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父母世界媽媽群裡一位寶媽的困擾引起了小編的注意:
這位寶媽有一個4歲的男寶寶,平時有些調皮,但是在家長眼裡男孩子調皮一點也無可厚非。直到有一次,寶媽帶著孩子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家也有寶寶所以就一起玩,並沒有多想,晚上帶孩子回家,卻發現寶寶的口袋裡多了一個小玩具,雖然並不是多貴的東西,但是她意識到孩子偷拿了別人的東西,這件事也反覆縈繞在她的心中。
可能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煩惱,當孩子偷拿了別人的東西該怎麼教育比較好?
首先,小編想說的是,當你遇到這種情況先不要過於焦慮,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要據為己有,這是孩子的天性。
但是,如果這件事發生在公共場所,或者別人家,你還能坐視不管嗎?誠然,年幼的孩子心中沒有「偷竊」的概念,但你該如何正確引導? 看看下面的內容,相信會對你有幫助!
為什麼孩子會偷拿別人的東西?
沒有所有權的概念在4歲以前,大部分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 是完全不自知,也沒有意識到這就是偷。希望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這種情況往往是發生在孩子的需 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下,父母不允許買,但是孩子又非常喜 歡,那麼就算孩子對於「所有權」已經有一定概念了,還是會無法像成人般良好地自控。對同齡人的模仿 可能身邊的孩子偷竊,讓孩子開始模仿,所 以才會產生偷竊行為。希望以此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 對於較大的孩子,已經理 解這件事並不正確,但依然這樣做,可能是感覺自己一直 被忽視,想要選擇調皮搗亂或更過分的方式來引起父母的 關注。
如何應對孩子偷拿東西的現場?
首先家長應該判斷這個時候孩子是因為不了解所有權 而無意識拿了別人東西,還是知道偷竊是不對的,結果還是做了。
對於前者,只需要先將東西放回原位,並告訴孩子這 個行為是不對的,之後的教育可以留到回家去再談;而對於 後者,家長首先還是應該將東西還回去。但是不要在公共場合,或者孩子認識的人面前就嚴厲地訓斥。有的家長可能以 為這會讓孩子記得更牢,但是確實極大地傷害了孩子的自 尊心,也會嚴重影響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更多的教育需要留在孩子與家長單獨相處的時候。同時也不要馬上給孩子貼上一個「偷竊」的標籤,因為一不小心,可能會嚴重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的叛逆心,反而變成為了激怒家長而偷竊。
怎樣避免下一次再發生類似的事?
建立所有權觀念 對於因為年齡較小而沒有形成所有權概念的孩子,在孩子隨便拿了別人東西時,父母需要重複候告訴孩 子這件事情是不對的。同樣的,如果有別的孩子拿了自己孩子 的東西時,家長也不能因為覺得東西不值錢就讓他人隨意拿 走,這種雙重標準會讓孩子無法形成正確的所有權概念。了解正確的消費觀有時候可能孩子不了解一樣東西到底有多少價值,到底超市裡的一個玩具和路邊的一塊鵝卵石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同樣可以玩,鵝卵石就可以拿,但是玩具就不 能拿。這就需要家長在孩子拿了不該拿的東西時,及時讓孩子了解有些東西是需要支付代價(勞動或者金錢)才能得到的。肯定孩子的誠實 如果孩子在偷拿了東西之後,給予了家長 誠實的解釋,家長們首先就需要肯定孩子的這種行為,否則下次孩子就會以謊言來應付父母的責問。當然在承認之後,也需要家長進一步針對這個事情本身進行教育。比如「你誠實地回答了,媽媽很高興,但是這件事情還是錯誤的」。通過換位思考來幫助孩子理解偷竊 許多孩子不能理解為什麼拿了別人的東西,別人會不高興。這時候家長就要反問孩子:「你有一個非常喜歡的玩具,但是另一個小朋友就直接拿 回家了,你會不會不高興呀?」幫助孩子理解被偷了東西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