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館感受非遺雕刻裡的「徽文化」

2020-12-22 中國青年報

11月20日,安徽省黃山市徽派雕刻博物館,展櫃裡陳列的竹雕、木雕展品。徽派雕刻以磚雕、石雕、木雕最為著名,始於唐宋,興盛於明清時期,曾主要用作建築裝飾,具有濃鬱地方特色。2006年,「徽州三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山市徽派雕刻博物館共有唐代以來的文物展品千餘件,第一展廳展示了宋、明至民國的徽州傳統竹雕、竹編、木雕、磚雕、石雕等各種流派風格的精品,第二展廳展示現代徽雕藝術品。博物館還設有體驗中心和學術報告廳,是安徽省中小學生教育研學實踐基地。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孔斯琪/攝

11月20日,安徽省黃山市徽派雕刻博物館,該館館長、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洪建華正在向記者介紹竹雕作品。2013年,洪建華籌資興建徽派雕刻博物館和徽派雕刻傳習基地,他希望博物館能提供一個展示非遺藝術的平臺,同時讓更多年輕人將這門傳統的技藝傳承下去。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孔斯琪/攝

11月20日,安徽省黃山市徽派雕刻博物館,二層展出的現代徽派雕刻藝術品。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孔斯琪/攝

11月20日,安徽省黃山市徽派雕刻博物館,展廳中手持徽派雕刻的人物模型。徽州各地的古民居建築上的許多構件和局部都飾以精美的石、木、磚雕,具有豐富的歷史藝術價值。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孔斯琪/攝

11月20日,安徽省黃山市徽派雕刻博物館,二層展出的現代徽派雕刻藝術品。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孔斯琪/攝

11月20日,安徽省黃山市徽派雕刻博物館,館內展出的明代木雕神儺。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孔斯琪/攝

11月20日,安徽省黃山市徽派雕刻博物館,館內展出的宋代陶器展品。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孔斯琪/攝

11月20日,安徽省黃山市徽派雕刻博物館,館內展出的清代徽州銀器。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孔斯琪/攝

