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鴻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家庭教育中家長過多的束縛讓孩子不堪重負,許多家長試圖放任孩子讓孩子野蠻生長以減輕孩子身上的負擔。有時過度的放縱卻讓孩子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造成不能挽回的後果。
小霄剛上幼兒園,個性比較散漫。老師觀察到:在吃飯時小霄喜歡把自己不愛吃的胡蘿蔔放到其他小朋友的碗裡,不管其他小朋友如何拒絕,他都強塞硬塞。在睡覺時,不會地躺在床上,而是去拍拍別的小朋友,或是自顧自地大吼大叫影響別人休息,只有老師盯著他,才會消停一些。像小霄這種情況,是典型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案例,這樣的性格會間接地誘發很多矛盾。而學會換位思考,在別人的角度上去想問題,理解他人,則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矛盾。
一、什麼是以「自我為中心」?
以自我為中心為自我中心主義,根據自我中心主義的基本原則,「自我中心」,在倫理學方面與個人主義相似,與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更接近。
但更重要的區別在於,自我中心主義代表激進的自私思想。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不太考慮別人的感受,只在乎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不會換位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現為把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推給別人去做,將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對他人的反應置之不理。
用更簡單的方式來說,以自我為中心就是主張讓一切事物根據自己的主張進行發展,以便自己能隨心所欲地享受自由。
二、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給人生帶來什麼影響?
1. 視野狹窄,三觀不正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常常只能看得到自己,他們對周圍發生的事漠不關心。只依據自己的思想和經歷的事情對道德倫理進行主觀判斷,對外在的信息視若旁騖。當一個人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認識世界時,他的認識絕對不會是全面的,這會導致孩子的視野狹窄,甚至無法明辨是非,認識對錯。
2. 性格孤僻,不合群
孩子習慣了忽視別人的感受,容易將自己的錯誤推卸到他人身上,經常性對人發脾氣並無法意識到自己對別人造成了傷害。這會使孩子無法進行正常的社交,從而受到孤立和排擠。那麼,孩子在今後更加艱難的社會生活中更是無法生存下去。
3. 影響孩子對自我的評價
當孩子過於自我時,心理上會出現一種盲目自信的狀態。他們善於把好的成果歸功於自己,把錯誤歸於別人身上,長此以往,孩子對自己的評價處於高地,逐漸迷失自我,認不清自己的水平。
三、家長怎麼引導孩子走出自我中心?
1. 教會孩子換位思考
家長主動地為孩子去營造一個換位思考的環境,以身作則成為孩子行為的示範者。在空閒時間,可以通過與孩子做遊戲教會孩子如何去換位思考,比如說玩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扮演父母的角色,而家長則扮演孩子的角色。讓孩子感受一下,平常父母回到家,家務還有很多,而孩子吵著父母陪他玩,此時的父母會是什麼心態。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並和孩子分享自己平常的感受。
2. 不過於溺愛孩子
許多孩子之所以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都是被家庭環境所影響的。現代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度特別高,他們竭力滿足孩子的需求,對孩子有求必應,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需求通通應該被實現,孩子習慣了這種家庭環境,增強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很難做出改變。
3. 培養孩子對自身情緒管理的能力
孩子在表達情緒的時候,常常是衝動的,家長在教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之前,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擺一面鏡子在他面前,讓他認識到自己現在在做些什麼。隨後,幫助孩子分析他生氣的原因,提供給孩子舒緩情緒的解決方式,讓孩子逐漸平靜下來,以便孩子能夠獨立對情緒進行管理。
結論
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不單是為了成就自己家庭的幸福,也是為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作出一份貢獻。當每一個孩子都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學會寬容與理解,我們的社會也會越來越穩定與和諧。你有什麼讓孩子走出以自我為中心怪圈的方法嗎?在評論區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