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管,我就要」,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家長該進行束縛

2020-12-09 騰訊網

文 | 小鴻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家庭教育中家長過多的束縛讓孩子不堪重負,許多家長試圖放任孩子讓孩子野蠻生長以減輕孩子身上的負擔。有時過度的放縱卻讓孩子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造成不能挽回的後果。

小霄剛上幼兒園,個性比較散漫。老師觀察到:在吃飯時小霄喜歡把自己不愛吃的胡蘿蔔放到其他小朋友的碗裡,不管其他小朋友如何拒絕,他都強塞硬塞。在睡覺時,不會地躺在床上,而是去拍拍別的小朋友,或是自顧自地大吼大叫影響別人休息,只有老師盯著他,才會消停一些。像小霄這種情況,是典型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案例,這樣的性格會間接地誘發很多矛盾。而學會換位思考,在別人的角度上去想問題,理解他人,則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矛盾。

一、什麼是以「自我為中心」?

以自我為中心為自我中心主義,根據自我中心主義的基本原則,「自我中心」,在倫理學方面與個人主義相似,與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更接近。

但更重要的區別在於,自我中心主義代表激進的自私思想。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不太考慮別人的感受,只在乎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不會換位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現為把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推給別人去做,將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對他人的反應置之不理。

用更簡單的方式來說,以自我為中心就是主張讓一切事物根據自己的主張進行發展,以便自己能隨心所欲地享受自由。

二、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給人生帶來什麼影響?

1. 視野狹窄,三觀不正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常常只能看得到自己,他們對周圍發生的事漠不關心。只依據自己的思想和經歷的事情對道德倫理進行主觀判斷,對外在的信息視若旁騖。當一個人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認識世界時,他的認識絕對不會是全面的,這會導致孩子的視野狹窄,甚至無法明辨是非,認識對錯。

2. 性格孤僻,不合群

孩子習慣了忽視別人的感受,容易將自己的錯誤推卸到他人身上,經常性對人發脾氣並無法意識到自己對別人造成了傷害。這會使孩子無法進行正常的社交,從而受到孤立和排擠。那麼,孩子在今後更加艱難的社會生活中更是無法生存下去。

3. 影響孩子對自我的評價

當孩子過於自我時,心理上會出現一種盲目自信的狀態他們善於把好的成果歸功於自己,把錯誤歸於別人身上,長此以往,孩子對自己的評價處於高地,逐漸迷失自我,認不清自己的水平

三、家長怎麼引導孩子走出自我中心?

1. 教會孩子換位思考

家長主動地為孩子去營造一個換位思考的環境,以身作則成為孩子行為的示範者。在空閒時間,可以通過與孩子做遊戲教會孩子如何去換位思考,比如說玩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扮演父母的角色,而家長則扮演孩子的角色。讓孩子感受一下,平常父母回到家,家務還有很多,而孩子吵著父母陪他玩,此時的父母會是什麼心態。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並和孩子分享自己平常的感受。

2. 不過於溺愛孩子

許多孩子之所以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都是被家庭環境所影響的。現代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度特別高,他們竭力滿足孩子的需求,對孩子有求必應,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需求通通應該被實現,孩子習慣了這種家庭環境,增強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很難做出改變。

3. 培養孩子對自身情緒管理的能力

孩子在表達情緒的時候,常常是衝動的,家長在教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之前,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擺一面鏡子在他面前,讓他認識到自己現在在做些什麼。隨後,幫助孩子分析他生氣的原因,提供給孩子舒緩情緒的解決方式,讓孩子逐漸平靜下來,以便孩子能夠獨立對情緒進行管理。

