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中國抗戰史料散落北美,這本特別的工具書為學者指南

2021-01-19 澎湃新聞

【編者按】

由哥倫比亞大學和加州大學等美國高校多名華人資深圖書館館員和研究員共同編寫的《中國抗日戰爭北美歷史檔案文獻提要》一書今年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收錄200多種美國和加拿大圖書館、檔案館收藏的中國抗日戰爭相關的重要歷史檔案文獻。其中許多文獻鮮為學者所知,較少為研究者利用,不少數量的檔案與上海的抗戰歷史有關。

《中國抗日戰爭北美歷史檔案文獻提要》由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中文部主任、東亞研究所研究員王成志發起和主編,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亞圖書館館長陳肅,紐約州立賓漢姆頓大學圖書館亞洲館館長王曉燕,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圖書館中文部主任何劍葉,夏威夷大學東亞圖書館中文部主任倪冬雲和美國俄亥俄大學邵友保海外華人文獻研究中心前主任、現喬治∙華盛頓大學圖書館中文部主任何妍共同編寫而成。

「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對於這本填補相關領域空白的工具書,主編王成志博士應邀為澎湃新聞撰文介紹其緣起及內容。

紅軍抗日自行車戰隊,來源: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福爾曼檔案 (Harrison Forman Papers)  本文檔案圖片均由王成志提供

這本書收錄了哪些資料?

由於特殊的歷史淵源,大量中國歷史檔案文獻跨域太平洋進入北美收藏機構。美國史丹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和加州大學等公立和私立大學圖書館和檔案館,以及美國和加拿大的政府、軍方、基金會、歷史協會和私人機構收藏中,有比較豐富的與中國抗日戰爭有關的歷史檔案文獻。這本書選擇性地、提要式地介紹和分析了這些文獻。

這些檔案資料數量龐大,我們確定基本以重要性、代表性和多樣性為標準收錄。其中自然包括抗戰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機構,也包括有代表性的普通士兵、老百姓有關的檔案。抗戰時代是民族圖存、驚天地和泣鬼神的時代,老百姓遭屠殺受磨難,忍受無盡的苦難,但表現出無限的堅強、勇敢和希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戰,生機勃勃。這些,檔案文獻中都很忠實地體現。

八年抗戰之前和抗戰勝利之後與中國抗戰緊密聯繫的歷史檔案文獻,如涉及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2年一·二八事變、1936年的西安事變、1945年抗戰勝利後對日索賠和盟軍行政總部美軍先遣組等的歷史檔案文獻,也包括在內。也收錄中國本土之外的比如美國和英國援華機構的檔案文獻,他們反映中國抗戰如何普遍地得到國際的同情和支援。不大為人所知的人物和機構,但是很可能提供新史料和新視角的檔案文獻,也一樣收錄。非傳統類的歷史檔案文獻,特別是視聽材料,含抗戰時期的新聞電影和回憶抗戰時期、二戰時期的口述史訪談錄音等,也包括在內。比如,福克斯新聞影片和赫斯特新聞影片,紅色攝影師沙飛檔案,參加策動發展東北義勇軍的李璜口述回憶錄手稿等。

書中也包含大量抗日戰爭期間與中共抗日解放區有關的檔案,比如毛澤東、朱德、葉劍英和彭德懷等的特別照片,白求恩檔案,卡爾遜中國抗日戰爭檔案,沙飛檔案,福爾曼檔案,布隆基斯特回憶錄等。也有不少與上海有關的檔案,如淞滬會戰、日軍虹口無國籍難民限定區(隔都)、盟國僑民集中營、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務處特別部檔案,以及不少在上海出生、生活或工作過的中外人物檔案文獻如張歆海檔案、鮑威爾檔案,等。也有很多在上海長大、工作、生活並經歷中國抗戰的外國人特被市猶太人的檔案和口述史。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1948年8月28日,毛澤東、周恩來和赫爾利。來源:哥倫比亞大學巴尼·羅賽特檔案(Barney Rosset Papers)

如何編寫?翔實,精當,細緻,周到是基本原則。人物、事件和機構編寫出簡傳和扼要介紹。檔案內容提要,大型檔案中與中國抗日戰爭無關的部分,寫得比較簡略;與中國抗日戰爭有關的部分,則有所強調、相對詳細。同時揭示是否數位化和對公眾開放使用,以及介紹相關檔案的信息。這些會對研究者也非常有益。有很多檔案已經數位化,供公眾免費自由使用和下載。介紹相關的檔案看似簡單,實際上是在全面和深入了解和研究基礎之上整理出來的。比如南京大屠殺有關的檔案,我們把不同館藏地相關的歷史檔案集中在一起介紹其側重點,研究者就會對相關史料的總體情況一目了然,並可根據需要情況可知到何地何館去找對自己有用的歷史材料。

