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漫畫大師運用日本史料 講述抗戰「傷痕」

2021-01-1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昆明1月5日電 (顧一航 李思雨)日本記者鏡頭下的抗日戰爭,中國平民視角的傷痕敘述。近日,一本名為《傷痕》的漫畫正式在全國發行並引發熱議。記者5日見到該書作者、中國著名漫畫大師李昆武,聽他講述「傷痕故事」。

  自1945年日本籤署無條件投降書後,中國抗日戰爭已經過去67年。這場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持續時間最長、最殘酷的戰爭,給中華民族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

  如今,國內反映抗戰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眾多,大多數作者都是以本土立場出發,以中國人的眼光對歷史進行解讀再創作,而《傷痕》的史料來源則全部來自日本。

  「一張偶然發現的日本畫報,讓我開始了《傷痕》的創作。」李昆武說,畫報是日本人繪於1894反映甲午海戰的「支那徵伐雙六」遊戲彩繪。之後,李昆武又通過古玩店老闆發現了一批日本侵華戰爭史料。這些史料涉及抗日戰爭中的中國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領域的約五千餘張照片、上百幅圖表、幾十萬字,並從未在中國對外公開。

  「過去看到的是我們自己的一面,今天看到的是他們的一面」,李昆武說:「日軍隨軍記者在侵華時期製作的照片集、紀念冊、畫報、地圖,呈現了自盧溝橋事變至1941年期間,不同視角下的中國二戰戰場。」

  歷史固然凝重,李昆武選擇用漫畫這種輕鬆的方式來展現。《傷痕》創作採用漫畫和照片交織融合的奇特方式,用四百餘張紀實照片,梳理了自盧溝橋事變以來,日本在中國的作戰活動。

  「日軍進入北平後,先後攻佔天津、保定、太原、包頭、青島、上海、南京等城市,而這一切都記錄在了日本《每日新聞》專刊《支那事變畫報》中。」李昆武介紹,除了梳理重大戰役等歷史線索外,《傷痕》也通過圖片資料反映出中國人在戰爭中的不屈與抗爭、戰場實況等。

  其中,一張日本軍人對「中國無名戰士之墓」鞠躬的照片也尤為特別。「雖為敵手,但軍人之間存在著對對方犧牲精神的欽佩與敬意。這在世界戰爭史中也是罕見現象。」

  作品命名《傷痕》,也是因為李昆武偶然得到的這批歷史史料,揭開了他和親人記憶中的傷痕。

  1938年9月28日,昆明非軍事區遭遇日軍轟炸,李昆武的嶽父肖慶鍾在這場轟炸中失去了3個親人和自己的右腿。

  李昆武在書中說道:「假如能夠有選擇,老人確實希望自己能夠度過平淡而安寧的一生。然而,戰爭中的人們被剝奪了選擇的權利。傷痛太深。」

  儘管創作過程中,那段歷史將李昆武和親人記憶中的傷痕揭開,他仍然認為「面對歷史我們不能先入為主,我們必須保持客觀的立場,兼顧雙方的聲音」。「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日本人的視角必然與我們不同。中國的老百姓是受害者,日本的老百姓也是受害者。但是釋懷的最好方法是回憶。」

  李昆武希望,現在的年輕人能夠通過《傷痕》,從客觀的角度記住這段歷史。

  李昆武說:「對歷史的回憶也是對現實的審視、對未來的展望,這也是這部漫畫的意義所在。」(完)

