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觀世音菩薩(附:三十三觀音聖像)

2021-01-20 古代哲學思考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在民間影響極高,極為深遠。在很多作品中,觀音的影響是超越玉皇大帝的,在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西遊記》中,觀世音大慈大悲法力無邊,但是玉皇大帝卻是坐在凌霄寶殿上被孫悟空趕到桌子底下的那一位,二者對比顯而易見。

我們皆知觀音救苦救難大慈大悲,卻又幾人真正了解這尊菩薩呢?

我們先說一下民間版本的觀音菩薩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香山寶卷》等卷宗中記載相似的故事,也是流傳至今最為普遍的說法。言說,觀世音俗名妙善,生於北闕國(不知何處,有說是陝西境內地址,不可全信),父親是妙莊王。

妙莊王這個人生性殘暴,好殺戮,天帝為了懲罰妙莊王於是奪走了他的兒子,生了三個女兒,大女兒妙清,二女兒妙音,三女兒就是妙善了。妙善多次勸阻妙莊王不成,甚至為此發誓終生不嫁,妙莊王一氣之下囚禁了妙善。後來妙善在汝州龍樹縣白雀寺出家為尼,是為苦修,佛法天成,「誠感天使三千八部天龍持護伽藍掃地,東海天王掃廚,六丁上香,遊奕點燭,伽雀進茶,飛猿進菜,白虎街柴,飛瓊、毛嬙滋花,八洞神仙鮮果」。凡夫俗子沒見過這場面,竟然將此視為「妖魔鬼怪」,最後被妙莊王派兵火燒寺廟,妙善破指成雨,滅火救寺。後來妙莊王又以刀斬,被玉帝救下;又以紅羅賜死,屍體卻被白虎帶走……妙善在冥府卻又令鬼怪大亂,不敢靠近,最後無法,陰司上乞玉帝,禮數十足的將妙善送還陽間。釋迦牟尼此時現身,佛曰:越國南海中間普陀巖,是汝去處。

妙善在普陀修行九年得到大成,後來又「割手目以救父病,持壺甘露以生萬民」,「有左善才為之普照,右龍女為之廣德」,即使左右童子。後來太上老君又上表玉帝,封妙善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南無靈感觀世音菩薩」,蓮花寶座,加封妙善父親妙莊王為善勝仙官,母親伯牙氏為勸善菩薩,姐姐妙清為大善廣殊菩薩,坐騎是青獅,二姐妙音為大善普賢菩薩,坐騎是白象。

所以在民間傳說中,南海觀音、普賢、廣殊竟然是三兄妹,而且還是道教至尊玉帝冊封,很顯然這沒什麼可考性,大概「僅供娛樂」。當然,在《隋書》等文獻記載中,也有「妙善菩薩」的說法和稱呼,與民間傳聞是否一致,就不得而知了。

那麼,官方佛教的觀世音菩薩又是如何的呢?

我們首先要確定一個觀念,觀音隸屬佛教,而玉帝等是隸屬道教,兩廂教派,自有爭奪,《西遊記》本身也脫不了厚佛薄道的嫌疑,這個只是一提,暫且不做細說。觀音最為普遍敬畏,但也是這位是最為被本土化改變的最多,最為失真,幾乎已經失去觀世音菩薩本來的形象模樣。

觀音菩薩,又被成為「光世音」「觀自在」,「觀音」勉強算是簡稱,自唐代就有,原因顯而易見,去了「世」字,也是為了避諱李世民。我們現在大多稱呼為觀世音菩薩,或者觀音菩薩。

為什麼要稱之為「觀世音」呢?這名字又有什麼寓意?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自有解釋,佛曰: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句話的意思不難理解,也就是唱詠觀世音菩薩法號,觀音自會「救苦救難」。

此部經書中,佛祖舉例說出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相,原文如下:

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闢支佛身得度者,即現闢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毗(pi)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關於菩薩法相之說眾多,以上是根據《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來說的,《楞嚴經》也有三十二法相之說,與《普門品》類似,也有「六觀音」說法,此種說法頗眾,就不再一一列出來了。有一點需要指出,觀世音並不是幾個法相就可以說完的,應是萬千相,無盡相,這些數據只是虛指。

以下附《普門品》觀世音三十三化身圖(據載清代卓峰曾繪出三十三觀音圖,現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延寶七年鶴州筆《觀音變相》)

