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本論》:資本如何剝削剩餘價值?

2020-12-16 哲學社

#資本論#

資本,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為了追求剩餘價值,資本家預付的資本,一部分用來購買生產資料,另一部分用來購買勞動力。馬克思根據這兩個部分資本在增值過程中的具體作用,講用來購買生產資料的資本稱之為「不變資本」,將用來購買勞動力的資本稱之為「可變資本」。

不變資本,說的是在資本增值的過程中,購買來的原材料、輔助材料、以及工具設備等,這部分內容本身不會增值,只是在具體的勞動生產中,將其價值轉移到了新產品中去了。因為生產資料的性質不同,其價值轉移的方式也不相同,比如廠房、機器等價值是在多次生產中逐漸完成轉移的。原材料、燃料、輔料等價值是在一次生產過程中完成轉移的。不變資本的共同性質是,只能把自己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而不能創造出新的價值來。

可變資本,說的是在勞動過程中,購買來的勞動力價值,不是轉移到了新產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勞動,再生產出新的使用價值。在新產品的使用價值基本滿足生產生活所需之後,資本家並不會滿足於此,而是繼續要求工人創造價值。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了「量」的變化。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是揭露剩餘價值產生的基本方法。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並不否認「勞動創造價值」這個觀點,他們只是不認可「不變資本」的說法。亞當斯密在《富國論》中曾說過:國家的富裕可以通過增加勞動人數以及增加勞動時間來實現。可見價值和剩餘價值,都來源於勞動。區別在於,馬克思認為勞動是唯一源泉,而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需要對資本家持有生產資料和生產對象尋找理論依據。承認「不變資本」,實際上是否認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合理性。

資本剝削最直接、最原始的形式就是「加班」,馬克思進一步把剩餘價值分為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通過延長工作時間而產生的剩餘價值,叫做絕對剩餘價值。工作時間越長,剩餘勞動時間越長,產生的剩餘價值也就越多,剩餘價值率也就越高。

工作日是一個可控的變量,必須把工作日限制在必要勞動時間以上,資本生產才有利潤可言。八小時工作制,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長期鬥爭,爭取到的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工作時長。工作日的最高限度一方面取決於生理因素,一方面取決於社會道德因素,早期的英國紡紗工人每天要工作14個小時,經過有組織的罷工,對抗才逐漸縮短工作時間。

資本對剩餘價值的追求是無限的,絕對的剩餘價值不足以滿足資本家的貪慾,於是資本採取了更多方式來攫取利潤。延長工作日的做法出了客觀條件的限制之外,還經常會引起工人階級的聯合反抗。於是資本家採取了改變工作日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比例的辦法,來增加剩餘價值的生產,馬克思把這一部分的剩餘價值稱之為「相對剩餘價值」。

為了產生相對剩餘價值,必須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是工人在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意味著勞動力價值的降低。為了降低勞動力的價值,資本家採用先進的機器設備,進行技術革新,改善勞動組織等方法。相對勞動價值的產生,是以生產力的提高為條件的。

相對剩餘價值是在資本家與資本家的競逐中形成的,個別企業提高生產力的直接動機並不是要降低勞動力價值,而是要追求超額的相對剩餘價值。個別企業縮短個別勞動時間,使得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從而在市場競爭中保持較高的競爭力。其他企業為了獲得更好的競爭力,也在逐步優化協作勞動、改良技術、引進大機器生產,從而整體的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生產力的提高導致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間接的導致了勞動力價值下降。

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是資本剝削勞動剩餘價值的基本方法。二者之間有聯繫,也有區別。1、從資本僱傭勞動的本質來看,無論是延長工作時間,還是提高生產力水平,結果都延長了工人的剩餘勞動時間,提高了剝削率,增加了剩餘價值的生產。2、絕對剩餘價值是資本剝削的基礎,也是相對剩餘價值產生的起點。3、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技術不變,通過延長工作時間來生產。相對剩餘價值以生產技術變革為條件。在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進步的時代,相對剩餘價值的意義越來越大。

插圖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讀《資本論》: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

讀《資本論》:如何理解「勞動二重性」?

