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權益和業務效率不可偏廢

2020-12-24 中宏網山東

近日,上海一快遞代收點的取件規則遭到了不少網友質疑:為防止偷竊和誤拿,所有前來取件的人必須要拍照存檔才可以取走快遞。對此,用戶十分牴觸——洩露隱私怎麼辦?不過,代收點態度十分強硬,一些人拗不過只好妥協。

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快遞行業不該罔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把風險完全轉嫁給消費者負擔,而應權衡消費者權益和業務效率,在維護個人隱私安全的同時,確保快遞安全準確送達。

過度收集個人信息拍照取件引發爭議

據報導,11月初,家住上海金山一小區居民浦女士來到快遞代收點,當她像往常一樣出示取件碼,從貨架上拿好快遞準備出門時,突然被工作人員攔了下來,指了指角落的設備稱,不拍照不能取件。

該拍照設備在業內被稱為「快遞出庫高拍儀」。高拍儀的正面有一個前置攝像頭,用於給來取件的客戶拍照留底;上方有一個懸掛著的攝像頭,用於掃描快遞底單。

對此,蒲女士和小區居民非常擔心隱私安全的問題,但快遞網點為了防範因快遞遺失而出現賠償問題,強制要求取件時必須拍照,最後只能「配合」。

據了解,拍照取件已經在多家快遞公司的網點施行,多見於大學校園內。此前,就有媒體報導稱,廣西科技大學教工宿舍附近的3家快遞網點要求客戶在領包裹之前,必須先拍攝個人正面照。

此類事件曝光後,不少網友對該做法提出質疑。對此,北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孟強說:「民法典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並對個人信息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生物識別信息和一些私密信息隱私保護的範圍還是重複的。例如,消費者去取快遞時被拍照片,可能對個人信息權和隱私權都構成侵犯。收集處理個人信息必須徵得個人同意,快遞網點不能強行給別人拍照。」

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系副教授吳景明認為,取快遞和拍照之間不存在必然關係,強行拍照實際上侵犯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權。收集信息必須適當,而拍照取證遠遠超出了核對信息的必要。

轉嫁快遞丟失風險罔顧顧客合法權益

之所以引發眾多紛爭,和當今信息洩露的風險較大且後果嚴重息息相關。

據報導,現階段「面部識別」技術風險極大。此前,媒體就曾曝光,人臉識別驗證存漏洞,用照片即可破解,兩元錢就能買上千張涉隱私人臉照。

與此同時,快遞公司信息洩露事件頻發,也引起了大眾對個人隱私安全問題的關注。近日,圓通多名「內鬼」有償租借員工帳號,4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被洩露。「在這樣的背景下,強制拍照收集人臉信息,一些消費者產生質疑、牴觸情緒是非常正常的反應。」北京市京鼎律師事務所主任張星水說。

「如果信息一旦洩露,很有可能對公民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構成很大的威脅。照片洩露之後,很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進行金融犯罪。快遞企業洩露個人信息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大家很難相信快遞公司能保存好個人信息。」孟強說。

對於快遞網點採取人臉拍照的方式,而不選擇傳統的核對信息模式,張星水認為,這種做法並不可取,只要有本人的身份證明,就不需要拍照存檔作為證據。可能這種做法,是為了確保他們投遞的信函或者物件能夠準確送到收件人手裡,但有點矯枉過正。快遞員可以正常核實信息,查看身份證或者其他證明文件,但要有一定限度,不能給取件人拍照更不能強行拍照。

吳景明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快遞網點經營者為了規避責任。大家取快遞一般都提供了真實的信息,比如說姓名可能不是真實的,但是送貨地點和聯繫方式應該是真實的。如果盡責的話,這就足以把快遞準確投遞到接收人手上。快遞公司造成誤投或者丟失,不是消費者造成的,而是快遞員工作不到位造成的。

孟強說,快遞網點採取拍照存檔的方式,完全是把丟失快遞的風險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並給消費者的隱私安全造成了巨大風險。快遞公司不能只考慮自己的便利,而罔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快遞行業亂象頻發亟待強化監督管理

快遞行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亂象頻發,除了此次強制取件人拍照事件,之前也有一起鬧得沸沸揚揚的豐巢快遞櫃超時收費事件,由於超時收費的不方便性,這一舉措也引發了巨大爭議。

有媒體評論稱,不少亂象的根源都是快遞相關鏈條的經營者單方加重消費者責任,減輕或排除己方責任,忽視了消費者的需求和權益。快遞業的健康發展需要公平的市場環境,需要與消費者構建平等互惠的關係,需要以尊重消費者的權益為基礎。

