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1月18日,日本駐蒙軍司令官岡部直三郎上報了一份極秘報告,報告中部分內容這樣寫道:
「阿部中將授勳年限已到,當前迫切期望特別商議關於授勳之事,但似乎由於戰死,暫時停止。」
報告中的關鍵信息就是,阿部中將已經到了定期授勳的年限。而這個阿部中將,就是當時在日軍中很有名的阿部規秀。從日軍報告意圖看來,他們似乎並不願意承認這位阿部規秀的死亡。
◆阿部規秀
阿部規秀,1907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後加入日本陸軍,在沒有任何背景的情況下,憑著「戰功」一步步進階。
1937年8月,阿部規秀被調入關東軍任關東軍第一旅團旅團長,並率部入侵東北三省,同年晉升為陸軍少將。1938年10月,阿部規秀接替被八路軍擊斃的常岡寬治,擔任日本華北方面軍駐蒙軍獨立第二混成旅團旅團長,1939年10月2日,阿部規秀被日軍授為陸軍中將。
阿部規秀的「名將之花」稱號,主要來源於他兇殘的作戰方式,他所率領的隊伍極其冷血和崇尚進攻。除此以外,他也是擅長運用「新戰術」和「山地戰」專家,常以輕裝精簡裝甲的方式進行作戰,這些方法讓他在蒙東地區幾乎沒有打過敗仗,以至於日本國內對他的戰績大加讚揚,而本人也被稱為「名將之花」。
1938年10月,日軍相繼佔領武漢、廣州後,其需要的守備力量大大增加,這也表示著日軍進攻能力的枯竭,於是停止了戰略進攻,中國抗日戰爭由此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面對戰爭轉向持久的形勢,日本開始改變兵力部署政策。在華北地區,日軍開始兵力指向八路軍和抗日根據地。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日軍華北方面軍加緊了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進攻,並於1939年10月下旬集重兵「掃蕩」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北嶽區。
1939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正召開組織工作會議,可不承想,當天晚上,距會議地址河北青山村不遠的淶源縣情報站發來了一個敵情電報:侵佔張家口的日軍華北方面軍駐蒙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旅團長阿部規秀,派遣辻村憲吉大佐帶領第1大隊和偽軍共1000多人已攻進淶源城,並準備兵分三路向水保、走馬驛、銀坊方向進攻。
接到這封電報的人,正是時任晉察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的楊成武。
◆舒同、聶榮臻、楊成武、聶鶴亭(從左至右)
楊成武原為紅一師師長,在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他擔任八路軍第115師獨立團團長。在那場著名的平型關戰役中,正是楊成武率領的獨立團,隱蔽地插到腰站地區,切斷了日軍公路運輸線,阻擊了數倍於己的敵人援軍,為兄弟部隊殲滅平型關日軍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此時,看到這份情報的楊成武馬上意識到,這次日軍的突然進攻,一定是為了報復前兩次遭伏而來的。
兩個月前,晉察冀第一軍分區2團一部和特務營在淶源、明堡一帶的石門峪和井子會之間,打了日軍一個措手不及的伏擊。這一仗打斷了日軍在該處的交通線,致使他們不敢再走峪中的公路,只能轉走山梁,這讓敵人十分惱火。
一個月前,日軍從晉察冀根據地的南線開始冬季大「掃蕩」,其間,有800多名敵人進犯第四軍分區的陳莊地區,最終卻被八路軍第120師和第四軍分區部隊殲滅。
兩次吃虧,讓阿部規秀很是憤怒,為了打通淶源到易縣的公路,他再次糾集重兵進犯晉察冀北嶽抗日根據地。
收到情報的楊成武馬上來到時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聶榮臻的住處。一陣敲門聲過後,聶榮臻打開了房門。楊成武一進門,話也不多說,馬上就匯報今天收到的那封情報。
聽完匯報後,聶榮臻走到桌旁,他注視著桌子上的一幅地圖,問道:「情報準確嗎?」
「報告首長,我們的情報都是經過多方面證實的,確認沒問題!」楊成武一邊說,一邊指向桌上的地圖,「首長,我覺得我們可以打伏擊,淶源縣城南面出口是一個峽谷口,這個峽谷口再往南到雁宿崖、銀坊,只有一條峽谷山路可走,兩面都是山嶺峭崖,這地形對伏擊很有利。」
這一作戰計劃得到聶榮臻批准後,楊成武馬上來到伏擊地點察看各處的地形地貌:從白石口至雁宿崖的一段路,是幹河灘,寬約40米,剛好適合敵軍擺開行軍列隊,河灘兩邊都是山嶺,險峻無比,把敵人引誘至此,然後派人封鎖住山口,斷敵退路,便可對敵人形成甕中捉鱉局面。這裡果然是打伏擊的好戰場。
