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公司信息洩露事件頻發,媒體:消費者權益和業務效率不可偏廢

2020-12-15 SZNEWS

法治日報12月11日報導,近日,上海一快遞代收點的取件規則遭到了不少網友質疑:為防止偷竊和誤拿,所有前來取件的人必須要拍照存檔才可以取走快遞。對此,用戶十分牴觸——洩露隱私怎麼辦?不過,代收點態度十分強硬,一些人拗不過只好妥協。

接受《法治日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快遞行業不該罔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把風險完全轉嫁給消費者負擔,而應權衡消費者權益和業務效率,在維護個人隱私安全的同時,確保快遞安全準確送達。

過度收集個人信息,拍照取件引發爭議

據報導,11月初,家住上海金山一小區居民浦女士來到快遞代收點,當她像往常一樣出示取件碼,從貨架上拿好快遞準備出門時,突然被工作人員攔了下來,指了指角落的設備稱,不拍照不能取件。

該拍照設備在業內被稱為「快遞出庫高拍儀」。高拍儀的正面有一個前置攝像頭,用於給來取件的客戶拍照留底;上方有一個懸掛著的攝像頭,用於掃描快遞底單。

對此,蒲女士和小區居民非常擔心隱私安全的問題,但快遞網點為了防範因快遞遺失而出現賠償問題,強制要求取件時必須拍照,最後只能「配合」。

據了解,拍照取件已經在多家快遞公司的網點施行,多見於大學校園內。此前,就有媒體報導稱,廣西科技大學教工宿舍附近的3家快遞網點要求客戶在領包裹之前,必須先拍攝個人正面照。

此類事件曝光後,不少網友對該做法提出質疑。對此,北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孟強說:「民法典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並對個人信息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生物識別信息和一些私密信息隱私保護的範圍還是重複的。例如,消費者去取快遞時被拍照片,可能對個人信息權和隱私權都構成侵犯。收集處理個人信息必須徵得個人同意,快遞網點不能強行給別人拍照。」

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系副教授吳景明認為,取快遞和拍照之間不存在必然關係,強行拍照實際上侵犯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權。收集信息必須適當,而拍照取證遠遠超出了核對信息的必要。

轉嫁快遞丟失風險,罔顧顧客合法權益

之所以引發眾多紛爭,和當今信息洩露的風險較大且後果嚴重息息相關。

據報導,現階段「面部識別」技術風險極大。此前,媒體就曾曝光,人臉識別驗證存漏洞,用照片即可破解,兩元錢就能買上千張涉隱私人臉照。

與此同時,快遞公司信息洩露事件頻發,也引起了大眾對個人隱私安全問題的關注。近日,圓通多名「內鬼」有償租借員工帳號,4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被洩露。「在這樣的背景下,強制拍照收集人臉信息,一些消費者產生質疑、牴觸情緒是非常正常的反應。」北京市京鼎律師事務所主任張星水說。

「如果信息一旦洩露,很有可能對公民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構成很大的威脅。照片洩露之後,很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進行金融犯罪。快遞企業洩露個人信息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大家很難相信快遞公司能保存好個人信息。」孟強說。

對於快遞網點採取人臉拍照的方式,而不選擇傳統的核對信息模式,張星水認為,這種做法並不可取,只要有本人的身份證明,就不需要拍照存檔作為證據。可能這種做法,是為了確保他們投遞的信函或者物件能夠準確送到收件人手裡,但有點矯枉過正。快遞員可以正常核實信息,查看身份證或者其他證明文件,但要有一定限度,不能給取件人拍照更不能強行拍照。

吳景明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快遞網點經營者為了規避責任。大家取快遞一般都提供了真實的信息,比如說姓名可能不是真實的,但是送貨地點和聯繫方式應該是真實的。如果盡責的話,這就足以把快遞準確投遞到接收人手上。快遞公司造成誤投或者丟失,不是消費者造成的,而是快遞員工作不到位造成的。

孟強說,快遞網點採取拍照存檔的方式,完全是把丟失快遞的風險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並給消費者的隱私安全造成了巨大風險。快遞公司不能只考慮自己的便利,而罔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快遞行業亂象頻發,亟待強化監督管理