至於人物、事件和機構等的名稱,抗戰時期就有全國和各方認可和通行的中文名稱的,我們盡力還原中文名稱。這樣做一是為了忠實歷史,同時也是希望針對目前很多史學著作中對民國時期外文名稱很多亂譯、誤譯的傾向,希望做點適當的糾正。

抗戰中的普通士兵,來源:哥倫比亞大學巴尼·羅賽特檔案(Barney Rosset Papers)

為什麼要編寫這本書?

中國研究早已成為國際顯學。單從哥倫比亞大學的專業、招生、師資及本科、碩士和博士論文、出版著作等統計數據都反應出這一點。越來越多的美國、加拿大本土學者和中港臺的研究者和學生到我們和其他圖書館、檔案館查閱這些資料。蔣介石日記、張學良檔案最為典型,使用人數特別眾多,甚至不得不製作一套複印件以供使用;當然需用原件的自然使用原件。一些並非特別有名人的資料也在被學者找尋和使用。

但多數人不熟悉和掌握美國目錄系統和發現系統,即使是美國本土學者和學生也一樣有這個問題;英文查找對不少中國歷史學者來說也有些困難,也需要時間去熟悉。我們知道無數來美國查檔案的學者收穫不理想,很多人只知一、兩處,只用一、兩種,卻不知、不用其餘,但又不願與館員交流了解的例子。所以,我覺得有必要編這個目錄,同時也把它做成值得信賴的有關歷史人物、組織和事件的歷史檔案文獻的參考書。而這本書能出版,與楊天石、吳景平、陳紅民、胡永恆等國內學者的熱心鼓勵和幫助分不開,與復旦出版社領導和編輯史麗麗的重視和敬業分不開。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大力支持和資助出版。吳景平老師從一開始就鼓勵,說你們熟悉館藏、有心得的人不做這個事情,其他人由於各種原因想做也做不了,或做不好。他很早就建議抗戰八年之外的抗日歷史檔案文獻也要收錄和研究。

雖然美國學術界和圖書館界在二戰後對東亞研究比較重視,但不可能是最重視。中國的文獻資源數量比較大、對專業的要求也比較高,在經濟情況不好或處理很困難時,只能讓其處於次要地位,這是不得不承認的現實。無數的檔案、特藏沉睡很長時間,甚至半個世紀甚至百年,以前找中文善本書和檔案特藏,很不容易,因為很多甚至根本沒有進目錄,知道線索的人早已離開。

近二十年來,特別是最近十來年,北美逐漸有不少資源投入到中國歷史文獻的整理、編目、處理、數位化和研究上。如哥大協和神學院海量的中國有關的傳教士檔案,這幾年越來越多地得到處理和編目,其中包括南京大屠殺有關的貝德士(Miner Searle Bates)檔案。現在美國各大學、各出版社、信息公司、基金會等,都以有與中國有關的好項目為榮。

至於利用,由於對已經處理編目的歷史檔案聞文獻對外開放,即對任何人開放。也由於利用手續總體上特別簡單,絕大多數允許研究者免費自由照相,因而利用基本不存在問題,研究成果當然不少。但大規模海內外利用則是由於最近數年來中國和平崛起、對抗戰等史料的重視,以及一些中國研究者勤奮治學有關。從國內來的學者和學者使用人數普遍增多。比如復旦大學的吳景平教授帶領博碩士學生幾乎年年夏天在北美甚至歐洲到處尋找新史料,年年都有重大收穫和發現。

同時,以國內學者和學術單位牽頭的與美方合作對史料進行數位化或出版已成趨勢。比如吳教授與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合作對《宋子文檔案》進行掃描和數位化,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與哥倫比亞大學合作對《顧維鈞檔案》進行掃描和數位化,上海圖書館和哥大隊卡爾遜中國抗日戰爭檔案數位化和展覽等,都卓有成效,對中美各方都有益處。

杜立德東京空襲部分隊員,來源:哥倫比亞大學巴尼·羅賽特檔案(Barney Rosset Papers)

八分區對敵鬥爭形勢圖,來源: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福爾曼檔案 (Harrison Forman Papers)。

