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一直在尋找PC之外的新增長點,移動業務、數據中心業務以及大數據業務,被看作是聯想PC之外的「新三輪」。自從聯想把IBMX86伺服器收購之後,大家就一直在等待聯想的企業級數據中心業務的融合熵變。2017年5月聯想集團宣布將中國業務分拆為電腦及智能設備集團(PCSD)和數據中心業務集團(DCG),到今年6月30日聯想財年的第一季度,DCG交出了一份這樣的成績單:收入為16億美元,同比增長67.8%,創歷史新高,盈利增長11%,稅前虧損為6300萬美元。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數據中心業務集團中國區總裁童夫堯如何看待這份成績單?這一年,DCG哪些事情做對了?哪些方面未如人意?又如何布局DCG的下一輪機會?面對國內企業級市場慘烈的價格之戰,聯想DCG如何應對?日前,童夫堯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給出了他的答案。
哪些做對了?
在收購了IBM X86伺服器之後,聯想的企業級硬體業務有相當長時間是停滯不前的,今年的DCG迎來高增長,哪些做對了?
童夫堯認為得益於兩點,一是業務分拆,讓各自團隊能夠更聚焦,更專注。去年,聯想中國區將PC與數據中心業務分拆,因為分拆,可以讓員工的知識學習、資源投入、產品研發、市場推廣等更聚焦,更鎖定商用企業級大客戶。二是從硬體供應商向服務提供商和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聯想希望用一到兩年時間,從數據中心硬體供應商向服務和解決方案供應商轉型,獲得更高的增值。「去年這一年,聯想在雲,大數據,超算,融合架構,超融合架構等領域的增長超過100%甚至200%、甚至300%的增長,這表明轉型的方向是正確的。」
聯想這一季度的增長究竟是來自存量市場還是來自增量市場?
童夫堯給出的答案是很難區分是來自存量還是增量。不過相對於聯想以前客戶可以稱為增量市場。比如去年先DCG激活了四千多家客戶,這些客戶做了很多新的增量業務和增量項目。同時,DCG也做了策略性調整,因為成本和競爭DCG也放棄了一些客戶,把資源聚焦在開拓更多的中小企業、高價值客戶以及尋找新的藍海、新的增量市場上。
因為目前中國的數據中心市場競爭慘烈,尤其是X86這樣的標準化的產品正面臨越來越殘酷的價格戰。聯想如何應對?DCG有哪些新機會?
童夫堯認為中國數據中心市場的價格戰不可避免。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硬體設備已經大眾商品化。過去PC之外的產品都「高大上」,而這幾年標準伺服器已經是標準化商品,所以價格戰不可避免。二是越來越多的新競爭者加入。比如網際網路企業,從2C市場進入2B市場,比如ODM廠商,都紛紛加入企業級市場,導致競爭加劇。三是跨國企業為了搶佔中國市場,也在國內採取比較積極而靈活的措施。四是最近一年人民幣的匯率變化,人民幣的貶值意味著成本的上漲,使得競爭更加。所以這個市場競爭不可避免的進入價格戰的怪圈中。
聯想的未來機會在哪裡?
聯想如何應對價格戰?聯想的下一輪增長機會在哪裡?
關於新的增長機會,童夫堯認為一是細分市場裡有更多新機會和新的融合需求。他以HPC為例,過去HPC主要客戶是科學計算,但今天越來越多的商業客戶,從金融、電信、石油勘探、醫藥研究、國防科技、工業製造等等需要更超強的計算力,也使得HPC需求進一步提升。高性能計算(HPC)是聯想的強項,在前不久剛剛結束的世界超算大會(ISC2018)上,聯想入圍117套,是這次榜單中入圍最多的。也是基於進一步做強優勢市場的考量, 8月31日,聯想在北京舉辦聯想全球超算峰會,會上聯想發布了一系列AI產品家族。
二是服務和解決方案能夠給數據中心帶來更大的增值。「客戶所需要的並不是簡單的產品,更希望能夠獲得廠方所提供的增值服務。因此,聯想DCG今後會在服務提供,服務產品的提供,服務的及時性,以及服務的專業性,加大我們的投資力度。」 童夫堯說。
三是除了原來的硬體聯想會在定製化、AI產品以及存儲等方面加大布局。
四是聯想DCG有可能探索新的模式,獲得更大的變量。比如針對中小企業、針對企業上雲,雲將是聯想DCG很大的增長變量,AI也將是一個很大的增量市場,中國和美國將是全球最大的兩個AI市場,這其中有巨大的計算力需求。
五是自主可控市場。中國推動信息安全自主可控會帶來一個很大的市場,未來5年,央企、政府行業客戶會在這個部分的需求隨著技術的成熟而進入爆發期。
六是工業網際網路市場。這也將是聯想DCG重大布局的大市場。製造業轉型升級需要IT、OT、CT融合,這將造就新的藍海—工業網際網路,因為這三者的融合,給工業企業、IT企業和通信企業都帶來的新的機會,同時帶來的新的挑戰,聯想既擁有IT的優勢又擁有製造的優勢,快速地進入工業網際網路領域,會形成獨有的競爭力。「我們最近一段時間在智能製造行業頻頻推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希望把自己的最佳實踐做成方案,能夠助力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 童夫堯說。
目前聯想在推動DCG向服務和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的方向上正在加速布局,,關於DCG的未來變數,還會有怎麼樣的變化?童夫堯以AI需求的變化來談未來的方向和可能性,目前我們看到公安用戶對AI機器識別的需求是通過人臉識別來抓逃犯,而下一步的人臉就可能不能滿足要求,需求演變為步態就需識別出這個人。需求驅動著AI技術不斷演進,驅動著廠商不斷變化去滿足和適應需求。所以聯想DCG的未來變化,一定也是沿著用戶的需求的方向上來不斷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