11月20日,安徽省黃山市徽派雕刻博物館,館內展出的古戲臺模型。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孔斯琪/攝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小小雕刻師」來了 湖南菊花石博物館舉辦非遺傳承活動
    人民網長沙6月22日電 為深入推進菊花石雕刻技藝和工匠精神的傳承與煥新,近日,位於瀏陽市永和鎮的菊花石博物館開展了「文物賦彩全面小康」非遺傳承系列活動,並舉辦了《菊花石的神奇——菊花石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影響》研學教育專題講座。 此次活動的專題講座讓更多的人了解了菊花石的神奇、絢麗,讓非遺文化深入人心,對菊花石雕刻技藝的傳承和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
  • 南京非遺地圖|金陵竹刻:「雕刻」百年的文人夢
    澗水長流的深山裡,竹子受泉水的持久滋養,纖維素含量超高,是製作金陵竹刻最好的原材料。  「竹子要經過嚴格挑選,表皮必須平滑、乾淨,青皮不能有絲毫損傷」,作為金陵竹刻的省級非遺傳承人,趙榮與竹子打了30年交道,如她所言,她對竹子的了解程度甚至超過了解自己。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 玩轉非遺項目 感受造物之美
    全方位沉浸式感受非遺盛宴 百米畫卷繪非遺、百人陶藝彩繪、百人非遺扎染「鵬城之藍」巨幅長卷……記者在現場看到,本次文化周推出了豐富多彩的非遺項目免費參與體驗活動和特惠課程,讓非遺不僅僅能聽能看,更能上手做,用心學。
  • 練十番學剪紙感受非遺魅力-珠江時報
    佛山市博物館舉辦佛博坊·成長體驗營活動 練十番學剪紙感受非遺魅力 珠江時報訊(佛山日報記者/束維攝影報導)9日上午,由佛山市博物館、佛山市非遺保護中心主辦的2020年佛博坊·成長體驗營之「佛山剪紙」手工藝製作課堂在佛山市非遺保護展廳舉行。
  • 奇人匠心X木偶頭雕刻 非遺木偶頭雕刻國家級傳承人——季天淵
    非遺項目木偶頭雕刻國家級傳承人——季天淵人物簡介 季天淵,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頭雕刻代表性傳承人,上海戲劇學院特聘木偶教師,從事木偶造型設計製作,戲劇舞臺道具設計製作,泰順車木藝術設計製作季天淵與木偶頭雕刻 泰順木偶頭雕刻,是傳統美術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木偶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例,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收藏價值和審美價值。以「雕工精細簡練、機巧構思巧妙、開相文靜秀美、臉譜描繪簡潔樸素、粉彩工藝細緻講究、木偶人物性格各異」而著稱。
  • 非遺尋訪2︱剛硬易碎的海派水晶雕刻,如何才能真正傳承
    非遺尋訪2︱剛硬易碎的海派水晶雕刻,如何才能真正傳承 澎湃新聞記者 陸林漢 2017-11-29 09:18 來源:澎湃新聞
  • 【臨夏非遺】臨夏雕刻葫蘆 方寸之間展現萬千氣象
    11月26日,記者走進位於臨夏市八坊十三巷的白正兵葫蘆雕刻藝術工作室時,他正端坐在工作檯前專心創作。工作室裡琳琅滿目的雕刻葫蘆讓人目不暇接,這些葫蘆都出自白正兵及其徒弟之手。據白正兵介紹,最初,許多人從事雕刻葫蘆只是一種業餘愛好,後來開始將作品送給親朋好友,再後來刻葫蘆擺上了街頭,進入了市場。
  • 【魅力江蘇】雕刻歷史傳承文化——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尋珍
    今天,我們不妨走進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感受中國雕版印刷的歷史發展和揚州傳統文化的迷人之處。▲展廳一角▲排鑄機因能夠一次完整鑄造一整行鉛字而得名雕版聲聲 千年不絕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是中國目前唯一的一座雕版印刷博物館,展廳總面積約4100平方米,分為「中國館」與「揚州館」兩大部分,共陳列文物百餘件。
  • 讓非遺活下來,火起來!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盛大開幕!
    會議由人民日報社新聞信息中心、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安徽省非遺研究會主辦,黃山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徽文化產業園承辦,黃山小罐茶業有限公司、北京鐘山紫晶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協辦
  • 雕刻技藝 再現經典——安義刀刻匾額書法展作品賞析
    這一天,在安義縣博物館,一場刀刻匾額書法展正在舉行。這次展出的60多件刀刻匾額書法作品的創作者,是我省匾額書法雕刻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省工藝美術師鄒雙印、鄒雙勇兄弟。匾額,被譽為「梁柱上的家國,門楣上的文彩」。據史料記載,自漢代劉邦命蕭何為漢未央宮題「青龍」「白虎」匾額開始,已有二千多年歷史,至明清時期,已出現「無門不匾、無處不匾」的盛況。
  • 「海派之源 非遺新生」 在文博會感受徐匯之美
    徐匯區供圖(下同)徐匯展區以「海派之源,非遺新生」為主題,從徐匯承載千年江南古韻、匯聚百年海派文化、開啟東西方文化交流之先河的歷史文脈中梳理出「百年音樂」、「百年建築」、「百年工藝」和「新生新銳」四大板塊,通過非遺精品、非遺技藝、文創產品、文創服務等內容的展示,以徐匯時尚感十足的新生非遺為切入口展現徐匯文創IP的無限可能,讓觀者徜徉其中,體驗「建築可以閱讀,街區適合漫步
  • 他用木頭雕刻出戰鬥機、口紅和保時捷
    網際網路上的「非遺熱」已經持續了幾年時間,越來越多手藝人們面向鏡頭展示自己的絕活,也將傳承與堅守的不易暴露無遺。缺乏經濟效益、沒有關注度,為何不願放棄?就像一群時光雕刻師,他們甘於將冷板凳坐穿,勾連起歷史和當代,賦予手作以時間的溫度。
  • 深圳市非遺抗疫作品展開幕,展覽結束後無償捐給深圳博物館收藏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俊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磊13日,深圳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在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啟動。該活動由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深圳市文物管理辦公室(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深圳博物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深圳市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承辦。本次活動主題為「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內容包括非遺抗疫作品展、深圳首屆非遺購物節及非遺小課堂三大活動。市民觀眾不僅可以到博物館現場參加活動,而且可以通過網絡觀看直播、參與互動、購買非遺產品和聽取非遺知識講座。
  • 78歲非遺傳人耗時3個月製作篾編中山艦 捐贈給中山艦博物館
    78歲非遺傳人製作篾編中山艦前後耗時三個月 捐贈給中山艦博物館捐贈合影,手拿證書者為朱漢生□楚天都市報記者 張皓78歲的朱漢生是江夏區非遺技藝篾編傳承人。去年10月開始,他耗時三個月,製作了一艘全篾中山艦,年底即被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收藏。
  • 有夢有戲的城市,中國最手巧的面具雕刻,放大10倍才看到秘密
    文昌裡曾經是臨川老城最繁華的商業街區,也是撫州的「歷史檔案館」和「老城博物館」。經過修繕改造和美飾之後,古街的夜市充滿了濃鬱的古韻,夜色迷人,燈光璀璨,來到這裡的人都被這裡的安靜所同化,心也可以跟著慢了下來,看到了撫州的一些標誌性的建築,燈火通明的燈籠和亭子,都存在於撫州最核心的商業老街區。
  • 非遺技藝|漳州木偶頭雕刻——巧木造化意萬千
    (來源:匠倉)作為戲曲舞臺人物頭像的雕刻,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特徵的刻畫,誇張的造型、豐富的表情、類型化的處理方式是漳州木偶頭雕刻的普遍特徵。這一雕刻歷來師徒相承,且以家族祖傳的方式為主,一直流傳至今而無中斷,木偶頭的造型藝術也因之而獲得了一個深厚的發展基礎。
  • 第三屆非遺精品展暨第二屆非遺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
    參與本次活動現場的嘉賓有:深圳非遺保護協會會長王程太、深圳市文物管理辦公室(非遺辦)調研員邱文清、深圳市收藏協會副秘書長、深圳市收藏協會非遺文創專委會主席王鍾、粵港澳大灣區職教產教聯盟秘書長黃麗萍女士、粵港澳大灣區非遺文化創新研究所所長蔣波、深圳世紀傳承非遺博物館館長、汝瓷國標制定者陶一、深圳哈伯遜智創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丁龍桃、深圳行吟天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今年廣州各大博物館看展指南
    省博的「隻立千古——《紅樓夢》文化展」自中國國家博物館引進,將通過古籍善本、文物器物、書法繪畫、學者手稿、藝術作品、非遺作品及諸類輔助展品,「帶您走進曹公的《紅樓夢》中」;「應時而作——中國傳統時節繪畫展」將與觀眾一道進入中國傳統文化與習俗,探索「時節裡的繪畫」;「酒之源——中國酒文化展」取四季中的代表性節氣,以「酒」連結,將相關的自然資源代表與館藏文物融合,展示嶺南釀酒的技術和製造工藝,從「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