尚未被充分利用的檔案

書中收錄的卡爾遜中國抗日戰爭檔案,含除大量中共延安和晉察冀等邊區學校、八路軍遊擊隊、群眾組織的原始文獻。其中裝訂成《抗日戰爭史料拾遺》的7特大冊,內容主要為《抗敵報》、各級特別是阜平縣、沁縣等政府和各抗日組織等布告、抗日軍政大學課程表、作息表、勸募捐冊、林彪的戰鬥總結報告和指示、各級組織條例等多為油印甚至手寫的各種各樣材料,共約80件。也包括各種小冊子, 如阜平縣政府《人民自衛軍組織條例草案》;《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章程》; 《鞏固和擴大抗日統一戰線;第一戰區獨立第七遊擊支隊司令部《自衛會自衛隊組訓大綱》;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東進抗日縱隊政治部《抗日自衛隊的三個基本任務》;《抗敵救亡統一戰線的基本問題》和彭雪楓《遊擊隊政治工作》,等。再加上大量的邊區出版的文學、戲劇、歌曲和宣傳等出版物,整體地呈現一個朝氣蓬勃、充滿無限希望和頑強戰鬥力的中共抗日的邊區社會。

八路軍偵察兵,來源: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福爾曼檔案 (Harrison Forman Papers)。

再比如蔣介石和宋美齡的顧問端納,國內似乎一直認為他被日軍捕獲後關入菲律賓日軍集中營,後由蔣介石請羅斯福總統派空降兵解救出來。但從對哥大圖書館的《端納檔案》的使用和研究中發現,1945年2月23日,美軍發起著名的菲律賓洛斯巴尼奧斯突襲戰役,成功地從日軍戰俘營和集中營解救出兩千多盟國軍人和平民難友,包括端納。營救原來與蔣介石無關。後端納被送到夏威夷美軍海軍醫院治療癌病。之後到紐約,再返回上海。1946年11月9日在上海病逝,宋美齡送終。

國人無不以南京大屠殺為恥。通過2014年開始的國家公祭日,年年紀念,永誌不忘。有必要強調日本戰爭罪行的檔案。國內目前還沒有能系統地整合二戰期間日本的戰爭罪行檔案,甚至南京大屠殺檔案。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各種原因,目前這方面工作成效巨大,但也似乎還沒有做到非常全面和紮實,很遺憾。而在美國,單從政府的角度看,1999年1月11日柯林頓總統成立「納粹戰爭罪和日本帝國政府檔案跨部門工作組」;2000年,美國國會通過 《日本帝國政府公開法案》。該工作組的任務就是發掘、篩選、確定、和建議解密美國政府檔案中有關日本戰爭罪行的檔案。該工作組至 2007年3月31日其工作完結才告正式結束。開放的日本戰爭罪行的檔案檔案中包含戰略情報局、中央情報局、國務院、陸軍情報部、聯邦調查局等所有政府機構的有關日本戰爭罪行、戰犯和戰爭罪審判的解密檔案和信息,也有遠東戰爭,包括中國抗日戰爭的軍事戰略、戰術及海軍史等檔案,是全面、系統的在各個方面發掘、整合和公開日本戰爭罪行檔案史料。

另外,還有《日本戰爭罪及日本細菌戰檔案選(1934-2006)》,含秘密或絕密報告、文件、通知、通信、實驗報告、調查報告、剪報、備忘錄、繪圖等,均涉及日軍細菌戰研究與實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使用細菌戰進攻、用人體和動物進行細菌實驗、對戰俘及平民百姓施暴、盟軍起訴日軍戰爭罪、盟軍審判戰爭罪犯、盟軍起訴日本裕仁天皇戰爭罪、盟軍調查日本科學家和軍人參與細菌戰、以及日軍瀋陽奉天盟軍戰俘集中營關押美國戰俘及對其進行細菌試驗等證據。而這些,似乎中國學者知道和利用的似乎不多。日軍製造的南京大屠殺,罪惡滔天。但除簡單樸素的感情外,全面、客觀的史實和研究成果才會讓全世界人了解日本軍國主義的罪惡、國際社會和平和公正的重要。除政府之外,不用說還有大量的非政府機構收藏的日本戰爭罪行有關的檔案,大家熟知的耶魯大學美國傳教士親歷南京暴行文字圖片電子檔案,以及哥大神學院貝德士檔案等。

