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入主流世界的小眾文化:為什麼說「破圈」是把雙刃劍?

2020-11-23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騰雲」(ID:tenyun700),作者:田豐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36氪經授權發布。

「破圈是一把雙刃劍,有可能打開一個新市場和帶來新的客戶和流量,進而帶動整個平臺的進一步發展,也有可能導致亞文化圈層在向主流文化靠攏的過程中逐漸消失,反而不利於歸屬於特定亞文化平臺的青年群體或者是階層人群的發聲。」

從B站的《後浪》和快手的《看見》開始,人們對破圈的討論從未停止。

前者讓人們意識到常被稱為「垮掉一代」的青年人積極向上的一面,後者則凸顯了那些被忽略的平凡人走向舞臺中央時的奮發圖強。頗具顛覆性的視角刷新了許多人對兩個平臺的固有認知。

兩個視頻的背後,是兩個平臺為了擺脫人們的刻板印象、融入主流社會和主流文化進行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嘗試。一方面,是為了重新塑造企業自身形象;另外一方面,是為了獲取更多人的了解與支持。兩則視頻進一步擴大了公眾對平臺代表性群體的認知,又塑造了新的形象、灌輸了新的內涵。

這可以說是一種破圈的高級形式。因為這種形式本身給人們帶來的衝擊和冒犯感已降低到極致,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喚起人們的理解、共情和認同。

由此引申出的問題是,為什麼現在已經成型的網際網路平臺——特別是被標的為由某些特定人群和某種特定文化的代表性平臺都開始急於破圈?以及破圈的背後究竟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問題?

每個人對破圈的看法各有不同。從我個人的觀察來看,破圈背後至少有三個有趣的現象:

  • 在競爭性壓力下,平臺紛紛逃離舒適帶;

  • 圈層化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組織模式;

  • 亞文化向主流文化的反向輸出。

01「破圈」是自然發生的嗎?

之所以有破圈的說法,是因為在各類網際網路平臺早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圈層化現象。

所謂的圈層化,指的是有不同愛好或被標記為不同年齡、文化或階層屬性的群體在網絡平臺中聚集的現象,這催生了諸多的圈層化和趣群化的平臺——無論是B站還是快手最初都有一個忠實用戶群,一群核心的「老鐵」。他們既是網絡平臺的支撐人群,也導致了不同網際網路平臺用戶群體之間存在明顯的區隔。

需要注意的是,每個圈層化網際網路平臺內部都是自娛和自洽的。

在不同平臺上,帶有特定年齡屬性、文化屬性和階層屬性的的核心用戶和「老鐵」們,在平臺的虛擬世界中都處於內心世界和生活方式的舒適帶上。在沒有移動網際網路普及和資本對用戶流量的苛求之下,每一個年齡、文化和階層的圈層在各自舒適帶上的生活是自娛自樂式的。

借用一句明星粉絲間的流行話:小眾文化有小眾文化的自覺。

換句話說,處於圈層化舒適帶上的亞文化自覺向外突破的動力並不是特別大,他們更希望把自己的圈層建設成具有內核支撐性質的年齡、文化和階層標記。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亞文化圈層自身沒有強烈的內在破圈訴求。

圈層化標記的負面作用同樣明顯:人們會對小眾文化圈層望而生畏,很少有人願意深入到亞文化圈層內部真正去了解它的狀況。這自然會影響網際網路平臺的用戶擴張速度。

隨著網際網路對全部人口的滲透,尤其是資本市場在注入網際網路平臺之後,對於每一個都需要通過擴大人群的覆蓋吸引人口流量,進而維繫(或增加)估值的網際網路平臺來說,突破圈層成為了必須的選擇。

1969年美國伍德斯託克音樂節現場。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垮掉的一代」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具反叛精神亞文化代表。

中國網絡中的亞文化群體有一個特點:群體間沒有強烈的競爭性。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破圈」現象不會自然而然出現,必須依靠外力推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後現代社會的亞文化都不太有競爭和對抗性。

20世紀初至30年代的芝加哥學派,羅伯特.帕克從社會學領域提出「越軌理論」,認為青年亞文化是一種問題青年、犯罪青年反社會、反主流的越軌文化。20世紀60年代的伯明罕學派提出了「儀式抵抗理論」,成為青年亞文化研究中最具影響力和借鑑價值的基礎理論。

