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朱熹之《觀書有感-其一》

2020-12-10 思路漫漫

敬貼原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如白話文一樣的通俗易懂,意思簡單明了: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陽光和雲影在水面上來回移動。池塘裡的水為什麼這麼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送來的流動的水呀!

半畝方塘一鑑開

光看這首詩,我們都會認為是單純的寫景。看著江南水鄉處處可見的一個池塘灩瀲水面上倒映的天空,目光稍移便看到了向池塘內源源不斷注入清水的水渠。好一個心曠神怡的景象。但結合題目一看,詩人是借景寫出自己讀書的感受。詩人也許是讀一本舊書,發現了新的知識點;也許是讀一本新書,掌握了一個新觀念。總之是理解了人生的某種真諦,可是又無法直抒心意,而眼前的景色正是自己心意的投射。

源頭活水通常被用來比喻不斷增加積累的知識。我最看重的是活水二字。大家知道,放置三天不動的水便變成了死水,然後就會長出一些有害的微生物和青苔等東西。有了源頭的存在,便保證了水是活動著的。

天光雲影共徘徊

流傳千古的名詩名詞,大都是因為詩詞中有那麼一、兩句打動人心的含有人生哲理的金句。而現實中讓我們去讀哲學,去研究哲學,那可是談哲色變。有些人研究了多年的哲學,最後還是放棄了。我們不能像朱熹一樣讀一會兒書,就能讓自己的心境像明鏡一樣倒映天光雲影。我們也不能像蘇軾大學士一樣,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那麼,我們又如何去尋找源頭活水,讓自己心明如鏡呢?

為有源頭活水來

源頭應當為自己的內心,因為內心的東西別人是拿不走的,外界的東西總是易得更易失。水應當是在與自然,與自己,與他人的接觸交往中而被激活。一切都是來自於生活而反饋於內心,這樣的源頭活水才能讓我們的必渠清澈。

