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

2020-12-15 小蟲啃書99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

每個人立場不同,好壞是非也就無從鑑定。

看這部劇,整個過程是壓抑難受的,甚至總是不自覺被戳中淚點。

以前從未想過被害者家屬與加害者親人見面的場景,是吐沫滿天飛,還是就當陌路人,還是原諒?

劇中李曉明有錯,錯在他殺了人,毀了自己和別人的家庭。

可是他的家人和被害者的家人本身沒錯,錯在他們與李曉明本人有關係,因為李曉明,一個成了被害者家屬,一個成了加害者家屬。同樣是家屬,只是被定義上了所謂「好人、壞人」家屬的標籤。

然而,這樣的李曉明,在當今社會應該也不少吧?可是一旦遇到誰遇害死去,大眾一致的說辭便是殺人償命,一命換一命。

最終的結果是大眾心滿意足,因為犯人得到了她們想要的懲罰。

可這種做法無異於治標不治本。沒有人知道為何兇手要選擇犯罪,沒人去探究真相,大眾流於表面的呼喊殺人償命,大肆宣揚兇手有多窮兇惡極,換來的更多是兇手2號,3號……2號被槍決,3號被槍決……如此反覆,就像只是完成一場表面的儀式。

劇中王赦是我挺喜歡的一個角色,可能我看的劇比較少,驚嘆於王赦作為法扶去幫助那些弱小無助的人,而不是為了錢隨便去做辯護。

很多人不能理解他為兇手做辯護,甚至在第一集就看到他被潑一身糞,只因為他幫助兇手辯護。

可是他幫的是兇手嗎?明明是在拯救法治。

就像他在李曉明被突然槍決當天喝醉酒時說的:"大家都希望他死,輿論媒體也希望他死,但是民主法治是用來討好人民和討好媒體的嗎?這算什麼民主法治國家?一個民主法治的國家要靠殺人才可以撫慰人心,保障我們的安全,這個我沒有聽過,這個太荒謬了。"

是啊,一個李曉明死了,就會有無數個李曉明出現,事情永遠不可能真正解決,而我們也只能一直處於被動狀態,某天厄運突然降臨,也就那樣,認栽吧,或者悲嘆為何是自己。因為你看我我看你,最終誰也不行動,那就永遠不會有真相。

儘管王赦這樣的人還比較少,但最起碼存在著,有人去做,總好過無人開墾之地,那才叫真正的浪費資源。

劇中有個情節令我深感痛心。痛心是因為這個現象也正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有對母子,孩子在學校被欺凌,可是新聞媒體卻因報導不實,令社會輿論的槍口指向那對孤獨無助的母子,以致她們被言語暴力殘忍殺害。

李曉明的行為可能導致三十幾個人死亡,可是網絡媒體信息的狂轟濫炸,影響的可是全國各地幾億人。

如今網際網路時代,人人言論自由,而大多數人又喜歡當吃瓜群眾,抑或是大力斥責和自己不相干的事,還為此沾沾自喜。

正是因為身處網際網路時代,更應該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不隨便分析評判別人,不給別人下定義,貼標籤。

即便你看不爽看不慣那種行為,但也請記住,最起碼自己不去做抨擊任何人和事,也不要隨意去評價一件事所帶來的影響。

"你留在體制內,你得想辦法改,你不改變,你就是推手,就是幫兇。"

就像王赦,大家都希望兇手死,可是只有他,去做眾人不認可的法扶,一件事,只要有個人開始去做了,就說明有希望改變。不是大家都不做,那我也不做,那結果就是永遠不可能主動改變,而是被動改變,被動變成自己最討厭的模樣。

就像這兩年流行的運動撿拾Plogging,一邊跑步,一邊撿垃圾,起初有人開始去做了,慢慢也許就會帶領一幫跑步達人一邊健身一邊公益。

所以,身處新聞熱點不斷的時代,我們更應該清楚自己的態度,而不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希望我們都不要成為幫兇。