王成志,陳肅,王曉燕,何劍葉,何妍,倪冬雲 編,《中國抗日戰爭北美歷史檔案文獻提要》,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漫畫大師運用日本史料 講述抗戰「傷痕」
    如今,國內反映抗戰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眾多,大多數作者都是以本土立場出發,以中國人的眼光對歷史進行解讀再創作,而《傷痕》的史料來源則全部來自日本。  「一張偶然發現的日本畫報,讓我開始了《傷痕》的創作。」李昆武說,畫報是日本人繪於1894反映甲午海戰的「支那徵伐雙六」遊戲彩繪。之後,李昆武又通過古玩店老闆發現了一批日本侵華戰爭史料。
  • 值得一看之《尊嚴不是無代價的:從日本史料揭秘中國抗戰》薩蘇作品
    本書講了一部抗戰史,作者翻閱大量資料,更全面地了解抗日戰爭歷史。歷史已經過去,現在走在大街小巷,依然可以看到當年那場戰爭留下的種種痕跡——都市中隨處可見的慰靈碑、墓園中大片四稜尖頂的墓碑,都在無言地述說著對那場戰爭漸漸消逝的記憶。
  •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史料展在昆明...
    張瑪睿 攝雲南網訊(記者 張瑪睿)8月15日上午10時,「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為主題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史料展在昆明抗戰勝利堂舉辦。據了解,本次史料展活動主題是「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展覽分為抗戰後方、禦敵前線、怒江對峙、絕地反攻、逐寇出境五部分。
  • 史料與史學
    這類課題之所以受到重視,主要是因為其所具有的雙重學術價值。一般情況下,這類課題最終都會有兩方面的成果:其一是通過深入細緻的專題研究,出版重要的科研成果,推動該領域的研究向縱深拓展;其二是通過搜集與整理,出版大型相關史料彙編。許多學者甚至認為,史料彙編的出版將為海內外史學界更多同仁從事相關研究提供極大便利,能夠流傳久遠,其學術價值更為顯著。
  • 理論很重要,但史料才是根本|專訪張仲民
    二十世紀初和二十一世紀初有著諸多相似性,報紙和網絡分別在這兩個時期崛起,使得社會的輿論環境發生劇烈的變動。新的媒介環境給身處這兩個時期的知識分子帶來了相似的機遇與挑戰。對於嚴肅的歷史研究來說,學者應該如何處理好與媒介之間的關係?
  • 這10大漢字常用工具書,在高中語文的學習過程中,你用過哪幾本?
    沒錯,那就是工具書,那麼到底都有哪些是漢字學習的工具書呢?主要是指那些專為讀者查考字形、字音、字義、詞義、字句出處和各種事實等而編纂的書籍,如字典、詞典、索引、歷史年表、年鑑、百科全書等。工具書的主要特點就是信息密集,資料專指性強。工具書重在查考,而且還是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編排,便於人們日常學習和使用的檢素。
  • 這本有關方言的工具書很貴又很專,但我們忍不住推薦因為太好玩
    既然今天的主角是本令人顫抖的工具書,那就以同樣令人顫抖的隨堂測作為今日推文的開頭吧~第一題:請問我國共有多少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目前,全國共劃分為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 中國海軍抗戰史記
    這就造成了抗戰全面爆發後,中國海軍(中華民國海軍)主力最早打光;受到的關注最少,以至於最早被國人遺忘。 本文將依據權威史料,講解中國海軍抗戰的悲壯。我們無權遺忘你們! 一.史料來源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民國檔案史料.國民黨政府海軍抗戰紀事》 蔣文瀾:《中國抗日戰爭實錄》,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註:國內抗戰史知名學者,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 「基本常識」,是一個歷史學者的修養
    一方面,當代的學者擁有越來越多地相互交流的平臺與機會,在與國際前沿理論進行吸納和對話的同時,如何在歷史研究中把握史料和理論的均衡也成為重要的問題。另一方面,非學院派的歷史寫作者群體成批湧現,他們為大眾讀者提供了更通俗有趣的歷史敘事,也為理解歷史提供了更多元的視角,但也因其專業性遭遇諸多的爭議。
  • 日本歷史學者希望與中國學者共同對日本侵華戰爭開展實證性調研
    時不我待,希望能與中國歷史學者共同開展實證性歷史調研與合作,共同去挖掘、記錄真實的歷史,一起打下『中日友好、中日不再戰』的基礎。」日本明治學院大學國際和平研究所研究員松野誠也日前說。與中國專家一起進行與二戰歷史相關的實地調研是松野的夙願。松野常年致力於侵華日軍毒氣戰領域的相關研究。
