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編輯大魚 七分媽媽
最近看了《隱秘的角落》,很多朋友都患上了「小白船PTSD」,孩子們清冷縹緲的歌聲「飄啊,飄啊,飄向西天」,鏡頭轉過,海上一具浮屍……真是一看到就在炎熱的夏季裡冷出一身雞皮疙瘩。
童謠,溫馨甜蜜小朋友的歌聲,到底為啥會這麼恐怖?現在,還有適合孩子們的「童謠」嗎?
01
童謠,恐怖的童謠
1924年,韓國作曲家尹克榮的姐夫去世,他以此為題材創作了《半月》(반달),既是為了記錄失去親人的寂寥,同時也抒發了當時痛失國土的痛苦。
1950年,這首歌被翻譯成《小白船》傳入中國,歌詞大意沒有變化,但傳達出的意境卻不相同。《小白船》原曲,就是一首「安魂曲」,而本土化的小白船,桂花,彩雲等意向,卻一下子溫暖安詳了許多。
本土化的小白船,變成了比較溫暖的兒歌
在西方,同樣有著「恐怖色彩」的童謠,最經典的莫過於英國的童謠書《鵝媽媽童謠》。
鵝媽媽童謠/history
這本書最早在1791年出版,收錄了52篇童謠,如今這一數量已經達到了800多篇。作為民間文學的一種形式,《鵝媽媽童謠》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和不同階級的價值觀,當中收錄了不少幽默故事、遊戲歌曲和催眠曲,但也有很多看似詭異、暴力、血腥的童謠。
在阿加莎.克裡斯蒂的經典推理小說《無人生還》中,兇手殺人的手法和順序,與別墅內的一首童謠息息相關,這首童謠同樣收錄在《鵝媽媽童謠中》。
02
童謠,甜蜜的鄉愁
馬克思說:「音樂是人類的第二種語言。」 從襁褓中的搖籃曲開始,我們的一生都是與音樂相伴的,我們通過音樂進行表達,也從音樂中學習如何表達。
童謠是專為孩子量身定製的音樂,也是孩子最初接觸語言的一個重要方式。
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在《幸福的種子》一書中提到他兒時的一個特別體驗:三五歲時,母親常給他讀一本名為《孩子國》的圖畫書雜誌,上面刊登很多童謠。
後來,他成為了一名編輯,令他驚訝的是,幾十年後再次與那些童謠相遇時,他仍然清晰地記得那些字句,甚至彼時雜誌為童謠配的插圖,也會一幅幅浮現於他的腦海。
雖然不少兒時讀過的故事都已經想不起來了,記憶中最鮮明的語言體驗,反而是搖籃曲、兒歌以及《孩子國》中的那些童謠,簡單、原始又質樸。
可以說,童謠是孩子的成長中,最先接觸到的,口耳相傳的音樂,是初始的美的記憶和感受。
03
童謠,口耳相傳的文化
拋開影視劇中故弄玄虛的成分,在傳統的文化含義中,童謠帶著美好的體驗與傳承,相信在很多寶爸寶媽小的時候,都被長輩們抱在懷裡,聽過很多傳統的童謠。
其實中國的童謠有著很鮮明的本土特色,如果按照藝術形式劃分,簡單易懂、音節和諧、韻腳細密、朗朗上口、趣味十足的童謠,有搖籃曲、遊戲歌、數字歌、繞口令等十幾種形式。
我們今天介紹幾種童謠形式——
搖籃曲
搖籃曲,也稱搖籃歌、催眠曲。這是一種由親人吟唱給嬰幼兒聽的,用於催眠的簡短童謠。曲調平和,節奏緩慢搖曳,容易讓人安靜下來,廣為傳唱的《外婆橋》就是經典的搖籃曲。
遊戲歌
遊戲歌是兒童遊戲時伴隨著一定的遊戲動作而吟唱的童謠。比如,《丟手絹》《找朋友》《拍手歌》都是遊戲歌。尤其是丟手絹,相信每個小朋友都玩過這個簡單快樂的遊戲,也很適合親子玩耍。
數字歌
押韻的歌謠結合抽象的數字,是最適合孩子的數學啟蒙。數字歌,正是以適合兒童審美心理的形象描寫來巧妙地訓練兒童數數能力的童謠。
顛倒歌
顛倒歌在我國的民俗文化中很有趣的體現,它的創作風格類似於打油詩體,其特點是運用「故錯」手法,偏把事物往反了說。
對於小朋友們來說,這種郎朗上口的「兒歌」有著有趣味性,打破常理的體驗。對於大人來說,則有一種滑稽和諷刺的文化意味。
除此以外,還有講時令的時令歌,有趣的順口溜,猜字歌等等,都是傳統文化中既帶著啟蒙思維,又有趣味性的存在。
可以說傳統的童謠,經過家長的合理篩選,是非常適合家長和小朋友進行親子互動的。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童年體驗,產生社會文化的聯結,同時還能鍛鍊孩子的語言能力,並且促進親子互動,增加感情。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西方傳統童謠也進入了家長們的選擇範圍,比如《小星星》等等。
在選擇給孩子們的童謠時,家長了解文化背景與背後含義,提前進行篩選,就不會出現因為文化差異而給孩子唱「恐怖童謠」的事情啦~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