註: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若侵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2019華語年度最佳《我們與惡的距離》:好人與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去年一部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後面簡稱《與惡》)開播至今一年在豆瓣上仍保持著9.5的高分,僅十集的短劇被評為2019華語年度最佳劇。與我們熟悉的臺灣偶像劇不同,這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社會紀實片。
  • 《我們與惡的距離》憑藉著什麼拿到了豆瓣9.5高分?
    《我們與惡的距離》感人至深的真實呈現《我們與惡的距離》以殺人犯、被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媒體和律師等多角度闡釋了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背後的糾葛。劇中題材尖銳地揭露了犯罪者的心理、律師的使命、媒體的義務、法律的存在性與落實性等現實性問題,反映了沉重又真實的社會現狀、壓抑而麻木的人性百態。
  • 豆瓣評分9.4分,《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如何做到驚豔了眾人
    到底什麼是善惡,好跟壞不就只是一線之差嗎?我們跟惡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遠?這個值得我們深思的話題在一部電視劇中給了我們啟發。本來以為是善,卻已經是惡。其實好人或是壞人並沒有標準的答案。《我們與惡的距離》在臺灣開播,一共有10集。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宋喬安放下怨恨,壞人終於被繩之以法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已經播出,這是一部不一樣的罪案劇,編劇並沒有採取平常的,而是採取了帶著觀眾重新走一遍劇情的方式,去看加害者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所以,《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異常的受關注。劇中主要通過講述受害與被害方的矛盾,以及辯護律師等多種人物聯繫在一起的故事,同時也把新聞職業道德、原生家庭等多重社會熱議的問題拋到檯面上,企圖探討人性「善與惡」間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大結局中,受害者宋喬安不再選擇糾纏到底,而是終於放下了心中那份的怨恨,與丈夫解除曾經的誤會,女兒也慢慢接受了她這個母親。
  •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我們與惡的距離》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這是由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延伸出的幾個家庭間,不同立場,不同參與者的故事…….這是一個,可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邊的故事。當事件發生,我們會選擇如何面對?純粹觀眾角度,不懂拍攝手法什麼的,不去探究其他東西,就以這部劇內容討論。這部劇最吸引人的原因在於真實。題材選取的角度是真的真的很新!超讚!受害人家屬、犯罪人家屬、刑辯律師及其家屬、新聞媒體人,這些在實際生活中往往被忽視的部分被很真實地展現出來。
  • 好人真好,壞人真壞,《我們與惡的距離》刺入善惡混沌的灰色地帶
    今年的這場瘟疫,就像一個放大鏡,讓我們看清了太多的人和事,終於發現,這個世界上,好人是真好,壞的人是真壞,蠢人是真蠢,善良的人,也是真善良。也正是在這場疫情期間,戰臺烽看了一部來自海峽對岸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感觸頗多。
  • 周末閱讀羅翔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影視書來了
    當熱搜代替了媒體,當「網絡升堂」成為日常,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2019年,《我們與惡的距離》橫空出世,震撼華語劇市場。無論是觀眾的熱議、媒體的爭相報導,還是6座金鐘獎盃、豆瓣9.4高分,都足以證明《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成功,而這其中,劇本是尤為人所稱道的一方面。創作本劇時,編劇呂蒔媛曾用一年多時間做田野調查,幾易其稿,終成觀眾現在看到的十集劇本。近日,後浪推出《我們與惡的距離》圖文版。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耳朵想先和大家,聊聊最近發生的5個悲劇。01真正的悲劇不是壞人的囂張而是好人的沉默當街殺害妻子,而且是用石頭一遍又一遍地用力砸向腦袋。也許這個普普通通的日子,將成為他一生的夢魘:他見識到了壞人的肆無忌憚,也看到了好人的無動於衷。然後終有一天,他是否也會長成我們最討厭的模樣?耳朵不忍相信,這樣的未來會出現在我們的下一代身上。
  • 佛說:好人並不是命短,而是壞人太惡