1安穩能靜觀世音

2 寶光普悲觀世音

3乘蓮一葉觀世音

4除障魚籃觀世音

5大悲楊柳觀世音

6大慈白衣觀世音

7 法性一如觀世音

8赴感德王觀世音

9觀海阿耨觀世音

10合掌蓮臥觀世音

11吉祥水月觀世音

12吉祥水月觀世音

13寂然巖戶觀世音

14淨光六時觀世音

15淨妙琉璃觀世音

16救苦多羅觀世音

17禮敬合掌觀世音

18妙嚴眾寶觀世音

19 妙哉赤練觀世音

20啟悟蛤蜊觀世音

21 清淨灑水觀世音

22善德觀音馬郎婦

23攝眾威德觀世音

24神通遊戲觀世音

25 聲聞持經觀世音

26聖德龍頭觀世音

27 無垢圓光觀世音

28 無畏觀音阿摩提

29 息災延命觀世音

30勇健青頸觀世音

31圓明葉衣觀世音

32圓融不二觀世音

33 莊嚴瀧見觀世音

相關焦點

  • 罕見三十三觀音聖像首次問世,哪...
    農曆九月十九,恭迎觀世音菩薩出家日。觀世音菩薩,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的菩薩,為西方三聖之一,輔弼阿彌陀佛接引十方有情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又以大慈大悲救護苦難中的眾生為任,感應事跡不可窮盡。
  • 佛教:楊柳觀音,為觀音三十三應化身之首,可消除一切災厄和病痛
    在佛學的歷史傳承中,楊柳觀音為觀世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首尊。〝應身相〞為楊柳觀音的〝化身相〞既是〝佛身〞!「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另外異有所載,佛陀向數千比丘與菩薩介紹西方三聖,談到觀世音菩薩時曾說:「毗舍離人,即具楊枝淨水,授觀世音菩薩。」
  • 雲賞中天竺 十一面四十八臂觀世音菩薩聖像
    現在圓通殿供奉的觀音聖像,有十一面、四十八臂,為十一面千手觀音。十一面觀音的由來十一面觀音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之一,無量劫前,觀世音菩薩從「百蓮華眼頂無障礙功德光明王如來」受持「十一面觀世音神咒」。佛典記載︰「時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我有心咒,名十一面。
  • 觀世音菩薩可以變現多少身份,位階菩薩,為何要現佛身說法呢?
    三十三身遊化方便悲心廣大的觀世音菩薩如何用身、口、意,這三方面來度化眾生?〈普門品〉中,無盡意菩薩向佛陀請教這個問題:「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陀以觀世音菩薩隨緣變現三十三身,說明觀世音菩薩的方便遊化。智者大師將這三十三身分為八類:佛陀回答:「善男子!(一、聖身:3 身)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闢支佛身得度者,即現闢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 「千手千眼」造型,不一定就是觀世音菩薩
    具足一千隻手臂的觀世音菩薩造像提到「千手千眼」,大家自然會想到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誠然,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示現化身最多的菩薩之一,在顯密二宗裡,都有千手千眼的造型。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造像千手千眼的造型,一種是實相,也就是塑造出一千隻手臂,重慶大足石刻的千手觀音就是這種。
  • 淨空法師:「千手觀音,體現菩薩普度十法界」
    諸佛菩薩普度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楞嚴經舉三十二應,法華經舉三十三身),面孔三十二個都是菩薩相,表法意思錯了。這三十二相,有佛相、菩薩相、聲聞、緣覺,十法界的相,有餓鬼相、畜生相、地獄相,表示觀世音菩薩普度。
  • 農曆二月十九:恭迎觀世音菩薩聖誕日
    對於觀世音菩薩,已經無須用過多文字介紹。漢傳佛教男相觀世音菩薩《佛教文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做過一次全國範圍的問卷調查。內容是「你所知道的佛教人物」。在這次調查中,觀世音菩薩居第二位。居第一位的是佛陀釋迦牟尼。
  • 觀世音菩薩功德略集
    簡介:觀音菩薩,或稱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是大乘八大菩薩之一,在中國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說法,可見在中國影響力之大據《妙法蓮華經文句》卷2記載:「觀世音」者,天竺雲 婆婁吉底稅。《思益》云:「若眾生見者,實時畢定得於菩提,稱名者得免眾苦,故名觀音。《悲花》云:「若有眾生受苦,稱我名者、念我者,為我天耳、天眼所見聞,不得免苦,不取正覺。寶藏佛云:『汝觀一切眾生生大悲心,今當字汝為觀世音。』
  • 拜「觀世音菩薩」,心中默念這2個字,增福無量!
    提起「觀世音菩薩」,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他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著名的道場在浙江普陀山。觀世音菩薩,又稱「妙吉祥」、「慈航大士」等。觀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象徵,他早在過去無量劫因地修行時就已經修成佛果,但又念眾生還身在苦海當中,不忍眾生受苦,故而倒駕慈航,降格為「菩薩」,普渡眾生。
  • 佛教:瀧見觀音,芸芸眾生如墮火坑,菩薩能頃刻間將火坑化作蓮池
    佛教中的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三「應身相」廣為流傳,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其中的瀧見觀音,首先請看這瀧見觀音顯靈的歷史故事:莊嚴瀧見觀世音,妙香芬馥悅意常;般若真智施無畏,進趣真淨妙吉祥。長舒聽見後說道「我不是什麼神仙,更無什麼神力,只是平時常念觀世音名號,得菩薩慈悲披護,每逢有大難,皆能免除。」這便是瀧見觀音最為熟知的民間傳說之一。在佛教的歷史文化中,瀧見觀音因其像坐在巖石上觀賞瀑布,又名「觀瀑觀音」或「飛瀑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八尊,化身相為「大自在天身」。
