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校長:孩子不想讀書,就帶去這3個地方看看,比大吼大叫管用

2020-12-17 情商育兒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天賦,並且都有成功的特質。因此,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家長的教育和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他們獲得成功所必需的能力,這樣才能使孩子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順利,走得更遠。父母的言行舉止在日常生活中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父母能正確引導孩子,孩子就會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以讀書為例,孩子小的時候,多多少少都會抗拒學習這件事,很多孩子因為不想上學,開始沉迷於遊戲和手機,不願打開書,甚至裝病不去上學,頂撞父母和老師。

在孩子對學習這件事失去興趣後,他們將看不到學習的益處,只會感到學習帶給自己的壓力。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不要罵孩子,而是要耐心地勸說,告訴他讀書的意義,從而找到孩子討厭上學的根本原因。

孩子們討厭學習的兩個主要原因:

1、父母給孩子太多的壓力

如今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天天催促孩子學習,並要求孩子達到自己的目標才行,一旦孩子達不到目標,就會對孩子進行責罵,甚至拳腳相加。這對於兒童的身心發展是很不健康的。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應該在孩子能夠承受的範圍內,否則就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給孩子造成無論自己怎麼努力,都無法達到父母要求的錯覺,這樣慢慢的孩子就會開始討厭學習,逃避學習

2、在學習中不能得到滿足

孩子通常都是喜歡玩手機、玩遊戲的,因為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孩子能很快體驗到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打贏遊戲就能得到相應的獎賞,這也是孩子喜歡玩遊戲的原因。但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很難在短時間內看到學習的效果,有時很辛苦,也許效果並不理想,這樣對孩子的心理也會產生一定的衝擊。

學習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慢慢地開始不想去學習。小孩小的時候,很難看到學習能帶著自己的東西,如果不加以引導,小孩厭學的情況就會經常發生。

清華校長提醒:孩子不想讀書時,就帶他去這三個地方看看。

在清華教授看來,個人的天賦有所差異,但是通向成功的特質卻有共同點,父母在孩子的幼年時期,幫助孩子塑造正確的三觀,以及培養成功必備的能力,才能讓孩子走得更遠,也更有出息。

家長的言行身教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如果家長有正確的引導的話,孩子將會就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例如:孩子不想讀書時,就帶他去這三個地方看看

1大學校園

上大學是一個孩子都會經歷的旅程,在大學裡,能學到很多平時學不到的東西,也能接觸很多平時接觸不到的新事物,可以說,每天的生活都是豐富多彩的。但兒童在童年時期就沒有這個概念,無法理解大學之後的生活和學習。

此時,家長可先帶孩子到大學校園裡看看,讓孩子體會一下大學校園的一些氛圍,參觀大學各種有趣的社團活動,以及輕鬆的上課方式。兒童是喜聞樂見的,所以很可能會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更有動力去好好學習。

2、火車站

火車站是一個生活百態的地方,無論社會中的哪個階層,在候火車站都能看見。一些中年人到外地打工,也有一些年輕人到外地打工,還有一些外地外來務工人員匆忙回家探親。有的人沒錢住宿,還會在火車站地上鋪著涼蓆休息,這些都能給孩子視覺上的衝擊,以及心理上的震動。別小看孩子的認知能力,即使父母不說,孩子看到這些,心裡也會感到這些為人生奔波的人的不易,從而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3、圖書館

圖書樓是讀書的地方,裡面有世界上各種書籍,學習的氣氛很濃厚,在圖書樓裡讀書的人,也能在他們身上看到一種學識、教養的感覺。把孩子帶到這樣的地方,會讓孩子被這種氣氛所感染,從而不自覺地陷入到想看書學習的感覺之中。還可以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多帶孩子去圖書館,可以讓孩子在讀書中產生樂趣,自然會越來越喜歡讀書和學習。

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應該有一對有眼光的父母!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一對有見識、有眼光的家長,對孩子的幫助是很大的。您不必非常富有,但必須掌握正確的孩子教育方法。

一般情況下,不應過分抱怨,不應過分責罵,而應給予鼓勵和引導,例如給還在買童書的孩子一本,這樣的書會引起孩子的興趣,讓孩子更喜歡閱讀,尤其是3-6歲的孩子,此時正是孩子最感興趣的時期,讓孩子接觸這類書,對孩子將來的學習非常有好處。

在此向您推薦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共10冊,是一套中英雙語繪本,裡面有10個故事主題: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發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

對於兒童的閱讀思維有很大的幫助,將其作為睡前故事書,是非常好的,可以幫助兒童控制情緒,培養良好的性格。

我們要讓孩子到外面的世界去見一見世面,只有當他看見的多了,他才會真正地明白這個社會,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不管家長怎麼說,都不如他實踐得來的可靠。見過世面的孩子不一定都會優秀,但是所有優秀的孩子肯定都見過世面。

