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薛仁貴,大家都很熟悉,畢竟這是影視作品中常見的對象。可在歷史上薛仁貴的經歷要比影視劇中的薛仁貴坎坷的多,在其本人成為唐朝名將之前也經歷了一段困苦的時期。那麼薛仁貴又是怎樣發跡的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講講薛仁貴的故事。
初入軍中展露頭角
薛仁貴和大部分唐朝名將一樣,都是出身在官宦之家,只不過薛仁貴的命運比較糟糕,到了他這一代家境已經衰落了,為此他必須要搏一個前程出來。恰逢此時,唐太宗徵討遼東需要大批勇武的將領,於是薛仁貴便去將軍張士貴那裡應徵入伍,開始了長達四十年的軍事生涯。
雖然剛開始薛仁貴迫切想要得到唐太宗的賞識,但他的地位實在太過於低微,根本見不到皇帝,於是為了給皇帝留下個好印象薛仁貴做了一件大事。薛仁貴首先將自己的戰袍弄成純白色,因為當時的軍隊制服一律是黑色,為了突出自己薛仁貴便將自己的戰袍換成了白色。之後薛仁貴又尋找時機準備出戰。之後唐軍和高句麗軍隊在安市城進行了對峙,戰爭陷入了膠著狀態。但此時薛仁貴覺察這是個露臉的好機會,於是上前叫陣。最後薛仁貴憑藉自己的一身武藝,身騎白馬在敵軍中橫衝直撞,大有萬夫不擋之勇。
在戰爭結束後,唐太宗對當時只是士卒的薛仁貴印象很深,於是特地召見了薛仁貴,並封其為將軍。之後唐太宗又詢問了薛仁貴的家世,得知他是北魏名將薛安都的後代,於是對薛仁貴更為青睞。據史書記載,在班師回朝的過程中,唐太宗又召見了薛仁貴,對其勉勵說:「朕的舊將領都老了,不能承受指揮的繁重工作。朕每次都想提拔驍勇雄健的將領,沒有能比得上你的。朕不高興於得到遼東,而高興得到你啊。」通過唐太宗的這番話可以知道唐太宗本人對薛仁貴頗為器重。
回到朝廷的薛仁貴在唐太宗的可以提攜下不斷晉升,最後成為鎮守玄武門的將軍。在唐太宗去世後,薛仁貴又成為唐高宗的軍事班底,負責對外戰略。不得不說薛仁貴和李唐皇室的淵源很深。永徽五年天降大雨,由此引發了山洪,當洪水衝到了玄武門的時候士兵都四下逃散,而薛仁貴則登上城門向宮中示警,然後唐高宗才躲過了洪水的災害。洪水過後唐高宗特地召見了薛仁貴,對他的行為大加讚賞,並感概薛仁貴救了他一命,可以說薛仁貴和唐朝皇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一身威名戰功赫赫
公元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和薛仁貴徵討高句麗,在徵討高句麗的過程中薛仁貴大發神威,一路斬殺敵軍,最後在高句麗闖下了赫赫威名。之後薛仁貴又在黑山和契丹人作戰,最後因功封為河東縣男。在這幾場戰役中薛仁貴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從而進入了唐軍的高層中心。
公元661年九姓鐵勒在天山聚眾反叛,唐高宗命薛仁貴前去鎮壓。九姓鐵勒憑藉部眾的驍勇一直和唐軍作對,結果薛仁貴剛來就連射三箭射死三人,一下子壓住了敵人的囂張氣焰。之後薛仁貴用計擊敗了九姓鐵勒的大軍,最後擒獲了其首領葉護等人,從而收復了天山的部眾。後來唐軍中一直傳唱著「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的故事,因而薛仁貴也有著將軍三箭定天山的典故。
軍神落幕兵敗大非川
公元670年唐朝和吐蕃產生衝突,於是朝廷決定對吐蕃用兵。於是薛仁貴被任命為行軍大總管負責徵討事宜。但是當時的副總管郭待封是名將郭孝恪的兒子,他不滿薛仁貴成為他的上司,經常對薛仁貴的命令陽奉陰違。在薛仁貴的囑託下郭待封負責押運糧草快速前行,但郭待封本人態度傲慢根本不理會薛仁貴的囑託。最後導致糧草被吐蕃人截獲,薛仁貴的軍隊陷入了危機。之後由於唐軍沒有糧草,再加上駐紮地大非川不易於防守,最後在吐蕃軍隊的進攻下薛仁貴兵敗。回到朝廷後薛仁貴被革職貶為庶民,從此軍神落幕。
薛仁貴被貶期間唐高宗仍然記得他,於是在雲州之戰中薛仁貴再度被啟用。在戰爭薛仁貴寶刀未老,三次大敗敵軍,重演了當年的赫赫威名。但是畢竟年紀大了,身體也跟不上戰爭的步伐,最後唐高宗讓薛仁貴在封地養老。
公元683年,唐朝名將薛仁貴去世,享年七十歲。薛仁貴去世後,唐高宗對其格外優待,追贈贈他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其子女也受到朝廷的重用,大多都成為唐朝中後期的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