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人是民國將領中罕有的學霸,不僅學歷過硬,還軍功卓著,因此口碑不錯。
他出生於1900年,1913年以第一名資格在安慶考上清華留美學校,後遵父命前往美國普渡大學攻讀土木工程,畢業四個月後,這個在美國橋梁公司任工程師的有志青年,看到國難當頭,毅然投筆從戎,考入有「南方西點」之稱的維吉尼亞軍事學院,畢業後歸國參軍,曾參加淞滬抗戰,以必死之心,領稅警總團守衛蘇州河,全身被炸傷13處,重傷垂危。
抗戰後期,孫立人率領新38師進入緬甸和印度,扭轉緬甸戰場敗局,成為中國遠徵軍主力部隊。
1942年4月的「仁安羌之戰」中,孫立人以不足1千的兵力,擊敗數倍於己的頑敵,救出7千英軍,轟動世界。
1943年10月開始,他在第二次緬甸戰爭中接連取勝,徹底擊敗有「叢林作戰之王」之稱的日軍第18師團,直至1945年初打通滇緬公路,大獲全勝,被報界譽為「東方隆美爾」,是位赫赫有名的抗戰英雄。
孫立人與史迪威
內戰時期,因曾與杜聿明在緬甸結怨,孫立人被調往南京「國防部」,遠離戰場,1947年又被派往臺灣訓練新軍,為蔣介石打造「後方基地」。
而蔣介石敗退臺灣不久,卻徹底解除了孫立人兵權,將他遣往臺中,軟禁起來,跟張學良一樣,一關就是幾十年。
被軟禁期間,也像張學良一樣,孫立人身邊有忠心耿耿的紅顏知己相伴,一個是他美貌賢慧的妻子張晶英,另一個是為他生了四個子女的護士、側室張梅英,在他身後,張梅英所寫的輓聯上,自稱與張晶英為「大喬」、「小喬」。
孫立人全家福
由於生活極度清貧,孫立人不得不上山親自開荒種荔枝,由張梅英上街叫賣,就這樣養大了四個孩子。
令人欣慰的是,孫立人的二子二女和他一樣聰明過人,在清苦生活和艱險的政治環境中,他們均取得了優異成績,各自取得物理學碩士、工程博士、化學博士、計算機碩士學位,個個成才。
相較於孫立人的政治對手蔣經國兒子們的不成器,雖然孫立人的子女們沒有生長在富貴環境,沒有權勢可以依仗,甚至受人冷眼,卻成長得更加獨立能幹,這或許是他在臺灣落寞歲月裡最大的安慰。
1、最後一次召見,蔣介石當面嘲笑他不會打仗
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初,為了獲得美國援助,一度重用美國軍校畢業的孫立人,任命他為臺灣防衛總司令,後升為「陸軍總司令」,兵權僅次於「小委員長」陳誠,位高權重,加上美國政府一度有棄蔣保臺的打算、對孫立人極為拉攏,引起蔣介石猜忌。
蔣介石一來擔心「親美派」的孫立人擁兵自重,受美國人指使另有圖謀;二來擔心孫立人不是黃埔出身,並非嫡系,會成為蔣經國控制軍權的障礙,急欲除之,而孫立人也的確不買蔣經國的帳,在蔣經國前來拜年時,幾度閉門不見。
1954年,「美臺共同防禦條約」籤訂後,蔣介石不再需要孫立人這個「橋梁」,便尋機要罷免孫立人兵權。
1955年,有人稱孫立人的部下在暗中組織「兵諫」,蔣介石藉機將孫立人革職。
據孫立人回憶,1955年5月28日上午,蔣介石最後一次召見他,見面第一句,問他近來看什麼書?孫立人答稱:「看《南宋史》。」蔣介石道:「那很好,很好……你沒有什麼,你以後少跟政客們來往。」孫立人答道:「是的,我一生最討厭玩政治和與政客打交道。」而蔣介石轉即翻臉,先是面色氣憤,很快又不自然地微笑說:「這次我要把你給孤立起來。你對於訓練部隊很好,不過打仗不行。」
孫立人回憶起他與蔣介石這最後一次見面,感慨道:「我當時聽了他這話,幾乎迷惑了。真是使我啼笑皆非,不知從何說起。」
打仗行不行,戰果說了算。
1942年初,杜聿明領軍入緬後,在第一次緬甸戰役中慘敗,第五軍戰死近萬人,第66軍被打散,四國盟軍各自為戰,亂成一團,日軍沿緬甸公路、鐵路快速北進,攻佔要塞,全線截斷滇緬公路,令遠徵軍被困,一直到孫立人新38師預備隊的到來,才徹底扭轉戰局。
對於這樣一位大敗日寇、收復北緬的有功之將,蔣介石卻當面對他徹底否定,可見其心胸見識。