相關焦點

  • 清華校長金玉良言:孩子不想讀書時,就帶他去這三個地方看看
    清華教授曾說過:個人的天賦有所差異,但是通向成功的特質卻有共同點,父母在孩子的幼年時期,幫助孩子塑造正確的三觀,以及培養成功必備的能力,才能讓孩子走得更遠,也更有出息。清華校長金玉良言:孩子不想讀書時,就帶他去這三個地方看看孩子出生的時候,就好像是一張白紙,慢慢的白紙開始變得色彩斑斕。而在上面畫上第一筆的就是孩子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小時候,他們所有的學習都是源自模仿,模仿家長的行為,父母的語言。
  • 哈佛女校長:孩子不想讀書,就帶他去這3個地方,比你說教更管用
    在古代擅長看面相的人都認為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骨相,如果想知道怎麼去改變自己的骨相,就需要有一個堅定不移的志向。」由此可見讀書對於我們一個人來說有多麼的重要。確實,讀書可以改變我們的人的一生,不管是內在還是外在。如果孩子不想讀書時就帶孩子去這三個地方。
  • 哈佛女校長:孩子不想讀書,就帶他去這3個地方,比打罵更有效
    哈佛女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曾經說過: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東西等著我們去探索、發現,不僅僅是別國的語言和風景,最重要的是了解他國的文化、歷史和生活。 她又繼續說道:「如果孩子不想讀書,你就帶他去這3個地方,第一個是火車站、第二個是地鐵站、第三個是飛機場!」
  • 孩子不想讀書怎麼辦?張雪峰:帶他去這4個地方,比講道理管用
    可是不知為何,孩子突然開始不斷逃學,甚至在網吧通宵一整夜不回家。孩子每一次被父親抓回來,都免不了遭到一頓毒打。兒子跟周女士說,他不想去學校,不想讀書了,讓父母不要逼自己。因為這件事,父子倆徹底鬧掰,父親每天回家就板著一張臉,兒子則是每天把自己鎖在房門。而周女士每天還要照顧正在上小學的二寶,以免二寶也受到影響。
  • 孩子不想學習怎麼辦?帶他去這4個地方看看,比講任何道理都管用
    若孩子不想讀書,帶他去這4個地方看看,勝過家長吼10000句著名教育專家李玫瑾曾說過: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長相。他是這麼說的:"當你的孩子不想好好學習的時候,你就帶他去四個地方看一看。為什麼非要到這4個地方?每到節假日的時候,人們總是步履飛快地踏上旅途,不同的人會怎麼選擇交通工具呢?很多人為了省錢,尤其是過年的時候,都會扛著大包小包直奔汽車站。
  • 哈佛校長:如果你的孩子不想讀書,帶他去這三個地方比說教更有效
    「為什麼要讀書?」每次孩子不想學習,他總是生氣地問。儘管有人說成績並不決定孩子是否優秀關鍵因素,但在當今社會,成績是最公平的。只有拿出成績讓別人認可你的實力,比如對於一些家庭條件很困難的孩子來說,讀書幾乎是唯一的出路。
  • 孩子犯錯,別再大吼大叫,傷了孩子的心還不管用
    因為一不注意,孩子可能就幹了件「大事」,而且有可能是接二連三,這讓父母著急上火,忍不住嚴厲斥責,伸手就揍,可這樣孩子真的能意識到錯誤嗎?朋友家有個5歲的小男孩,調皮好動。孩子犯錯,別再大吼大叫生活中肯定有跟我朋友一樣的父母,孩子犯了錯,喜歡先問錯了沒,哪錯了,不承認錯誤或者說不出錯在哪就忍不住動手。
  • 父母的大吼大叫,只源於內心這危機,滿心的愛卻把孩子越推越遠
    不論是在我們日常帶孩子的過程中,還是隔壁有寶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大聲呵斥往往是免不了的。其實不僅僅是在家長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還體現在上司訓斥下屬的時候也往往大吼大叫的。那麼這種教育、訓斥方式是否正確呢?
  • 孩子不想讀書時,和他一起看看這些「紀錄片」,比講大道理更管用
    孩子不愛學習、貪圖玩樂該怎麼辦?有時候,孩子不想學習時,家長怎麼勸都勸不動?你越是強迫孩子學習,他就越是反感和排斥,這可把家長們愁壞了。孩子不想讀書,肯定是有道理的。這時候,家長要做的不是「惡言相向」,更不是「棍棒教育」,而是要找到合適孩子的教育方法。有時候轉換一下教育方式,或許能幫助孩子重新愛上學習。
  • 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這些傷害到成年後依然存在,看完你還吼嗎
    五歲的孩子最是好動,愛探索的時候,跳跳這個孩子經常在家裡折騰,一會翻翻書架一會開開玩具箱,媽媽收拾的速度永遠追趕不上他弄亂的節奏。無奈的媽媽,只要一看到兒子要翻箱倒櫃,便急忙大吼大叫:「你這個壞小孩!」時間一長,竟然有了效果,兒子再也不敢到處翻東西了,變成了一個「安靜」的寶寶。
  • 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並無好處,巧用「自然法則」,讓孩子更優秀