讀《資本論》:如何理解「剩餘價值」?

相關焦點

  • 讀《資本論》:論「剝奪者被剝奪」的合法性
    馬克思說是「資本剝削」。資本家只需要支付勞動者維持生活的「新資」,便可以心安理得地佔有工人創造的全部勞動價值。工人的勞動時間被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養活自己而不得不進行的必要勞動時間,一種是為了養活資本家而被資本家強迫延長勞動時間的剩餘勞動時間。事實上,不承認剝削的辦法很簡單,只有可以論證工人不加班不影響企業效益就可以了。那我們每天根本不需要勞動8小時。
  • 讀《資本論》:如何理解「勞動二重性」?
    勞動二重性,是剩餘價值理論的重要基礎。馬克思運用勞動二重性學生,科學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二重性。僱傭工人的具體勞動,在生產新的使用價值的同時,轉移生產資料的價值。然後把抽象勞動凝結在使用價值之中創造出新價值。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區分,使得資本的不同部分在價值增值過程中的作用得以區分,由此揭示了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
  • 為什麼經濟學家對《資本論》冷眼相待,而工人們卻爭相傳閱?
    為什麼高學歷的經濟學教授們讀不懂《資本論》,而忙於體力勞動的工人們卻能快速讀懂這本書呢?這是因為,後者明白,讀懂《資本論》的秘訣在於事先掌握馬克思的哲學。產品又如何在不同來自階級的人群中進行分配?等問題。在讀過《資本論》第一卷之後,我們知道,資本主義與過去的奴隸制、農奴制不同,它採用僱傭勞動的方式來組織生產。在等價交換的表象下,資本家通過延長工作日、提高勞動強度或採用分工協作、機器大生產等手段來剝削勞動者的剩餘價值,形成剩餘產品。
  • 《資本論》中的自然歷史觀及其對政治倫理的批判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確有大量涉及分工與福利的關係⑦、工人的舒適⑧、公共福利⑨等術語,但這些術語的內涵是「與需求和欲望相關的非道德善」⑩。馬克思通過這些術語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剝削機制,亦即資產階級獲取剩餘價值的政治和社會手段。但是,由於這些術語與現當代政治哲學字面上的重疊,很容易被不加區分地追溯到啟蒙政治倫理乃至自然權利觀念。
  • 美國新冠病毒為什麼會社會增殖:《資本論》的一個原理應用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馬克思《資本論》探究的商品價值構成同樣也是「身份構成」:作為價值構成,它是c、v、m,作為階級身份構成,它是佔有生產資料的「政治身份」、佔有生活資料的「生產身份」以及作為和二者的對立關係對應的「經濟身份」。所有經濟形態都是圍繞「剩餘」進行的,——這裡,剩餘價值是純粹的經濟身份的社會客體。
  • 利率初探:利息的本質是剩餘價值的轉化
    古典經濟學派的利息理論有:威廉佩第的利息報酬說、馬西的利息利潤說,諾思的資本租金論、斯密的利息剩餘價值說。近現代學派的利息理論有:西尼爾的結欲論、歐文費雪的人性不耐說、克拉克的邊際生產力說、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說。
  • 《資本論》是窮人的「聖經」,為什麼富人也愛讀
    01在成為富人之前,關心怎麼才能變富資本是能生錢的錢。怎麼才能生錢,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事例一:從內地到廣東經商的老關,讀《資本論》不下5遍。老關一開始是內地一家國營工廠的普通工人,工作認真,愛琢磨事。
  • 科技中的未來世界:資本成上帝,眾生為螻蟻?
