包租滬杭列車前往杭州野營訓練,並在嶽廟前高唱《滿江紅》,誓死抗日,氣氛悲壯、紀律嚴明。

李登輝校長非常欣賞學生軍,每次學校行政會議討論軍事訓練問題,他都積極支持和贊同。在李登輝的影響下,其他教師也很重視操練。對此,理學院院長林繼庸先生這樣描述:「義勇軍會操時,李老校長常常蒞場檢閱。他每見到同學們精神奕奕,紀律嚴明,常笑對我們說:『這個……這個……這個很好!』金通尹先生每遇到驚險鏡頭,輒憂形於色,但時亦開顏歡笑。章友三自慚孱弱,購備了一套戎裝,始終沒有穿著出場。殷以文在徐家匯附中,武裝赳赳。遙為呼應。吳劍嵐敢於髀肉復生,舍槍取劍,淬厲甚勤。溫崇信則常常緊皺雙眉,作金剛怒目。」(林繼庸《懷念復旦學生軍》) 1929 年夏,孫中山靈柩移葬南京中山陵,復旦學生軍奉命參加奉安大典,復旦學生軍軍容排名全國第三。1930 年4 月,學生軍赴杭州參加了全國運動會操練表演,並協同維持賽場秩序,受到好評。

學生義勇軍名聲大噪

1931年九一八事變,消息傳來,復旦師生群情激憤,9月21日,全校師生2000餘人在大操場舉行國難紀念周大會,李登輝校長、金通尹秘書長在會上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會議決定,通電全國,抗議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北,要求政府與日本斷絕外交關係,收復東北失地。同時,請求加強軍訓,以便投筆從戎,組成勁旅抗日。李登輝校長召開校務會議決定,復旦大學成立軍訓委員會,由林繼庸任主任、註冊主任溫崇信任副主任,將全校學生編入三個大隊,並組建女生救護隊,同時報請國民政府指派軍事專家來校擔任教練。

說到復旦學生軍,不得不提林繼庸先生的名字。林繼庸早年曾任孫中山先生的護衛,1919 年畢業於天津大學採礦系,後赴美攻讀化學工程,成為著名的化學家和化學工程師。1928年2月,林繼庸到復旦化學系任教。他後來回憶稱:「我當時在復旦教書,校長突然叫我接替郭院長(指郭任遠,原為理學院長——引者注),一任六年之久。這次擢升乃是李老校長登輝先生的獨力提拔,我和李校長在那時不過僅僅談過兩次話。」(林泉等《林繼庸先生訪問紀錄》)

1929 年底,林繼庸曾在學校做關於國防化學的演講,會後還進行國防化學等項目的表演,參加人數有700 多人。九一八事變後,學校又決定,增設軍事化學課程,林繼庸擔任主要授課老師。

在林繼庸的主持下,學生軍軍訓非常正規。操練時,全體學生軍均戎裝裹腿,女生則不準穿高跟鞋,一律平底鞋。林繼庸、溫崇信等老師也不例外,一身戎裝,不少老師還自己購置了軍裝,個個儀容威嚴、戎裝整齊。學生隊長擁有相當職權,隊員必須服從紀律,違紀者由軍訓委員會軍法處處理。一位教官曾因向林繼庸報告而忘記了敬禮,林繼庸當即「喚他回來申斥一頓」,還有一位總隊長周孝伯因犯規,林繼庸「在大隊前予以申誡,當眾去其總隊長職,降為士兵」。

經過訓練,復旦師生禮儀已有軍人氣質,直到學生畢業以後,依然保持著軍人風格。據林繼庸回憶,1938年1月,他已在漢口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資源委員會任職,一天,忽然聽見辦公室門外傳來一聲:「報告!」「門開處,一位軍官踏進門來,向我敬禮。」林繼庸抬頭一看,正是當年復旦學生軍的郭堅。郭堅是學生軍的負責人之一,「一·二八」淞滬抗戰期間曾率學生義勇軍開赴吳淞前線,任十九路軍隨營訓練班教官。此時,已在國軍中擔任連長之職的郭堅,因第二天就要開赴臺兒莊,特來向林先生報告和辭行。林繼庸送郭堅出門,「眼見他離去,眼看到他的影子沒入於人海中,不見了,永遠沒有再見他了」(林繼庸《懷念復旦義勇軍》)。不久,臺兒莊大捷,郭堅卻在與日寇血戰中壯烈殉國。

1931年11月,為了聲援東北抗日義勇軍,復旦學生軍改名為復旦學生義勇軍,並聯合其他八所學校舉行了首次大檢閱。學生義勇軍一時間名聲大噪,電影公司專程到校拍攝義勇軍的紀錄片,國民政府的軍事將領和學者如王柏齡、陶希聖等也常來復旦演講軍事,南京、上海一帶的大學紛紛效仿組軍,用林繼庸的話來說,「京(南京)滬一帶變成為學生義勇軍的世界」。