    文丨茜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有些父母他們平時看起來也挺「和善」的,似乎也很懂得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緒,可是一遇到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這些父母就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大吼大叫
  • 對孩子大吼大叫導致他變得內向、膽小,可試試這4種補救方法
    大部分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脾氣往往都會越來越暴躁,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小孩子都會比較淘氣,家長們認為「打」才會聽話,孩子沒有經過磨練,沒有接受過懲罰, 就不知道聽話。教育並不是一門簡單的科學,很多問題光靠吼是解決不了的,對孩子大吼大叫只會導致出現內向、膽小等心理問題。
  • 經常衝孩子大吼大叫,性格上造成的傷害,遠比父母想像的更嚴重
    一、衝孩子大吼大叫,後果真的很嚴重為人父母,最大的願望就是保護孩子健康成長。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過,父母難免會有力不從心和焦慮的階段,這時憤怒上頭往往會消滅理智,從而對孩子大吼大叫,嚴重時還會動手教訓。最可怕的是,生活中有不少家長在教育孩子的角度上,都貫徹著這種「不吼不罵不成才」的理念,這才是對孩子最為殘酷的毀滅傷害!二、這3種情況下,家長最容易吼孩子1、孩子調皮闖禍時孩子貪玩任性是天性,這是無可厚非的。
  • 對孩子大吼大叫?會對孩子性格造成缺陷,值得每一位父母重視
    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許多家庭迎來了第二個寶寶,教育問題也隨之而來,原本生活壓力就很大的父母,面對大寶的作業和小寶的淘氣不懂事,時常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大吼大叫。記得有一次去她家,她正在輔導9歲的兒子做作業,而3歲的小寶在一旁玩耍,嘰嘰喳喳說個不停,一下子拿哥哥的課本,一下子倒騰自己的玩具,大寶本來就容易分心,被旁邊的弟弟這般打擾,更是把作業屢次做錯,任我姐再怎麼講解,都聽不進去,終於怒火迸發,對著大兒子吼叫,說『這麼容易的題目做幾遍都不會,怎麼會生出這麼笨的兒子?』因為聲音過大,把旁邊的小兒子嚇哭了,瞬間烏煙瘴氣。
  • 在父母大吼大叫中長大的孩子,都有這3個性格缺點,家長別不重視
    這樣的孩子比比皆是,這主要是父母和他交談時的語氣不對。試想如果你每天被領導這麼說話,你能開心嗎?我們也是經歷過這個階段的,懂得被父母這麼教育的難過,但我們總喜歡讓他也感受。既然父母也是過來人,就別想著自己也是這麼過來的,沒什麼大不了的,但你是否記得在無數個夜裡自己的委屈無處安放?
  • 討好型人格的形成,父母的大吼大叫是孩子人生悲劇的開始!
    父母的脾氣和性情關乎孩子一生的幸福。習慣於大吼大叫的父母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最終導致他們安全感缺失,變得敏感而脆弱。01有網友在知乎留言說:小時候媽媽的脾氣很不好,會動不動的就朝我發脾氣,為了不讓媽媽罵,我就小心翼翼的,唯恐自己哪裡惹媽媽不開心,而我其實一直都不知道自己是哪不對。
  • 1948年,北大校長胡適和清華校長梅貽琦,為什麼選擇去臺灣?
    1948年,北大校長胡適和清華校長梅貽琦,為什麼選擇去臺灣? 導語:1948年11月,第四野戰軍解放東北全境。不久後林彪將軍帶領野戰軍全面進入華北,並同傅作義的部隊形成對峙之勢。蔣介石匆忙從北平帶走了大批黃金和財寶,之後又運走了許多故宮文物。
  • 沒事幹就帶孩子去這4個地方轉一轉,比浪費口舌「勸學」有用得多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天氣越來越冷了,孩子們的「厭學情緒」暴漲,不願起床、不願去學校,請假也越來越多。有些家長心疼孩子,便同意請假;也有的家長比較狠心,不想上學,那就帶你去「打工」!
  • 孩子不聽話,很抓狂?一定要有規矩意識,告別做大吼大叫的父母
    我二姐回憶就誇張第一次就是有一次我姐生病有點累就早點睡下了,他很大膽地居然把他媽媽的手機拿了出來玩起了遊戲了,這是正巧他的父親開門回家了,小剛見狀也嚇得不輕,他父親就劈頭蓋臉地給孩子一頓揍,這時吵醒了正在休息的二姐,她趕忙起床看看發生了什麼事,在得知小剛偷拿出手機玩遊戲的時候,真的是火冒三丈。
  •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家長學會這3招正面管教,比大吼和打罵都有效
    如果你跟他們說這樣的方法不可取,他們一定會跟你反駁:"沒辦法,我也是無計可施才會打罵,這麼做都是為了孩子好!"每一次聽到這樣的話時,內心不禁有一種心酸。在棒棍教育下,孩子喜歡用拳頭來解決問題,遇到事情大吼大叫,關鍵時刻也不能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