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9 23: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記者 賈晨 編輯 劉洲
這幾天,河南商丘女孩張易文13歲在私塾學校當助教,讓她再次成為熱議焦點——早在3年前,年僅10歲的她以352分的成績考取商丘工學院,成為一名大專生,她也曾聞名全國。
4歲開始就在父親所開「私塾」上學,從未上過幼兒園和小學,十歲上大學的張易文曾被媒體譽為「神童」。最近,大專畢業後的張易文沒有選擇繼續深造,而是回到自家「私塾」成為一名助教。
最近,大專畢業後的張易文回到「私塾」成為助教。/揚子晚報
張易文再次成為熱議話題,原因有很多。除13歲未達到法定用工年齡,被指僱用童工 外,還源於人們對於「神童」話題的不懈追逐,進而引發對國內速成式教育的思考。
排除商業炒作的揣測,有人看到了張易文的「成功」,也有人看到這個女孩本不該付出的代價。而筆者想說的是,是有關「神童」速成式教育話題。
在中國,多數家長對「神童」多多少少都有點嚮往和痴迷情結,除去曹衝稱象、司馬光砸缸等傳統文化影響外,在近現代,也有著深厚的時代背景。
在資源短缺的年代,短時間內將優勢資源充分發揮,由此帶來跨越式發展,這有著快餐時代的考量。正是基於這種考量,除了「神童」,高考狀元、清北班等陸續登場。
投入與產出必然一脈相承,「神童」、「狀元」、「天才」是否能如願以償繼續成功,撩動著人們的好奇心。
現實中,真正通過公眾媒介放大的「神童」式成功案例,確實有一些。但不可否認,一人成功的背後,又是多少次大浪淘沙的結果。那些被淘汰或未被人們知曉的「神童」、「狀元」、「天才」,或許付出了常人未有的代價。而要償還這筆代價,或許得用這些孩子的一生。
因此就要思考:這樣的代價,是不是每個家長或整個社會想要的,同時能承擔的?
從概率上講,「神童」成功是小概率事件。芸芸眾生間,多數人都要歸於平淡,也必然要面對平淡。人的一生,不是領獎臺、鎂光燈下的「短跑」;更多時,柴米油鹽式的「長跑」才是人生。
因此,多數人的成長是平淡、緩緩上升的。在求學年代,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式的成長,才夠健康。對於這一點,家長、老師、社會首先要認清,才能讓孩子們認清。
人本身是複雜的,成長除了學歷、金錢、地位、智商以外,還有情感等內在成長。基於孩子的先天性格與後天培養,如果簡單將教育歸結為數學問題,按部就班操作,必有忽略的地方,而忽略就有可能埋下不良的種子。
正所謂,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人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癒。
因此,教育更像一門藝術,雖有術,但也變化莫測。有些成長猶如「攻城略地」,幾次突擊就能小有所成,而有的成長需要「潤物細無聲」。
正是看到「拔苗助長」式教育的弊端,教育部早就要求,嚴查以「國學班」「讀經班」「私塾」等形式替代義務教育的非法辦學行為。
透過媒體報導,我們除了看到所謂成功的「神童」,也不乏少年天才多年後犯下違法亂紀的嚴重後果。
從小讓孩子讀「私塾」,走「神童」速成模式,這是少數家長的選擇。但選擇本身就要承擔後果。只重視應試能力而忽略內在品質的速成式教育,即使再成功,大概率也是有問題的半成品,這個結果,家長們能承擔嗎?
原標題:《13歲女「神童」當助教不該被追捧,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才是正道》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