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母親墓碑尚無姓名:一個武漢家庭的匆匆告別

2020-12-19 丁香醫生

楊彬的微博名是「用戶 + 一串數字」,系統自動生成的,沒頭像。

2020 年 2 月 11 日 ,42 歲的楊彬第一次發微博,題為《不想同時失去雙親,求助微博幫助,》,一篇長文章。

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15 分鐘後,他把同樣的內容又發了一遍,在微博上 @微博超話 和一個現在點進去已經不存在的用戶。微博是在兩天前註冊的,他對社交平臺的規則有些陌生。

如果不是疫情,楊彬可能永遠不用在如此情境下,註冊一個社交軟體。

楊彬的父親 68 歲,母親 71 了,相繼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他們是武漢百步亭社區的居民,楊彬和父母住在兩個不同的小區,兩地相隔 1.2 公裡,開車只要 5 分鐘。

親人感染、等不到核酸檢測、無法確診、無法及時住院、發布微博求助.......2 個月前,楊彬面對的情況,可能是當時很多武漢人困境的一角。

微博發布 2 天后的 13 號,「應收盡收」政策落地,楊彬向曾經幫助轉發的網友公布情況:

父母雖然未住院,但已被送到漢口醫院的急診留觀室救治,感謝在微博上幫助轉發過求助信息的網友與志願者團隊。

當時,這對於楊彬來說已經算是「好消息」了。

網友紛紛留言,給他和家人「加油」。那天晚上,楊彬還去漢口醫院給父母送了被子。

後來楊彬才知道,那是他和母親最後一面。

輾轉

楊彬至今也想不清楚,父母是怎麼傳染上新冠肺炎的。

大年初一(1 月 25 日),父親出現腹瀉、咳嗽的症狀,但當時並沒有聯想到新冠肺炎。

當天,武漢累計確診人數 618 人,全國累計確診 1975 例。對比外部的緊張,身處武漢的楊彬一家還沒有意識到疫情離自己有多近。

二月初,父母相繼發燒,去社區醫院查血均為疑似;後來去 161 醫院查了 CT,均顯示為「雙肺感染」。那時,疑似患者需要進行核酸檢測才能夠確診;無法確診,也意味著無法被醫院收治,只能上報社區等待試劑。

社區工作人員告訴楊彬,集中隔離等檢測試劑比較快,於是父母被送到 12 公裡外青島路的一家由經濟酒店改成的臨時隔離點。

隔離後,「送東西」和「打電話」成了楊彬每天的主要工作。還好,他沒有感染。

臨時隔離點缺的東西多,楊彬送被子、送藥、送呼吸機、送血氧儀......

每天出門前,他戴好口罩,穿上一次性罩衣,然後去社區開好出行證明。送完東西,在罩衣上噴一圈消毒劑再進家門。妻子每次都會堅持跟著,怕楊彬衝動,往醫院裡面硬闖。

當時武漢還沒有封閉社區,但路上幾乎沒有行人,空空蕩蕩,往日 25 分鐘的車程,15 分鐘就到了。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隔離點是進不去的,楊彬只能把東西放到門口。一開始父親的情況很差,東西都是母親來取或者工作人員送。儘管母親在數米之外的酒店裡,但每次見面,兩人只能遙遙相望。

即便是這樣,楊彬的母親也不願楊彬來。

「她怕我傳染,不想讓我管,和我爸能相互照顧。」

2 天后,父母被接到惠濟路弘濟骨科醫院,楊彬本以為能夠治療,但沒想到還是臨時的隔離點。5 個人一個房間,不能開中央空調,薄薄一層被子,老人凍得睡不著。

為了能早點排到核酸檢測,楊彬往社區、區防疫指揮部、市長熱線打了無數電話,到處發消息。但社區能做的只有「上報」,住院排隊能快點。於是,就有了楊彬的第一條微博。

求助的微博裡,楊彬回憶父母的狀態:「已無法下床」;老人的表達也出現了問題,「說話都是兩個字兩個字的(地)蹦。」

在弘濟骨科醫院的第 3 天,母親的血氧飽和濃度跌到 80,連手機聊天都不想聊了。楊彬終於打通了 120 ,將母親送進漢口醫院急診的留觀室,排隊住院。

父母能夠被收治,楊彬覺得和自己的電話催促與微博求助沒太大直接關係,重要的是當時情況變了:「應收盡收」的政策和全國醫療隊支援武漢,給之前所有卡住的進程,按下了加速鍵。

