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于成龍同朝,康熙倚重為何又不同?

2020-12-22 騰訊網

1

于成龍名氣很大。

清朝不但有于成龍其人,而且同時期有兩人,都是康熙名臣,而且一度是上下級關係。

一個是漢人于成龍,又稱老于成龍,山西永寧人,以治績卓異和清廉刻苦名世,被康熙帝讚譽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龍》于成龍與康熙帝劇照

一個是漢軍于成龍,初屬鑲紅旗,後抬入鑲黃旗,原籍遼東廣寧,後落籍河北豐寧,為區別於老于成龍,則稱為小于成龍,是一個治河名臣。

他們不僅是同時代的人,而且曾為上下級關係。康熙二十年,老于成龍由直隸巡撫擢升兩江總督,鑑於江寧府缺員,特薦老部下、通州知州小于成龍,出任江寧知府。

2

名聲最大的為老于成龍,因三獲卓異而治績顯著,被康熙帝成為「天下廉吏第一」。他一生清廉正氣,過得困苦清貧,操守端嚴,始終如一,有「於白菜」「於青菜」之名,被康熙帝讚譽為「服官敦廉隅,抗志貴孤潔」,「江上見甘棠,遺愛與人說」。(《清史列傳·于成龍傳》)

康熙南巡至江寧,還勉勵小于成龍多向老于成龍學習:「爾務效前任總督于成龍正直潔清,乃無負朕望。」(《清史列傳·于成龍傳》)

老于成龍拿著前明頒發的副榜貢生學歷和大清國子監進修結業證入仕,歷任廣西羅城知縣、四川合州知州、湖北黃州知府、福建按察使、直隸巡撫、兩江總督等實職。康熙二十三年,江蘇巡撫餘國柱升左都御史,安徽巡撫塗國相遷湖廣總督,于成龍以兩江總督兼攝兩省巡撫事。此時的于成龍,即兩江、安徽三省軍政一把手。

于成龍死後,革職在家的原武英殿大學士熊賜履撰有《皇清光祿大夫總督江南江西文武事務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贈太子太保諡清端北溟於公墓志銘》,交代了于成龍生前身後的誥封、實職、加銜和追贈、封諡。

于成龍

于成龍致仕兩江總督,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為補授虛銜,將其正二品提升至從一品。他死後被贈太子太保,為殊榮,品階為從一品,但誥封光祿大夫則是正一品,為品級中的最高一等。

有人將正一品視為副國級啊,並不正確,清朝正一品之上,還有不少爵封超品,但比正國級的皇帝不可同日而語。

小于成龍生前做到最高職位,為都察院左都御史,兼鑲紅旗漢軍都統,皆為從一品。後因問題,差點罷官,被康熙留任,以左都御史銜為康熙親徵準噶爾督餉,以總督銜管理直隸巡撫事,最後獲授河道總督。

他死後,其墓蓋上寫道《皇清誥授光祿大夫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兼管鑲紅旗漢軍都統巡撫直隸總督河道拜他喇布勒哈番加拾級諡襄勤於公合葬墓志銘》,兵部尚書為其出任河道總督時的加銜,左都御史兼鑲紅旗漢軍則是他頂峰時期的雙份實職,而光祿大夫則是死後的誥封。拜他喇布勒哈番,則是爵位,乾隆元年定漢字為騎都尉;而加拾級,即加十級,則是清朝議敘制度中的一種獎勵激勵,與品級無關。

而誥封光祿大夫,也使之死後,以追封的正一品而蓋棺論定。

3

兩位于成龍,都是康熙皇帝看重的大臣。

但是,各有區別。

老于成龍是靠自己的政績和廉正,贏得了康熙皇帝的尊重。

陳廷敬在《於清端公傳》中寫道,于成龍死後,「訃聞於朝,天子震悼,祭恤有加。已而,上南巡還,諭內閣、九卿、詹事、科道曰:『國家澄敘官方,首重廉吏。其治行最著者,尤當優加異數,以示褒揚。原任江南江西總督于成龍,蒞任以來,操守端嚴,始終如一。朕巡幸江南,延訪吏治,博採輿評,鹹稱居官清正,為古今第一廉吏。』」(《于成龍集 外集》)

而小于成龍,則主要是因為漢軍旗人,深得講究「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清聖祖實錄》卷二百七十五,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的康熙歡心。不然,小于成龍在安徽按察使任上,與河道總督、水利專家靳輔,發生了一場牽動朝野的大爭論,康熙支持了經驗不足的小于成龍。但是,在小于成龍身上發生了一樁更大的事情。

《大河頌》杜志國飾演治河名臣于成龍

康熙二十六年冬,時任直隸巡撫的小于成龍在陪同康熙途中,他對皇帝說:官都被明珠及其親信餘國柱賣完了。因此引發了康熙決意清除結黨攬權、把持票擬的武英殿大學士明珠一黨。