結論

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不單是為了成就自己家庭的幸福,也是為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作出一份貢獻。當每一個孩子都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學會寬容與理解,我們的社會也會越來越穩定與和諧。你有什麼讓孩子走出以自我為中心怪圈的方法嗎?在評論區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面對以愛之名的束縛,家長的控制欲,讓孩子無法呼吸
    文 | 小微爸爸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家長眼裡的好習慣,在孩子的想法裡就是束縛的行為。家長覺得孩子的做什麼都危險,於是就禁止孩子幹這幹那的,可是家長的束縛其實是在鼓勵孩子去做。
  • 乖寶寶變身「小惡魔」,對付敏感期、叛逆期的孩子,家長該怎麼辦
    【文/淺淺媽媽育兒經】一個80後寶媽,家有女寶一枚,喜歡讀書寫作,喜歡分享備孕、孕期、育兒知識,喜歡我的文可以關注我哦!導語:孩子在上幼兒園的階段,也正是敏感期、叛逆期發揮的極致的階段,如果不好好的調教,可能會助長他的脾氣,但是說他又不聽,家長該怎麼辦呢?
  • 孩子總說我不會我做不到,該怎麼辦?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前段時間放假,刷手機的時候看到網上有好多家長因為給孩子輔導作業而崩潰,看著家長痛苦的樣子和孩子委屈懵懂的表情是好笑,但也很心酸,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時候被爸媽輔導作業的樣子,原來那個時候的爸媽也是這樣艱難啊!
  • 孩子玩具被搶,家長該不該插手?若是這「4種情況」家長應該介入
    有的家長一看見自家的孩子受到欺負,不管青紅皂白就護著自己的娃,甚至還衝動地毆打對方。昨天,有一則視頻引發網友的激烈討論:孩子間起衝突,家長該不該插手?視頻中,一群小朋友在一個遊樂場裡玩耍,其中一個穿深藍色衣服的小男孩,搶了另一個小男孩的積木玩具。
  • 中學生沉迷於電子遊戲,做家長的該如何教育呢?
    對他的這個回答我是不相信的,因為我們晚自習10點才放學,到家也接近10點30分,才玩半個小時的手機?怎麼可能。我又問:你的家長沒有把手機收起來了嗎?(因為之前我要求班主任通知各位家長要把學生的手機給收起來,不要讓他們接觸手機的)他回答說:原來收起來過,現在又給我了。
  • 孩子頂嘴,說髒話,家長該怎麼辦!
    最近,我遇到一位媽媽,她正在為她的兒子擔心。是怎麼一回事呢?這位媽媽的兒子,今年上了幼兒園了,大半個學期過去了,她卻發現兒子變了,他開始回家後,就和媽媽頂嘴,並且還時不時冒出幾句髒話來,這讓這位媽媽很擔心,兒子怎麼變成這樣了呢?是不是幼兒園裡面出現了什麼問題呢?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孩子頂嘴,說髒話,家長應該怎麼辦的問題。
  • 孩子存在認知偏差?家長了解「巴納姆效應」,使孩子形成自我認知
    孩子存在認知偏差?家長了解「巴納姆效應」,使孩子形成自我認知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她們總會對自己缺乏認知,以至於他們會變得自卑或者是自負。不論孩子變得自卑還是自負,都對於他們的成長來說並沒有任何好處,甚至會扭曲他們的人生價值,引起一些自卑的性格。春恬花花國際託育園與您一起分享。
  • 孩子對網課老師連喊「老公我愛你」,家長懵了
    部分學生的彈幕留言視頻根據家長提示,記者隨後在「猿輔導」APP中找到了這段視頻,並證實了截圖的真實性。對此,不少家長提出質疑和批評:明明是想來學知識,就讓孩子學這些?都對著老師喊老公了,平臺難道沒人管?如果平臺不管,該誰管?如果連基本的價值觀都可能被帶偏,這樣的學習又有什麼意義?
  • 「媽媽,我好無聊」,當孩子如是說,家長該偷著樂了
    文|阿梓媽媽最近,老母親一改往昔整日圍著孩子轉的狀態,越來越愛做些自己的事,看看書,寫寫文,養養花啥的。一旁的孩子,沒了媽媽的全程關注和陪玩,不時發出「媽媽,我好無聊」的呼喊。媽媽平日的「用心」似乎也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的空間和機會。現在的很多孩子,小小年紀,承受著過大的壓力,一方面也是大環境使然,父母不敢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每天奔波於學校和補習班培訓班興趣班,回到家也幾乎沒空白時間,埋首作業堆。
  • 星星橋家長攻略|孩子聽到噪音害怕,我該怎麼辦?
    通過這兩種類型的解決方式,能夠對聽覺防禦的孩子進行有效的幹預。在中美星星橋老師的幹預過程中,小編可以為大家分享兩個值得關注的案例。一開始家長不知道為什麼,回來找到了原因:商場的烘乾機讓孩子害怕。在觀看聽覺敏感視頻後家長給孩子進行了理髮器脫敏,家長先買了兩個孩子特別喜歡的玩偶和兩個理髮器。在一開始不打開理髮推的開關,把理髮推給孩子,孩子看一眼理髮器就贊,摸一下再贊,給孩子一個玩具。
  • 陪伴孩子成長 家長需學會自我覺察
    我是一位高中學生的媽媽,感覺和女兒的關係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現在一看到孩子拿著手機,腦海中便會迅速、直接地跳出「她又在玩遊戲、刷視頻」「她真是不聽話」「她無可救藥了」一系列的念頭,然後就是一通指責,甚至有更過激的行為。我感覺女兒有時候也被我搞得不知所措,情緒煩躁,但怎麼做才能夠緩解這種不良情緒呢?