師生共赴國難

復旦學生軍改名為復旦學生義勇軍,標誌著同學們走上了抗日救亡、共赴國難的艱難歷程。

1931年11 月,東北馬佔山將軍率部奮起抗擊日軍,復旦義勇軍組成100餘人的援馬抗日團北上抗日,雖在上海北站遭國民政府阻止,但抗日團步行北上,在南翔、蘇州等地宣傳抗日。11月21日,李登輝校長主持校務會議,推舉林繼庸為指導員,指導學生赴東北抗日。22日,援馬抗日團乘車到達南京,28日,到達北平,張學良將軍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了援馬抗日團成員,並贈予乾糧和大衣。此後,這批學生加入了河北一帶的抗日義勇軍。

1932年初,復旦義勇軍組成寒假特別訓練班,到駐滬的十九路軍一五六旅學習軍事技術,得到了翁照垣旅長的幫助。「一·二八事變」爆發前夕,江灣復旦校園因為地處日軍進攻上海市區的必經之地,處在日軍的嚴密監控下,校園險象環生,「一日數驚」。1月25日,李登輝校長主持校務會議,要求對復旦校園設備、儀器予以轉移和保護,復旦學生義勇軍則日夜守護學校,維持秩序。

1月28日,日軍挑起戰事,十九路軍奮起反擊。一五六旅布防吳淞、薀藻浜一線,復旦義勇軍50 多名學生在總指揮趙聚鈺同學的率領下,高舉黑底紅字的「復旦大學義勇軍」大旗,前往參戰。義勇軍先是擔任上海北站一線防守,直至深夜12 點,十九路軍各旅團到達後,蔡廷鍇將軍對義勇軍隊員勸慰道:「平日養兵,用於此時。國家造就一大學生,殊非易易,勿容輕易犧牲。」一部分義勇軍隊員有感於蔡將軍語重心長,特別感動,於是同意退至閘北太陽廟擔任通訊救濟及維持治安等任務。另一部分義勇軍與一五六旅士兵一起,堅守吳淞炮臺34 天,給予日軍以重創。淞滬停戰後,義勇軍隨十九路軍一部撤離至無錫。

「一·二八」淞滬戰役期間,林繼庸教授擔任第十九路軍技術顧問兼技術組長,專門研製軍事武器抗日,他指導化學系師生在學校和大世界附近秘密製造手榴彈、計時硫磺彈、煙幕彈及防毒面具,開展軍中服務。一位化學系助教回憶,一次試製黃色炸藥,經結晶、過濾、洗淨後,放入烘燥箱烘乾,後來離校回家,忘記切斷電源,唯恐出事,趕緊趕回學校實驗室,才發現一位工友已經把插頭拔下,「始將懸吊之心放下」。2 月下旬,他們已製成相當數量的煙幕彈,遂與駐軍聯繫,到真如指揮部施放,取得很好的效果。2 月底,復旦製造的彈藥全部交給軍方使用。3 月9 日,滬戰結束,煙幕彈還曾作為掩護十九路軍撤退的武器。

林繼庸教授還另有傳奇。1932 年淞滬抗戰爆發之初,林繼庸和師生們就開始研製水雷,擬炸沉停泊在黃浦江畔的日本海軍旗艦「出雲號」,「先向上海兵工廠製造500 磅TNT 水雷,並透過杜月笙氏,轉商前水上警察廳長沈葆義,挑選富有血氣,精於泅泳之水鬼(精於水上活動,從事水裡工作者)凡十五人,至四馬路一品香西菜館大嚼,酒酣耳熱之時,林氏慷慨陳詞,說明任務,眾皆感動,願赴死難,為國捐軀。乃同赴閔行,加以訓練……」(朱沛蓮《林繼庸計炸出雲艦》) 後因日軍防備嚴密未果。4 月29 日,日本侵略者為了炫耀淞滬戰役勝利,在虹口公園舉行閱兵典禮。典禮進行中,朝鮮義士尹奉吉引爆定時炸彈,日本派遣軍總司令白川大將、居留團團長河端居等當場斃命,日本公使重光葵、第九師團長植田等也身受重傷。虹口公園爆炸案的定時炸彈,就是林繼庸率領復旦學生軍研製的。爆炸案前,學生們找到一個熱水瓶大小的鐵管,用銼刀銼成很深很密的菠蘿紋,由林繼庸組裝研製成炸彈,大家稱它為「大菠蘿」。林繼庸的兒子林世明先生曾記述過他父親晚年的有關回憶:

