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女「神童」當助教不該被追捧,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才是正道

2020-12-25 澎湃新聞

13歲女「神童」當助教不該被追捧,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才是正道

2020-09-09 23: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記者 賈晨 編輯 劉洲

這幾天,河南商丘女孩張易文13歲在私塾學校當助教,讓她再次成為熱議焦點——早在3年前,年僅10歲的她以352分的成績考取商丘工學院,成為一名大專生,她也曾聞名全國。

4歲開始就在父親所開「私塾」上學,從未上過幼兒園和小學,十歲上大學的張易文曾被媒體譽為「神童」。最近,大專畢業後的張易文沒有選擇繼續深造,而是回到自家「私塾」成為一名助教。

最近,大專畢業後的張易文回到「私塾」成為助教。/揚子晚報

張易文再次成為熱議話題,原因有很多。除13歲未達到法定用工年齡,被指僱用童工 外,還源於人們對於「神童」話題的不懈追逐,進而引發對國內速成式教育的思考。

排除商業炒作的揣測,有人看到了張易文的「成功」,也有人看到這個女孩本不該付出的代價。而筆者想說的是,是有關「神童」速成式教育話題。

在中國,多數家長對「神童」多多少少都有點嚮往和痴迷情結,除去曹衝稱象、司馬光砸缸等傳統文化影響外,在近現代,也有著深厚的時代背景。

在資源短缺的年代,短時間內將優勢資源充分發揮,由此帶來跨越式發展,這有著快餐時代的考量。正是基於這種考量,除了「神童」,高考狀元、清北班等陸續登場。

投入與產出必然一脈相承,「神童」、「狀元」、「天才」是否能如願以償繼續成功,撩動著人們的好奇心。

現實中,真正通過公眾媒介放大的「神童」式成功案例,確實有一些。但不可否認,一人成功的背後,又是多少次大浪淘沙的結果。那些被淘汰或未被人們知曉的「神童」、「狀元」、「天才」,或許付出了常人未有的代價。而要償還這筆代價,或許得用這些孩子的一生。

因此就要思考:這樣的代價,是不是每個家長或整個社會想要的,同時能承擔的?

從概率上講,「神童」成功是小概率事件。芸芸眾生間,多數人都要歸於平淡,也必然要面對平淡。人的一生,不是領獎臺、鎂光燈下的「短跑」;更多時,柴米油鹽式的「長跑」才是人生。

因此,多數人的成長是平淡、緩緩上升的。在求學年代,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式的成長,才夠健康。對於這一點,家長、老師、社會首先要認清,才能讓孩子們認清。

人本身是複雜的,成長除了學歷、金錢、地位、智商以外,還有情感等內在成長。基於孩子的先天性格與後天培養,如果簡單將教育歸結為數學問題,按部就班操作,必有忽略的地方,而忽略就有可能埋下不良的種子。

正所謂,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人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癒。

因此,教育更像一門藝術,雖有術,但也變化莫測。有些成長猶如「攻城略地」,幾次突擊就能小有所成,而有的成長需要「潤物細無聲」。

正是看到「拔苗助長」式教育的弊端,教育部早就要求,嚴查以「國學班」「讀經班」「私塾」等形式替代義務教育的非法辦學行為。

透過媒體報導,我們除了看到所謂成功的「神童」,也不乏少年天才多年後犯下違法亂紀的嚴重後果。

從小讓孩子讀「私塾」,走「神童」速成模式,這是少數家長的選擇。但選擇本身就要承擔後果。只重視應試能力而忽略內在品質的速成式教育,即使再成功,大概率也是有問題的半成品,這個結果,家長們能承擔嗎?

