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白洋澱屢次發生死魚事件。死魚的背後,存在著白洋澱水體汙染嚴重的現實。澱區村莊生活汙水、生活垃圾的汙染,網箱養魚、景區開發的汙染,更嚴重的還是工業汙水的汙染。雄安新區宜居的生態要求,需要白洋澱進行刻不容緩的生態修復。□東方今報·猛獁新聞首席記者 李長需/文
記者 李新華/圖
◎被汙水包圍的村莊
4月8日,安新縣安新鎮王家寨一家房屋的後面,坐落著兩座由木棍、木板和塑料布搭建的簡易廁所。這兩座廁所,就位於一條小水溝邊。廁所裡的糞便和手紙,直接流到了水裡。和手紙、糞便混合在一起的,還有各種各樣的垃圾。
這條水溝,僅五六米長,其出口,就連著白洋澱的主航道。在這條航道上,船來船往,激起的水花,翻著黑色。與遠離村莊的清亮水面相比,這裡的水面普遍烏黑,還漂著各種各樣的生活垃圾。
「現在好多了,原來汙染還厲害呢。」站在村子碼頭的夏錫九說。他所說的汙染,是上遊的工業汙水。據其回憶,以前,經常有烏黑的水流過來,有的像肥皂水,冒著泡;有的像黏稠的油汙,冒著油花,飄著刺鼻的氣味,村民苦不堪言。「汙染一過來,河道裡就漂滿了死魚」。
夏錫九說,這兩年,政府進行了治理,上遊的很多汙染企業被關停,水不臭了。但還有企業趁放水或下雨偷偷排放。夏錫九說,因為汙染,澱裡原來眾多的魚大部分死絕了,留下的,都是對水質不敏感、耐汙染的魚,不好吃,有怪味。
村民夏錫九說,汙染不僅讓魚不好吃,還有不少人得了各種各樣的病,像癌症,全村至少有上百人得;其他的像腦血栓、半身不遂,則更多,「這肯定跟汙染有關。」夏錫九說,早些年,他們是直接喝澱裡的水,但這些年,喝的都是打了300多米深的水井裡的水。
◎白洋澱裡的生活汙染
記者走訪了圈頭村、東澱頭、張莊子、邵莊子等白洋澱腹地的臨水村莊,發現村莊周圍的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發黑等汙染問題。
據記者了解,在白洋澱澱區,生活著將近20萬人,居民每天產生的生活汙水就有1萬多噸,生活垃圾100多噸。這些,成為白洋澱汙染的一大源頭。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僅安新縣就投資了2.69億元,建設了149座汙水處理站,鋪設汙水管網39.88萬米;生活垃圾方面,則投資了1.2億元,建設了6個垃圾中轉站,並給每個村配備了垃圾車和垃圾箱。此外,縣裡還投資了2600萬元,新建或改建了185座公廁。
記者通過實地探訪,發現東澱頭、邵莊子等列為美麗鄉村建設的村莊,公廁及汙水處理廠運營情況良好。邵莊子村一位村民說:「你看看我們的廁所,衛生程度比你們城市的廁所差多少?」同行的計程車司機杜師傅說,邵莊子的汙水處理和廁所排水的確不錯,因為它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示範點。
「生活垃圾更不用提,他們交通不方便,怎麼向外運垃圾?像王家寨,沒有旱路,如果用船一趟趟把它們運出去,需要多少船?再說,到岸之後還得轉車,誰有這個耐心?誰給經費」?
