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之冤:歷史上是陪葬昭陵的功臣,演義裡被李世民下令斬首

2020-12-15 騰訊網

在中國歷史上,有非常多的通俗小說,這些小說之中經常會涉及到一些歷史人物,而這些歷史人物卻往往與歷史上的形象完全對不上,甚至還剛好相反,在中國古典小說《薛仁貴徵東》之中也有這麼一個人。

《薛仁貴徵東》是描寫大唐名將薛仁貴從貧窮到發家故事的,薛仁貴在書中因為家境貧寒不得不從軍謀取富貴,但卻屢屢被前往招募士兵的張士貴所拒絕,原因更是荒唐,只因為覺得薛仁貴名字中也有個「貴」字,犯了他的名諱,最後靠著程咬金的令牌才勉強進入了軍中。

這個張士貴在書中可謂是徹頭徹尾的小人,他本名張環,字士貴,在書裡擔任徵討遼東的先鋒官,薛仁貴在他手下沒有得到重用,反而被安排做了一個小小的火頭軍。不過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薛仁貴所率領的火頭軍人才輩出,屢次幫助唐軍擊破敵軍,張士貴不但對薛仁貴沒有任何獎賞,反而把薛仁貴的功勞據為己有。

後來張士貴得知了唐太宗到處尋找應夢賢臣的事情,也知道這個應夢賢臣就是薛仁貴,但他卻因為妒忌始終不肯說出來,還將薛仁貴立下的功勞全部算在了女婿何宗憲身上。為了怕薛仁貴起疑,他乾脆編了一首詩:「家住遙遙一點紅,飄飄四下影無蹤,三歲孩童千兩價,生心必定做金龍。」然後告訴薛仁貴說皇帝要把他找出來殺掉,自然嚇得薛仁貴也不敢站出來認帳了。

鳳凰山一戰中,駙馬薛萬徹冒死突圍求援,路上被火頭軍所救,意外知道了事件的真相。到了這時,張士貴依然不知悔改,反而與兒子張志龍合謀將薛萬徹殺死,對外則宣稱是在突圍時陣亡。因為害怕被人知道真相,張士貴不斷派薛仁貴攻打險地,企圖置薛仁貴於死地,但薛仁貴卻屢屢化險為夷,每次都沒有死,後來他將薛仁貴等火頭軍十人全部騙到山谷中困住,企圖讓幾人自生自滅,卻不料薛仁貴竟然出來救了唐太宗,事情自此真相大白。

唐太宗得知真相後也沒有立刻處罰張士貴,只是讓他帶著兒子女婿去攻打摩天嶺。卻不料張士貴一看摩天嶺地勢險要,根本不敢上前攻打,乾脆帶著部下坐船逃回了中原,企圖趁著中原空虛的機會自立為王,結果被薛仁貴騎著賽風駒追上,陰謀自此告破。東徵過來後,唐太宗就斬殺張士貴父子女婿五人,只留下小兒子張志豹一命。

到了《薛剛反唐》時,張志豹的兒子張宗昌、張易之又跳出來做了武則天的男寵,不斷針對薛仁貴的兒子薛丁山一家,並最終害的薛家被滿門抄斬,最終在薛剛的率領下,眾英雄斬殺了張家兄弟,重新立唐中宗做了天子,張士貴一家可謂是書中徹頭徹尾的反派,在《隋唐英雄》系列電視劇播放後,其反面形象更是廣為人知,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歷史上的張士貴並不是什麼奸臣,而是初唐一員名將。

張士貴在歷史上並不是字士貴,而是本名就叫張士貴,字武安,從小就武力過人,在隋末天下大亂時,他也聚集部眾為盜,四處抄略城邑,因為他原名張忽峍,所以被人稱之為「忽峍賊」。到義寧二年(618年),李建成兄弟率軍東徵王世充,張士貴就趁機歸降了唐朝,從此成為了大唐一員良將。在其後的歲月裡,張士貴跟隨李世民一起參與了攻滅薛舉父子、擊破劉武周、東徵王世充竇建德、平定劉黑闥叛亂等一系列戰鬥,為大唐帝國的統一戰爭立下了汗馬功勞。

貞觀七年(633年),張士貴再次作為龔州道行軍總管,率領軍隊參加了擊破西南反叛獠人的戰鬥。在這次戰鬥中,張士貴親冒矢石,奮身先登,讓唐太宗聽到後讚嘆不已,認為他是難得一見為國家大事奮不顧身之人,足可以與古時候的名將們相提並論。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親自率領大軍東徵雄踞東北的高句麗,這也就是《薛仁貴徵東》故事的時代背景。這時候已經年邁的張士貴也參加了這一次的軍事行動,和小說中比較一致的是,薛仁貴也確實在這時候因為貧困而投入的軍中,也正好是在張士貴麾下。不過與小說中不一樣的是,張士貴並沒有妒賢嫉能。

在唐軍剛剛到達遼東後不久,就遇到了一次突發的遭遇戰,郎將劉君邛遇到了高句麗大軍的突襲,被重重圍困在陣中,眼看著就要全軍覆沒了。張士貴接到消息後,立刻就派人前往救援,而他派去的人就是此時還寂寂無名的薛仁貴。薛仁貴也沒有辜負張士貴的期望,他單騎就殺入了高句麗重圍之中,將劉君邛一行人救出,還順手斬了高句麗一個以勇猛著稱的將領,嚇得敵軍全部都跪地投降。