快遞行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亂象頻發,除了此次強制取件人拍照事件,之前也有一起鬧得沸沸揚揚的豐巢快遞櫃超時收費事件,由於超時收費的不方便性,這一舉措也引發了巨大爭議。

有媒體評論稱,不少亂象的根源都是快遞相關鏈條的經營者單方加重消費者責任,減輕或排除己方責任,忽視了消費者的需求和權益。快遞業的健康發展需要公平的市場環境,需要與消費者構建平等互惠的關係,需要以尊重消費者的權益為基礎。

如何才能讓快遞行業和消費者建立平等互惠的關係?張星水說,有好多快遞公司、物流公司都存在一些不規範的做法,很多從業人員本身素質不高,法律意識淡薄,亟須加強行業管理,對內部行業管理人員加強培訓,並由行政機關加強行政監管。同時,提高服務標準和安全意識,不僅能夠安全及時準確地投遞快件,還要確保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安全。

「政府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要雙管齊下,進一步強化監管,確保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避免出現可能危及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的隱患,使這個行業健康發展。」張星水說,個人也要防患於未然,在使用快遞物流時要注意做好風險防控。

孟強說,監管部門應當進行監管,當發現存在較大風險,可能洩露個人信息時,就應對這個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進行約談,要求其整改。此外,用戶也可以向主管部門投訴舉報。沒有及時採取有效整改措施的,相關監管部門可以採取進一步的行政手段,比如說沒收違法所得、警告甚至處罰等。