原標題:《13歲女「神童」當助教不該被追捧,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才是正道》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13歲助教」能教人什麼?
    還記得河南商丘那個十歲上大學的「神童」嗎?2017年9月,10歲的河南商丘女孩張易文站在了商丘工學院大專一年級新生軍訓的隊伍裡,看上去,她比其他同學矮了不止一個頭。
  • 「神童」幻滅,但願沒有下一個
    幾天來,她的種種「神童」般特殊才能被置於輿論的聚光燈下,迅速引發了公眾強烈的質疑。在岑某諾背後,除了她備受爭議的父親,還有一個人的力量不可忽視。(7月20日 澎湃新聞)  紙是包不住火的,謊言總有被揭穿的時候。當真相來臨時,摘去的不僅是「神童」的光環,連「締造神童」力量也受到了衝擊。這不,該培訓機構大門緊閉,創始人退出了公司股份,開始跑路了。
  • 昔日神童田曉菲:13歲上北大,27歲哈佛博士,嫁大25歲老頭改國籍
    田曉菲學習成績也很優秀,時常拿到滿分,有「神童」的稱號。13歲時北大向她拋出了橄欖枝,田曉菲從天津十三中學破格考入了北京大學少年班,甚至連跳幾級,在國內聲名大噪。進入北大後,田曉菲在每科學科上取得優異的成績。
  • 13年了,9歲上大學,14歲浸會大學碩士畢業的神童,如今怎樣
    神童自古就有,一般是指天賦異稟的兒童,如眾所周知的方仲永和曹操之子曹衝,他們都是自小聰明過人。近代也出現過許多神童,但是他們的成長也一直令人擔憂。因為很多神童年紀輕輕就開始上高中考大學,有的神童上大學後不能適應學習環境,甚至連生活自理都成問題,慢慢地就失去了往日光環,掛科退學了。
  • 全國第一個公認的神童,13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他兩次出家
    今天和大家聊聊神童,也就是那種智商超群的人。中國第一個全國公認的神童,名叫寧波,當年可謂家喻戶曉。他因13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而聞名。1978年,「寧泊」這個名字被全國媒體報導。從大人到小孩,從城市到鄉村,幾乎沒有人不認識他,可見他的名氣有多大。與許多傳奇故事不同,寧波出生在江西省贛州市的一個普通家庭。
  • 以月亮的名義,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中國人的浪漫!
    中國航天人的「腳印」  一輪圓月,一雙足跡。發射平臺上「中國探月工程」的標誌圖案,充滿東方意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這,是誰的腳印?  「這是我們中國航天人的腳印啊!」一位笑容甜美的姑娘自豪地說。作為長徵五號火箭發射支持系統型號主管,33歲的航天人孫振蓮和她的小夥伴們一直奔跑「在路上」。
  • 16歲神童跌下神壇,這門「坑娃」的傳銷生意早該涼了
    那就是岑怡諾特別會控場,該收的時候會用肢體動作暗示觀眾;也會熟練地向現場觀眾討要掌聲和尋求互動,對演講者來說,能夠掌握演講節奏非常重要,這一點,她做的很好。客觀來講,岑怡諾在演講方面是具備天賦的。但有演講能力,並不代表可以胡說八道。她多次提到自己的成長經歷,並放出豪言「認識岑怡諾,成功不會犯錯,認識岑怡諾,你將魅力四射。」
  • 神童魏永康:13歲上大學,17歲被中科院勸退,母親:恨不得他死了
    曾經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在網上很火:「那些小時候的神童,長大後都怎麼樣了呢?」下面的討論不外乎都是一些事業有成,或是傷仲永的事。不過有一說一的是,天才跟際遇不好,這並不是一件衝突的事情,有時候很多人都會覺得,命運像是註定,也不像是註定,不然怎麼會有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個典故呢,可見有時候人生就是因為未知而迷人。
  • 揭秘各地明星神童成長
    他又以自己為例子,講述在就讀東洛杉磯小區學院時,雖然他不喜歡某個科目,但教授的熱忱感染他努力學習,結果拿到A等好成績。該教授更啟發他寫書講述成功之道。書中還透露了他的一個成功小秘訣:少看電視。雖然他是成龍的超級影迷,但每周都只看4小時電視。
  • 當年那個9歲高考,10歲上大學的女孩,撕開了神童最後一層遮羞布
    從表面上來看,這是在幫助禾苗節約成長的時間,但是,實際上,這不過是披著一層虛假的外衣罷了,在這外衣下,最後得到的結果就只是一無所得。脫離了事物發展的規律,只求一時的心急,最後的結果便也只是令人失望。
  • 小心翼翼的一步一個腳印
