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臣】既是「於青菜」又是「於青天」——清朝廉吏于成龍

2020-12-22 騰訊網

于成龍。

于成龍(1617年—1684年),字北溟,號於山,山西人。他是清朝著名的廉吏,45歲才出來做官,當過知縣、知州、知府、道員等地方官,較高層級則為藩臬按察使、布政使二司、督撫大員。到哪他都勤政廉潔,到哪都深得民心。史書對他的評價是:「得民心如此,古史罕見。」

三度受舉薦為「卓異」

清代中央和地方官的考核有一套嚴格的制度,對所有官員都要按期考核,「卓異」是清朝對官員考核之後的一個頂級的總結,也是對官員的一種高度肯定。于成龍短短二十多年為官,總共三次被舉薦為「卓異」,這在千百年來的官場都是難得一見的。

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龍因為治理羅城,政績卓著,首度被廣西巡撫金光祖和兩廣總督盧興祖舉薦為「卓異」,並升任為四川合州知州。

于成龍當羅城縣令時,縣中居民只剩六戶,遍地榛莽,沒有城郭,沒有官邸。于成龍卻堅持留下來與百姓同甘共苦。一味地為百姓著想,如捕治盜賊,寬免徭役,籌建學校、成立養老院,依次施行興利除弊的措施。他在羅城當了七年縣官,縣中大治。

康熙六年(1667年),他到任合州以後,嚴禁官員剝削百姓。為了使荒蕪的土地開墾,規定土地為最先耕作的人所佔有,同時要求各縣注意為新附百姓解決定居與墾荒的具體困難,區劃田舍,登記註冊,借貸耕田和種子,並明確規定三年不收田租。一個月內,合州人口便增加至一千餘戶。

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龍升任為湖廣黃州府同知,當時黃州治安問題嚴重,影響地方安定和居民生活。他體察民情,秉公處理地方上的疑案、懸案,使許多錯案得到平反,于成龍再次因為政跡卓著被湖廣巡撫張朝珍舉薦為「卓異」

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成龍出任福建按察使。當時清廷實行「海禁」政策。地方官員不顧連年兵禍,時常以「通海」的罪名興大獄。他得知此事後,提出重審這些案件,在他的主導下,一千多名無辜百姓得以平反並釋放,于成龍因為此事而第三度被舉薦為「卓異」

此外,隔年(1679年),于成龍升任為福建省布政使,福建巡撫吳興祚並專疏向朝廷舉薦,稱于成龍為「閩省廉能第一」。

「於青菜」終年不知肉味

于成龍勤政廉潔,無論身居何種職位,始終不改節儉作風,「屑糠雜米為粥,與同僕共吃」,「日食粗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人稱「於青菜」。百姓對他既敬畏又愛戴。他不僅自己生活清苦,也要求家人和僕役儘量儉樸。不論在何處,從未攜帶任何家眷隨行,他的妻子闊別二十年以來只見面一次。

于成龍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去世。受命替他治喪的官員看到他的寢室中,「床頭敝司中惟綈袍(粗絲做的袍子)一套。堂後瓦甕米數斛,鹽豉數器而已」,見者無不慟哭失聲。「士民男女無少長,皆巷哭罷市。持香、楮(紙錢)至者日數萬人。」「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康熙感嘆道:「居官如于成龍者有幾?」稱其為「天下廉吏第一」。後歸葬山西,諡號「清端」。

「於青天」辦案有智慧

于成龍在訴訟、斷獄方面,擅於從細節上挖掘問題。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于成龍對待罪犯,主張慎刑,以訓育為主,採取「寬嚴並濟」和「以盜治盜」的方法,成效明顯。他常常微服私訪,體察民情,秉公處理地方上的疑案、懸案,使許多冤案、錯案得到平反,老百姓稱他為「於青天」

蒲松齡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卷九中,有一篇名為「於中丞」,記述了兩件于成龍破案的故事。

注重細節 破案如神

於中丞成龍到所轄地區高郵巡視,正好碰上一個大戶人家嫁女兒,富裕的鄉紳給女兒準備的妝奩非常豐厚。這樣的大手筆可能觸動了城裡的賊夥,晚上就穿牆越戶,把所有妝奩物品掃劫一空。