匆匆

疫情籠罩,武漢人面臨的告別沒有擁抱與眼淚,取而代之的,是遠距離的相望,且匆匆。

楊彬回憶最後見到母親的那天,他和妻子從家裡拿了兩床新被子,放在醫院門口。那天是多雲,晚上六點多時,武漢的天已經黑了。

「媽媽走出來,跟我們揮手,要我們快走。」

最後一次見面和往常在隔離點一樣,沒有親密接觸,楊彬依然只能遠遠望著,匆匆別過。

後來母親的消息,都來自於醫院的電話。鈴聲沒響,就是好消息。

父母被送到漢口醫院留觀室的第 2 天,2 月 14 日,醫院打電話給楊彬,告知他父母均已經轉入金銀潭醫院。

為父母爭取入院的兩周,楊彬瘦了 8 斤。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入院後,楊彬母親血氧飽和濃度和血壓一直處於低位,很快被轉入了重症監護室(ICU),他打聽到 ICU 的電話,便打過去詢問,醫生告訴他:「我不給你打電話,就說明情況沒有惡化」。

母親入院第 5 天,2 月 19 日,楊彬的手機開始不停響起。

下午 3 點,醫院打電話來說要上有創呼吸機。

下午 6 點,醫院告知楊彬母親正在搶救。

ICU 裡每進行一項操作,都需要家屬授意。5 個半小時,「那該死的號碼一次次出現」。

晚上 8 點半,醫院打來了最後一通電話,告知人已經走了。

悲傷提前預演,「當時沒有流淚,就地詢問醫生後續的事情怎麼辦。」

新冠病人去世,家屬不可以去醫院接人,也不能去殯儀館領骨灰。

楊彬能做的不多,接電話,授意醫院通知殯儀館的車子,接走母親的遺體。生離死別對於這個武漢普通人家來說,顯得切近又遙遠。

和妻子一起接完電話,楊彬走進兒子房間,初三的兒子正在上網課。

楊彬告訴他,奶奶走了。

之後,一家人在客廳朝著金銀潭醫院的方向,磕了三個頭。

迷藏

母親走了,父親還在樓下病房進行治療,不知道情況。楊彬告訴醫生,希望不要到之前母親的病房清理遺物。他打算先瞞一陣,等父親的情況好轉一些出院後再告訴他。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母親走的那天,父親身體有所好轉,心情也不錯,在家族群裡曬他病床自拍。

不知為何,還把他拍的之前母親轉到 ICU 前病床上的照片,又發了一次。

那是母親生前最後一張照片,楊彬看了難受。他說,「(媽媽)太憔悴了。」

父親是 3 月 3 日出院的,楊彬想父親已經猜到了,也沒再繼續隱瞞。出院後,父親獨自在隔離點又隔離了 14 天,回到社區也是居家隔離 14 天。

從隔離點回到家裡當天早上,父親給楊彬來了一條簡訊,說到家了。晚上楊彬發簡訊給父親詢問情況,發現他父親記不住事兒了。

「其他事情都知道,就是住院這段記憶沒了,搞不明白新冠肺炎是什麼。」

之前,父親從未出現類似遺忘的情況。他本來話就少,回家後兩人都迴避談到母親,甚至,楊彬不確定父親是否記得母親的離世。

前一陣,楊彬處理母親銷戶、下葬的事宜,還向父親問了母親的社保卡密碼,這些他都記得清楚。

「 我送我媽到陵園上山,找他說了一些事情。他應該是知道是我媽過世了。」

楊彬猜,也許是母親的去世對他打擊太大,回到家裡觸景生情。「(爸爸)回家之前,一直還好。」

學醫的同學告訴他,父親出現遺忘,有可能是 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

他在社區群裡要了心理諮詢的電話,以備不時之需,但他現在更擔憂父親的身體,想著隔離結束,帶著他去複查一下抗體。

「他健康碼還是紅色的,現在去不了醫院。」楊彬說。

告別

按照當地的習俗,母親的頭七需要燒紙祭拜,但他什麼都做不了,只能在心裡默默想念。

「紙都沒地方買,沒得搞 。」他說。

接到可以領取骨灰的電話,是 3 月 22 日,母親之前的單位打來的,說可以由單位的陪同領取骨灰了。第二天,楊彬去了派出所,為母親銷戶。

第三天早上沒有太陽,楊彬和妻子去漢口殯儀館領取母親的骨灰。骨灰盒只有木製和石制,楊彬選擇了木質的,因為覺得更傳統。

墓園是接到領骨灰通知當天就選好的,「就想老人早點入土為安。」

江岸區可供選擇墓園不多,楊彬為母親選了黃陂區的歸元陵,楊彬的嶽父也在那裡,就在高速路出口,很方便。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陵園內有寺廟,通往寺廟的神道兩側座落著十二生肖石像,寺後是一座七層靈塔。楊彬看見陵園裡的樹發芽了,透出隱隱綠色。