20世紀末,融合全球化背景與後現代主義視角的「混雜性認同理論」出現了,它突破了社會結構等級的嚴格桎梏和限制,在亞文化混雜相交的空間中尋找到了自我平衡。

因為網際網路自身在空間和時間上不存在相互爭奪的排他效應,簡單地說,任何人群都可以在虛擬世界中形成相應的自組織模式,彼此間並不存在排他關係,此時,競爭性和對抗性大大削弱。

缺乏競爭性文化產品的驅動力是不足的。因此,破圈背後的競爭性意圖,更多的是來自於資本市場和產品成長的壓力,也是與同類網際網路產品相互競爭需要。

02 當圈層具備了社會組織屬性

終於,這場由網際網路平臺引發的「破圈之旅」顛覆了人們以往對亞文化的理解。

過去,人們把亞文化理解為精神產品,它並不具有現實社會的組織屬性。而在網際網路日漸普及的過程中,這一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儘管文化是看不見、摸不到的虛擬物,但網際網路時代的亞文化卻可以藉助平臺的力量,實現具有類似屬性人群的聚集,此時,帶有亞文化標籤的網際網路平臺就成為了能夠發揮組織作用的基礎工具。

圈層化的網際網路平臺自帶有虛擬社會的組織屬性,它依照對某種亞文化的認同程度,把社會人群由裡及外的排列開來,這與費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頗有相似之處,只不過差序格局的中心點是人,圈層化的中心點是某一種亞文化。由此可見,每一個圈層化的亞文化平臺都存在著特定社會人群的圈層化排列,背後都有一個潛在的組織網絡。

潛在的組織網絡在特定時刻是可以被激活的。在許多起由粉絲引發的網絡事件中,我們都看到那些看似無組織的亞文化圈層,在壓力之下,迅速自發組織起來,形成了令人驚恐的、基於網絡空間的反制力。

圈層亞文化平臺的潛在組織網絡與傳統的正式組織是不一樣的,它沒有一些確定的規章制度,卻有一些潛在約定俗成的行為規則。

基於網際網路平臺亞文化的組織屬性是一個需要研究的嶄新課題,也是研究者長期忽略的一個內容。

在特定的文化圈層之下已經聚集了圈層化排列的社會人群,所謂的破圈不過是以某種形式增強社會大眾對亞文化的認同感,以及對網際網路平臺的認同感,在兩種認同感之下,社會大眾被「組織」成為處於圈層邊緣的潛在用戶群體。

03 意想不到的「反向輸出」

在以往的研究中,反向文化輸出較為常見的是類似於B站青年亞文化向成人主流文化的輸出形式,按照年齡代際的順序可以稱其為「後喻文化」。

也就是說,當青年人掌握了更加先進的文化形式後,反向對成年人社會進行文化輸出。

其實,在圈層化的基礎上,反向文化輸出不僅局限於後喻文化,在任何一個亞文化群體都有可能產生反向文化輸出。正如快手早期被認為是土味短視頻,往往會被貶低為社會的中下階層的亞文化產品,而《看見》中看到的奧利給大叔本身就是一個農民。從社會結構和的視角來看,快手的反向文化輸出是自帶階層屬性的。

破圈屬於意想不到的反向文化輸出模式。它是對人們早已麻木的正向文化輸出的驚天逆變,在成年人向青年人、主流文化向非主流文化、社會上層對社會下層的正向文化輸出模式之外,創造出另一種輸出形式。

反向文化輸出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非主流文化、亞文化或者是社會下層的一個證明自己的一個過程。

長期以來,這種反向文化輸出者呼聲是被忽略的,因為這些非主流文化、亞文化、社會中下階層往往是無法在主流社會,主流文化和上層社會的常規溝通渠道中發出自己的聲音。網際網路平臺的破圈給他們了一個極好展示自己的機會,破圈被賦予了追求公平公正和平等對待的現實意義。

作為一個開放的平臺工具,網際網路的反向文化輸出是值得鼓勵的。

因為只有在有反向文化輸出和交流的情況下,社會中各個群體之間才能夠有更多的相互了解,多元化的聲音才能讓社會真正的和而不同。

但我們也要看到,一些人對反向文化輸出會有感到極大的不適應。

在網際網路破圈的過程中常常會犯了一個小小的錯誤,就是把所有的社會人群當作「被消費」的潛在用戶群體,破圈試圖在不被察覺的情況下「消費」各個社會群體,以共情和認同將他們納入到圈層的序列之中,這反而會挫傷處於亞文化圈層內的核心用戶群體。

