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
資本,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為了追求剩餘價值,資本家預付的資本,一部分用來購買生產資料,另一部分用來購買勞動力。馬克思根據這兩個部分資本在增值過程中的具體作用,講用來購買生產資料的資本稱之為「不變資本」,將用來購買勞動力的資本稱之為「可變資本」。
不變資本,說的是在資本增值的過程中,購買來的原材料、輔助材料、以及工具設備等,這部分內容本身不會增值,只是在具體的勞動生產中,將其價值轉移到了新產品中去了。因為生產資料的性質不同,其價值轉移的方式也不相同,比如廠房、機器等價值是在多次生產中逐漸完成轉移的。原材料、燃料、輔料等價值是在一次生產過程中完成轉移的。不變資本的共同性質是,只能把自己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而不能創造出新的價值來。
可變資本,說的是在勞動過程中,購買來的勞動力價值,不是轉移到了新產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勞動,再生產出新的使用價值。在新產品的使用價值基本滿足生產生活所需之後,資本家並不會滿足於此,而是繼續要求工人創造價值。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了「量」的變化。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是揭露剩餘價值產生的基本方法。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並不否認「勞動創造價值」這個觀點,他們只是不認可「不變資本」的說法。亞當斯密在《富國論》中曾說過:國家的富裕可以通過增加勞動人數以及增加勞動時間來實現。可見價值和剩餘價值,都來源於勞動。區別在於,馬克思認為勞動是唯一源泉,而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需要對資本家持有生產資料和生產對象尋找理論依據。承認「不變資本」,實際上是否認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合理性。
資本剝削最直接、最原始的形式就是「加班」,馬克思進一步把剩餘價值分為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通過延長工作時間而產生的剩餘價值,叫做絕對剩餘價值。工作時間越長,剩餘勞動時間越長,產生的剩餘價值也就越多,剩餘價值率也就越高。
工作日是一個可控的變量,必須把工作日限制在必要勞動時間以上,資本生產才有利潤可言。八小時工作制,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長期鬥爭,爭取到的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工作時長。工作日的最高限度一方面取決於生理因素,一方面取決於社會道德因素,早期的英國紡紗工人每天要工作14個小時,經過有組織的罷工,對抗才逐漸縮短工作時間。
資本對剩餘價值的追求是無限的,絕對的剩餘價值不足以滿足資本家的貪慾,於是資本採取了更多方式來攫取利潤。延長工作日的做法出了客觀條件的限制之外,還經常會引起工人階級的聯合反抗。於是資本家採取了改變工作日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比例的辦法,來增加剩餘價值的生產,馬克思把這一部分的剩餘價值稱之為「相對剩餘價值」。
為了產生相對剩餘價值,必須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是工人在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意味著勞動力價值的降低。為了降低勞動力的價值,資本家採用先進的機器設備,進行技術革新,改善勞動組織等方法。相對勞動價值的產生,是以生產力的提高為條件的。
相對剩餘價值是在資本家與資本家的競逐中形成的,個別企業提高生產力的直接動機並不是要降低勞動力價值,而是要追求超額的相對剩餘價值。個別企業縮短個別勞動時間,使得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從而在市場競爭中保持較高的競爭力。其他企業為了獲得更好的競爭力,也在逐步優化協作勞動、改良技術、引進大機器生產,從而整體的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生產力的提高導致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間接的導致了勞動力價值下降。
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是資本剝削勞動剩餘價值的基本方法。二者之間有聯繫,也有區別。1、從資本僱傭勞動的本質來看,無論是延長工作時間,還是提高生產力水平,結果都延長了工人的剩餘勞動時間,提高了剝削率,增加了剩餘價值的生產。2、絕對剩餘價值是資本剝削的基礎,也是相對剩餘價值產生的起點。3、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技術不變,通過延長工作時間來生產。相對剩餘價值以生產技術變革為條件。在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進步的時代,相對剩餘價值的意義越來越大。
插圖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讀《資本論》: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
讀《資本論》:如何理解「勞動二重性」?
讀《資本論》:如何理解「剩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