當時,據稱有人向蔣介石進言,說孫立人的部下郭廷亮等人慾借6月初臺南屏東的閱兵儀式發動「兵諫」,蔣介石信以為真,或者說是順水推舟,立即推遲了閱兵時間,令保安機構抓捕孫立人部下一百多人,也將孫立人監管起來調查。
2、以三百多部下生命要挾,威逼孫立人在認罪書上簽名
郭廷亮等人被捕後,受嚴刑逼供,被迫在自白書上簽字,承認有「兵變」圖謀。「調查委員會」的黃伯度攜案卷到孫立人官邸,並帶去早就寫好的「辭職信」,要孫立人籤字,孫立人無端受冤,怒不可遏,態度強硬地當面駁斥。
後來黃伯度託人轉告孫立人,稱「高層震怒」,如果孫立人不辭職,其部下三百多人必受株連,孫立人一貫愛重自己部屬,聽到這句威脅,態度頓時軟了下來,當即答應在辭職信上簽名,以保全這三百多名手下。
1955年8月3日,臺灣報紙上登出孫立人的「辭職書」,此後,他被革除一切職務,並被逐出臺北市南昌路官邸,遷往妻子張晶英此前購置的臺中市向上路寓所,受監視居住了33年,一直到蔣經國去世後,才重獲自由,此時,孫立人已經88歲,兩年後病故。
後來,在其子女不懈奔走下,孫立人「兵變」案真相大白,被臺灣「監察院」決議通過為「陰謀設局的假案」。
難怪孫立人與蔣介石最後一次見面時自稱讀的是《南宋史》,他一定是想起了嶽飛的「莫須有」和風波亭。
在33年的軟禁生涯中,孫立人心態平和,整天栽種花卉果樹,並嚴格教育他來臺後生下的四子女成才,並未因自己的冤案而心生沮喪。
孫立人部下皆稱他「愛兵如子」,他在緬甸叢林戰中損失不少部下,心中始終牽念,幽禁期間,每逢上元節,必然會買來許多銀寶紙錢,裝入一個個袋子,寫上他手下那些為國作戰陣亡將士的姓名,焚燒祭拜。
3、一生最對不起的人是龔夕濤
孫立人是安徽廬江人,其父孫熙澤曾任晚清登州知府,在他的安排下,1919年,孫立人娶了山東省長龔積柄的異母妹妹龔夕濤為妻,孫家與龔家都是合肥望族,孫熙澤又與龔積柄同在山東為官,交情深厚,稱得上門當戶對。
但孫立人認為妻子沒有受過新式教育,與自己很難有共同語言,便向父親提出,要讓龔夕濤外出求學,遭到孫父反對,孫立人一氣之下,蜜月還沒度完,就提前回了清華。
龔夕濤
龔夕濤是傳統女子,知書達理,深得公婆喜愛。
孫立人酷愛運動,在清華讀書時是籃球隊長,曾帶隊奪得華北大學聯賽冠軍,1921年曾任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主力後衛,參加第五屆遠東運動會奪冠。
因一次運動意外,孫立人的輸尿管被砸破,休學治療一年,也因此,與龔夕濤結婚四年多,二人未育子女。
孫立人赴美後,龔夕濤就在廬江金牛鄉孫家生活,幫助公婆持家,1928年,孫立人歸國後,在南京任軍職,要接走妻子,而孫立人父母年邁多病、需人照顧,龔夕濤便沒有同行,仍留在廬江。
維吉尼亞軍校畢業紀念冊上的孫立人照片
1930年10月,剛升為上校大隊長的孫立人在南京舞場中邂逅了18歲的匯文中學女生張晶英。
張晶英
張晶英是熱情直率的湖南姑娘,父親已陣亡,與母親相依為命,她活潑美麗,追求者眾多,當時江西省主席熊式輝的第二任妻子顧竹筠病故,有意求張晶英為續弦,而張晶英母親見熊式輝地位顯赫,也力促婚事,張晶英卻不顧母親的反對,一心要與已有妻室的孫立人結婚。
在她火熱的感情中,孫立人同意回家辦理離婚手續,而龔夕濤如聞五雷轟頂,平靜下來,她回答道:「我既嫁給你,就是孫家的人,我一定要從一而終,絕不離異。你若嫌我不好,你可以再娶,我願在家侍奉你的父母。」
孫立人無法取得家人同意,張晶英卻並不放棄,她對孫立人說:「我已經為你反抗母親,你就不能反抗一回家庭嗎?」於是,孫立人在上海與張晶英宣布婚訊。
隨夫出徵的張晶英
孫立人父親聽說後,不顧年邁,親自跑到上海來勸阻此事,而木已成舟,孫父憤然而歸,回去對龔夕濤說:「立人對不起你,也是我們二老耽誤了你。但是你放心,我孫家只有你這個媳婦。」他特地派人送龔夕濤與孫立人團聚,並交代家人,轎子到了家口後,一定要大聲告知:「太太到了,快出門迎接。」目的是在孫立人的新家裡給龔夕濤應有的名份,而張晶英卻也應對得體,在新家裡對龔夕濤十分尊敬,稱她為「龔大姐」,相處和諧。不久後,龔夕濤惦念公婆,重返鄉下老宅。