◆聶榮臻(時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在前線指揮作戰
回去以後,楊成武馬上率領部隊在雁宿崖峽谷要口處潛伏了下來。一天之後,日軍東路部隊已經到了峽谷的入口處—白石口內,楊成武隨即下令晉察冀軍區第三支隊與敵軍交火,並且佯裝失敗,邊退邊打,把敵人引誘到峽谷深處。此時日軍以為對方只是零星的小股部隊,可以速戰速決一口吃掉,於是便緊追不捨,很快就衝到了雁宿崖。楊成武見敵軍入甕,立即下達命令發起總攻。命令一下,潛伏著的隊伍立刻向日軍衝了上去,敵軍頓時驚慌失措,進退兩難。
11月3日下午5時30分,戰鬥結束。此戰共消滅日軍大佐以下500餘人,繳獲了大批軍用物資。另外兩路日軍在被八路軍截擊部隊阻擊後,只得退回插箭嶺據點和淶源城。
根據楊成武的經驗,日軍作戰有一個規律:每次失敗,必然事後要出兵報復;他們的失敗越慘,報復心理就越嚴重;而且常常是敗兵剛剛歸巢,便利用其裝甲車、卡車的運輸優勢立即撲回,妄圖打對方一個猝不及防。
楊成武料得很準,11月4日凌晨,新情報傳來:來勢洶洶的阿部規秀親自率領日本華北方面軍獨立混成旅團第2大隊、第4大隊約1500人,分乘近100輛卡車,正沿著前兩天的峽谷老路快速行進,企圖尋找八路軍主力部隊進行報復。收到情報後,楊成武當即下達了撤退命令,避免與阿部規秀隊伍進行正面交鋒。
當天夜裡,阿部規秀率部越過白石口,進至雁宿崖一帶,結果撲了個空,八路軍已然消失不見。次日一早,阿部規秀大隊人馬繼續前行,行至司各莊、銀坊一帶,卻還是找不到八路軍主力,而當地的老百姓也早已轉移。日軍感覺拳頭打在了棉花上,很是憤怒,氣急敗壞的他們於是點燃了村子裡的房屋,到處縱火,用以發洩情緒。
◆隊伍向黃土嶺開進
看著遠方熊熊騰起的火光,楊成武意識到,日本人就是來復仇的。但他們復仇心切,又找不到目標,必然急躁衝動,自亂陣腳,這正是一舉消滅他們的好機會,這次來了,就都別走了!
11月6日,楊成武指示遊擊隊伍繼續激怒、疲勞日軍,以尋找機會。就這樣,日軍在遊擊隊的騷擾與引誘之下在黃昏時分進入了黃土嶺。此時,在山裡轉悠了一整天的日軍早已有氣無力、疲憊不堪,於是開始忙著搭帳篷,就地生火做飯。
11月7日,阿部規秀率領部隊繼續東進,看來是鐵了心要找到八路軍進行決戰。下午2點左右,阿部規秀全部人馬陸續進入黃土嶺東邊的狹谷地帶。
如果說前面雁宿崖那場戰的策略是截斷三路日軍中的一路,並將其裝進「甕」裡打的話,那麼這一仗的部署就是要把全部敵人「包餃子」。楊成武早已將部隊隱蔽地埋伏在日軍的必經之路,隨時準備突然發起攻擊。
11月7日下午3時,日軍終於踏入了八路軍黃土嶺預設陣地,楊成武隨即下令開始圍殲。
晉察冀第一軍分區第3團和第三軍分區第2團從西南北三面合圍,將日軍壓縮到上黃土嶺東邊莊子附近的山溝裡,一時間,一百多挺機槍從各個山頭一起朝溝中射擊。
敵軍已陷入了包圍,而此時,第一軍分區第1團團長陳正湘正拿著望遠鏡在觀察敵情,突然,他發現一群身著黃大衣的日本軍官出現在山溝附近的一個小村莊裡,並且來到一戶農家小院,對方也拿著望遠鏡在觀察山溝這邊的戰況。
◆迫擊炮手李二喜
這是個好機會!陳正湘趕緊把目標位置告知迫擊炮連連長楊九秤。楊九秤拿過望遠鏡目測距離後說:「報告首長,目標處於有效射程之內,保證準確擊中目標!」於是,楊九秤馬上叫來了18歲的迫擊炮手李二喜,李二喜以最快的速度測定了目標距離,調整炮口位置與方向。在楊九秤的指揮下,李二喜連發兩發迫擊炮彈,只見炮彈不偏不倚,在小院炸開了花,阿部規秀正中炮擊目標,全身掛滿了彈片。阿部秀規負傷後約3個小時,因失血過多而斃命,時年53歲。
阿部規秀受傷至死,日軍沒了主心骨。本是趁勝追擊之時,聶榮臻卻收到情報,其他日軍已趕來解圍,正在對八路軍形成一個包圍圈,於是果斷通知楊成武離開戰場,繼續與敵軍打遊擊。
阿部規秀被擊斃的消息,很快在日本電臺廣播開來,日本東京《朝日新聞》以通欄標題哀鳴:「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 毛澤東發來電報,對楊成武指揮的這場戰役大加讚揚,並特地要求各方廣泛宣傳阿部規秀被擊斃的消息,畢竟擊斃日軍中將級高級指揮官,是當時抗戰歷史上的第一次,這個消息能極大提升全國抗戰軍民的士氣,同時狠狠地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
◆日本《朝日新聞》報導阿部規秀之死
黃土嶺戰役的勝利是楊成武奉行的「依傍山地」與「不打硬仗」策略的結果,這種策略也是毛澤東堅持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基本方針之一。這場戰役迎頭痛擊了侵華日軍發動的冬季大「掃蕩」,一掃日軍之驕橫用事實駁斥了國民黨頑固派誣衊八路軍「遊而不擊」的言論,這是毛澤東抗日遊擊戰爭指導思想的勝利,也是晉察冀邊區人民抗日戰鬥中的一次重大勝利,而這樣的勝利同樣也在華中敵後陸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