在康熙倒明一事上,足見小于成龍的大膽。康熙曾問南書房的親信高士奇,為何沒人舉報明珠的嚴重不法問題,高士奇說大家都怕明珠,所以不敢言。

難道小于成龍不怕權傾朝野的內閣首揆明珠嗎?應該怕,但他與康熙的關係更加不同。所以,他因病要請辭時,康熙命在任調理,並派御醫前往診治,非常期待他痊癒。

相關焦點

  • 清朝康熙年間竟然有兩個于成龍,而且都是清官
    這個于成龍在康熙年間擔任過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等一方大員,鮮為人知的是在康熙年間還有一位也叫于成龍的朝廷命官,兩個于成龍都是康熙皇帝所讚賞的好官。  他在江南做官時以身作則號召大家不要過於驕奢淫逸,改變了江南官商的生活風氣,同時創建書院聘請老師教導學生,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人才,深得康熙皇帝的賞識。
  • 被康熙評價為「清官第一」的于成龍,最高官職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
    清朝歷史上有兩位名為「于成龍」的官員,同處一朝,而且都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深得康熙皇帝讚賞和百姓愛戴的循吏代表。一位是出身漢軍鑲紅旗,官至「兵部尚書、河道總督」的于成龍;一位是來自山西,官至「兩江總督」、「太子太保」的于成龍。
  • 大清朝兩個于成龍同朝為官,誰更厲害?
    (「前於」)電視劇《于成龍》熱播之後,「于成龍」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天下第一廉吏」,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清朝康熙年間,同朝為官的有兩個于成龍,他們不僅同姓同名,而且都頗受百姓愛戴,當時有民謠云:「前於後於,百姓安居」,說的就是他們兩個
  • 康熙為何稱「索額圖誠本朝第一罪人」,索額圖到底做了什麼?
    索額圖,姓赫舍裡氏,滿洲正黃旗人,是康熙朝的重臣。他一生經歷了許多康熙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政治生涯大起大落,最終由''輔弼重臣''嬗變為''本朝第一罪人'',甚至死後仍波濤洶湧。
  • 雍正王朝:張廷玉,為何能得康熙、雍正兩代帝王信任?哭出來的
    導讀:歷史上的張廷玉和《雍正王朝》中的演繹稍有不同,康熙年間僅官至「吏部左侍郎」,基本類似於現今的組織部副部長,而並非劇中相當於宰相的「上書房大臣」。行至雍正朝,張廷玉才逐漸走向仕途的巔峰,成為雍正朝時期乃至整個清朝時期的漢臣巔峰代表。
  • 于成龍的三次卓異
    可是,跟隨他的五個僕從有一個受瘴癘之氣而死,另外兩個因害怕而逃回家鄉,面對如此困境,于成龍卻以堅強的意志,帶病理事,堅定地邁開他為官生涯的第一步。于成龍經過調研和深思熟慮,陸續推出了他的施政方針:首先在城鄉建立保甲,嚴懲緝獲案犯,大張聲勢地「嚴禁盜賊」,形成一定的陣勢。
  • 康熙朝出了兩個于成龍,都以廉潔著稱,都是一品大員
    一代廉吏于成龍  康熙朝還有個于成龍,也是廉能之吏,以治河而聞名。    康熙十九年(1680年),大于成龍被擢為直隸巡撫時,小于成龍正在通州知州的任上。  一年後,大于成龍升遷為兩江總督,適逢江寧知府空缺,大于成龍即向朝廷請示,任命小于成龍就任江寧知府,朝廷同意了大于成龍的推薦意見。
  • 電視劇《于成龍》開機,聶遠加盟演康熙
    演員聶遠  搜狐娛樂訊 電視劇《于成龍》昨天在山西省晉中市榆次老城開機,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山西省紀律檢查委員會牽頭組織,山西影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山西廣播電視臺、山西廣電影視藝術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 康熙名臣于成龍,兩袖清風為人正直,他有資格誅殺大將軍赫裡嗎
    兩江總督于成龍殺赫裡這種情節出現在電視劇《于成龍》裡,簡直是不可思議。因為于成龍根本沒有資格處置赫裡。 于成龍本身職務兩江總督為正二品,但于成龍有兵部尚書銜,所以為從一品,而赫裡身為江寧將軍,品級為正一品,級別比于成龍要高。
  • 于成龍治理無定河
    治河是康熙朝的頭等大事之一  永定河名稱的由來和河道的形成,與有清一代最為知名的治水能臣于成龍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于成龍是永定河的再造者。  康熙年間,永定河水患常發,危及京師,治河成為康熙朝的頭等大事之一。