楊彬為母親選擇的墓地朝南,位置寬敞。「這樣我們過去祭拜.......地方也大一些。」他說。

他們一家收到了政府發放的慰問金,殯儀館免去了火化費用,墓地的價格有折扣。

無名

4 月 3 日,湖北武漢新增確診病例 1 例。

現在,楊彬的居住地,已經是「無疫情小區」了,一些流動的菜販開始在小區裡出攤,已經有些孩子在小區空曠的地方玩耍。還有 3 天,武漢將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

初三的兒子要備戰中考,每天早上 7 點就開始上網課,要到晚上 11 點。楊彬試圖與他說起「奶奶的離開」,但兒子感觸不是很深。

無論對於武漢還是楊彬,最艱難的時刻似乎已經過去,但他心裡,還有個事兒懸著。

母親入土是 3 月 24 日,她的墓碑落得匆忙,下葬那天,沒來得及題上母親的名字,也沒有遺像。現在立在母親墓穴前的碑,空空的,只有記號筆在邊緣處,潦草標註了主人的姓名。

他本想著在清明前,將這些都落定。可母親入土那天,湖北省出了祭掃公告,武漢的公墓祭掃恢復不早於 4 月 30 日。

社區附近的喪葬用品店也是最近才開門。

楊彬打算給母親做個遺像。第一家店要價 500 元 。社區給楊彬一個電話,是另一家做遺像的,只收 100 。

店家告訴他:「碑上的刻字要十幾天才能搞好。遺像的話,還需要 50 天。」

(為保護當事人隱私,楊彬系化名)