我們曾經炸過出雲艦,但沒得手,幾次爆炸事件的失敗,陳銘樞及王雄一直懷疑我們身邊有被日本人收買的漢奸,我白天在兵工廠指揮做手榴彈,晚上和同學們製造大菠蘿。

復旦義勇軍都是我的學生,我的子弟兵裡沒有漢奸,而且炸彈一定是要我自己親手安裝到位才能達到既定效果。我把大菠蘿交到尹奉吉手裡並教會他用定時或擰壺蓋5 秒即爆炸,分別時我握住他的雙手,深深向他一鞠躬預祝成功。

當天我同胡厥文等躲在虹口公園附近,得知尹奉吉進入會場,手心都是汗……不久傳來一聲巨響,我本能地肯定是大菠蘿引爆了。(伍豔《我所知道的林繼庸》)

由於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金九等在爆炸案後堅稱對此事件負責,不願將責任推卸給中國友人,所以關於炸彈製造的細節一直沒有披露。此後,日本方面得到線索,秘密跟蹤林繼庸,林繼庸一度避居當年尚屬偏僻的復旦校園外的燕園,後又被迫轉移離滬,赴歐洲考察,從此離開了復旦。

1932年5月,淞滬停戰協定籤訂後,復旦學生義勇軍完成了使命,重返校園複課。但是義勇軍的壯舉,已經成為復旦精神,影響了一屆又一屆學生,直至抗戰勝利,復旦大學投筆從戎的抗日師生計有800餘人之眾,這是與「一·二八」淞滬抗戰以來復旦學生義勇軍光榮傳統的傳承和光大密不可分的。