    當科技完全掌握在資本手中時,高科技帶來的可能是人類的災難,壟斷技術的資本寡頭會利用數據製造另外一個完整的體系,他們通過操縱技術幹預和剝削人類的生活,劃分出人的階層,區分出人的等級,這是科技不再服務於人類,而是徹底成為資本用來控制人類的工具,包括每天需要吃的幾棵青菜。
  • 如何避免被奴役,看《資本論》的學習筆記
    最近看了些資本論相關的資料,寫了點學習筆記,供大家參考參考——1、財務自由,不是指你的工資覆蓋了你的生活成本,而是指你的資產性收入超過了你的生活成本,也就是說你躺在家的收入都可以維持自己的日常花銷。——一邊要獲得錢,一邊還要讓錢能生錢。
  • 資本的鐮刀已經舉起,我們都將是韭菜——寧波銀行員工跳樓
    我摸了摸眼角的淚水,卻不知如何去面對。到底是因為什麼會把他逼成這樣?他本該有大好年華,有無數的歲月靜好,有無數的歡聲笑語。但是他選擇了逃避,但是這個逃避的方式卻需要有足夠大的勇氣,我不知道是什麼讓他有這麼大的勇氣去選擇死亡,卻沒有勇氣選擇活下來。
  • 《能源資本論》連載——經濟運行失調的雙因子幹涉機理(一)
    此處節選《能源資本論》中「經濟運行失調的雙因子幹涉機理(一)」的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同樣,資本家可以把牛奶倒掉,因為「過剩」的牛奶在他們手中已經不能產生剩餘價值了;貧困人民卻只能忍飢挨餓,因為儘管牛奶在他們眼裡是「緊缺」的食品,但他們手裡因沒有鈔票而只能「望牛奶興嘆」。 1803年,法國古典學派經濟學家薩伊宣稱,從本質上說,不可能出現生產過剩。這種觀點被稱為薩伊市場定律,有時被表述為:「供給自動創造對其自身的需求。」
  • 沈醉回憶:戰犯買《資本論》是裝門面,陳長捷卻讀得認真 還寫批語
    沈醉回憶:戰犯買《資本論》是裝門面,陳長捷卻讀得認真,還寫批語《資本論》是馬克思的一本大部頭著作,它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作為基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且橫跨經濟、政治、哲學等多個領域,是全世界無產階級運動的思想指導。
  • 馬克思《資本論》揭商品背後的秘密
    自《資本論》卷一出版以來,第一章〈商品〉一直惹來熱議。從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關編輯《資本論》的書信討論所見,作者本人也承認這一章的複雜性,擔心工人階級難以消化。美國學者羅伯特聲稱此章晦澀地叫他一度卻步。阿圖塞則建議學生先不要讀第一章,待研讀好三大卷《資本論》後,方可回頭細看,免得被黑格爾式文體損害腦筋。
  • 樓市資本論|地產大佬人物誌:「萬科狠人」鬱亮
    樓市資本論得知,在會上,鬱亮指出房地產行業「三條紅線」政策的影響力不亞於2012年土地實行招拍掛制度,並表示,「今年以來所有開發商再次站到同一起跑線,以前所有的東西歸零。」為什麼已經帶領萬科站在行業頂端的鬱亮敢放話「一切歸零」?在樓市資本論看來,這是因為鬱亮隱忍低調的性格底色上是一個大寫的「狠」字;正如決勝現代職場的三定律所言:「要麼忍,要麼狠,要麼滾!」
  • 領風者:《資本論》越世而出
    數月後,馬克思的《資本論》即將出版,但馬克思仍覺得書中存在邏輯錯誤,力求完美的他一拖再拖。一年後,在恩格斯的堅持下,1867年9月14日,馬克思經過20多年嘔心瀝血刻苦鑽研而寫成的劃時代巨著,《資本論》第一卷終於在德國漢堡正式出版。
  • 全面理解《資本論》中的正義問題
    摘 要: 在《資本論》所可以開顯出的理論議題中,正義問題佔有一個十分關鍵的位置。我們今天全面理解和闡發的《資本論》中的正義問題,對《資本論》之當代意義的生動展開,以及對馬克思政治哲學之研究的縱深推進,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