撰文:洋蔥

編輯:羅布君

偶爾治癒

to-cure-sometimes

——

記錄人與疾病、衰老、死亡的

相處方式

偶爾治癒 | 常常幫助 | 總是安慰

相關焦點

  • 羅儀鳳:事母至孝,終身未婚,告別人世時,墓碑只有母親的名字
    圖 | 羅儀鳳女士(左)與其燕京大學同學郭婉瑩女士1962年夏在頤和園停車場合影一1914年羅儀鳳出生於一個富足而有名望的家庭。她的外公是戊戌君子康有為。她的母親康同璧是康有為最優秀的孩子。父親羅昌是一個著名學者,曾擔任過民國駐新加坡總領事,後來又擔任外交部和政府內閣顧問。
  • 匆匆告別家人 張家界桑植縣人民醫院醫務人員奔赴抗疫一線
    張家界市桑植縣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護士奔向湖北武漢戰場。紅網時刻2月16日訊(通訊員 鍾昱)上午11:00,從接到通知到整裝出發,僅僅一個多小時,張家界市桑植縣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護士長向珍香、呼吸內科護士向婷,匆匆告別家人,毅然奔向湖北武漢戰場。「我家裡人很支持,我的東西都還是老公和女兒收拾的。」向珍香笑呵呵地說道,女兒也是學醫的,家裡人得知她要奔赴前線,表現很平靜。
  • 移風易俗過清明 低碳環保祭故人
    移風易俗過清明 低碳環保祭故人 ——致廣大市民朋友的一封信 發布時間:2019-03-22 18:12:38 來源: 延安市民政局
  • 又到清明:遠程祭掃,不變的是哀思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南寧4月4日電 題:又到清明:遠程祭掃,不變的是哀思新華社記者手指在手機上輕輕一點,就可在逝者虛擬墓碑前「獻花」「點燭」「留言」。清明遠程祭掃需求量增多近日,山東濟南市民楊靜在手機上點開「雲追思·濟南祭掃網」,選擇「雲家祭」,添加逝者名字,寫下留言,並送上「鮮花」。「清明節心意大於形式,重要的是對故人情感的表達,家人也比較支持這種方式。」
  • 昭通百畝森林燒毀,罪魁禍首為清明鞭炮,雲南人,這些舊俗得改啦!
    他們可能是參軍的老戰士,可能是一位孩子的母親,也可能只是一個剛剛來到這個世界就匆匆告別的天使。清明時節雨紛紛,生態文明祭親人。時代在發展,「綠色殯葬」的理念逐漸出現在大眾視野。和傳統殯葬習俗不同的是,更多人願意用低碳、環保的方式去懷念自己的親人。
  • 有種「獨一無二」叫不隨爸媽姓,武漢學生因姓名走紅,網友:霸氣
    孩子應該怎麼取一個又有意義而又好聽的名字呢?這可難倒了眾多父母。有種"獨一無二"叫不隨爸媽姓網絡上有一位來自武漢的學生就因為他的名字而走紅,他的名字之所以能夠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是因為他的名字十分獨特,叫春秋戰國。這名武漢學生因姓名走紅後,有網友表示:"這名字很霸氣。"
  • 武漢女孩地鐵站猛踹母親:毫無權威的父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
    或許,這句經典名言用在現代家庭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中,再合適不過。01溺愛遷就,權威失去原則性就在前些天,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則讓人無比氣憤和心酸的視頻:武漢一個女孩和媽媽坐地鐵,卻因坐過了地鐵站居然責怪和發洩情緒到母親的身上,眾目睽睽之下,女孩一直腳踢猛踹自己的母親,瘦弱的母親在身旁獨自扛著大包小包的行李,不為所動地站著,任由女兒的發洩。
  • 警察藍+天使白 | 澤州交警董貝軍家庭榮獲「全國抗疫最美家庭」
    被評為全國抗疫最美家庭當天發布的全國抗疫最美家庭中,既有一線醫務人員家庭、公安幹警家庭,也有參與社區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社區志願服務、後勤服務、科研攻關、復工復產等各類家庭典型。1月25日,大年初一,宋素琴積極響應澤州醫療集團黨委的總體布署,率先進入醫院發熱預檢門診,用行動踐行著一個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隨著疫情的蔓延,特別是武漢疫情的嚴峻形勢,澤醫集團黨委就共同抗擊疫情發出了支援武漢的倡議。醫者仁心,病患如親,看到在湖北地區有那麼多病人因為醫護人員和醫療資源的缺乏而得不到及時診治,宋素琴的心揪得越來越緊。
  • 他,瞞著家人匆匆告別妻兒,奔赴武漢戰「疫」情灑江城!
    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作為一位從軍18年,有著18年黨齡的黃昌保同志,瞞著家中70多歲的父母親和工作在公安一線的妻子,克服醫警家庭的困難,主動報名參加安徽省第六批援鄂醫療隊。黃昌保顧不上自己長期患有心臟病和頭痛的毛病,靠服用「富馬酸比索洛爾片」和「散列痛」維持的習慣。
  • 成都這位馳援武漢的醫生凱旋歸來,卻來不及送母親最後一程