「尋找百年名校足跡,再現一代大師風華」《相輝——一個人的復旦敘事》,讀史老張著,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來源:文匯網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是誰?是李登輝!
    19歲時,他赴美國讀書,考入耶魯大學。耶魯大學畢業後,登輝回到南洋群島從事華僑教育事業,並參加中山先生領導的在海外的組織,做革命的宣傳工作。1905年末,登輝來到上海,結識了復旦公學創辦人馬相伯。次年,在馬相伯的邀請下,登輝出任復旦公學的總教習(教務長)。
  • 「抗日神劇」不再有,豆瓣八部高分經典抗戰影視劇,值得一看
    抗日神劇一度被廣電點名批評,劇中的演員也一時被網友們噴得家喻戶曉,比如《抗日奇俠》的「手撕鬼子」,《向著炮火前進》的飛機頭四爺,等等,馬京京的「手撕鬼子」更是成為抗日神劇的代表,據悉,現在馬京京已經面臨無戲可拍的困境。
  • 紅色音符抗戰故事|聶耳與《義勇軍進行曲》
    九一八事變後,戰火不斷延伸,1931年至1932年,身在上海的聶耳更是親身經歷了淞滬抗戰。在一次跟隨田漢去醫院慰問演出的時候,演員們演唱了黎錦暉的音樂作品,黎錦暉所寫的歌曲多是你儂我儂的愛情歌曲,這些不合時宜的歌曲引起了傷員們的不滿。這次演出給聶耳帶來了很大的衝擊,也讓他對革命歌曲創作有了更深的思考。
  • 潛山野寨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入選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9月3日,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三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的通知,潛山市野寨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入選。連日來,來野寨抗日陣亡將士公墓拜謁、參觀的學校師生和當地幹群絡繹不絕,大家紛紛表示要大力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戰精神,進一步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 人物傳記《鐵血雄魂》瀋陽首發 書寫86位遼寧義勇軍抗日英雄事跡
    原標題:人物傳記《鐵血雄魂》瀋陽首發 書寫86位遼寧義勇軍抗日英雄事跡 在「九一八事變」爆發83周年紀念日前夕,一部系統介紹遼寧東部抗日義勇軍的長篇歷史人物傳記《鐵血雄魂》日前由瀋陽出版社出版。
  • 東北抗日義勇軍的艱苦卓絕的戰鬥歷程與最終結局
    東北義勇軍則是在918事變後,由於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日本鬼子強佔我東北三省之時,那些揭竿而起,奮勇抗擊日寇的勇士而組織的武裝。他們的人數最多時達30萬人以上。在中華民族抗擊日寇的十五年中,義勇軍運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如馬本齋的回民支隊,前身是回民中的一支抗日義勇隊;曲波名著《橋隆飆》中所描述的那一支部隊,雖然不在東北,也是一支抗日的義勇軍……。
  • 說抗戰時東北人不抵抗?那你知不知道國歌是為我們而作?
    蘇炳文,遼寧新民人,九一八事變時任15旅旅長,他先是支援馬佔山,後在在海拉爾、滿洲裡一帶進行抗日活動,收容流亡學生,建立兵工廠,拒絕日偽勸降,1932年3月於海拉爾通電就任黑龍江自衛軍總司令,在嫩江西岸堅守陣地。
  • 尋訪臺灣義勇隊的抗戰記憶
    中新社福州8月26日電 題:尋訪臺灣義勇隊的抗戰記憶  作者 林春茵 葉軍民  「復疆」。廈門南普陀後山崖上,由臺灣義勇隊隊長李友邦在日本投降當天所書的這二字摩崖石刻,至今昭示著70年前中國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光復之時,臺胞「保衛祖國,收復臺灣」的壯志終於實現。  「否定臺胞抗日,是完全罔顧歷史事實。」
  • 這500壯士曾奮戰在淞滬抗戰中
    「八一三」淞滬抗戰中,有一支500人的部隊,來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浙別動隊一支隊三大隊」(下文簡稱「三大隊」)。他們活躍在上海西郊的華漕地區,與日軍浴血奮戰,最終大部壯烈犧牲。為了尋訪三大隊抗戰的遺蹟舊址,筆者在今年「八一三」紀念日前夕,前往閔行區華漕鎮,來到了位於華漕鎮華漕村北街17號的華漕抗日戰爭紀念館。1937年「七七事變」後,黨中央決定派張愛萍率4名軍事幹部來滬,負責上海周圍地區和蘇浙敵後遊擊戰的開展工作。張愛萍時任中共江蘇省軍事委員會書記。
  • 抗日烽火:抗戰爆發的歷史背景
    通過宣傳綏濱抗戰史和推介綏濱抗戰典型戰役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和抗聯精神,激勵全縣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今天,為您推送「抗日烽火」第二期——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詩。綏濱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32年,中共黨員王永昌等人就在綏濱縣從事革命活動。
  • 部隊撤離,無奈留下36名傷員,1年後卻多了一支軍隊,出了2位中將
    1937年8月,淞滬抗戰爆發,為了組織更多民眾參戰,1938年3月,蔣介石命令戴笠「 流散浦東及京滬滬杭沿線之國軍,期以加強敵後遊擊 。」,同年5月,「忠義救國軍」成立。
  • 省臺聯赴龍巖開展2017年中小學生定居臺胞抗日義勇隊體驗營活動
    8月16日-20日,由省臺聯主辦,龍巖市臺聯承辦的2017年全省中小學生定居臺胞抗日義勇隊體驗營活動在我區舉行。市人大副主任張瓊珊、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邱笑玲陪同出席體驗營相關活動。  活動中,40名小隊員在龍巖市東城街道連氏宗祠——連厝(臺胞抗日義勇軍隊部舊址)、閩西革命紀念碑等地開展學習體驗。
  • 此人是老蔣的侍衛長,淞滬抗戰時大殺四方,後霸佔了毛人鳳的遺孀
    但這位俞濟時卻不同,他脾氣爆,能動手的事情絕不費口舌,因此他待人的方式非常的簡單粗暴,不合心意就會拳腳相加,特別是對待他的部下。然而暴脾氣也有個好處,那就是作戰勇猛。01第一次淞滬抗戰在擔任老蔣侍衛長之前,他是個十足的抗日狂魔,哪裡有日軍哪裡就有他的身影,1932年,日本陰謀策劃了一二八事變
  • 《光華大學與成都十年》出版 揭開滬蓉兩地高校歷史淵源
    會上,西南財經大學與華東師範大學兩校黨委書記為合作編撰出版的《光華大學與成都十年》一書揭幕。抗戰西遷,創造教育史奇蹟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數十所大學紛紛內遷,從滬遷蓉的光華大學,便是這漫長西遷隊伍中的一支。
  • 抗戰銘記!你所不知的藏族同胞抗戰故事之一
    保護抗日火種 1933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被迫長徵。途經四川、西康的藏區時,決定在這裡作短暫停留,五世格達活佛與紅軍由此結緣。1942年格桑次仁發動群眾和學生,在家鄉龍王潭修建了「抗戰建國紀念塔」,激勵前方抗日將士奮勇殺敵。  藏族同胞對抗日前線的慰問,從精神上極大地鼓舞了前方將士的抗日熱情和抗日鬥志,他們對抗日的捐助更是從物質上對抗日前線的最有力支持,這都有利於激勵前方將士奮勇殺敵,報效祖國,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
  • 大批中國抗戰史料散落北美,這本特別的工具書為學者指南
    非傳統類的歷史檔案文獻,特別是視聽材料,含抗戰時期的新聞電影和回憶抗戰時期、二戰時期的口述史訪談錄音等,也包括在內。比如,福克斯新聞影片和赫斯特新聞影片,紅色攝影師沙飛檔案,參加策動發展東北義勇軍的李璜口述回憶錄手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