1935年,孫立人父母相繼病故,均由龔夕濤送終,孫立人帶張晶英回家奔喪,沒有人理會張晶英,只有龔夕濤熱情相待,令她十分感動,辦完喪事分家,孫立人將自己二房所有家業都交給龔夕濤,以贖補自己的負心。
孫立人與張晶英
龔夕濤後來跟著自己四哥龔意農(龔積楷)生活,畢業於中國大學商科的龔意農在抗戰期間帶領全家加入新四軍,龔夕濤也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成為合肥地區的婦女抗日動員會理事長,建國後,她仍照料孫立人兄弟們的子女多年。
她後來的成長和對孫家的貢獻,令孝順的孫立人又是敬重又是愧疚,1989年,他恢復自由後,要長子孫安平回鄉掃墓祭祖,特地命他去龔夕濤墓前跪祭稱呼「大媽」,回臺灣後,孫安平將自己拜祭大娘墓的照片交給父親看,並轉告龔意農和龔夕濤兄妹在這幾十年裡對孫家原籍親人的照料,孫立人沉默良久,嗚咽叮囑道:「請將龔夕濤之生死年月日時詳寫,列入家譜中立人名下元配欄。」
1990年10月11日,孫立人病重入院,至11月19日病逝,38天的大部分時間處於昏迷狀態,清醒時偶爾說一些個人感觸,對於龔夕濤,他總覺愧疚,說龔夕濤是個大家閨秀,為孫家奉獻太多,他一生最對不起的人是就是龔二奶奶。
這痛楚,與張學良在于鳳至墓前感到的虧欠和愧疚是一樣的,龔夕濤,就是孫立人的「于鳳至」。
4、種花、養雞、賣荔枝,「大喬」、「小喬」相伴,育四子女成英才
如果說孫立人給龔夕濤的只是一份敬重,那他給張晶英的就是一份永不分離的真愛。張晶英自嫁給孫立人後,也一直沒有生育,眼見孫立人年已半百,頭髮花白,她很是為丈夫著急,此時,孫立人輸尿管早經美國醫生治癒,確認是張晶英不育。
孫立人與張晶英
孫立人對此並不在意,還安慰張晶英說,絕不會因此和她離婚。
但張晶英絕不願丈夫後繼無人,張羅著要為丈夫找個「如夫人」。
1949年,張晶英看中了金陵女大的畢業生黃珏。
黃珏也是湖南人,說一口長沙話,她很是滿意,安排黃珏當孫立人的英文秘書,不久,20歲的黃珏愛上了50歲的孫立人,因為孫立人已婚,黃珏很有愧疚感,曾開槍自殺未遂,後來黃珏受牽連入獄,孫立人解救未果,直到1963年,她才出獄,嫁給美籍外交官傅禮士,80歲時,她出版了回憶錄《烽火麗人》,披露了年輕時與孫立人的一段情。
黃珏
孫立人與黃珏的情緣未果,張晶英很不甘心,此時,來自高雄鄉下的姑娘張梅英在孫家幫忙做事,張梅英是護士出身,為人老實本份,張晶英考慮到她既賢慧能幹又會照顧人,就說服她成為孫立人的「如夫人」,於1952年生下孫立人的長女,此後又生育二子一女,讓孫立人終於過上了兒女繞膝的生活。
在社交場所,張梅英從不拋頭露面,而由張晶英以「孫夫人」身份出現,不過,沒兩年孫立人就被軟禁,在家閉門不出,再也不需要社交了。
此後,為不讓孩子們感到壓力,張晶英常年在臺北吃齋念佛,虔心禮佛,法號「清揚居士」,僅在逢年過節才回臺中與家人團聚,由張梅英在臺中陪伴孫立人與子女,把「孫夫人」的位置也徹底讓了出去,但只要她回家,張梅英就親自下廚做菜,還讓子們喊她「媽媽」,四個子女都很懂事,在親生母親面前說閩南話,在張晶英面前說國語,對待兩個母親都很敬重。
孫立人被軟禁後,薪俸停發,先是變賣妻子的首飾維持一家老小生活,後來家徒四壁,孫立人想出去工作,也被禁止,只得託人寫信給蔣介石,討要了一筆生活費,後來子女漸多,家中入不敷出,這位曾經的清華土木工程畢業生,就在家裡開始養雞、養鳥、種花掙外快。
當時,張學良也每天種菜餵雞改善生活,但張學良夫妻只有兩口人吃飯,因此沒有膝下四個幼子的孫立人壓力大。
好在孫立人臺中房子的後院不小,因此種了玫瑰、蘭花、聖誕紅賣給苗圃,以掙些微薄收入,他每天帶著兒子們澆水種花,倒讓兩個兒子都練出了八塊腹肌,孫立人種的玫瑰花賣得不錯,在臺中,人稱「將軍玫瑰」。
過了段時間,孫立人索性租了一個果園,種了不少荔枝、番石榴,成熟後運到臺中第二市場,由會說閩南話的張梅英擺攤叫賣,才勉強餬口。
孫立人意志堅忍,其子在臺中讀書時,曾遭人當眾嘲笑,回家後,他卻平靜地囑咐兒子要「理性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