大戶報案了,可是州官卻破案無方。正好碰上於中丞來視查,他仔細研究了一下案情,便下令把城門關閉,只留一道門讓行人出入,並派幾個吏目守著,看到有裝載物品的車輛就嚴格搜查。又貼出告示,通知全城的人都回到戶籍所在的住所,等待次日查點搜尋,務必要找出贓物來。於中丞並且暗暗囑咐吏目:如果有多次進出城門者,就先捉起來。

第二天中午,抓到兩個人。這兩人除一身行頭之外,並無其它行裝。於公說:這是真盜。二人大呼冤枉,並且不停地詭辯。於公命吏目解開他們的衣服查看,看到兩人的衣袍內都穿著兩套仕女的服飾,經大戶人家指認,都是妝奩中物。

原來是盜賊知道第二天要全城大搜查,他們擔心自己在劫難逃,因此急於轉移,但是偷盜的物品太多,難以攜帶齊全,所以暗地裡把最昂貴的絲綢女裝穿在身上,再罩上男袍,然後裝作若無其事地多次進出城門,以為這樣就神不知鬼不覺了。沒想到於公辦起案子來如此精到,簡直是滴水不漏,大處小處都設想周全,讓盜賊無所遁逃。

辦案辦到鄰縣

於公擔任縣令時,一次要到鄰縣。那天早晨,他們一行人走到城外,看見前方有一群人,形跡頗為怪異,其中兩人用床板抬著一個人,那人蓋著大被,枕上露出些許頭髮,頭髮上還簪著一支鳳釵,顯見是個女子。那女人側躺在床上。有三四個健壯的男子在床兩邊跟隨著,並且輪流用手去塞(掖)被子,好像怕被子被風吹開似的。才走一會兒,他們就在路邊歇息,然後換另兩個人來抬。

于成龍越過他們後,就派遣隨從回去問他們,他們說是妹子病得很厲害,準備送回夫家去。于成龍沒說什麼,等走了二三裡路,又派隨從繞回去,查看他們進了哪個村。隨從尾隨他們,只見那些人到了村中一所屋舍前,兩個在門口等候著的男子把那些人迎入屋內。

隨從回來把所見所聞一五一十地都告訴了于成龍。於公問該縣縣令說:「城中該不會發生搶劫掠奪的事吧?」縣令說:「沒有。」當時朝廷考核官員的條例很嚴格,所以上上下下都忌諱談盜賊這個話題,即使家人被盜賊劫殺,也極力隱瞞忍耐,不敢說出來。

于成龍回到驛館,派家中僕役細細察訪這事,果然有一富貴人家被強盜搶劫了,主人也被燒烙致死。于成龍叫那主人之子前來,想問明情況,但主人之子不承認有這回事。于成龍說:「我已把大盜捕獲了,我們就專講盜賊的事,此外沒有其它事了。」這時公子才叩頭哀泣,請求替死去的父親報仇。

于成龍就找來縣令,讓他派強壯的差役在四更天出城,直奔那村中房舍,結果捉回了八個人,一審問全都認罪了。問那病婦是什麼人,強盜招供說:「那一夜我們正好都在妓院,所以跟妓女合謀,把搶來的金子放置床上,讓那妓女抱住躺著,打算到安全的地方再瓜分。」大家對于成龍斷案如神都感到很佩服。

州郡中有人問于成龍是怎麼揣度案情的,于成龍說:「這很容易,只要細心去體會就成了。首先,哪裡會有少婦躺在床上,允許別人把手放進被子底下的?而且需要幾個人輪流抬,那就表明床上放著很重的東西;看他們交替用手護被子,就知道被子裡必定有玄機。還有,如果病婦昏迷不醒送到婆家,必然有婦女在門口迎接,但我們只看見男子出來,不見其他人,而且那些出來迎接的人也不覺得驚異或好奇,也沒有人多問一聲。這些現象都與常理不符,所以就可以斷定他們就是盜賊了。」

(《清史稿·列傳六十四》)