THE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未來講堂|朱熹《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誦讀:許戈輝
    未來講堂|朱熹《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誦讀:許戈輝 2020-10-20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觀書有感其二原文拼音版 觀書有感二朱熹注音版
    提起朱熹,大家應該都是比較熟悉的,尤其是他所作的《觀書有感》,更是使我們受益匪淺。今天小編整理了《觀書有感·其二》的拼音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觀書有感·其二》  宋·朱熹  zuó yè jiāng biān chūn shuǐ shēng,méng chōng jù jiàn yī máo qīng
  • 朱熹《觀書有感》賞析
    所謂「四書」,就是指朱熹對《論語》進行了注釋,又從《禮記》中摘出《大學》和《中庸》,再配上《孟子》,最後寫成的《四書章句集注》,簡稱《四書集注》。朱熹是理學家。但,這裡不談理學,那太複雜了。這裡只涉及一下朱熹對於文與道的主要論述。他說:「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葉。惟其根本乎道,所以發之於文皆道也。」於是,他用更通俗更直接的話說:「這文皆是從道中流出。」
  • 「源頭與活水」:讀朱熹的《觀書有感》,讓你明白的某些道理
    觀書有感作者/南宋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以前讀朱熹的《詩集傳》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觀書有感》這首詩,因為每次讀時候總會把詩的最後兩句寫錯,常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寫成」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 「古詩詞賞析」小學生必讀《四時田園雜興》《小池》《觀書有感》
    小編給大家介紹「古詩詞賞析」小學生必讀《四時田園雜興》《小池》《觀書有感》第一篇:《四時田園雜興》作者:「宋」範成大全文: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第三篇:《觀書有感》作者:「宋」朱熹全文: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 論宋代朱熹《春日》《觀書有感》人格魅力心境的柔勁高深有多深?
    《論宋代朱熹《春日》《觀書有感》人格魅力心境的柔勁高深到底有多深?》朱熹的詩詞作品,多於詞,詩不多,單是這兩首詩,表面是言景色的,但其內涵有一曲同功之效。除了表面的一層景色美好的哲理性。更深層次是說理學和治學。《春日》是以景言理學的深層詩篇。而《觀書有感》則是言治學的詩篇。
  • 景堂習作之楷書大字橫幅風調雨順與厚德載物並朱熹《觀書有感》
    有朋友索書補壁,讓我書寫橫幅「風調雨順」,要求一米多寬,遂決定以四尺對開為之。今日得閒,稍作醞釀,備筆墨紙硯嘗試創作。白色生宣,兼毫毛筆,一得閣墨汁,一揮而就,感覺不錯。就硯中餘墨,手邊宣紙再來一個「厚德載物」。
  • 120 C24 觀書有感(其二)(宋)朱熹- 部編小學語文5上
    特約撰稿:imEmily - 來自:ibabylips這周是詩詞鑑賞筆記第 22 篇,(宋)朱熹的《觀書有感(其二)》。觀書有感(其二)宋·朱熹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 朱熹《觀書有感》教我們的,不僅是讀書,還有這項能力
    這句詩出自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觀書有感》,題目為觀書,那麼朱熹的這首詩自然說的是讀書的事情。是比喻一個人如果想要心靈澄澈,那麼就要不斷地讀書,獲取新的知識。 然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卻與讀書無關,而是更深層次的東西——透過現象看本質。
  • 《觀書有感》朱熹原來是鏡像遊戲大玩家,這首詩藏了多少對稱字?
    本篇就帶您和孩子一起和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理學大師朱熹玩一玩鏡面遊戲。朱熹《觀書有感》首先,一起讀書找樂趣。帶孩子一起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古詩,看看裡邊哪一句話描寫了自然界的鏡面美景效果呢?朱熹可是鏡面遊戲的高手,不僅在詩裡邊給大家做了提示「天光雲影共徘徊」,而且還在古詩裡埋藏了好多「對稱字」,例如他自己的名字朱熹不就包含了「未」、「木」、「十」、「喜」、「熹」這五個對稱字嗎。大朋友和小朋友們,一起開動腦筋,看看誰在這首古詩裡找出來的對稱字最多?
  • 宋代著名的理學大家朱熹的詩詞佳句賞析
    他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也寫過一些好詩,善於寓哲理於形象,以《春日》、《觀書有感》等較著名。    良辰探尋美景在泗水之濱,無限的風光景物煥然一新。輕易便能識得東風的妖面,滿眼的萬紫千紅都是芳春。「萬紫千紅總是春。」首句點明出遊的時令、地點,下三句寫「尋芳」的所見所識。春回大地,詩人耳目一新。正是這新鮮的感受,使詩人認識了東風。仿佛是一夜東風,吹開了萬紫千紅的鮮花;而百花爭豔的景象,不正是生機勃勃的春光嗎?詩人由「尋」而「識」,步步深化,統率全詩的則是一個「新」字。
  • 華哥硬筆隸書作品賞析,0.5紅色水筆書寫古詩詞系列,建議收藏!
    廈門硬筆華哥硬筆隸書作品賞析之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廈門硬筆華哥硬筆隸書作品賞析之王昌齡《從軍行》。廈門硬筆華哥硬筆隸書作品賞析之朱熹《觀書有感》。廈門硬筆華哥硬筆隸書作品賞析之朱熹《春日》。廈門硬筆華哥硬筆隸書作品賞析之高適《別董大》。廈門硬筆華哥硬筆隸書作品賞析之高鼎《村居》。廈門硬筆華哥硬筆隸書作品賞析之劉禹錫《竹枝詞》。廈門硬筆華哥硬筆隸書作品賞析之軾軾《惠崇春江晚景》。廈門硬筆華哥硬筆隸書作品賞析之蘇軾《題西林壁》。廈門硬筆華哥硬筆隸書作品賞析之楊萬裡《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 朱熹的這首詩,短短4句,卻是最好的回答
    而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觀書有感》,卻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它出自於南宋理學家朱熹之手,是朱熹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說到這首詩,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詳。畢竟詩中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極富有哲理意蘊的千古名句。顧名思義,這首詩就是朱熹對自己讀書感受的概括總結。
  • 詩詞賞析:朱熹《春日》
    賞析朱熹是南宋理學的集大成者,被稱為朱子,這在封建時代是一種很高的禮遇,能稱為子,是一種學術思想以至於個人品德方面的認可。同時,朱熹也是宋代以後學子們心中的永遠的崇拜者,因為朱熹校訂過後的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成為了封建時代開科取士的必考科目。
  • 我的隸書新作《朱熹觀書有感》(每日一品第825期)
    宋朝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朱熹有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其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展現在眼前,天光和雲影都在水面上一起閃耀浮動。要問為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
  • 讀《觀書有感二首》
    《觀書有感二首》南宋·朱熹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李思園 在《生活需要儀式感》一書中寫道:出門前給愛人一個親吻,每周為自己做一桌豐盛的大餐,幫同事慶祝一次生日,陪父母參觀一次升旗儀式,定期給朋友打個問候電話……生活中的儀式感,無處不在,只是我們漸漸忽視、淡忘了。是的,儀式感,就是能給他人帶來希望的小細節。
  • 朱熹《春日》賞析及書法創作
    這麼迷人的景致,這麼愜意的心情,就這樣綻放在泗水之濱!泗水在哪?有人考證,南宋時,在今遼寧、河南、廣西等地,都有名為「泗水」的河流。而朱熹祖籍所在地江西省婺源縣,也有條名叫泗水的小河,朱熹曾幾次於春天返鄉祭祖掃墓,逗留多日。這似乎「坐實」了《春日》是朱熹在祖籍地掃墓之餘,遊覽春光,流連忘返,即興而寫的詠景之作。
  • 朱熹最有哲理的一首詩,每一句都有深意,每個人至少要認真讀一次
    朱熹的詩看似很簡練,可是寫得很唯美,讀來也是朗朗上口,所以這樣的作品,那也是值得我們去細細品讀,一定能夠感受到那種獨特的美,每一句都美得猶如一幅畫,連起來那就是一幅淡淡的山水畫卷。那麼朱熹眾多的作品中,另外這一首《觀書有感.其一》,那也是難得的佳作,整首詩不僅寫得很美,同時還充滿了哲理,詩人正是告訴了我們許多的大道理,所以這首詩也是別具一格,也是寫得很有韻味,自然這樣的作品,只要真正理解了其中的意思,那對於自己也是會有幫助,這也正是朱熹詩作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
  • 萊布尼茨、李約瑟與朱熹
    李約瑟的「萊布尼茨—朱熹設想」視野恢弘,見地深刻,非常具有想像力和創造性。然而,儘管李約瑟令人印象深刻地指出了萊布尼茨哲學與中國思想的契合之處,但這並不意味這兩者間一定存在著直接的影響。筆者認為,萊布尼茨獨特的有機論思想是獨立於朱熹理學發展出來的,這可從理論和歷史兩方面加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