  • 你把觀世音菩薩趕跑了嗎?
    她卻說:「那畫的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為什麼是漁夫的樣子?」「你只看到了漁夫把魚放在魚簍裡,其實他正是去放生的!」再回頭看看這幅畫,竟覺得此畫妙極。往往我只看到表象的一面,就急於下判斷,卻不知,見到觀世音菩薩,也已經當面錯過。
  • 三十三種觀音你認識幾種?
    2020年3月12日觀音菩薩聖誕日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是觀音菩薩聖誕日。觀音菩薩的信仰千百年來早已廣泛流傳。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體現。無論淨土、禪、密各宗,任何拔苦濟樂的法門,都離不開觀世音菩薩。慈悲即觀音,在中國婦孺皆知,深入人心。
  • 觀音信仰的流行及其圖象創製的經典依據
    密教則以為與阿彌陀佛一樣為三身之一,觀世音菩薩是正法輪身(阿彌陀佛為自性輪身,馬頭明王為教令輪身),均指觀世音是西方淨土的教化菩薩。而依佛典所記,觀世音在過去早已成佛,釋迦牟尼佛,曾於無量劫前已是其苦行弟子,觀世音為安樂、救治眾生,故現為菩薩,於將來亦畢竟成佛: 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慈願力,安樂眾生故,故現作菩薩。
  • 八大菩薩
    八大菩薩,指的是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手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其中關於金剛手菩薩,經噶瑪噶舉創古仁波切開示,其為大勢至菩薩的忿怒像。據說普賢菩薩掌管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薩則掌管諸佛的智德與證德。一般把普賢菩薩視為祈求延命的本尊。普賢單獨造像通常騎六牙之白象,頭戴五佛冠,形如滿月童子。3、觀世音菩薩:玄奘三藏又譯作觀安適菩薩。唐寧以來,民間信仰的有三十三變更觀音。密宗造像有六觀音、七觀音等變更。六觀音是十一面觀音、不空罥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和準提觀音。另外加上聖觀音,稱為七觀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每天念一遍,專治「業障」
    佛音妙法大智慧《普門品》即《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由於觀音信仰傳入中國日益盛行,所以它從漢文譯本內單獨流通出來,成為便於受持讀誦的單行本。普門品主要宣說觀世音菩薩的普門示現,詳說了觀世音菩薩之化導: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普現三十三種應化身,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事跡。佛菩薩神通自在,示現種種身,開無量法門,使眾生得證圓通。
  • 觀世音菩薩畫作並釋文
    老僧說:「這裡的眾生,與觀世音菩薩夙有因緣,你可以把菩薩的來歷事跡,傳播流行於世,凡是供養、讀誦的人,福德無量。」於是詳盡地宣說了其中妙理,老僧說完,隱身而去。《觀音本行經序》譯文:民間不少人認為,觀世音菩薩是女的。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繪畫 欣賞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原是《妙法蓮華經》裡的一經品,由於觀世音信仰傳入中國日益盛行,所以經文從漢文譯本內抽出來,成為便於受持讀誦的單行經品本。《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又稱《觀音經普門品》、《觀世音經》、《普門品經》等。《法華經》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為觀音菩薩說普門圓通之德者,示現三十三身普使一切眾生圓通於佛道也,故名普門品。本品主要宣說觀世音菩薩的普門示現。
  • 觀世音菩薩顯靈了!史書上記載的真實事件,誦《普門品》得解脫
    觀音信仰深入人心觀音信仰歷史已經很久了,觀世音菩薩在中國深入人心,同時在民間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而史書上記載了一個真實的「觀世音菩薩顯靈」,救苦救難的故事,應該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深入人心的觀音信仰歷史記載的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事情徐義,十六國時期前秦右丞相。
  • 震旦第一佛國、海天佛國、南海聖境、觀音菩薩道場——普陀山
    相傳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 普陀山和舟山島沈家門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據史書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普陀山就已經是道人修煉的寶地。 春秋末期,普陀山和舟山等島統稱為甬東。 後來到漢成帝時期,據傳,南昌尉梅福來山隱居,並採藥煉丹,自此稱梅岑山。而普陀山作為觀音菩薩的道場,則是初創於唐朝。 唐大中年間,有梵僧來山禮佛,傳說是在潮音洞目睹觀音示現。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白衣觀音)
    白衣觀音像在三十三觀音化像中,白衣觀音位列第六。白衣觀音身披白衣,左手持蓮花,右手作與願印。是三十二身觀音中的比丘、比丘尼身。《觀世音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也有這樣的說法:"若造像觀音,坐華屋,著五色衣,胡跪拿掌,面向佛看,聽佛說法。下作毗陀,天女互跪坐,手奉花冠,著白衣,上向菩薩。"穿白衣而聽佛說法,用以表示聽從心地的純淨無邪和對佛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