相關焦點

  • 清朝名臣 于氏成龍
    對待下屬,于成龍恩威並施:案件審得好,就向上級推薦;有徇情枉法的,不僅重審案件,還要依法追究官員的責任。  升任總督  官居一品,靠的是清廉和能力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于成龍升任兩江總督。  周劭在《中國明清的官》一書中記載,于成龍是明末貢生,並非清朝進士,這樣的人能成為封疆大吏,絕無僅有。
  • 73年前,天下第一廉吏被掘墓,2件隨葬品遭變賣,換了800多斤棉花
    一步一步從偏遠縣城的芝麻小官做上了封疆大吏,最後死在了兩江總督的任上,被譽為「天下廉吏第一」。於是乎,有人打起了于成龍墓的主意。雖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清朝大官是很肥,墓葬的隨葬品應該很豐富。村裡這個大墓也很氣派,可這個墓埋的不是別人,是于成龍、「於青天」、「於青菜」啊。
  • 被康熙評價為「清官第一」的于成龍,最高官職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
    清朝歷史上有兩位名為「于成龍」的官員,同處一朝,而且都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深得康熙皇帝讚賞和百姓愛戴的循吏代表。一位是出身漢軍鑲紅旗,官至「兵部尚書、河道總督」的于成龍;一位是來自山西,官至「兩江總督」、「太子太保」的于成龍。
  • 清朝于成龍到底清廉到什麼程度
    康熙時候的大臣于成龍是有名的清官,他有兩個綽號,一個是「半鴨知縣」,一個是「於青菜」。 跟心愛的兒子久別重逢,于成龍當然非常高興,但是他並沒給兒子準備點好吃的,每頓飯照舊還是青菜豆腐。 兒子要離開武昌回家的時候,于成龍窮得拿不出幾個大子兒,更別提給兒子準備路上的吃穿用度了;正趕上府衙的廚房醃了一隻鴨子,于成龍便把鴨子切了一半,叫兒子帶著路上吃。
  • 遊山西·讀歷史——走近于成龍故裡 感受一代廉吏正氣
    一幅楹聯道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的一生。《合州志·宦績》中記載:「于成龍……居官清正廉明,多善政,州人號於青天。」在他23年的從政生涯中,曾跨越廣西、湖北、福建、直隸、兩江等地,從七品知縣做到封疆大吏。于成龍愛撫民眾、懲治腐敗、平冤獄、整吏治,深受百姓擁戴和朝廷讚譽。位於呂梁市方山縣的于成龍故居。
  • 風雲人物:于成龍 一代廉吏(一)
    大家好,今天我介紹的是關於清朝風雲人物于成龍,各具特色的能臣的故事。于成龍,字北溟,別號子山,是山西永寧州人。他生在一個官宦家庭,先祖和父親都在明朝政府裡做過官,從小耳濡目染,家學淵博。這就使他或為性格穩重、勤儉耐勞、崇尚實幹的人。
  • 兩個于成龍同朝,康熙倚重為何又不同?
    1 于成龍名氣很大。 清朝不但有于成龍其人,而且同時期有兩人,都是康熙名臣,而且一度是上下級關係。 一個是漢人于成龍,又稱老于成龍,山西永寧人,以治績卓異和清廉刻苦名世,被康熙帝讚譽為「天下廉吏第一」。
  • 上中紀委網站看電視劇,14年前的《一代廉吏于成龍》要火了
    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劇照。       繼去年古代廉政文化專題之後,中央紀委網站再推古代廉吏于成龍的故事,以期帶給黨員和網友思考和啟迪。       5月21日起,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視頻欄目開始展播「一部具有『正能量』的歷史劇」——《一代廉吏于成龍》。       根據中央紀委網站介紹,這部19集電視連續劇於2000年拍攝,依據于成龍真實的為官經歷,藝術地再現了他勤苦樸素、勤政愛民、廉潔奉公、政績卓越的從政生涯。
  • 山西掀清代廉吏「于成龍熱」 其故裡再次發現墓志銘
    各大電視臺復播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後,當地廣播電臺也開播有關于成龍生平的系列評書。記者6日從山西省方山縣文物部門了解到,于成龍的另一塊墓志銘日前也重見天日。  王儒林擔任山西省委書記後,調研的第一站就選在呂梁市。
  • 觀一代廉吏于成龍有感
    劇中圍繞于成龍在喀爾齊圈地,廣西羅城平叛和治理,收降東山土匪,福建大牢冤獄案,罷免莝夫事件,直隸治理,兩江總督任上去火耗殺赫裡等故事串聯,故事情節生動感人,人物形象塑造豐滿,劇情跌宕起伏,寓故事於精神。通過一個個的故事片段把于成龍從書生到入仕為官直至去世於兩江總督任上,把于成龍的人生經歷刻畫的生動精彩。具有強大、深刻的現實意義!