    我幾乎趴在階面上,每一步都先用手撐住石階,再慢慢地探一隻腿下去。由於努力把重心貼在上一級階梯,腿好像怎麼探也探不到下一級。姿態一定很有些狼狽,因為我還要照顧到手上的相機和攝錄機。小心翼翼的,一步一個腳印。終於,走完了這長長的階梯。腳剛落地,一陣掌聲響了起來。面前是一個坐在廊柱前休息的西方遊客,對著我微笑,鼓掌。
  • 神童孫天瑞!13歲高考654分,卻拒絕北大進北航,現在過的如何?
    孫天瑞就是一個現代神童,他從小就顯示出非凡的學習天賦,三年讀完小學,一年讀完初中,13歲參加高考654分,隨後不入北大進北航,這樣的經歷不禁讓人感嘆神童的經歷就是與眾不同。2歲半才學會開口說話,3歲之前,孫天瑞是一個非常調皮的頑童。剛學會走路不久,孫天瑞就把家裡價值二千餘元的一套音響給拆了個七零八散。他的父親孫峰看到他有很強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就決定順勢利導,利用孫天瑞的好奇心引導他培養自己的愛好。
  • 「神童」的加速人生,13歲畢業很迷茫,網友:現在上初一還不晚
    2017年,一個10歲的小女孩兒從未接受義務教育,卻報名參加了高考,並且考上了商丘工學院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如今2020年的夏天,她畢業了。不像剛入學時引發那樣的轟動,三年後默默無聞,低調畢業。但是我們一直在關注著張易文的成長和她的大學生活。
  • 13歲「神童」考上大學,卻被中科院勸退,媽媽:我沒有這種兒子
    0213歲「神童」考上大學有一位叫魏永康的神童,從小在媽媽嚴格的教育下,學會背唐詩,識讀漢字,這是很多同齡人都難以做到的事情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這位神童在13歲時就以602分的成績,被湘潭大學錄取,在這樣一帆風順的境遇中,魏永康並沒有如媽媽期望般發展下去。
  • 神童13歲考入大學,卻遭中科院勸退,母親:我恨不得他死了才好
    報紙雜誌網絡媒體當中,鋪天蓋地是有關於神童的報導,學校也會盡力在孩子們當中選出一個優秀者,並將其塑造神童,以此來誇耀學校教育的成果。可事實往往出乎意料,以往被鋪天蓋地宣傳的神童,在進入高中或者大學之後,他們就會變得籍籍無名。還沒有看見為全人類做出的貢獻,這些神童們恐怕早就已經隕落。我國曾經有一位少年天才,13歲就進入大學,他是誰呢?
  • 神童13歲考上大學,卻被中科院勸退,母親:我恨不得他死了才好
    說到神童,可能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王安石的古文《傷仲永》,一句「泯然眾人矣」寫出了方仲永的結局。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類似的情況,神童魏永康便是其中之一,13歲考上重點大學,之後更是前往中科院碩博連讀,但遺憾的是最終卻被中科院勸退。
  • 13歲上大學的神童,後被中科院勸退,母親:我恨不得他死了才好
    魏永康是一個神童,兩歲便掌握千字,四歲便掌握初中課程,八歲便在縣重點中學讀書,十三歲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十七歲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若不深入了解他,你或許會認為這是近乎完美的人生軌跡。但其實對於魏永康來說,這是最不完美的一條路。
  • 13歲山西小夥高考601分,被清華大學錄取,媽媽卻說兒子不是神童
    對於大多數13歲的孩子,估計還在初中,還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寶貝」,但是範書愷已經準備開始了他的大學求學生涯。範書愷的傳奇成長經歷引起社會關注,他5歲上四年級,7歲上初中,因家庭良好教育,未滿14歲進入清華大學,是2013年清華大學年齡最小的新生,一時間被外界冠以「神童」。
  • 13歲進中科大,17歲讀博,31歲當正教授。尹希:我不是神童
    人們津津樂道於神童的事跡,除了獵奇,更希望從中窺見神童們成長的秘密,總結出培養人才的方法和規律。 神童被發現後,就會生活在聚光燈下,受到廣泛關注。這種關注,無形中給了神童們很大壓力。如果神童們最終沒有按照「神童」應有的路徑成長,可能引來各種冷嘲熱諷。
  • 神童13歲跳級考上大學,卻慘遭校方勸退,媽媽哭訴:我恨不得他死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個家長的夙願,為了讓孩子成長成優秀的人材,所有的家長都在拼盡全力為孩子打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而"除了學習你什麼都不用操心"的教育觀念真的可以讓孩子變得優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