如何才能讓快遞行業和消費者建立平等互惠的關係?張星水說,有好多快遞公司、物流公司都存在一些不規範的做法,很多從業人員本身素質不高,法律意識淡薄,亟須加強行業管理,對內部行業管理人員加強培訓,並由行政機關加強行政監管。同時,提高服務標準和安全意識,不僅能夠安全及時準確地投遞快件,還要確保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安全。

「政府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要雙管齊下,進一步強化監管,確保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避免出現可能危及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的隱患,使這個行業健康發展。」張星水說,個人也要防患於未然,在使用快遞物流時要注意做好風險防控。

孟強說,監管部門應當進行監管,當發現存在較大風險,可能洩露個人信息時,就應對這個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進行約談,要求其整改。此外,用戶也可以向主管部門投訴舉報。沒有及時採取有效整改措施的,相關監管部門可以採取進一步的行政手段,比如說沒收違法所得、警告甚至處罰等。(來源 法治日報 記者 韓丹東 實習生 蘇欣雨)

相關焦點

  • 快遞公司信息洩露事件頻發,媒體:消費者權益和業務效率不可偏廢
    接受《法治日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快遞行業不該罔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把風險完全轉嫁給消費者負擔,而應權衡消費者權益和業務效率,在維護個人隱私安全的同時,確保快遞安全準確送達。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系副教授吳景明認為,取快遞和拍照之間不存在必然關係,強行拍照實際上侵犯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權。收集信息必須適當,而拍照取證遠遠超出了核對信息的必要。轉嫁快遞丟失風險,罔顧顧客合法權益之所以引發眾多紛爭,和當今信息洩露的風險較大且後果嚴重息息相關。據報導,現階段「面部識別」技術風險極大。
  • 拍照取件引爭議 如何兼顧消費者權益和業務效率
    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快遞行業不該罔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把風險完全轉嫁給消費者負擔,而應權衡消費者權益和業務效率,在維護個人隱私安全的同時,確保快遞安全準確送達。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系副教授吳景明認為,取快遞和拍照之間不存在必然關係,強行拍照實際上侵犯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權。收集信息必須適當,而拍照取證遠遠超出了核對信息的必要。轉嫁快遞丟失風險罔顧顧客合法權益之所以引發眾多紛爭,和當今信息洩露的風險較大且後果嚴重息息相關。據報導,現階段「面部識別」技術風險極大。
  • 嚴重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 人保財險被銀保監會通報
    (原標題:嚴重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 人保財險被銀保監會通報)1月6日,銀保監會官網發布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關於人保財險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通報。
  • 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要落在實處 持續優化消費投訴處理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涉及信用卡業務的投訴為48406件,佔投訴總量的56.9%。信用卡業務投訴多集中在不透明收費等,比如涉及分期還款費率問題時,有部分銀行並未清楚告知持卡人具體費率,或模糊費率,誘導持卡人同意帳單分期,待持卡人發現費用超出預期時,往往與銀行產生糾紛。
  • 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關於招聯消費金融公司侵害...
    近日,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關於招聯消費金融公司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通報》(以下簡稱《通報》)。《通報》指出,招聯消費金融公司存在誇大及誤導宣傳、未向客戶提供實質性服務而不當收取費用、對合作商管控不力、催收管理不到位等問題,違反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等權益。《通報》指出,招聯消費金融公司營銷宣傳存在誇大、誤導情況。
  • 黑貓消費者權益保護白皮書:金融及網購成投訴高發區
    【投訴,就上黑貓】報告詳情:黑貓2019消費者權益保護白皮書:消費維權輿情分析黑貓2019消費者權益保護白皮書:微博維權數據盤點黑貓2019消費者權益保護白皮書:微博熱點維權事件黑貓2019消費者權益保護白皮書:黑貓平臺投訴數據黑貓2019消費者權益保護白皮書:消費維權行業趨勢黑貓投訴與微博聯合發布《2019
  • 15樓財經|「合同履約保證保險」三項違規 人保財險侵害消費者權益...
    今日(1月6日),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關於人保財險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通報:通過投訴調查發現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存在承保後未及時籤發保險單、未嚴格執行經銀保監會備案的保險費率、使用已廢止的保險條款等問題,漠視並嚴重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
  • 1991-2020年315消費者權益日和晚會主題匯總和分析
