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跑者使用的是什麼樣的訓練計劃?或者,大部分跑者是如何進行訓練的?按照有經驗的跑者或專業體育機構提供的信息訓練,是大部分跑者採用的方式。因此,仿效別人的做法肯定不值得大驚小怪。
訓練如何影響身體?不同類型的訓練會對身體系統施加怎樣的壓力?這些都是我們在制定跑步訓練計劃時遇到的問題。人體非常善於適應不同的壓力,但需要相當多的時間才能適應。在制定訓練計劃時,理解以下不同的訓練原則非常重要。避免身體因訓練量,強度或者訓練頻率而承受過多壓力。
訓練原則一:壓力反應
無論參加何種跑步比賽,稍微學習一下身體是如何對不同種類的壓力進行反應的,這些都是很有好處的。要體會到這一點,你只需在跑步時增加一下你的運動強度,就很容易感覺到為了應對壓力而產生的身體反應。這時的心臟會更快速地跳動,呼吸會更趨沉重,腿上的肌肉可能還會稍微感到不適。
訓練原則二:針對性
針對性原則有兩點,一種是受到壓力的組織應該對那些壓力有所反應。如果心肌受到了壓力,心臟就會做出反應。如果呼吸肌受到了壓力,呼吸肌就會作出反應。
另一種反應類型是,只有身體處於不錯的健康狀況,承受壓力的身體部位就會更趨強壯,就能為應對未來的壓力做好更充分的準備。讓心肌受壓,心肌就會更強。讓肌肉受壓,肌肉就會變強。這樣的反應對於身體中受到壓力的肌肉,肌腱骨骼和其它組織都有作用。
訓練原則三:壓力適度
訓練成績的提高,需要運動量的增加。但壓力過度對身體的副作用也隨之顯現出來。這就遇到了壓力適度原則。
在這一原則中,休整和恢復是訓練計劃的重要一部分,也是壓力適度的組成部分。跑步成績的提高,不僅要看訓練強度和訓練方法,也要看訓練後的恢復。恢復期也是成績提高的過程。
訓練原則四:訓練反應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訓練壓力帶來的好處也在日益減少。因此,如果繼續循環著進行同樣的訓練,你最終的體能水平就不能繼續得到改善。如果想要進一步的改善,提高體能,就需要再度增加訓練壓力。
訓練原則五:個人極限
有的跑者,即使增加了訓練壓力可能也不會帶來體能的改善,這表明個人都有個人極限。這種極限並不是達到了自己的絕對極限,每個人都有周期性極限。
對於大部分的跑者,隨著生活需求的改變,工作,家庭的需要和其他因素的影響,都會讓跑者的訓練變得更困難或更方便。
訓練原則六:收益遞減
隨著時間的逐漸流逝,持續數年的訓練,你會發現,當開始訓練時,相對於投入的努力,獲得的收益是相當顯著的。體能變得越好,更努力的訓練帶來的收益則越少。
作為一名新手,你可能不用很刻苦地訓練,就可以把3公裡的成績從15分提高到14分30秒。而要從14分30秒提高到14分,你則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訓練原則七:維持的重要性
當跑者的訓練成績達到一定的程度,維持該水平的體能比獲得更高水平的體能更容易。更多的例子都表明了這一點,比如在賽前減量的過程中。在賽前一段時間內,跑者會逐漸減少跑量,在訓練壓力上會有所收斂。這樣跑者就不必考慮如何增加壓力,提高訓練成績。體能得到維持,甚至改善。當比賽時,會跑得更快。
在制定長期訓練計劃時,維持原則尤為重要。它讓跑者對訓練計劃進行調整,即使從一種訓練形式轉為另一種形式,但讓保持之前的訓練成果。
在制定訓練計劃的時候,任何人都沒有一條捷徑。因此,這些訓練的重要原則每個跑者都會需要。對訓練原則的理解有助於跑者最大程度地減少過度訓練的可能性,還能讓你充分利用正在進行的訓練。
用最小量的訓練收穫潛在的最大成效,而不是進行最艱苦的訓練收穫潛在的最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