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昆明1月5日電 (顧一航 李思雨)日本記者鏡頭下的抗日戰爭,中國平民視角的傷痕敘述。近日,一本名為《傷痕》的漫畫正式在全國發行並引發熱議。記者5日見到該書作者、中國著名漫畫大師李昆武,聽他講述「傷痕故事」。
自1945年日本籤署無條件投降書後,中國抗日戰爭已經過去67年。這場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持續時間最長、最殘酷的戰爭,給中華民族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
如今,國內反映抗戰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眾多,大多數作者都是以本土立場出發,以中國人的眼光對歷史進行解讀再創作,而《傷痕》的史料來源則全部來自日本。
「一張偶然發現的日本畫報,讓我開始了《傷痕》的創作。」李昆武說,畫報是日本人繪於1894反映甲午海戰的「支那徵伐雙六」遊戲彩繪。之後,李昆武又通過古玩店老闆發現了一批日本侵華戰爭史料。這些史料涉及抗日戰爭中的中國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領域的約五千餘張照片、上百幅圖表、幾十萬字,並從未在中國對外公開。
「過去看到的是我們自己的一面,今天看到的是他們的一面」,李昆武說:「日軍隨軍記者在侵華時期製作的照片集、紀念冊、畫報、地圖,呈現了自盧溝橋事變至1941年期間,不同視角下的中國二戰戰場。」
歷史固然凝重,李昆武選擇用漫畫這種輕鬆的方式來展現。《傷痕》創作採用漫畫和照片交織融合的奇特方式,用四百餘張紀實照片,梳理了自盧溝橋事變以來,日本在中國的作戰活動。
「日軍進入北平後,先後攻佔天津、保定、太原、包頭、青島、上海、南京等城市,而這一切都記錄在了日本《每日新聞》專刊《支那事變畫報》中。」李昆武介紹,除了梳理重大戰役等歷史線索外,《傷痕》也通過圖片資料反映出中國人在戰爭中的不屈與抗爭、戰場實況等。
其中,一張日本軍人對「中國無名戰士之墓」鞠躬的照片也尤為特別。「雖為敵手,但軍人之間存在著對對方犧牲精神的欽佩與敬意。這在世界戰爭史中也是罕見現象。」
作品命名《傷痕》,也是因為李昆武偶然得到的這批歷史史料,揭開了他和親人記憶中的傷痕。
1938年9月28日,昆明非軍事區遭遇日軍轟炸,李昆武的嶽父肖慶鍾在這場轟炸中失去了3個親人和自己的右腿。
李昆武在書中說道:「假如能夠有選擇,老人確實希望自己能夠度過平淡而安寧的一生。然而,戰爭中的人們被剝奪了選擇的權利。傷痛太深。」
儘管創作過程中,那段歷史將李昆武和親人記憶中的傷痕揭開,他仍然認為「面對歷史我們不能先入為主,我們必須保持客觀的立場,兼顧雙方的聲音」。「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日本人的視角必然與我們不同。中國的老百姓是受害者,日本的老百姓也是受害者。但是釋懷的最好方法是回憶。」
李昆武希望,現在的年輕人能夠通過《傷痕》,從客觀的角度記住這段歷史。
李昆武說:「對歷史的回憶也是對現實的審視、對未來的展望,這也是這部漫畫的意義所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