最典型的是在《後浪》播出之後眾多的青年人,尤其是本來屬於圈層內核的90後和95後在視頻下留言說:「我們不是能夠把前浪拍下來的後浪,而是被前浪割了韭菜的後浪。」

這意味著,破圈在很多時候距離真正的圈層亞文化的反向輸出還有一定的距離。

儘管破圈可以通過某種形式演繹到各個社會群體的內心世界,喚起人們對網際網路平臺及所屬亞文化屬性的共情和認同,卻在套用了主流社會的主流文化之後,未必能夠被所有的核心用戶所認可。

在我看來,「消費」社會大眾的破圈行為在營銷手段上是非常成功的,卻也需要反思可能存在的兩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就是把所有的人作為一個被消費的潛在用戶群體,而忽略了人們自身的各種屬性和真實情感。

套用主流社會的主流文化在大多數人被消費的過程中會帶來極大的舒適度,反思時會發現,每一個觀眾都成為了被開發的流量和被利用的客戶。

第二個誤區是,由於破圈源自於圈層化亞文化,那麼破圈過程也可以看作是拋棄圈層核心用戶群體的過程。

破圈近乎必然是亞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間的融合,基於亞文化的網際網路平臺可能需要放棄自身的一些特點和內容。在放棄特點和內容之後,原先屬於亞文化圈層的核心用戶或者是老鐵們,是否還會繼續支持,是否還能在破圈之後的平臺處於一如既往的舒適帶,這是一個需要持續考量和觀察的問題。

破圈是一把雙刃劍,有可能打開一個新市場和帶來新的客戶和流量,進而帶動整個平臺的進一步發展。也有可能導致亞文化圈層在向主流文化靠攏的過程中逐漸消失,反而不利於歸屬於特定亞文化平臺的青年群體或者是階層人群的發聲。

這也不由的讓人想起文化人類學經常會涉及到的一個問題:當一些處於分支的亞文化取得可喜的「進步」,能夠融入主流社會和主流文化之後,其自身所代表的社會文化的多樣態和獨特屬性可能會很可惜的隨之飄逝。