    縱觀古今中外,好人總是那麼受敬重,就算他們已經死去,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依舊活在我們身邊,時不時就可以看到他們的影子,你看他們身上那種高尚的品質,總是捨己為人,而且不求回報,做好事總是不留名。人們總是說好人一生平安,但很多時候,好人都是身處險地,不能平安,佛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經常行善事的人反倒活不長,而經常作惡的人則逍遙法外,活得比好人還長,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似乎是上帝在針對好人,放縱惡人,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其實,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可以發現,並不是好人命短,而是壞人太惡,但惡人再怎麼惡,終有一天會死於萬劫不復之地,自此遺臭萬年。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然而在工作場所,宋喬安變成了「加害者」的形象。
  • 豆瓣9.5,臺灣高分口碑神作,拍出了我們不能碰的現實
    《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 社交媒體上認同「難道我們的納稅就是養這樣的人渣一輩子嗎?」這樣留言的不在少數。 在現實社會中,特別容易要求人們去站隊,來去判別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為壞人辯護就是幫兇,犯罪分子的家屬也是罪人,剖析犯罪分子的悲慘背景就是在洗白.....
  •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4!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 (2019)導演: 林君陽編劇: 呂蒔媛
  • 「不要挑戰人性」|《我們與惡的距離》
    「不要挑戰人性」估計這就是整部劇核心其實真正的劇名是《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開篇展示網絡輿情不知情的鍵盤俠一味地指責錯誤的一方或許這才是劇中唯一的惡人那為什麼標題叫做「我們與善的距離而且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沒有人是局外人
    今天,小編想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早前因為豆瓣高分有注意到,但是開看一集氛圍太壓抑沒堅持住,畢竟我一般都選治癒一類的,人生都那麼辛苦,看個劇就不要太難為自己。這次終於看完了,還好沒有一喪到底,也有慢慢被時間刷掉悲傷和壓抑。
  • 繼《我們與惡的距離》,又一黑馬臺劇爆火,豆瓣評分已超9分!
    繼《我們與惡的距離》,又一黑馬臺劇爆火,豆瓣評分已超9分!2019年的臺劇,可以說是驚喜連連!和HBO合作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交出了豆瓣評分9.5的答卷;和Netflix合作的《罪夢者》,打造出了口碑平平,但話題度頗高的臺劇,而就在去年年底,繼《我們與惡的距離》後,和FOX合作的又一黑馬臺劇來襲,豆瓣評分已超9分,劇情全程高能反轉!
  • 我們與惡的距離
    他們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在想什麼呢?是後悔嗎?是遺憾嗎?後悔不應該早起選擇公交的方式去考場,遺憾自己攤上了公交車失靈的意外案件。而如果他們知道這不是意外時,又會想什麼呢?網上有一句話說的很好,我們沒有一個人有資格批判司機,因為最有資格的人們已經離開了人世。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世界雖然太雜亂,但希望就藏著雲的後面
    今年的這場瘟疫,就像一個放大鏡,讓我們看清了太多的人和事,終於發現,這個世界上,好人是真好,壞的人是真壞,蠢人是真蠢,善良的人,也是真善良。也正是在這場疫情期間,戰臺烽看了一部來自海峽對岸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感觸頗多。
  • 可以說《噬罪者》,是比肩9.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的作品
    去年最讓人驚喜的就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評分9.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以一個槍擊案件為基礎,通過兇手、受害者家屬、兇手家屬和旁觀者的視角來探索深刻而現實的主題。另一部精彩的中國劇《噬罪者》誕生了,而《我們與惡的距離》有著同樣的魅力,主題也很相似。《噬罪者》由莊開勳、夏于喬、曹燕豪、蔡淑珍、林子喜等明星主演,共13集,已全部播出。豆瓣評分8.0分,從整體質量來看,是被低估的,比較合理的分數應該是8.5分以上,分數只有300人左右,看的人數比較少。
  • 殺好人,救壞人,這是什麼道理?
    此時的世道已經被彼岸花帶來的誘惑,人性變得殘破不堪,人性的惡被彼岸花顯露的淋漓盡致。有人順應世勢而下,就有人逆流而上,拯救世界,我們稱他們為尋跡者。丁果和梁衍便是尋跡者。而電影的另一個設定,也是千古的難以抉擇的話題。救一個人?還是救大多數人?電影中進一步強化了這個抉擇,殺一個好人換取救大多數人?值得嗎?正確嗎?
  • 《我們與惡的距離》比你想像中要近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圍繞一次無差別殺人案來展開。殺人者李曉明,在一個電影院中對著觀眾瘋狂開槍,造成大量死傷。宋喬安和劉昭國夫婦是這樁無差別殺人案的受害者家屬。他們兩人都從事新聞媒體工作,喬安在電視臺、昭國在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