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在讀書的期間忽然向你說「我不想讀書了」,那麼你會用哪種方式去說服孩子呢?
有的家長可能脾氣比較暴躁,在聽到孩子說這些話的時候立馬會跟孩子吵起來,或者是棍棒伺候。才不去管孩子有什麼理由,就覺得他這個年紀不讀書就是錯的。
但是有的家長就會冷靜的好孩子溝通,去詢問孩子的想法,看看到底是因為什麼不願意讀書,從而從源頭去解決孩子的顧慮,讓孩子比以前更加堅定地去讀書。
哈佛唯一的一位女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說:世界上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的東西有太多,而這些東西絕不僅僅局限於對他國語言的學習,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他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國文化和歷史、人文和生活。
這位哈佛的女校長每年都會組織學生去往各種不同的國家去旅行,去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和歷史。
她認為對於學生來說,要學習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去開闊自身的眼界,只有去的地方越多,了解的文化越多,自己的眼界和格局才會變大。
曾國藩曾在家書中寫道:「一個人的氣質是天生的,早就有了定數,是無法輕易的去改變的,只有讀書才能重新塑造自己本身的氣質。在古代擅長看面相的人都認為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骨相,如果想知道怎麼去改變自己的骨相,就需要有一個堅定不移的志向。」由此可見讀書對於我們一個人來說有多麼的重要。確實,讀書可以改變我們的人的一生,不管是內在還是外在。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時就帶孩子去這三個地方。
帶他去看看火車站
火車站可以說是人流量最大的一個地方了,這裡各類各樣的人都有。當他不想讀書時就帶他去自己城市的火車站看看,去看看那些上了年紀還要為了家庭去用自己的苦力掙錢的那些叔叔們。他們一個個背著沉重的行囊,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妻兒、不得不遠離自己的家鄉,而在外去拼搏。而正是在出行的交通裡火車是最便宜實惠的,所以他們都會去選擇火車出行。其實這並不是讓孩子去不尊重這些勞動者,只是讓孩子去看看,是不是以後真的想成為這樣的人,過上這樣的生活。
帶他去看看高鐵站
高鐵跟火車比起來是要高一個檔次,高鐵站每天接觸的社會人群也是不同的,往往都是那些趕著出差,或者是白領,他們往往都是把時間看的比金錢重要的人,所以在他們的出行方式中,高鐵就成了他們這類人的首選。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讀書可以讓你的社會地位變得不同。還要讓孩子明白,不管你所處的地位高低,但是一定不能忘本。
帶他去看看飛機場
飛機場我們可以明顯的感覺到沒有高鐵站和火車站裡的人流量那麼大,是因為飛機票要比前兩個價格更高,所以很多人都會捨不得。更重要的是飛機上有經濟艙和頭等艙的區分,意思就是頭等艙的旅客是享有所有事宜的優先權,這就是地位和權力的重要性。
人生來是不分三六九等的,因為每一個人生來就是一樣的,但就是因為家庭環境的不同、現在這個社會的不同,學會了給人和工作等劃分了層次。
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就是要我們通過讀書和知識去看到更大的世界,去遇見那個更好的自己,隨著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快,競爭也是越來越激烈,我們都要知道,適者生存,只有自己不斷地去學習去努力才不會掉隊,才不會被這個社會淘汰。
父母希望孩子多讀書並不是因為父母想要得到什麼,而是想讓自己的孩子能夠真正地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因為他們以後的路還很長,只有去多多讀書才能在人生的分叉路口選擇自己最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