  • 謝人堡: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的一輪新月
    據徐廼翔、黃萬華編著的《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記載:謝人堡,原名謝仁甫,雲南武定人。1940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後致力於小說創作。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葡萄園》和長篇小說《春滿園》《逐流之歌》《月夜三重奏》,都出版於1942至1944年之間。
  • 科學網—新史料 新視角 新探索
    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於1980年10月成立,至2020年已進入「不惑之年」。目前有28個專業委員會和工作委員會,正式註冊會員1200多名,是全國科技史工作者交流、協作的平臺。2017年學會決定建立學術年會制度,至今年已經舉辦到第四屆,前三屆分別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舉行。
  • 四十年磨一劍:20卷本《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全部出齊
    1989年,《細菌戰與毒氣戰》出版後,對日本史學界和知識界產生了極大震動,日本學者認為,本叢書的史料價值非常珍貴,對日本學界來說更是如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991—1992年,日本東京同文館翻譯出版了《細菌戰與毒氣戰》日文版(全三冊)。
  • 陳玲娟女士史料暨四庫全書史料捐贈儀式在龍泉舉行
    12月12日上午,陳玲娟女士史料暨四庫全書史料捐贈儀式活動在龍泉市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會議室舉行。據了解,1939年,浙大在龍泉增設國立浙江大學浙東分校,後改名為浙江大學龍泉分校。抗日戰爭中,為保護浙江圖書館藏書,陳訓慈主持組織搶運館藏《四庫全書》及古籍善本,避至富陽、龍泉,又組織搶運寧波天一閣9000多冊藏書到浙南。新中國成立後,陳訓慈致力於圖書徵集,整理和搜集有較高參考價值的歷史與革命文物史料。
  • 日寇來襲,成吉思汗成為團結抗戰的旗幟,學者:他是真正的中華英雄
    一方面,他是讓世界聞風喪膽的徵服者,另一方面也是將歐亞大陸溝通為一體的偉人。自明朝以來,成吉思汗一直作為元朝的締造者而為歷代統治者所尊崇。至少在大眾看來,元太祖成吉思汗是中國最有能力的帝王之一。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到了抗戰時期,已經過世600餘年的成吉思汗,卻成為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旗幟,而「成吉思汗紀念」也被逐漸抬升到民族國家層面。
  • 以中國文化為本位
    然,這一學問乃是所謂專家專門之學,一般大眾乃至學者,如非經歷嚴格的學術訓練,則不易置喙。此一項內容,也是討論陳寅恪先生最爆冷門的。其次,第二道門檻,乃陳先生旁徵博引的地毯式考據,此固然為乾嘉以來中國學術的舊傳統,同時也是歷史學如「老吏斷獄」般必須形成論證閉環的家法使然。
  • ——現代中國的「學者從政」與「專家治國」
    關鍵詞 學者從政;政爭;學術邏輯;政治邏輯;專家治國 學者從政現象是中外歷史上的普遍現象,中國亦然。晚清以還,大量知識人都以不同形式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產生了各自的影響。全面抗戰前後,全國湧現了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學者從政」浪潮。
  • 10位日本學者寫的中國史,為何深受讀者喜愛?
    此中反應的歷史史識的高低,已是我們對學者專業的衡量標準之一。 近代開眼看世界的魏源編寫《海國圖志》,提出「於局中而具局外識」,章太炎作為大學者,認為「今修通史,旨在獨裁,則詳略自異。」 近代著名的學者,像馮友蘭撰寫《中國古代哲學史》,他特別重視歷史學家識別、選擇史料的能力。
  • 木蘭學者丨周唐二老:嘉惠學林,垂範後來
    駱清銘為海南大學首批「木蘭學者」頒發證書和獎盃在海南大學公布的首批「木蘭學者獎勵計劃」獲得者中,有一對耄耋老人特別令人欽佩,他們就是周偉民、唐玲玲教授夫婦。這份喜歡隨之化成了對海南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之上的人民的熱愛,並為之奉獻自己的餘生。在時任省委主要領導的倡議和支持下,周唐二老決心拓荒修史,為他們的新家園填補上區域史研究的一大空白——《海南通史》的編撰從此拉開序幕。編撰中,周唐二老首先以海南原住民黎族為起點,開展大規模田野調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