  • 大清朝兩個于成龍同朝為官,誰更厲害?
    (「前於」)電視劇《于成龍》熱播之後,「于成龍」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天下第一廉吏」,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清朝康熙年間,同朝為官的有兩個于成龍,他們不僅同姓同名,而且都頗受百姓愛戴,當時有民謠云:「前於後於,百姓安居」,說的就是他們兩個
  • 蘭州戲曲劇院院長 蒲建民與《廉吏于成龍》
    第八屆《中國秦腔藝術節》 蒲建民院長《廉吏于成龍》精彩片段 于成龍(1617年—1684年) ,字 北溟,號 於山,山西永寧州 (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
  • 廉吏史海丨于成龍:天下廉吏第一
    1661年,于成龍赴經濟落後、人煙稀少、流寇甚多的蠻荒之地——廣西羅城出任知縣。到羅城之後,為整治匪患,于成龍果斷實施保甲法,通過建立保甲制度,嚴禁盜賊,嚴懲為非作歹之徒,同時,對改邪歸正的盜賊採取安撫政策,羅城縣社會治安很快得到管控。于成龍鼓勵百姓發展農業,他經常走訪田間地頭,採取「勤而獲者旌其門,惰而荒者群言以辱之」的方針,沒過幾年,羅城農業獲得大豐收,百姓安居樂業。
  • 理解晉卦六三「眾允之志」之意,清朝名臣于成龍治理羅城百姓愛戴
    說到這裡,就想到了清朝的一個名臣——于成龍。提到這個名字,想必看過影視劇《于成龍》的,對他的名字應該不陌生。名臣于成龍于成龍是清朝初期名臣,他做過羅城縣知縣、合州知州、黃州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史、巡撫、江南江西總督。
  • 古代歷史,清朝一代廉吏于成龍,羅城起步,磨難重重
    大家好,給大家推薦清朝一代廉吏于成龍,羅城起步,磨難重重。廉潔自奉、慎始慎終的于成龍曾說:「我生來無他嗜好,布衣蔬食,才免饑寒足矣。不知世間有享受事,亦不知饋遺交際欲何為計。傣人自給有餘,要錢何用?」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于成龍離開永寧老家,轉眼間到了櫻山縣。
  • 《于成龍》將結局 23年的為官生涯展現「天下廉吏第一」
    ­   由吳子牛 導演執導,成泰燊 、巫剛、修慶 、王雅捷 等領銜主演的電視劇《于成龍》在央視一套播出,這部講述一代廉吏跌宕起伏的一生的電視劇將隨著于成龍的辭世而收官於今晚迎來大結局。­  該劇呈現了于成龍在任23年的為官生涯,從知縣、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直至兩江總督的「晉級」路上,時時充滿了驚險傳奇,處處經受著生死考驗。
  • 于成龍廉政文化山西熱 取其精華「古為今用」
    小說《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龍傳》熱賣 突出現實意義  記者6日走訪了太原幾家大型書店,歷史小說《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龍傳》擺放於其主要位置,在該書的宣傳頁上寫著「官商交往須有道、從政必讀于成龍」,吸引了不少讀者的在此駐足。
  • 40集電視劇《于成龍》在線觀看(更新到19集)
    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進行觀看編者按:于成龍作為一個封建士大夫
  • 一代廉吏《于成龍》為何如此受捧
    古裝歷史正劇《于成龍》是今年央視一套的開年大戲,這部講述康熙年間一代廉吏生平事跡的電視劇,在2017年伊始收穫好評無數,在眾多偶像、仙俠劇的包圍中,它更是作為一部歷史正劇多次「逆襲」收視第一,頗為罕見。1月24日,《于成龍》在央視一套播出最後兩集。隨後,1月29日,央視八套黃金檔再次播出該劇。
  • 被康熙稱為天下第一廉吏,竟然兩次落榜,終年不知肉味
    今天要講的這個人就是于成龍。與清官海瑞相比,可能對于成龍就不太熟悉,于成龍是清初名臣,循吏,什麼是循吏?就是奉公守法的官吏,他不光奉公守法,還很清廉,被康熙稱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出生在山西永寧,現在叫山西呂梁市方山縣,字北溟,號於山,早年間家境應該是不富裕的,雖然先祖曾經當過官,但傳到他這都一兩百年了。于成龍曾經參加過兩次鄉試但都落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