相關焦點

  • 消費者權益和業務效率不可偏廢
    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快遞行業不該罔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把風險完全轉嫁給消費者負擔,而應權衡消費者權益和業務效率,在維護個人隱私安全的同時,確保快遞安全準確送達。轉嫁快遞丟失風險罔顧顧客合法權益之所以引發眾多紛爭,和當今信息洩露的風險較大且後果嚴重息息相關。據報導,現階段「面部識別」技術風險極大。此前,媒體就曾曝光,人臉識別驗證存漏洞,用照片即可破解,兩元錢就能買上千張涉隱私人臉照。
  • 拍照取件引爭議 如何兼顧消費者權益和業務效率
    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快遞行業不該罔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把風險完全轉嫁給消費者負擔,而應權衡消費者權益和業務效率,在維護個人隱私安全的同時,確保快遞安全準確送達。轉嫁快遞丟失風險罔顧顧客合法權益之所以引發眾多紛爭,和當今信息洩露的風險較大且後果嚴重息息相關。據報導,現階段「面部識別」技術風險極大。此前,媒體就曾曝光,人臉識別驗證存漏洞,用照片即可破解,兩元錢就能買上千張涉隱私人臉照。與此同時,快遞公司信息洩露事件頻發,也引起了大眾對個人隱私安全問題的關注。
  • 快遞行業專家、律師:圓通洩露事件消費者難以起訴 解決途徑落在...
    來源:封面新聞 作者:劉旭強   快遞行業專家、律師:圓通洩露事件 消費者難以起訴 解決途徑落在企業整改上   前段時間,#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話題上了微博熱搜。  上海市網信辦約談圓通公司 責令要求公司整改   記者就此聯繫圓通公司媒介負責人,對方婉拒採訪,稱一切回應以官方信息為準。   圓通在這一事件中,有發生了哪些責任缺失?洩露後應承擔哪些責任?消費者又該如何保護自身信息安全?封面新聞記者就此採訪了快遞專家、貫爍企業CEO趙小敏,重慶康渝律師事務所陳曄律師。
  • 深度解讀|誰在洩露你只賣"1元"的快遞個人信息?
    此次被洩露的信息中包括發件人地址、姓名、電話以及收件人電話、姓名、地址,被洩露的信息數量實際超過40萬條,涉案金額為120餘萬元。  律師指出,根據網絡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個人信息的判斷標準就是身份識別性,即只要能夠直接或者間接識別特定個人的真實身份的信息都屬於個人信息。快遞單上所顯示的發件人信息、收件人信息都屬於個人信息的範疇。
  • 圓通速遞被約談 專家:保護個人信息不洩露應成快遞公司標配
    消費日報網財經訊 圓通速遞(600233.SH,以下簡稱圓通)員工洩露消費者個人信息案件引發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11月25日,上海市網信辦微信公眾稱已約談了圓通公司,要求其認真處理員工違法違紀事件,加快建立快遞運單數據的管理制度。
  • 信息洩露、騷擾電話頻發,騰訊手機管家助力防護攔截
    信息洩露、騷擾電話頻發,騰訊手機管家助力防護攔截 2020年11月27日 13:35作者:網絡編輯:王動 對用戶普遍關注的個人信息洩露和騷擾電話問題,騰訊手機管家可提供隱私保護和騷擾攔截能力,保護用戶手機信息財產安全。信息洩露防不勝防?
  • 圓通內鬼洩露40萬條客戶信息 公司擔什麼責?受害者咋索賠?
    律師表示,信息被洩露的用戶可向快遞公司提出民事賠償要求。圓通相關負責人向紅星資本局介紹,信息安全風控平臺對信息系統的各類操作進行常態化監控,及時發現各類違規行為,主動預警可能的信息洩露事件。快遞行業並非首次遭遇客戶信息洩露2012年11月,有媒體報導稱,包括申通、圓通、中通等多家快遞公司的快遞單號的信息被大面積洩露,單號被放到網上公開售賣,價格從0.4到2元不等。販賣單號的網站同時提供各快遞公司空白底單並贈送複寫紙。
  • 曝多家快遞公司信息洩露:有申通韻達德邦
    近期圓通快遞公司洩露個人信息事件引發關注。據媒體報導,圓通速遞被曝有5名「內鬼」有償租借員工帳號,導致超過4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被洩露。這些信息被倒賣團夥打包賣給從事電信網絡詐騙的下遊犯罪團夥,每條信息單價約為1元。
  • 快遞員工、「海淘」代購、黃牛 快遞用戶信息洩露誰之過?
    筆者近日與多家快遞企業和相關業內人士進行了交流,發現快遞用戶信息遭洩露並不是第一次,而且不只是圓通,還涉及其他不少快遞公司,已經形成了販賣快遞用戶信息的「黑產」鏈條。在這一「黑產」鏈條上,不僅有快遞企業的員工,還有做「海淘」代購的商家,以及層層販賣信息的「黃牛」。
  • 圓通40萬用戶信息洩露背後
    1洩露事件頻發現在回想起來,王微仍覺得像做了一場夢。那位「圓通速遞客服」在加了王微QQ之後,發了一個二維碼讓她填寫信息,填寫過程中以銀行卡與綁定手機不符合為名,提出要以支付寶賠償。新聞爆出不久,圓通速遞在官方微博上進行了回應表示,第一,圓通一貫堅決配合打擊非法售賣和使用快遞用戶信息的行為,此次案件再次敲響了信息安全的警鐘;第二,這次事件是公司實時風控系統自動觸發預警,是公司主動報的案。
