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貼原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如白話文一樣的通俗易懂,意思簡單明了: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陽光和雲影在水面上來回移動。池塘裡的水為什麼這麼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送來的流動的水呀!
半畝方塘一鑑開
光看這首詩,我們都會認為是單純的寫景。看著江南水鄉處處可見的一個池塘灩瀲水面上倒映的天空,目光稍移便看到了向池塘內源源不斷注入清水的水渠。好一個心曠神怡的景象。但結合題目一看,詩人是借景寫出自己讀書的感受。詩人也許是讀一本舊書,發現了新的知識點;也許是讀一本新書,掌握了一個新觀念。總之是理解了人生的某種真諦,可是又無法直抒心意,而眼前的景色正是自己心意的投射。
源頭活水通常被用來比喻不斷增加積累的知識。我最看重的是活水二字。大家知道,放置三天不動的水便變成了死水,然後就會長出一些有害的微生物和青苔等東西。有了源頭的存在,便保證了水是活動著的。
天光雲影共徘徊
流傳千古的名詩名詞,大都是因為詩詞中有那麼一、兩句打動人心的含有人生哲理的金句。而現實中讓我們去讀哲學,去研究哲學,那可是談哲色變。有些人研究了多年的哲學,最後還是放棄了。我們不能像朱熹一樣讀一會兒書,就能讓自己的心境像明鏡一樣倒映天光雲影。我們也不能像蘇軾大學士一樣,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那麼,我們又如何去尋找源頭活水,讓自己心明如鏡呢?
為有源頭活水來
源頭應當為自己的內心,因為內心的東西別人是拿不走的,外界的東西總是易得更易失。水應當是在與自然,與自己,與他人的接觸交往中而被激活。一切都是來自於生活而反饋於內心,這樣的源頭活水才能讓我們的必渠清澈。
THE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