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湖天接杳茫,蒹葭楊柳鬱蒼蒼。」這樣的美景有望重現白洋澱。據報導,雄安新區白洋澱78個澱中及澱邊村的汙水、垃圾、廁所等環境問題治理已初見成效,汙水不再直排入澱。
作為華北平原最大淡水溼地系統,白洋澱素有「華北明珠」之稱,自古就以物產豐富、風景秀麗聞名。然而,隨著地下水超採,周邊城鎮工業興起,生活汙水直排、垃圾和塑膠袋亂扔等,白洋澱一度陷入幹澱和汙染的惡性循環,失去往昔風採,「靠水吃水」的老百姓也面臨失去經濟來源的威脅。痛定思痛,生態決不能成為新區未來發展的羈絆,環境治理問題亟待破解。
守護賴以生存的家園要有危機意識,也有賴於協同破題。兩年前,白洋澱生態修復作為主要任務寫入《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治理隨後開始,一批來自北京的專家走進白洋澱各個村落,以「北京經驗」為擦亮「華北明珠」再添力量。無論是攜手當地群眾定目標、提方案,還是實踐「環保設施誰來建設誰來管理」,一項項難題在協同思維下被逐步解決。「咱們村現在,汙水入管道,垃圾有人掃,公廁也乾淨,就連霧霾都少了。」當地老百姓切身體會,無疑是最亮眼的成績單。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京津冀同在一片藍天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各項事業發展支撐點,事關三地人民切身福祉。近幾年來,從治理高汙工廠到恢復永定河,從打響藍天保衛戰到區域聯動防控汙染,京津冀協同生態治理成果頗豐。當然,環境治理非朝夕之功,要持之以恆,更要講究方法。以白洋澱周邊為例,相較於整個京津冀,其雖面積不大,但村村情況各不相同。根據地理條件等制約因素,本著一村一策、因地制宜,才初步實現了汙水治理。這也在提醒我們,力量統籌,也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實現水清岸綠,需要久久為功,更需要精細治理,相關部門不妨多到實地走走看看,靈活運用三地經驗,精準施策。
守護家園,事在人為;破解難題,協同助力。期待三地繼續攜手共進,讓白洋澱重綻華彩,讓藍天碧水成為京畿大地最亮麗的底色。(鄭宇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