  • 歷史那些事,于成龍隻身平息動亂,康熙表彰其是「今世清官第一」
    于成龍上任之初,即以郡垂身份坐鎮岐亭治盜。為了摸清盜情和每一件重大盜案,他總是親自訪察。他多以「微行」的方式,扮作田夫,旅客或乞丐,到村落、田野調查疑情,從而對當地盜情了如指掌。于成龍在破案、察盜方面的許多事跡,在清人野史、筆記和民間文藝中均得到反映,甚至神化。由於在黃州府同知任上的突出政績,于成龍又深為湖廣巡撫張朝珍的器重,再次被舉「卓異」。
  • 于成龍:「天下第一廉吏」,一生為民清正廉潔,康熙為其撰寫碑文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康熙年間,朝中出現了一位被皇帝讚許的"天下第一廉吏",這位清官就是兩江總督于成龍。劇照于成龍于成龍在政事的處理上能夠做到不偏不倚。這樣的做法使得他在百姓面前有著極高的威望。在初到羅城為官時,于成龍撞見官員胡安之招搖撞騙的場景。
  • 清康熙名臣于成龍,兩袖清風為人正直,他有資格誅殺大將軍赫裡嗎
    在電視劇《于成龍》中,曾出現過這樣一齣劇情,身為兩江總督的于成龍,將大將軍赫裡拘禁,並最終誅殺。電視劇中雖有虛構成分,但在真實歷史上,于成龍、赫裡,都是在清朝康熙年間活生生存在過的人,前者為文臣,後者為武將,按理說該是各司其職,互不幹涉,有些時候,朝廷中還會出現武強文弱之事。
  • 身為萬人之上的康熙,為何在周培公去世後要為他守夜?
    但是在康熙平定了三藩以後,鄭氏臺灣又成了康熙的手足之疾,而朝中卻沒有平臺之人可用。所以康熙又想到了周培公,他要再度起用周培公,而這時離周培公被放逐已經過去了十一年的時間。康熙到了盛京以後,卻發現周培公奄奄一息,命不久矣。周培公也自知不起,在向康熙推薦了姚啟聖以後,又把自己歷十年之功完成的大清大清全輿圖獻給了康熙。
  • 大器晚成的清官于成龍,三獲卓異,被康熙稱讚為「廉吏天下第一」
    于成龍劇照 湖北黃州當時盜賊猖狂橫行,甚至經常出現白日劫財傷人之事,于成龍後被安排在此任職。為了解決這一百姓痛恨疾首之事,于成龍親自明察暗訪,了解詳細的情況,並有針對性的採取措施-「寬嚴並治、以盜治盜」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同時于成龍在斷案方面鐵面無私,不受他人影響,曾破獲過當地多起重大案件,使得真兇得到制裁,百姓得以安居,被百姓成為「於青天」。離開黃州後的于成龍只有一捆行囊,無錢財和多餘的衣物,沿途以蘿蔔為食。
  • 廉吏于成龍:被康熙稱為「清官第一」,去世時南京人民為之巷哭
    在中央一套播出的歷史劇《于成龍》獲得了廣泛好評,大有成為經典古裝劇的潛力,劇中主人公于成龍愛民如子、心繫百姓,又清正廉潔、兩袖清風,儼然是新時代清官能吏的代表。其實,很多年前,《成龍一代清官》、《成龍清官》等作品就已經出版。
  • 康熙三大重臣明珠,索額圖,佟國維,為何只有佟國維得以善終?
    老規矩,先上答案:明珠、索額圖、佟國維三人都是康熙王朝超級倚重的大臣,三人在朝中地位和根基都非常深厚,但是前兩人卻晚節不保,佟國維也是身陷險境,但是最後化險為夷,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局主要是前兩人威脅皇權和不知進退。
  • 康熙為何放任一個小文員,纏鬥大清二大權臣?
    康熙二十六年冬,康熙拜謁先帝陵寢,直隸巡撫于成龍(漢軍鑲黃旗的小于成龍)陪同。君臣交心,小於說自己對內閣恨不滿,官職都被明珠和餘國柱賣完了。 康熙震動,驚愕地問:有何根據? 于成龍也不玩客套,說:您只要派親信大臣盤查各省布政庫銀,如果沒有不虧空的,便是臣說了假話,我甘願領死。
  • 康熙生了20多個孩子,為了皇位打成一鍋粥,最後的結局都如何?
    康熙號稱是"千古一帝",這個名號大家也就聽個樂。康熙最為人熟知的是兩件事,一是喜歡"微服私訪",二是生了一堆兒子,為了皇位打成一團。康熙一共有24個兒子,其中有4個兒子在年幼時不幸夭折。分別是:六子胤祚;十一子胤禌;十八子胤衸;十九子胤稷。
  • 七常委同看「廉吏于成龍」深意幾許?
    而且,把《廉吏于成龍》等劇目選進名單,在這樣一個重要的場合和日子演出,其背後的警示、教育、期待深意非常值得黨員幹部深思。 穿越300年的歷史煙塵,于成龍的故事仍催人奮進,感人至深。清康熙年間,福建按察使于成龍到任後,發現前任官員草菅人命,「通海通匪」的冤假錯案使當地上萬平民鋃鐺入獄,造成田園荒蕪、怨聲載道、社會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