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野心和實力不相稱,或者有著遠大志向卻力不從心的角色存在,馬漢的戰略對於第二帝國時代的法國、魏瑪時代的德國而言未免太過不切實際。正如古代智者所說:「偉大的帝國不是用謙和來維繫的」,追求國防安全亦是每一個國家的基本權利。基於這種意願,魏瑪共和國及它的海軍選擇了同半個世紀前法國人相似的海軍發展道路,而不是去構築一支專守防禦,以保衛德國港口為目的的艦隊。在20世紀20年代末,根據《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德國海軍可以逐步汰換艦隊中最老式的幾艘戰列艦。《外海巡洋戰爭》的作者雷德爾從1928年開始擔任德國海軍司令一職,他上任之初帶給海軍的禮物便是德國下一代戰列艦的設計草案。草案一共4個,其中3個設計是擁有250毫米裝甲、18節航速、航程不超過1800海裡的近海防禦戰列艦。這些設計的區別只是主炮的聯裝模式,而最後一個版本,是一種只具備80毫米裝甲,但航速超過26節,續航力更是可達12000海裡的小型遠洋戰列艦。結果是毋庸置疑的,德國海軍將領們幾乎一致選擇了最後一種方案,因為沒有人願意德國海軍的艦隊,以一種可笑的「北海鐵皮鴨子」形象展示於世人面前。而這份遠洋方案,將在下一年化作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的設計藍圖。
儘管得到了海軍的一致擁護,但是更替舊式主力艦的希望在議會裡遭到了一定的阻礙。當時正值1929年~1931年期間世界範圍的經濟危機,議會裡充滿了「要袖珍戰列艦,還是要孩子的奶粉」之類的質問聲,然而魏瑪國會最後還是以255票對203票的優勢通過了建造議案。對於這個結果,德國海軍感到歡欣鼓舞,他們認為這是一次重要的勝利。
依照雷德爾的戰略,袖珍遠洋戰列艦已經成為德國海軍未來戰略中關鍵的一環。海軍堅信,傳統海戰過於注重戰艦編隊,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艦隊作戰已經成了昔日之影——大型艦隊非常容易被偵察到,在海戰中也缺乏靈活性。而即將建造的袖珍戰列艦航速超過26節,除了英國海軍的3艘老式戰列巡洋艦「無敵」號、「聲望」號、「胡德」號之外,快過其他所有海軍國家的全數主力艦。
比德意志級航速更快的巡洋艦和驅逐艦,都難以和其配備的280毫米艦炮一較高下。袖珍戰列艦靈活而快速,數艘這類戰艦可以隨時在海上組成小型艦隊執行特殊任務,解編後又能憑藉高航速、大航程的特性迅速撤退,實在是契合「外海巡洋戰略」的不二選擇。袖珍戰列艦的第1艘,即德國海軍建造序列中的「戰艦A」——「德意志」號的船體,於1931年5月19日建成,而當時的德國還在繼續承受經濟不景氣的痛苦。在下水典禮上,當時的德國總理海因裡希·布呂寧說道:「在這次典禮上,德國人民用實際行動向世界證明,儘管我們身上還套著和約的枷鎖,經濟也很不景氣,但是我們有能力保衛自己和平的家園,更有能力捍衛我們的榮譽!」德國海軍要更替被《凡爾賽和約》許可保留的全部6艘老式前無畏艦,通過一攬子的5年撥款計劃,這些撥款將用於建造6艘類似的袖珍戰列艦,6艘新的巡洋艦,以及幾個驅逐艦編隊。就在「德意志」號下水的那會兒,袖珍戰列艦的第2號艦和第3號艦,也就是後來的「戰艦B」與「戰艦C」已經開始建造。
各國輿論對德國的袖珍戰列艦討論激烈,無知而又喜歡炒作的軍事記者紛紛對德意志級大加吹捧,英國和法國甚至掀起了要求建造類似艦艇的輿論風潮。而英國海軍並不為之所動,皇家海軍雖然已經衰落,但還不至於淪落到靠破壞別人的制海權來定義海軍戰略的地步。至於法國海軍,由於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陷入了長期的政治混亂,政府更是跌進了10個月一屆的怪圈,所以對新式主力艦的建造和海軍計劃頗為懈怠。不過在袖珍戰列艦和當時義大利法西斯政府擴充海軍的刺激之下,法國海軍決定建造新的小型戰列艦,也就是未來的敦刻爾克級。敦刻爾克級技術指標的擬定,充分考慮了抗衡義大利海軍重建的老式戰列艦和德國袖珍戰列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