杜師傅說,生活垃圾和生活汙水之外,影響澱區水質的還有網箱養魚和圍欄養魚。此外,澱區私人開發的景點不少,景點的汙水和垃圾處置也不規範,這也一度成為白洋澱生態安全的威脅。
◎那些圍繞白洋澱的汙染源
白洋澱裡,能支撐其生態系統的,要算蘆葦了。「蘆葦對水的淨化作用非常大,但現在,蘆葦也成了汙染源。」王家寨村的辛老漢說,原來葦箔、葦席等蘆葦產品暢銷時,村民每年都從澱裡挖出淤泥培到葦田裡,還定期打藥、除草,精心管護。但現在蘆葦產品沒了市場,造成安新縣12萬畝蘆葦棄割,棄割的蘆葦被雜草纏繞倒伏,並大面積腐爛,這也會對水質造成一定的影響。
但在辛老漢看來,村民的生活汙水和生活垃圾等固然對白洋澱的水質產生了不小影響,卻並非致命,致命的還是工業汙水。「那可是毒水,把蘆葦根都染得黑黢黢了,得多少年才能恢復過來」?
能把蘆葦根染得黑黢黢的,是白洋澱周邊及上遊的工業汙水。據計程車司機杜師傅介紹,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白洋澱上遊及周邊鄉鎮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主打產業。像高陽縣的毛紡印染業、滿城縣的造紙業、蠡縣的皮革製造業、安新縣的羽絨業,等等。這些產業,都是高汙染、高耗能的「環境殺手」。
杜師傅說,像安新縣大張莊的羽絨製造業,發展了20多年,有近百家羽絨製品廠。幾乎每個廠房後面都有大小不一的坑或溝渠,洗羽絨後的汙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溝坑,最後都流到了白洋澱裡。離大張莊不遠的王家寨村村民,就對大張莊的羽絨製造業頗有微詞,他們是其汙染的直接受害者。
除了羽絨加工,安新縣有色金屬加工及製鞋業,也製造了大量的汙染。僅就製鞋業而言,記者在澱區採訪時,就發現有不少的製鞋作坊散落在各個村莊;而在澱區外的安州鎮,則遍布拆解、冶煉鉛、鋅、銅等有色金屬的小作坊。
白洋澱的另一處威脅,則來自安新縣南部的高陽縣。高陽縣是華北著名的紡織印染基地,其固定資產10萬元以上的紡織企業就有4000多家。紡織本身並不會產生汙染,但中間環節漂染行業會造成嚴重的水汙染。在白洋澱眾多的死魚事件中,高陽的紡織印染企業成為被媒體曝光的焦點。
高陽縣之外,蠡縣、博野等地的皮革業汙染也相當嚴重。當地的孝義河已經枯竭,不少企業平時就偷偷把汙水排放到孝義河的河道裡。而孝義河是王快水庫給白洋澱補水的必經通道。
◎缺水危機下的6次幹澱
白洋澱水汙染最核心的原因,在於缺乏天然水補給。
「汪洋浩渺,勢連天際」,這是明代人對白洋澱的描述。歷史上的白洋澱,水域面積曾經達到1000平方公裡,水量豐富,上遊瀦龍河、孝義河、唐河、府河、漕河、瀑河、清水河、萍河和白溝引河等河流注入,被稱為「九河入梢」;下遊湖水,則經澱東的趙北口東流,與海河相通。王家寨村一位80多歲的老人說,他小時候日本人在村子裡設據點,就是為了保證日軍的運輸線,「那時候行船直到天津入海,水大得很」。
但白洋澱的危機一直存在,白洋澱屬於平原半封閉式淺水型湖泊,水量自我調節能力很弱,豐水期水多得盛不下,枯水期水量又不足。進入上世紀50年代後,氣候的乾旱,工農業用水量的不斷增加,尤其是上遊大大小小100多座水庫的陸續修建,導致白洋澱入水逐漸減少。同時,上遊水土流失和澱內圍堤造田使得白洋澱泥沙淤積加速,澱區日益縮小。那時,白洋澱尚有561平方公裡,如今,則只剩下366平方公裡了。
最嚴重的打擊,是白洋澱曾遭遇過連續的幹澱。王家寨村村民夏錫九記得,從1966年到1988年,白洋澱曾發生過持續時間不等的6次幹澱——1966年汛前,1972年汛前,1972年末至1973年汛前,1981年汛後至1982年汛前,1983年汛後至1988年8月。正是1983年到1988年連續5年的幹澱,讓白洋澱元氣大傷。夏錫九回憶,當時澱底都乾涸了,主航道成為汽車、拖拉機自由出入的通道,大部分澱區成為高產田了。
幹澱加上上個世紀60年代保定市工業汙水的汙染,讓白洋澱自然生態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曾有專家專門調查過,1958年,白洋澱有54種魚類;而2002年的調查顯示,白洋澱魚類為33種,其中10種為人工養殖種類,實際上自然魚類僅存在20餘種了。