    2月3日晚,錢樹森接到緊急通知,來不及和家人、朋友告別,帶上早已準備好的救援裝備,揮別同事,直接從醫院出發,趕往抗疫一線。車上,錢樹森泣不成聲。上午,他剛為患惡性腫瘤的母親辦理入院手續,來不及和母親說一聲再見,就離開了。「疫情就是命令,救死扶傷是我們醫生的使命,相信媽媽也會為我自豪的。」擦乾眼淚,錢樹森踏上徵途。
  • 讓哀思更有寄託,讓懷念更有意義 文明祭掃,「風」起清明
    為此,古園工作人員不僅替陳老先生擦拭墓碑、敬獻鮮花,還通過視頻連線方式,讓身在異鄉的陳雨思目睹祭掃全程,與逝去的爺爺進行超越時空的交流。  疫情期間,「不出門,少聚集」是對家庭、社會負責。3月19日,南京市上線「寧思念」App,實現人們足不出戶就能祭奠逝者的願望。
  • 牌位、神主、墓碑書寫必知
    女的姓氏之前還必須冠以夫家之姓,例如田姓女嫁到張家,逝後,張姓兒子應在母親神主牌上寫:「先妣張母田氏孺人之神主」。在女子稱謂中,「母親」是最偉大而高尚的。對母親稱「妣」、「太君」、「太夫人」。另外,清朝有封贈的命婦,一品二品稱夫人,三品稱淑人,四品稱恭人,五品稱宜人,六品稱安人,七品以下稱孺人。普通百姓稱已故的母親,祖母等為「老孺人」,即自謙最低等的。
  • 豆瓣評分8.0,一部溫馨的家庭電影,一段不想告別的告別
    大家好,我是米娜,一個愛好看電影的萌妹子。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可以讓你哭著笑、笑著哭的日系家庭電影——《漫長的告別》。該局治意溫暖、感人,講述很多細水長流的生活小片段,將溫情親情榮譽其中。回到家四人坐在一起,年邁的父親將大女兒錯認成了二女兒,然後母親才告訴女兒們才半年前父親就得了阿爾茲海默症,經常忘事兒。兩個女兒想起過去的林林總總,聽了心裡挺不是滋味。於是對父親的告別也從此開始了。在這七年裡,父親越來越忘事,越來越不記得自己的女兒們了。
  • 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33)清明悼念抗疫烈士和逝世同胞
    庚子清明留韻  蔣力華  慘烈犧牲人世離,悲鳴黃鶴豈容疑。  清明時節敬頒令,聖域神州齊降旗。  疫裡清明愁緒爆。疫難英魂,舉國同追悼。傲雪凌寒春信報,紅巖疏影存心照。  一吼問天天欲雨,招魂武漢祭英靈。   庚子清明節國家公祭  龐盟  庚子清明下半旗,人文華夏共追思。
  • 戰役必勝,真正的告別,往往來不及說再見!文/王珉
    疫情就在前方,災區就是戰場,那些支援湖北和武漢的85後甚至是更年輕的醫護人員,他們對非典沒有印象,對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也不太了解,他們甚至來不及回家拿換洗衣物,也來不及和親人告別,就匆匆穿上隔離服,在防護物資緊缺的狀況下,勇敢走上疫情的一線陣地——隔離病房。李文亮醫生去世了,他尚未出生的孩子還沒來得及看看自己的英雄父親。他也來不及親吻自己的兩個孩子,來不及告別妻子和爹娘,就作為「吹哨人」駕鶴西去。
  • 農村墓碑上的這幾個字,你知道是啥意思嗎?搞錯了,小心拜錯祖墳
    對中國人來說,清明,是一個特殊的時節。每到這個時候,人間一片哀悼。「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說的也不過如此。清明掃墓,相信大家都曾在墓碑上看到過「故、顯、先、考、妣」這樣的字眼。那麼,這些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墓碑上的「故、先、顯、考、妣」什麼意思?可別搞錯,會鬧笑話
    之子歸黃泉,重壤永幽隔」——潘安世界上能夠讓每個人都確信無疑的事情屈指可數,但「生」和「死」這兩件人生大事卻是每個人都相信會發生且都會經歷的事情,或許每個人出生的起始點各有不同,但是他們最終都會走向「死亡」這一個結局,就像花開、花落、花謝,最後「零落成泥碾作塵」,人也一樣,最後都會從溫暖的家庭走向孤獨的墳墓。
  • 墓碑上的「故、顯、考、妣」有何含義?這個不能亂用,很有學問的
    古往今來,無論是秦始皇生前就著手準備的兵馬俑,還是武則天臨終前主動去掉皇帝之稱,立下無字墓碑,讓後人評說。生生死死,都是大事,所以喪葬文化也在五千年的長河中浸染,流傳至今的更是各有道理。那麼,當清明即將到來的時候,你是否會注意到掃墓時候墓碑上刻的一些特殊的字?這些相對固定的格式,又各有什麼含義?
  • 在父親的墓碑前
    清明將至,春風徐徐,草長鶯飛,我來到了父親墳前祭奠。 一座刻有「人民功臣張健之墓」的墓碑矗立於墳前。 起初是火苗在跳動,這預示著一個旺盛的嬰兒滿懷激情地來到了人間,然後火苗熄滅,由此產生了一股兒細煙,而這股兒煙顯得竟是如此的渺小,但它不會被風吹滅,反而一味地向上嫋嫋地升騰著,最後消失在了空中,這不正表明了人生道路的曲折與漫長嗎?最後香被燃盡,只剩一小堆的灰燼,這不正象徵著一個人的生命終止,由此再經過若干年腐爛而成為了一堆枯骨而已嗎?
  • 農村墓碑上的「故、顯、考、妣」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
    我國對於墓葬文化十分注重,不僅在於各種墓葬儀式,而且對於墓碑上的碑文也十分講究,特別是墓穴的碑文容不得半點差錯,其中「故、顯、考、妣」都代表著不同的含義,弄錯一個字,除了貽笑大方之外,還體現出對逝去親人的極度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