    315晚會是從1991年3月15日開始的主題晚會,是由中央電視臺經濟部首先推出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國際消費者的權益,開播後,也起到了揭露騙局、陷阱、黑幕的作用,維護消費者的權益,維護了社會的公平公正,也成為了為消費者權益發聲的一個重要平臺。
  • 馬上評|「靚號」不能成為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遮羞布
    廣東電信用戶蘭曉月數年前和家人一起辦理了電話加寬帶的家庭套餐,她使用套餐中的副卡。幾個月前,家人想把主副卡都轉到另一位家庭成員名下。沒想到這次簡單的過戶,卻讓蘭曉月的號碼突然「靚號加身」,還有了最低消費限制。服務商給出的理由是其號碼以8結尾,屬於「靚號」。而有類似遭遇的消費者不在少數。
  • 中郵消費金融深陷消費者權益漩渦,上半年業績下滑嚴重
    中郵消金出現如此多的消費者權益問題,也可以看到中郵消金自身存在一定問題。在管理層面,中郵消費金融的高管變動也比較頻繁。 2020年4月廣東省銀保監局核准王曉敏任職總經理的資格,而中郵消費金融的總經理職位也已經空缺了將近一年。
  • 湖南法院發布2019年度涉消費者權益保護十大典型案例
    紅網時刻3月14日訊(記者 鄭濤 實習生 胡豔)3月14日,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來臨之際,湖南高院向社會發布湖南法院2019年度消費者權益保護十大典型案例,旨在通過以案說法的形式,引導消費者積極理性維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也提示廣大經營者依法誠信經營,營造良好市場秩序和消費環境。
  • 純購生活注重消費者權益
    很多人不相信這一類平臺會對我們消費者有多大的優勢,但事實就是這樣。嚴格挑選的商品,再一次保證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純購生活全球四大雲倉發貨,當然,目前還有更多的雲倉正在建立中,按照消費者所需就近發貨,目前,包括的雲倉有鄭州,廣州,成都,義烏,在接下來的發展中,將會建立成一個全面的物流體系,全程縮短物流時間,讓消費者體驗到購物的快樂,很多人喜歡海外商品或者是國外進口,這對純購生活來說也是小問題。
  • 因侵害消費者權益 一壽一財倆險企被監管部門狠批
    9月2日,銀保監會在官網上發布了關於三家銀行、保險機構侵害消費者權益情況的通報,其中涉及1家財險公司、1家壽險公司、1家商業銀行。監管方面表示,上述三家機構的行為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依法求償權等基本權利,損害了廣大消費者合法權益。
  • 中消協點名大數據殺熟:警惕這六種算法,涉及侵害消費者權益
    「網絡消費領域算法規制與消費者保護座談會」這六種算法應用問題涉及侵害消費者權益中消協在座談會上提到,上述這些問題的背後,核心是網際網路平臺對算法技術的應用。根據消費者投訴、有關調查和相關報導,網絡領域涉及消費者權益的算法應用問題主要有以下六種:推薦算法、價格算法、評價算法、排名算法、概率算法、流量算法。
  • 保障消費者權益,自然樂園推正品鐳射標籤系統
    (原標題:保障消費者權益,自然樂園推正品鐳射標籤系統) 深受中國消費者喜愛的自然樂園
  • 有贊做消費者權益擔保靠譜嗎?
    然而,這一看似牢固的紐帶,並沒有增加微信電商業務在用戶心中的安全感指數。 白鴉認為,社交網絡的核心不是爆款,而是當商家擁有自己的顧客、流量之後,可以給消費者銷售更多的東西。 「回頭客」的紐帶是信任。
  • 強化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是保障消費者權益的重要前提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明年的八大重點任務之一是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未來將重點完善平臺企業壟斷認定、數據搜集使用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規範。從平臺經濟角度看,只有做到強化反壟斷、遏制不正當競爭、規範數據搜集使用管理,才能從根本上保障網絡消費者合法權益。首先,消費者是壟斷行為的最終受害者。壟斷行為目的之一就是攫取壟斷利益,在消除市場競爭對手的基礎上,消費者只能被動接受單一平臺,或多平臺協同價格。
  • 侵犯消費者權益!你喝過嗎?
    這個行為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當地市場監管部門依法對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經查,當事人上海晶蓓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其公司網站聯洋網從事跨境電商業務,潘女士為該網站註冊用戶,註冊時曾留下身份證號等個人信息。2019年6月4日,當事人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違法使用潘女士個人信息用於他人海淘物品清關。當事人的上述行為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金山區市場監管局依法對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
  • 黑貓發布消費者權益白皮書:多角度透視消費維權狀況
    新浪科技訊 3月14日消息,黑貓投訴與微博聯合發布《315消費者權益保護白皮書》,報告以微博及黑貓投訴平臺數據為依託,對2018年微博的投訴整體情況和熱點事件及黑貓投訴平臺的投訴量、涉及領域、商家解決情況等進行綜合的數據分析和盤點。
  • 法制網評:強化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是保障消費者權益的重要前提
    未來將重點完善平臺企業壟斷認定、數據搜集使用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規範。  從平臺經濟角度看,只有做到強化反壟斷、遏制不正當競爭、規範數據搜集使用管理,才能從根本上保障網絡消費者合法權益。  首先,消費者是壟斷行為的最終受害者。壟斷行為目的之一就是攫取壟斷利益,在消除市場競爭對手的基礎上,消費者只能被動接受單一平臺,或多平臺協同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