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湖南不斷加強紅色文化建設,強「根」塑「魂」,打造社會經濟發展的紅色引擎。在湖湘這塊紅色文化的沃土上,29處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158處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共同記錄著時代的故事。
為進一步發揮好湖南紅色文化的精神力量,不斷實現紅色文化的創新發展,弘揚社會正能量,紅網時刻新聞推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巡禮」系列報導,帶讀者走近偉人故地,拂下文物藏品的歲月灰塵,用文字講述背後的故事。
漵水河畔向警予故居的四合院,房子歷經百餘年依然保存完好。
1916年,向警予回鄉創辦男女兼收的漵浦女校,實踐教育救國,並創作校歌。
在向警予同志紀念館廣場中心向警予銅像前,機關單位人員進行入黨宣誓。
在2018年清明節向警予同志紀念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紅網時刻記者 李慧 長沙報導
「只有為革命死,決不為愛情死!」
這是中國共產黨唯一的女創始人,被譽為中國婦女運動先驅向警予發出的奮鬥誓言。
向警予同志紀念館館長劉蓉華這樣定義向警予:「向警予和毛澤東、蔡和森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和婦女的解放付出了畢生的精力,她的一生可以說是奮鬥、戰鬥的一生。」
在懷化漵浦縣漵水河畔的向警予故居,四合院的房子歷經百餘年依然保存完好,向警予在這裡度過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時代,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民族主義思潮影響,為向警予走向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礎。
為紀念向警予,也傳承「警予精神」,建立了向警予同志紀念館,該紀念館1995年被授牌為「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由向警予銅像廣場、向警予同志生平事跡陳列、向警予故居三部分組成。
紀念館廣場中心矗立的向警予銅像高7.85米,重2.8噸。銅像後的浮雕牆長12米,高3米,用六個畫面展現了向警予同志為革命事業奮鬥的光輝一生,背面鐫刻愛人蔡和森同志1928年7月在莫斯科撰寫的《向警予同志傳》全文。
「女權解放」是向警予一生為之奮鬥的事業。1921年,向警予在上海領導中國最早的無產階級婦女運動,並且為婦女運動指出了方向——中國的婦女運動,要以中下層的勞動婦女為基礎,要和國民革命相結合。她創辦女工夜校,領導上海閘北絲廠和南洋菸廠大罷工,發動成立「上海女界國民會議促成會」,組織以勞動婦女為主體的「婦女解放協會」,成為反帝反封建鬥爭、爭取婦女自身權利的一支重大力量。她提倡、鼓勵有覺悟的知識婦女到女工、農婦中去工作、學習、鍛鍊,努力增進勞動婦女和革命知識婦女的團結。
受過「新式」教育的她反對纏足,倡導女性也要受教育、男女平等等先進思想。1916年,向警予在周南女校畢業後,回到家鄉創辦了第一所男女兼收的漵浦女校。學校雖屬接辦,無異新創,為男女兼收式學校,傳授新知識,提倡新風尚,宣傳新思想。
向警予是中國共產黨唯一的一個女創始人,第一任婦女部長。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向警予參加了一系列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組織窮苦勞動婦女加入革命隊伍中來,組織上海工廠女工為反壓榨進行罷工,對中國婦女運動開闢新時期起到了推動作用。
弘揚警予精神,講好警予故事,充分展示向警予同志在我黨創建時期和在婦女解放運動時期的豐功偉績,向警予同志紀念館以多種形式加強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
向警予同志紀念館舉辦「三八」婦女節、「清明祭掃」 「五一、十一紅色旅遊」 「七一黨日教育」烈士紀念日等紀念活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為進一步擴大愛教基地教育影響力,向警予同志紀念館還與社科普及、國防教育等有機結合,先後舉辦了「弘揚警予精神 爭做警予傳人」進校園活動,開展 「警予精神傳承」「家道文化」等專題講座,不僅豐富了活動形式,也大大提升了愛教效果。
愛國主義教育是全社會教育,重點是廣大青少年,而學校是廣大青少年的集中地。向警予同志紀念館把愛教重點落實到學校,先後在盧峰鎮中學、縣職中、懷化學院、江維學校、警予學校等10多所學校建立德育基地。該館工作人員不定期地到學校開展愛教講座,為師生講述警予故事,宣傳警予精神,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目前,向警予同志紀念館年接待觀眾量達20萬人次,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重要基地,社會影響日益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