我們得到了什麼?我們失去了什麼?或許,這不是破圈一刻所能夠預測的,只有時過境遷之後的後浪們才能夠真正的看見。 

相關焦點

  • 「老福特」全網下架引,同人圈炸裂,「小眾文化」是否應該被接受
    簡單的說,就像大家在看偶像劇中,希望女主和男二在一起,而電視劇中未能滿足,所以就會自行在角色原有人物屬性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也會有些創作者,將自己喜歡的明星作為主角,進行完全獨立小說創作。老福特在6月3日全網下架後,表示進行調試,但是截至目前一直未能上架。也許永久下架,這消息讓很多同人圈的用戶感到恐慌與著急。
  • 樂隊的夏天:小眾音樂的「破圈」
    樂隊的夏天:小眾音樂的「破圈」金燕10月10日晚,持續了三個月之久的《樂隊的夏天第二季》落下帷幕。33支樂隊裡,有成名已久的重塑雕像的權利、Joyside、木馬、後海大鯊魚、野孩子、水木年華、聲音玩具、法茲、達聞西、馬賽克、康姆士、達達樂隊等等,也有成立已久但觀眾認知度並不是很高的五條人、大波浪等優秀樂隊,更有之前鮮為人知的白皮書、超級斬、傻子與白痴、白日夢症候群、椅子樂團等年輕一代;有經典搖滾樂中的金屬、民謠、朋克樂隊,也有本土世界音樂的代表HAYA樂團、融爵士電子為一體的實驗性的Mandrain
  • 機甲真人秀引燃熱血新綜藝 小眾文化闖入大眾視野
    就是鐵甲》相繼播出,小眾文化闖入大眾視野  機甲真人秀,引燃熱血新綜藝  本報記者 徐顥哲  張一山猛地從椅子上躍起,雙手大幅度揮拳,大聲咆哮,臉上的肌肉都顯得猙獰。這是優酷出品的機器人競技綜藝節目《這!
  • ACGN文化難以「破圈」,不只是傲慢和偏見,不理解才是罪魁禍首
    導讀:「破圈」這個詞大家或多或少都曾聽過,指的是走出自己的小圈子,面向更廣大的群體,原本常用於娛樂圈,但近幾年這個概念也衍生到了其他方面,甚至覆蓋到了ACGN文化圈,先前有作為全國最大的ACGN文化交流聚集地的B站嘗試破圈,結果是B站的確破圈了,但ACGN卻沒有。
  • B站的「破圈」困境
    從B站開始破圈之初,不少老用戶和老UP主便已陸續離開。巫師財經作為知識區的核心UP主之一,曾B站破圈戰略樹立的標杆。隨著知識區推出,B站進一步摘掉ACG文化標籤(日本生產或帶有日式風格動畫、漫畫、遊戲),利用泛知識內容引入全年齡段用戶。情懷是一個圈,圈裡的人想出去,圈外的人想進來。
  • 二次元音樂想要破圈,需要更多的《達拉崩吧》
    對於二次元音樂的粉絲來說,《達拉崩吧》早已是耳熟能詳的"神曲",而周深在《歌手·當打之年》上的翻唱,才讓這首歌真正破圈。同時,基於作品本身的傳播特質,以及綜藝節目、網易雲音樂、B站、微博等多平臺互動中,《達拉崩吧》也在持續的社交互動中完成了圈內狂歡到大眾破圈的質變。
  • 年輕人的品牌:小眾文化酷炫拽
    引 言小眾文化不斷躋身大眾視野,與年輕化主流消費人群對「新鮮」、「個性」的需求密不可分。「小眾」從何而來?未來去往何處?小眾文化的火熱發展又給了我們什麼啟發?讓我們隨著動態觀察的視角去一探究竟。二次元魔法少女形象隨著b站大火,這個平臺也成為很多年輕人的網絡聚居地,二次元文化開始從小眾狂歡變成大眾娛樂。很多人都說宮崎駿的動畫有一種治癒人心的力量,二次元的「拽」更多的是來自對美好世界文化內涵的自信與從容。
  • 新奇教師節祝福 QQ「語C」文化破圈
    後來他們跟我說這叫語C群戲,不僅播放了經典音樂製造氣氛,還給了李逍遙和趙靈兒一個圓滿的結局,我還是蠻感動的,這幫孩子挺用心的。」語C作為Z世代的「新寵」,是語言Cosplay的簡稱,字面意思是用語言文字的形式,來進行某個角色或者人物的演繹。即假定自己是某個特定角色,並將該角色置於特定情境中,以文字形式表現其所說、所想、所見、所為。
  • 漫展暴露事件是小眾文化必經之路?2020CJ見證真正的小眾文化
    提起COSER圈大多數人都會微微一笑,這一笑包含了太多含義。COSER圈的亂象仿佛已經成為痼疾,而這一次則是被暴露在「陽光」之下,讓普通人對原本就小眾的COSER文化成見更深。而上海漫展上,觀眾怒斥做出暴露動作的COSER,是所有真正熱愛COSER文化人的憤怒。
  • 李旎:B站「破圈」的幕後導演
    她在內容為王與商業化之間成功找到一條中間道路,努力帶領這個中國年輕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區與視頻平臺加速破圈,朝著社會主流文化風向標的目標穩步邁進。從B站跨年晚會到《後浪》,從《風犬少年的天空》到《說唱新世代》,再到拿下英雄聯盟S賽連續三年大陸獨家直播版權,她主導的每一次動作都在不斷打破大家對B站的固有認知:粉絲們口中的那個「小破站」再也不僅僅是一個二次元愛好者聚集的小眾社區,而是一個多元、包容的綜合性視頻社區。B站正在「破圈」。