  • 「我的孩子特別乖巧」,這是「討好型」人格的特徵,家長不要大意
    我突然明白孩子為什麼這麼乖。「乖」可能是一種討好點點這個年紀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識形成時期,一般來說孩子都會出現各種任性的行為,讓父母非常頭疼。而點點的「乖」並不是一種好現象。與點點爸這次偶遇,也讓我了解到了問題根源所在。
  • 《獅子王》:從本我、自我、超我角度,探究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簡單來說,自我意識發展規律從"本我"發展到"超我"衝突過程中萌生"自我",最後"本我"、"超我"、"自我"和諧共生達成一個健康的人格。如果我們了解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特點與規律,那麼將非常有助於我們幫助孩子培養健康的人格。因此今天,我們以《獅子王》辛巴成長經歷為例,從本我、自我、超我角度具體探究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規律。
  • 李玫瑾:家長牢記「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否則家長在孩子的心中便失去了權威性,導致孩子心中原則的天平傾斜,成為一個沒有做事原則的人,一味的坐視不管只會讓孩子養成諸多壞習慣而無法改正。不管孩子能力範圍內的事每個人的各種生活自理能力都是從生活中的細節培養出來的,但現如今許多家長生怕孩子受到挫折便選擇大包大攬,為孩子包辦一切。然而,這樣過度的溺愛孩子,過度的保護孩子只會讓孩子喪失自理能力。
  • 孩子成長最該培養的品格,自我反省能力,每天進步一點點的法寶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家長究竟應該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很多時候,我們家長把孩子的事情作為自己的事情,越俎代庖,事必躬親。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學習、生活都是他自己的事情。作為家長,我們不能以「動作慢」「時間晚了」等理由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家長應該讓孩子學會自我成長。因為,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你。
  • 《心靈捕手》:孩子情緒需要出口,家長要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這樣並不會讓孩子迅速懂得規則和有責任感,只會讓孩子在長大後給予掙脫束縛,更加放縱自己,同時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容易存在心理問題。2.放任型父母"沒事的,小孩子嘛,鬧一鬧就會消停的。"無論是強制命令,還是不管不問,實際上都讓孩子缺少了一個情緒傾訴的對象,並且家長也並沒有主動對孩子進行"情感引導"。情感引導相較於其他教育方式的好處,就是能幫助孩子認識、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促進親子之間的關係、促進溝通、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的情感等等。
  • 自家孩子被別人家孩子欺負、被親戚家孩子欺負時,家長該怎麼辦?
    「寶寶被幼兒園同學欺負,家長應該怎麼做?」「寶寶被別人打了,家長該不該讓孩子打回去?」「親戚家孩子老是打我家孩子,家長該怎麼辦才能不傷和氣?」最近逛頭條,看到很多網友都在討論這樣的話題。網友的回答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1、教育孩子「不怕事也不惹事」類,別人打你,你可以打回來,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2、教育孩子離打人的孩子遠一點,儘量躲著他;3、及時安撫孩子的情緒,查看受傷情況;
  • 解我青少年教育:家長如何跟叛逆期的孩子溝通?
    孩子進入青春期,隨著而來的就是叛逆期,這是一個令所有父母都頭疼的事情,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得了心理病,他們跟瘋子似的,管不得,罵不得,那麼家長到底該如何和叛逆期的孩子溝通呢?
  • 「我就要!」娃進入可怕的兩歲怎麼辦?處理好了會變成「可愛」
    昨日,我的朋友,一個兩歲多孩子的媽向我大倒苦水,原因是孩子自進入兩歲以來就脾氣特別大,每次不順她意要麼就哭鬧不止,要麼扔東西,不達目的不罷休,完全不像之前那樣乖巧可愛,認為孩子性格不好,只有打怕了以後才服管教,但卻與朋友的理念背道而馳,朋友倍感苦惱。
  • 一個家長的懺悔:想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可是我大錯特錯
    看了一個家長的懺悔文章,題目大致類似於:我想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可是我錯了。在看完全文後,筆者(超人爸爸)頗有些感慨,他們這個家庭的經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又有不尋常的東西在裡面,可以拿來為各位家長們分析、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