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鍾情,錯過,細膩,清新等幾個青春動漫常見元素,相信絕大多數觀眾第一反應都是新海誠,這位因《你的名字》廣為人知的導演深諳此道。在早期作品《她和她的貓》、《星之聲》、《秒速五釐米》中都有所提現,高樓大廈中的孤僻眾生總能與風景如畫形成強烈對比,青春時代的相遇相知相惜錯過也總是細水長流般自然,一草一木都充斥溢滿著對世界的熱愛。
但本次要講述的07年作品《BABY BLUE》並非由新海誠指導,而是由一位不亞於他的大師渡邊信一郎。(說來也巧,《BABY BLUE》距今不多不少14年)說起渡邊信一郎,與青春片專業戶新海誠截然不同,從《混沌武士》、《星際牛仔》、《坂道上的阿波羅》等硬核作品可見是一個相當個性的動畫監督,獨特的視聽語言與電影化的表現手法讓其在動畫屆自成一派。青春與遺憾,元素與新海誠大多作品所闡述的相若,卻又並非僅此而已。《秒速五釐米》用了約一小時讓故事角色深入人心,但《BABY BLUE》只有大概十四多分鐘,如何講好一個不落俗套、條理清晰的故事成了觀眾所好奇的事。
所以在《BABY BLUE》中,渡邊信一郎拋下了一個重磅炸彈,男主角持有一顆貨真價實的手榴彈。在平淡過頭的日常中,誰沒有幻想過火光飛濺的炸彈引爆,讓颳起的颶風衝碎生活中的無趣與冗長,擁有更多戲劇性的改變,這似乎就是青春期獨有的桀驁與反叛。但回到故事開頭,陽光,藍天,白雲,琴聲,熙熙攘攘的學生,在木桌上嘎吱作響的馬克筆,一起都自然平穩到不可思議,想想《混沌武士》中的血腥四濺與刀光劍影,很難相信是渡邊信一郎指導的作品,恰如標題所示,是一部作者原本狂亂灑脫的色彩淡到近乎透徹的作品,斑斕化作淡藍,喧囂化作平靜。
一曲蕭邦的《離別曲》後,男主角翔找到女主角葉月,詢問要不要逃課一起出去逛逛;女孩爽快的答應了,鏡頭自然而然的跳躍到了校外的柵欄,兩人用相同的速度邁開步調,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從對男主角優等生的調侃到去海邊放煙花,最後葉月感慨好久都沒有這麼輕鬆說話了呢。兩人的記憶突然就倒回了很久很久之前,那是小學時尚在青梅竹馬的二人心照不宣的秘密,他們曾在倉庫偷盜了一顆手榴彈。
時間回到現在,他們坐上電車,準備找個地方將手榴彈埋掉。日本電車安檢問題暫且不談,從偷出手榴彈開始,原本現實主義色彩的故事就沾染上了魔幻與荒誕的味道。但背景BGM一如既往的優哉遊哉,非常輕易的就將觀眾從主角二人晦暗回憶中漆黑龐大的機翼剪影,刺耳的轟鳴中拉出,回歸到了欲言又止的青春物語。
兩人在電車上睡過頭,原定計劃硬生生被意外打斷;他們下車後無視警察「自行車非法承載兩人」的警告,在夜晚的無人馬路上上演了自行車版的速度與激情。偶遇暴走族攔截,男主翔扔出了手榴彈,隨著乾脆利落的拋物線,炸彈點亮夜空,懸在觀眾心頭的炸彈也隨之「膨」了一聲,像是《螢火之森》中阿銀因孩童觸碰的消逝,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觀眾與暴走族都沒有反應過來。
兩人飛奔到海邊,想放煙花卻發現沒帶打火機。海風下,葉月問翔為什麼要約我出來,翔我要搬家了。海平面下漸漸泛起光,一夜的逃亡與即將告別的悲傷使其卸下心防,葉月坦言曾經喜歡過翔,但一直遠遠看著葉月的翔也明白兩人間的隔閡與錯過;最終伴隨著葉月一句輕聲的「我們哪裡也去不了」這一天的逃亡與冒險結束了。
