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
每個人立場不同,好壞是非也就無從鑑定。
看這部劇,整個過程是壓抑難受的,甚至總是不自覺被戳中淚點。
以前從未想過被害者家屬與加害者親人見面的場景,是吐沫滿天飛,還是就當陌路人,還是原諒?
劇中李曉明有錯,錯在他殺了人,毀了自己和別人的家庭。
可是他的家人和被害者的家人本身沒錯,錯在他們與李曉明本人有關係,因為李曉明,一個成了被害者家屬,一個成了加害者家屬。同樣是家屬,只是被定義上了所謂「好人、壞人」家屬的標籤。
然而,這樣的李曉明,在當今社會應該也不少吧?可是一旦遇到誰遇害死去,大眾一致的說辭便是殺人償命,一命換一命。
最終的結果是大眾心滿意足,因為犯人得到了她們想要的懲罰。
可這種做法無異於治標不治本。沒有人知道為何兇手要選擇犯罪,沒人去探究真相,大眾流於表面的呼喊殺人償命,大肆宣揚兇手有多窮兇惡極,換來的更多是兇手2號,3號……2號被槍決,3號被槍決……如此反覆,就像只是完成一場表面的儀式。
劇中王赦是我挺喜歡的一個角色,可能我看的劇比較少,驚嘆於王赦作為法扶去幫助那些弱小無助的人,而不是為了錢隨便去做辯護。
很多人不能理解他為兇手做辯護,甚至在第一集就看到他被潑一身糞,只因為他幫助兇手辯護。
可是他幫的是兇手嗎?明明是在拯救法治。
就像他在李曉明被突然槍決當天喝醉酒時說的:"大家都希望他死,輿論媒體也希望他死,但是民主法治是用來討好人民和討好媒體的嗎?這算什麼民主法治國家?一個民主法治的國家要靠殺人才可以撫慰人心,保障我們的安全,這個我沒有聽過,這個太荒謬了。"
是啊,一個李曉明死了,就會有無數個李曉明出現,事情永遠不可能真正解決,而我們也只能一直處於被動狀態,某天厄運突然降臨,也就那樣,認栽吧,或者悲嘆為何是自己。因為你看我我看你,最終誰也不行動,那就永遠不會有真相。
儘管王赦這樣的人還比較少,但最起碼存在著,有人去做,總好過無人開墾之地,那才叫真正的浪費資源。
劇中有個情節令我深感痛心。痛心是因為這個現象也正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有對母子,孩子在學校被欺凌,可是新聞媒體卻因報導不實,令社會輿論的槍口指向那對孤獨無助的母子,以致她們被言語暴力殘忍殺害。
李曉明的行為可能導致三十幾個人死亡,可是網絡媒體信息的狂轟濫炸,影響的可是全國各地幾億人。
如今網際網路時代,人人言論自由,而大多數人又喜歡當吃瓜群眾,抑或是大力斥責和自己不相干的事,還為此沾沾自喜。
正是因為身處網際網路時代,更應該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不隨便分析評判別人,不給別人下定義,貼標籤。
即便你看不爽看不慣那種行為,但也請記住,最起碼自己不去做抨擊任何人和事,也不要隨意去評價一件事所帶來的影響。
"你留在體制內,你得想辦法改,你不改變,你就是推手,就是幫兇。"
就像王赦,大家都希望兇手死,可是只有他,去做眾人不認可的法扶,一件事,只要有個人開始去做了,就說明有希望改變。不是大家都不做,那我也不做,那結果就是永遠不可能主動改變,而是被動改變,被動變成自己最討厭的模樣。
就像這兩年流行的運動撿拾Plogging,一邊跑步,一邊撿垃圾,起初有人開始去做了,慢慢也許就會帶領一幫跑步達人一邊健身一邊公益。
所以,身處新聞熱點不斷的時代,我們更應該清楚自己的態度,而不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希望我們都不要成為幫兇。
註: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若侵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