  • 年復一年,UT讓全球文創「破圈」
    而這一切,都要從T恤文化本身談起。全球文創的「破圈」後來寫出《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作家斯科特菲茨傑拉德,在1920年的處女作小說《人間天堂》中第一次使用了T-Shirt這個詞。但直到八年後,韋氏詞典才將該詞收入。
  • 《後浪》:從內容刷屏到用戶破圈的商業陽謀
    借勢五四,正能量內容破圈 B站過往一直聚焦ACG文化,也是國內青年ACG文化的最大聚集地。過去幾年,B站一直致力於提升內容多元性。公司公告顯示,如今嗶哩嗶哩最大的五個內容類別是:生活方式、明星娛樂、遊戲、動漫、科技。
  • 多勵二次元觀察:小眾亞文化正在走向主流舞臺
    不知不覺,Z世代與小眾文化已經站在了主流大眾面前2018年3月28日,B站在美國納斯達克順利上市,8位具有代表性的人氣UP主為B站上市敲鐘。「Z世代」與以往大家印象裡的小眾文化早已經站在了主流大眾面前。
  • 音樂人數量反超北京,廣東音樂再次闖入主流視野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中國搖滾先鋒們在北京發出"走向世界"的宏願,三十年後,五條人卻用廣東方言回應:立足世界,放眼海豐。網際網路的進一步下沉正在帶動時代審美的轉向,宏大的主流敘事被後現代性消解,平凡生活的真誠質樸得到了更多關注。而曾經由盛轉衰的廣東樂壇,正在這樣的轉向之中悄悄崛起。
  • 美股新股解讀|小眾的庫客音樂:「破圈」有點難,「不破圈」更難了
    畢竟相比網易雲音樂、QQ音樂、酷狗等知名音樂APP,它真得算小眾的再也不能小眾了,換言之,這一音樂APP只能在特定的圈子裡才能被人「熟知」。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它所處的賽道。2020年2月,庫客音樂通過股權置換交易收購了BMF(北京樂成未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國際音樂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下稱「BMF」)100%的股權。合併BMF之後,2019年至2020年前9月,庫客音樂飛的預估收入為2.07億元、0.35億元;淨利潤則分別為6951.6萬元、-5993.3萬元。
  • 亞文化領域越發的重要,品牌主應該如何深耕小眾文化
    在今天這一個多樣化需求泛濫的時代下我們可以看到,細分的小眾文化在整體社會以及營銷全中頻頻出現,無論是漢服、ACG、電競等亞文化頻頻爆出,每個亞文化領域的圈層正在快速擴大,組成了一種看似獨立的一個個體圈層卻又相互交集的泛圈層文化,並且在快速籠絡一批大量的忠實粉絲群體的同時也給相關的衍生品牌帶來了豐厚的利益。
  • B站破圈的2020:高虧損的窘境與華爾街的期待
    但今年在視頻賽道上,真正被眾人視為「攪動風雲」的平臺,其實是原本處於二次元小眾賽道的B站。從今年的新年晚會開始,B站就以一種「山呼海嘯」的方式,掀開了自己在 2020 年破圈戰略的大幕。在青年節以《後浪》引發了全民討論的熱潮,隨後推出《說唱新世代》和《風犬少年的天空》再度引爆網絡……那個曾寄託了眾多新生代「宅之夢」的B站,華麗地轉型成了一個陽光青年的形象。
  • B站破了自己的圈
    如果說年輕人更容易接受和認同二次元文化,他們可以被看做是二次元一種更廣泛的衍生,所以《入海》和《後浪》都是在面向符合平臺文化的潛在用戶的話,那麼當B站帶著何同學、羅律師等B站大V走進電梯和公交車站臺的時候,B站或許就已經捨棄了自身的社區文化,捨棄了二次元、甚至年輕人這一核心目標群體了。因為當電梯廣告將孩子的長輩都帶到了B站,那麼屬於年輕人的私密空間也就隨之消失。
  • 我們和亞文化取名器的主創們聊了聊,為什麼普通人也愛上了它
    比如說hiphop,你不能說穿oversize的就是hiphop愛好者,你也不能說帶著鉚釘的就是朋克,同理,你也無法從亞逼穿搭中一些共通的細節定義亞逼。 這也正是為什麼之前那張「亞逼自評量表」會被亞逼不屑、甚至嘲諷的原因。 那麼在無法定義的情況下,該如何向主流受眾來解釋亞逼到底是什麼呢?
  • B站2020:高虧損的窘境與破圈的期待
    但今年在視頻賽道上,真正被眾人視為「攪動風雲」的平臺,其實是原本處於二次元小眾賽道的B站。   從今年的新年晚會開始,B站就以一種「山呼海嘯」的方式,掀開了自己在2020年破圈戰略的大幕。在青年節以《後浪》引發了全民討論的熱潮,隨後推出《說唱新世代》和《風犬少年的天空》再度引爆網絡……那個曾寄託了眾多新生代「宅之夢」的B站,華麗地轉型成了一個陽光青年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