  • 圓通40萬用戶信息洩露,真是「內鬼」搞的鬼?
    一、洩露事件頻發現在回想起來,王微仍覺得像做了一場夢。那位「圓通速遞客服」在加了王微QQ之後,發了一個二維碼讓她填寫信息,填寫過程中以銀行卡與綁定手機不符合為名,提出要以支付寶賠償。新聞爆出不久,圓通速遞在官方微博上進行了回應表示,第一,圓通一貫堅決配合打擊非法售賣和使用快遞用戶信息的行為,此次案件再次敲響了信息安全的警鐘;第二,這次事件是公司實時風控系統自動觸發預警,是公司主動報的案。
  • 圓通內鬼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背後:0.5元/條,快遞信息可低價網購
    記者搜索發現,快遞單號、快遞面單均能網購到手,低至0.5元就可買到1條快遞信息。快遞信息被洩露並非首次最近,有媒體報導稱,河北邯鄲警方在近期的一起案件中,發現不法分子與圓通速遞多個「內鬼」勾結,通過有償租用圓通員工系統帳號盜取公民個人信息,再層層倒賣公民個人信息至不同下遊犯罪人員。
  • 網購活體危險動物致受傷事件頻發,蠍子蜘蛛快遞仍有禁不止
    此前,消費者因為網購活體動物導致受傷事件頻發。9月29日,北京青年報記者搜索看到,目前電商平臺仍有活體蠍子、蜘蛛等售賣,在一些聊天群中,有人聲稱可以出售蛇類等動物。相關法規則明確禁止活體動物的郵寄運輸。同日,記者諮詢一家電商平臺,客服人員稱,平臺禁止銷售國家保護動物,如發現會進行嚴格排查,而其他非保護性活體動物,暫時沒有明確規定不能售賣。
  • 網購活體危險動物致受傷事件頻發 蠍子蜘蛛快遞仍有禁不止
    此前,消費者因為網購活體動物導致受傷事件頻發。  9月29日,北京青年報記者搜索看到,目前電商平臺仍有活體蠍子、蜘蛛等售賣,在一些聊天群中,有人聲稱可以出售蛇類等動物。相關法規則明確禁止活體動物的郵寄運輸。同日,記者諮詢一家電商平臺,客服人員稱,平臺禁止銷售國家保護動物,如發現會進行嚴格排查,而其他非保護性活體動物,暫時沒有明確規定不能售賣。
  • 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如何建立商業秘密保護制度
    近日,警方破獲一起快遞公司信息洩露案件,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大量的個人重要信息被非法轉賣,客氣的是用戶個人敏感信息就值1元錢不到。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案件的作案手法非常簡單,不法分子與圓通快遞多位「內鬼」勾結,通過有償租用圓通員工系統帳號盜取公民個人信息,再層層倒賣公民個人信息至不同下遊犯罪人員。
  • 防信息洩露,拒做「透明人」
    騙子以電商客服的名義給消費者打電話,能準確說出消費者的姓名、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具體信息。隨後,騙子以消費者下單的商品存在質量問題、需要辦理理賠為由,套取受害人帳戶信息和密碼,騙取錢財。網購記錄、外賣配送地址、門店會員信息……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充分暴露,讓人防不勝防。
  • 快遞公司「內鬼」盜竊數據,騙走1200萬,企業該如何「抓鬼」
    每家企業對於自己的商業秘密都十分重視,商業信息洩露對於任何一個企業來說,都是災難。#G探長#:大部分企業管理者都認為,外部的黑客入侵是企業信息洩露的最大威脅。事實上,大量數據失控流向市場,都是來自企業內部的「老實人」,這些企業內鬼通過售賣公司客戶數據牟利,給企業埋下一個重磅地雷。
  • 人臉照片三分一張、應聘簡歷五毛一份 誰為個人信息洩露負責
    值得關注的,圓通快遞員工洩露客戶信息事件再次引發關注,根據邯鄲警方消息,相關嫌疑人以每日500元的費用租用圓通公司內部員工系統帳號,後登錄系統帳號進入公司物流系統,導出快遞信息,把竊取的快遞信息進行整理通過微信、QQ等方式賣到全國及東南亞等電信詐騙高發區。
  • 酒店、快遞公司、外賣平臺成信息洩露重災區_新聞中心_中國網
    根據三中院的通報,近幾年,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數量從「倍數級」進階至「指數級」爆炸式增長,酒店、快遞公司、外賣平臺等企業成為信息洩露的重災區。特點分析:酒店、快遞公司、外賣平臺成信息洩露的重災區根據三中院的統計,自該院2013年7月建院至今,轄區法院共受理涉及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公訴案件75件,涉案人員104人,涉案單位2個,其中上訴案件16件。
  • 深度|信息洩露疑雲籠罩,透明人該如何自我保護?
    後續新京報貝殼財經又持續報導了相比於快遞數據更為全面和敏感的簡歷數據也正在黑市被兜售。那麼究竟誰該為40萬條被洩露的快遞信息負責?公司在其中是「無辜者」的角色嗎?信息被洩露會造成多嚴重的後果?我們該如何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