◎阻止「華北之腎」的「腎衰竭」
作為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湖和最大的一塊溼地,白洋澱被人們稱為「華北之腎」。雖然它的周邊只有安新、容城、雄縣、高陽、任丘5個縣,但對於整個華北而言,這裡常年積水,並且水域遼闊,年均蒸發量達到了1366毫米,年平均水面蒸發和滲漏大約2億立方米的水,這對改善華北地區的溫溼狀況、緩解乾燥氣候具有明顯的作用。此外,白洋澱還具有調蓄洪水、淨化水體、提供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和作為生物基因庫的功能。然而,由於缺水,這些功能極大地萎縮了。
水是白洋澱的靈魂。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1988年重新蓄水後,白洋澱開啟了補水模式。但問題是,白洋澱是一個淺碟形的天然湖泊,這造成了補水效果不明顯但蒸發很容易的現象。
另外,白洋澱年均1366毫米的水面蒸發量,加上地下滲漏和農業等其他用水,如果持續乾旱少雨又沒有上遊補水,兩年就將再次面臨幹澱。
據河北省水利水電第二勘測設計院的測算,要維持白洋澱的基本生態功能,水位應達到7.3米左右,澱區蓄水至少達到1.2億立方米,才能阻止這個「華北之腎」的「腎衰竭」。而去年一年,白洋澱的水位均高於該數字,平均為8.11米,補水初見成效。
◎雄安新區來了
白洋澱該如何重塑生態
在雄安新區設立後的4月5日,保定市的王快水庫和西大洋水庫提閘放水,預計在兩個月內,白洋澱將獲得超過3300萬立方米的生態補水。這是白洋澱的第24次補水。「以後的補水只會更多。」當地計程車司機杜師傅判斷說。
但對於白洋澱而言,現在面臨的問題不僅是水的問題,還有嚴重的汙染問題。根據河北省環保廳歷年發布的《河北省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1年,白洋澱水質在Ⅳ類到劣Ⅴ類之間。此後,白洋澱水質一直持續在劣Ⅴ類,只有2014年有6個監測斷面水質在Ⅳ到Ⅴ類之間。而根據媒體報導,過去一年間,白洋澱周邊村莊的水域,水質幾乎沒有一處能達到功能劃區的Ⅲ類要求,直到2016年12月才有所好轉,而像端村、南劉莊這樣的區域,甚至整年都保持著最低的劣Ⅴ類。
長期的劣Ⅴ類水質,在雄安新區建設之際,生態修復迫在眉睫。有專家擔心,雄安新區開建後,勢必速度很快,如果不及時治理白洋澱,新區建設時水質會進一步惡化。
更需要關注的是,在雄安新區建設過程中,白洋澱將何去何從?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組長、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徐匡迪院士對新華社表示,新區開發建設要以保護和修復白洋澱生態功能為前提,白洋澱生態修復也離不開整個流域的生態環境改善。要從改善華北平原生態環境全局著眼,將白洋澱流域生態修復作為一項重大工程同步開展工作。徐匡迪認為,重點要優化京津冀的水資源管理,提高水環境治理標準。
2017年2月,河北省政府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加快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的實施意見》,規定要擴大溼地面積,在白洋澱、東澱、文安澱等窪澱溼地加快實施退耕環湖、退場還湖。在今年初步建立溼地生態效益補償的長效機制,實現重要溼地生態補水常態化,溼地功能基本得到恢復和保護。
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也透露,國家發改委下一步指導的關於雄安新區的規劃編制中,就有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白洋澱,或迎來新生之機。
白洋澱,一位村民划船載著魚鷹捕魚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