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今年以來,煤炭安全生產形勢保持穩中向好。截至8月21日,全國共發生煤礦事故73起、死亡104人,同比分別下降37.1%和47.7%。其中,較大事故的數量與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57%和56%,沒有發生重大及以上事故,並已連續44個月沒有發生30人以上的特別重大事故,創下歷史最長周期。而上一個周期是在2013-2016年,共計42個月。」近日開幕的2020年夏季全國煤炭交易會上,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副局長宋元明介紹了近期的煤礦安全生產形勢。
在總體平穩的基礎上,宋元明坦言,煤礦安全生產「穩中有憂」,針對衝擊地壓、瓦斯突出、巷道冒頂等典型事故,仍要保持高度警惕。對此,煤礦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正處於排查階段,重點是完善問題隱患和制度措施「兩個清單」。
■倒查重大隱患原因並追責
以瓦斯隱患為例,宋元明表示,6月10日,陝西韓城燎原煤業發生瓦斯突出事故,造成7人遇難。其主要原因是綜合防突措施落實不到位,瓦斯抽採時間不夠,值得警醒。
「實際上,督導組在前期檢查時就已發現隱患,但地方政府及企業始終玩『文字遊戲』,企圖弄虛作假、矇混過關。」宋元明指出,瓦斯達標抽採是預防事故的根本性措施,「必須把握這條原則,而不是在數字上做文章。否則,即使欺騙自己、欺騙監管部門,最終也騙不過大自然。」
矇混過關的行為,還發生在部分外包工程。宋元明稱,巷道冒頂事故的原因主要是施工質量問題。部分採掘工作面被外包,進而低價中標、偷工減料。「比如在山西發生冒頂事故的某煤礦,原本需要長8米、6米兩種規格的錨索,結果被偷換成6米、4米。怎能允許外包工程如此胡來?」
宋元明還點名,由於超能力、超強度追趕利潤,個別大型煤企事故不斷。以某省級集團公司為例,2018年10月以來,各類事故和險情接連上演,今年8月再次發生燃爆事故,造成7人死亡。根本原因是紅線意識不到位,為追求不合規矩的生產經營指標,違背安全生產規律,導致煤礦蠻幹、冒險幹,最終發生事故。
「集團公司是責任主體,特別要負起內部安全監管的職責,不能指望安全監察部門給下屬煤礦當安全保姆。」宋元明透露,目前正在研究重大隱患倒查辦法。一旦發現隱患,不僅要罰煤礦,還將倒查責任,「集團到底檢查與否?為何沒有發現隱患?背後原因何在?這些必須倒追。」
■智能化可兼顧安全與發展
宋元明進一步提出,煤礦作為高危行業,但高風險不等於高事故。除了企業增強風險意識、提前研判風險隱患,有無更多更好的防治辦法?
「過去常說,安全和發展是一對矛盾。煤炭供不應求,必然導致安全生產狀況惡化;煤炭供過於求,短期內安全狀況就會平穩。安全部門一出手,好像就是停產整改、影響產量。二者能否取得一致?」宋元明表示,煤礦智能化發展正是一條新路子、好路子,可兼顧安全與發展的雙重要求。
據宋元明稱,2015年,智能化建設起步初期,全國僅3個智能化工作面。到了2018年,其數量已有80多個;截至2019年底,進一步增至275個。「今年上半年,全國共有338個智能化採掘工作面,到年底有望達到537個以上,智能化工作面正在呈指數式增長。」
記者了解到,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煤礦安監局等八部委聯合發布《關於推進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以此為基礎,全行業及各個產煤省市反響熱烈。目前,大型礦井綜合掘進機器人、煤礦輔助運輸機器人、衝擊地壓打鑽機器人等種類,已在山西、貴州、山東等地率先展開研發,並得到國家科技部下發的資金支持。
宋元明透露,針對5類、38種煤礦機器人,國家科技部將擇優選擇、繼續支持。國家工信部也已確定,將煤礦機器人納入國家機器人產業「十四五」規劃。「『十四五』期間,還計劃打造一套涵蓋所有類別的機器人技術集成系統,並選擇一個煤礦先行試點。」
■井下作業時間不超過8小時
強調安全生產的終極目標,在於「人」的保障。保護煤礦工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和滿足礦工的美好生活嚮往,也是煤礦行業初心所在。但據宋元明稱,目前雖已建成很多大型現代化礦井,總體來看,煤礦工人的工作條件依然很艱苦。
「超工時勞動非常嚴重,包括一些條件較好的中央企業,礦工平均作業時間也在9個半小時,有的甚至長達12小時。還有部分企業仍在使用勞務派遣工,這部分人員的五險一金等待遇與正式合同工差距很大,權益得不到完全保障。」宋元明表示。
為此,國家煤監局正在聯合人社部、國家能源局、全國總工會等相關部門,制定進一步規範煤礦勞動用工的指導意見。重點內容之一是計劃到2021年底,取消煤礦井下勞務派遣工。「按照人社部門意見,井下崗位使用勞務派遣工是違法的。這部分人員怎麼辦?主要方式是轉為合同制的產業工人。」宋元明透露。
規範的重點之二是勞動時間。宋元明透露,下一步將嚴格限定工作時間,原則上每天井下作業時間不超過8小時。「目前,時間的計算節點暫未確定。是按照入礦到出礦時間計算,還是以進井口到出井口的時間為準,相關部門還在探討。但請各地區有關部門和煤礦企業,在保安全、保穩定的前提下,摸清底數,認真部署,有序實施,做好取消井下勞務派遣工和規範勞動用工時間的準備。」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煤炭市場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