相關焦點

  • 薩蘇:換個視角再述抗戰史 推薦日本老兵繪製漫畫日記
    這是一本由日本侵華老兵繪製的漫畫日記,名為《日本步兵漫畫物語》。在這本書中,作者齋藤邦雄講述了他親身經歷過的地道戰,還畫出了雙槍李向陽的原型人物,以及手拿紅纓槍的抗日兒童團。通過這樣一個特殊的視角講述抗戰史,帶給人們的不僅是新鮮生動的畫面,還有對戰爭更為深刻的感悟。   早在1999年赴日工作後,薩蘇就開始搜集抗戰史料。
  • 值得一看之《尊嚴不是無代價的:從日本史料揭秘中國抗戰》薩蘇作品
    本書講了一部抗戰史,作者翻閱大量資料,更全面地了解抗日戰爭歷史。歷史已經過去,現在走在大街小巷,依然可以看到當年那場戰爭留下的種種痕跡——都市中隨處可見的慰靈碑、墓園中大片四稜尖頂的墓碑,都在無言地述說著對那場戰爭漸漸消逝的記憶。
  • 大批中國抗戰史料散落北美,這本特別的工具書為學者指南
    八年抗戰之前和抗戰勝利之後與中國抗戰緊密聯繫的歷史檔案文獻,如涉及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2年一·二八事變、1936年的西安事變、1945年抗戰勝利後對日索賠和盟軍行政總部美軍先遣組等的歷史檔案文獻,也包括在內。也收錄中國本土之外的比如美國和英國援華機構的檔案文獻,他們反映中國抗戰如何普遍地得到國際的同情和支援。
  • 銀幕吶喊:向世界講述中國人民抗戰故事
    抗戰主題電影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中國最具類型凝聚力的電影形制之一。在新近上映的《八佰》中,這種對中國電影工業建設具有相當正面積極意義的努力得到了落力發揮,又一次證明了此類題材無論在觀眾接受層面還是創作推進層面,都仍然具有很深的挖掘潛力。如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產抗戰電影,也是世界二戰電影的重要一脈,向世界講述中國人民抗戰故事。
  •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史料展在昆明...
    張瑪睿 攝雲南網訊(記者 張瑪睿)8月15日上午10時,「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為主題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史料展在昆明抗戰勝利堂舉辦。據了解,本次史料展活動主題是「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展覽分為抗戰後方、禦敵前線、怒江對峙、絕地反攻、逐寇出境五部分。
  • 中國海軍抗戰史記
    這就造成了抗戰全面爆發後,中國海軍(中華民國海軍)主力最早打光;受到的關注最少,以至於最早被國人遺忘。 本文將依據權威史料,講解中國海軍抗戰的悲壯。我們無權遺忘你們! 一.史料來源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民國檔案史料.國民黨政府海軍抗戰紀事》 蔣文瀾:《中國抗日戰爭實錄》,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註:國內抗戰史知名學者,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 《我是中國人》北京首映 講述特別抗戰故事
    合影     在「9.18事變」80周年到來前,紅色抗戰題材電影《我是中國人》於9月15日在北京舉行了首映式。監製李連利、導演劉觀偉攜主演李乾銘、顏丹晨、張巖、周蕾、張帥兒、等出席。  講述特別抗戰故事  電影《我是中國人》講述的是一個特別的抗戰故事。來自臺灣的青年海生(李乾銘飾)深受二戰時期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影響,滿腔熱忱的加入了日本特別縱隊奔赴大陸參戰。但是,當他親眼目睹了日軍殘殺中國平民的暴行後,他卻一心只想逃回家鄉。在回鄉的路上,海生遇到寧毓(顏丹晨飾)等四個女孩。
  • 講好抗戰故事 弘揚抗戰精神
    本報記者 趙乃林 文並攝  核心提示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今天是「九一八」事變89周年。為弘揚抗戰精神,省第十一屆藝術節推出了一批抗戰題材劇目,有京劇《關東女》、話劇《無風地帶》《血祭龍源》、評劇《信念》《太子河畔》等。
  • 兩男穿日本軍服在南京一抗戰遺址前照片引多方譴責,警方調查
    南京民間抗戰史學者唐愷對照上述照片和史料後,認為拍照地點是南京紫金山上的一處抗戰遺址——邵家山碉堡。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微信公眾號發文,對此行徑進行「嚴厲譴責」。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微信公眾號援引南京民間抗戰史學者唐愷的話稱,對照照片和史料後,認為拍照地點是在南京紫金山上的邵家山碉堡。據上述微信公眾號介紹,邵家山位於南京市玄武區孝陵衛西北,是南京保衛戰主戰場之一。可以說,邵家山碉堡正見證了當年抗戰的慘烈戰鬥。
  • 與日本相反,中國為啥沒有宮崎駿……這樣的漫畫大師?問題在哪裡