晚七點,翔乘坐上電車準備離開小鎮,兩人明明坦言一個不等一個不送,卻心照不宣的選擇了相反的舉動。他坐在窗邊,瞥見了舉著煙花的葉月,只是一瞬間的事,但在渡邊信一郎處理下,一眼萬年,恍若老式電影膠片般定格,在現在與過去中游離,化作無言璀璨的煙火。
上述便是《BABY BLUE》的梗概,可見故事雖簡單,也用心。《BABY BLUE》有諸多區別於常規青春片的套路,作品像公路片又像青春片,意外與巧合更迭,悠然的音樂,新奇的元素,火光四濺後的返璞歸真,極簡的臺詞,曖昧迷糊的情緒,微妙的浪漫。渡邊信一郎將故事以動畫的表達形式展現的爐火純青,不冗長,也不倉促,結局兩人所遺憾沒能在海邊放煙花的願景似乎也伴隨著電車外葉月揮舞的煙火迎刃而解了,是年少時非常內斂的表達與釋然。而翔,明明能灑脫的扔出手榴彈,卻偏偏猶豫近在口齒間的言語,幸在最後他們也好好告別了。恰如伊坂幸太郎《再見,黑鳥》所言,面對突如其來又毫無道理的離別還是要笑著說"再見"。而觀眾對這部作品的感受就像是翔所看見舉著煙花葉月的感動,即便往後的生活不再交匯。
作品中除了男女間的青春遺憾,也傳遞出來一種渴望戲劇化、渴望逃離的情緒,這點在日劇《逃避雖可恥但有用》與押見修造的漫畫《惡之華》中都有所闡述。從約葉月逃學亂逛,到埋炸彈,去海邊放煙花,如果按照一般導演的套路,開頭的戲劇化安排會讓翔告白成為高潮,但海邊對話卻顯得尤其隱晦,一聲聲回應的「嗯」像是海浪衝撞沙灘的悶響。
其實整個故事都像是男主角中二時期的反叛幻夢,循規蹈矩下的乖張:他幻想撿到了手榴彈,幻想了遇見暴走族,幻想了火光下拉著葉月奔跑,其實他們只是安安靜靜來到海邊,正因為什麼戲劇化都沒有,所以翔也情理之中的無法開口,一切都無從改變。明明不甘平凡卻只能淪為平庸,內心的撕裂感可想而知。青春的結語就像是《惡之華》中仲村對春日說的那句不明所以的:下次不要再來了,你這個普通人類。《惡之華》表達青春終結的方式是激烈極端的,針針見血的,但《BABY BLUE》溫情的,唯一有些跳躍的手榴彈,爆炸時都像是煙火綻放。青春期我們都曾品嘗從叛逆到妥協的滋味,這也許就是這部14年前的舊作得以觸動心弦,產生共鳴的原因之一吧。
《BABY BLUE》單看梗概是一個有些遺憾悵然的青春故事,但如果你作為觀眾去觀看動畫,則會發現動畫所表達的與文字所表達的不盡然相若,乾脆利落的畫面切換,起承轉合之外,與日式主流青春動畫迥異的音樂搭配無疑也是神來之筆,作品沒有刻意以音樂煽情,象徵告別的旅程一路歡快吉他聲,海邊坦誠對話時更是只有海風凌冽。不愧是能將浮世繪與Hip-Hop風格融合的導演,現在想想,其實《BABY BLUE》挺有渡邊風格的,只是放大了那些諸如《混沌武士》、《星際牛仔》等硬核作品中的溫柔,從先鋒與科幻回歸收斂到了日常生活中觸手可及的東西。
2007年,《BABY BLUE》作為STUDIO 4℃《天才嘉年華》的最後的故事,畫上了句點,但渡邊信一郎的旅程依然在繼續。本次安利與其說是安利《BABY BLUE》,不如說是在安利渡邊信一郎這位作者,從作品中你能隱約窺見他的風格性情,有趣的不得了:大雜燴式的灑脫不拘、特立獨行之外,也在浪漫中漂流,在幽默和漫不經心下融入日式的細膩情愫。這位在簡介中只有作品經歷,出場總是帶著墨鏡的神秘男人在作品中趨於完善,觀眾通過作品再見恰如老友重逢,愉快又隨性,他照例邀請你在爵士樂或Hip-Hop的伴奏下吃雜燴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