    導語:日本鳥取縣的北榮町柯南小鎮、還有《哆啦A夢》博物館,以及日本熊本縣出名的熊本熊,都證明日本是個動漫王國,二次元文化十分濃厚,但是造成這派景象的人不能忘。因為有了漫畫家的存在,才會有後續以及現在的一切。
  • 抗戰老兵講述被迫在日本做勞工經歷:每天挨打
    石家莊市正定縣的抗戰老兵陳玉川14歲參加了國民黨中央軍十五軍,做了一名護士,參加了著名的中條山戰役和洛陽保衛戰,後被日軍擄到日本做了一年的勞工,直到抗戰勝利後才回到了中國。「參軍的那段日子刻骨銘心,可以說是在槍林彈雨中倖存了下來。」  14歲因生活所迫參軍  「原國民黨抗戰老兵還活著的已經很少了,確實需要國家給予一些關注。」
  • 【青春8090】湖南伢子推出國內首部抗戰故事漫畫《芷江1945》
    故事 7月7日,「七七」盧溝橋事變紀念日,米海兵推出了國內首部抗戰故事漫畫作品《芷江1945》,引起全國漫畫藝術界關注。7月27日,他與記者聊起漫畫創作之路,娓娓而談。 童年時,生活在辰溪農村的米海兵,漫畫書成了他閒暇時光裡的最愛。老漫畫家方成、夏大川、廖冰兄的作品,他看得滾瓜爛熟。
  • 日本國寶級漫畫大師去世 揭「妖怪博士」傳奇人生
    原標題:日本國寶級漫畫大師去世 揭秘「妖怪博士」傳奇人生   中國日報網12月2日電(張同彤) 據日本NHK新聞網報導,曾創作《鬼太郎》和《惡魔君》等作品的日本國寶級漫畫大師水木茂(本名武良茂)11月30日因心力衰竭在東京的醫院中去世,享年93歲。
  • 加強日人對華經濟調查資料之翻譯與運用 推動近代金融史研究
    該調查約進行於1938年,為分析型調研報告,重點對法幣改革以後至抗戰初期廣東金融機構種類、數量與經營狀況、貨幣流通、以及日本佔領廣東以後軍票發行,力圖建立殖民地貨幣制度的企圖等做詳細介紹。同時對廣東與上海、香港金融關係,廣東在中國之金融地位進行分析。  第九部分 香港的貨幣金融調查。
  • 畢克官|寫畫六十年彩印新版《中國漫畫史話》前言
    說來有趣,當時頗有一批外國人士對中國漫畫的發展史感興趣。有的要研究出書,有的要寫研究生論文,找上門素取史料,我都熱情接待。但我也產生了想法,中國人的歷史為什麼中國人自己不能寫?我與漫畫發展過程中的許多人物(有些是關鍵人物)相熟,或師友,或領導,收集起史料有得天獨厚的方便條件。自己是漫畫作者,對漫畫創作有理解,而且又在研究部門工作,這都是寫史的有利條件。
  • 抗戰勝利紀念展啟幕 八大主題展現14年抗戰歷史
    文化部副部長董偉介紹,文化部將於今年八九月間,在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聯合國總部舉辦《為了和平的紀念—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暨聯合國成立70周年展》。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副館長、新聞發言人李宗遠介紹,從7月7日開始,將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辦《偉大勝利、歷史貢獻,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主題展覽》。
  • 《艱苦卓絕—上海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主題展,亮點搶先看
    此次主題展以上海人民的抗戰精神作為主線,從「全國救亡運動的前期中心、侵華日軍法西斯暴行的重創地、對日作戰的軍事戰略要地、全民族抗戰的重要基地、抗戰文化的發祥地、國際互助的橋梁和紐帶、迎接抗戰的最後勝利」七個部分,以「吶喊」、「煉獄」、「硬土」、「堡壘」、「怒吼」、「同盟」、「凱歌」為題,真實再現上海抗日戰爭的崢嶸歲月與光輝記憶,講述上海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作出的巨大犧牲和偉大貢獻
  • 抗戰史實:日本共產黨與日本八路軍,抗戰情義還是贖罪
    而也正是他們這些為數不多的反戰力量,也成為了在抗戰以及抗擊反法西斯鬥爭當中重要的一環。抗戰中的日本共產黨,面對內外打壓偏見無從畏懼!毫無疑問,1931年日本製造了918事變,這本就是一場蓄謀已久的侵略戰爭,但在戰爭爆發之前,這一政策就已經被包括日本共產黨在內的很多政治團體所揭露。
  • 紙彈轟炸——抗戰時期中國空軍對日本本土的一次空襲
    《生活》雜誌稱讚他為「先於美軍杜立特轟炸日本本土的第一人。」中國空軍為什麼選擇1938年遠徵日本?為什麼沒有使用炸彈,而是留下了世界航空作戰史上絕無僅有的紙彈轟炸?80多年後,重新審視塵封的史料,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曾經國力孱弱的無奈,更是參戰者的義無反顧、智勇雙全的抗戰氣概。
  • 日本人竟用它解剖中國大活人,反人類暴行讓人髮指
    今天,記者又在瀋陽白山黑水抗戰文物史料研究工作室,看到了極為罕見、令人毛骨悚然、觸目驚心的實物,一整箱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用來做活體解剖的手術器械。80多年前,日本人就是用這些器械,把中國大活人做活體解剖,進行細菌和化學武器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