這次事件之後,張士貴也並沒有像小說描寫一樣打壓薛仁貴,反而是厚加賞賜,並在軍中大力宣傳,等到達安市城時,薛仁貴已經是唐軍之中一位頗有名氣的將領了。在影響薛仁貴一生的安市城之戰中,張士貴所部作為唐軍先鋒,率先與高句麗接觸,在薛仁貴的亮眼表現下,是張士貴等人的奮力出擊,最終大敗高句麗大軍十五萬人。

不過略微遺憾的是,唐太宗這次東徵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也未能如小說中一下砍下淵蓋蘇文的頭顱,最終止步於安市城下。在大軍撤退時,唐太宗又專門安排張士貴率軍斷後,以阻擋前來追擊的高句麗軍隊,最終張士貴出色的完成了任務。

令人遺憾的是,張士貴再也沒有等到第二次討伐高句麗的機會。顯慶二年(658年),張士貴還沒有看到唐軍再次東徵就因病去世了,被追贈為荊州都督,並陪葬於昭陵。張士貴想不到的是,在後世的小說中陰差陽錯下唐太宗竟然一舉蕩平了高句麗,張士貴自己卻在小說中成了反派人物形象。

作者:玉衡

相關焦點

  • 凌淵閣二十四功臣簡介,最受寵的下場最慘,最後被逼自盡
    凌煙閣是唐朝表彰有功之臣繪有功臣圖像的高閣,位於長安城內太極宮東北角一個不起眼的小樓內。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紀念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們,由李世民親自題詞、命閻立本為二十四位有大功於李世民的功臣繪畫,供奉於凌煙閣中,即「凌淵閣二十四功臣」。此篇簡單介紹下榮登二十四功臣榮譽榜的大唐功勳。
  • 唐朝開國名將程咬金,真實的歷史上到底啥樣?我們被電視劇騙了
    唐朝開國名將程咬金,可以說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在《隋唐演義》這部影視作品中,程咬金做夢學會三板斧,靠著一些小聰明和運氣,在亂世之中立下了不少功勞。同時,也做了很多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因此,被人稱為混世魔王。那麼,真實的歷史上程咬金到底啥樣?我們被電視劇騙了。
  • 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的仁慈留給了誰?看這10個人就明白了
    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功業成就最高的皇帝之一,為大唐盛世的到來奠定堅實的基礎,而這位名垂青史的大唐第二位皇帝,是從一場兵變中走上帝國巔峰的。有人說唐太宗李世民是殘忍的,因為他弒兄殺弟、逼父退位,今天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看李世民是怎樣的人。
  • 在演義與正史中有何不同?
    實際上,小說畢竟是小說,秦瓊、羅藝、羅成、程咬金等人都有其歷史原型,而且小說裡的藝術形象與真實形象也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演義中,程咬金以販賣私鹽起家,和秦瓊是姑表兄弟,心機簡單、為人豪爽、粗中有細,一生運氣極好,後來投降李唐,並且立下不少大功,歷經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六朝,活到一百多歲才善終,可以說是隋唐英雄中的第一福將。那麼,程咬金在歷史上的原型是誰呢?他就是——程知節。
  • 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這是一出在歷史的舞臺上反反覆覆上演的經典戲碼,追根究底這不過是人性的一個折射而已。在中國歷史上開國功臣大多落不下一個好的結局,或被迫害,迫害革職。不過,如若遇到聖主,那些開國大臣不但不會遭到迫害,反而優待有加,李世民就是這樣的聖主。
  • 李世民率十名心腹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的結局如何?
    ——《舊唐書》都說伴君如伴虎,那麼當初誓死追隨李世民武裝事變的10位元老最終的結局是怎麼樣的呢?一、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玄武門事變」最重要的幕後策劃人之一。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唐太宗李世民。直到李世民去世,長孫無忌依舊受到重用。
  • 其實歷史上真實的他是這樣的!
    在《隋唐演義》等民間評書中,徐茂公是一個能掐會算、料事如神的半仙級人物。在小說、演義中,徐茂公通常手持羽扇,身穿道袍,是位仙風道骨的道士。同時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精通五行八卦,懂得行軍布陣,是瓦崗寨的智囊,後來更是成為大唐皇帝李世民的軍師。但歷史中真實的徐茂公和道士、軍師的形象一點都不沾邊。
  • 李世民愛將之墓被挖掘,陪葬的女俑,奇特造型告訴你初唐有多開放
    我們先來看看鄭仁泰墓,鄭仁泰墓是唐太宗的陪葬墓,墓地主人鄭仁泰是李世民的愛將,是河南開封人,他的父親鄭德通是平州刺史。鄭仁泰在16歲時便投靠李世民成為他的嫡系部隊,在他死後葬在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陪葬墓裡,可見他生前地位之顯赫。
  • 錚臣魏徵,死前留下一本小冊子,氣得太宗李世民下令刨墳
    貞觀十七年,大唐著名的諫臣魏徵病逝,太宗李世民十分傷心,為此廢朝五日,下令厚葬魏徵詔百官送葬,並親自為魏徵書寫了碑文。魏徵死後,太宗還經常對身邊的人說道:「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歷史為鏡子可以知曉興亡更替,以人為鏡子可以看清自己的錯過,現在魏徵去了,朕少了一面鏡子」。
  • 李世民帶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終是什麼下場?
    唐太宗也是中國歷史上明君的一代,他倡導的「貞觀之治」至今為人們所享受。但關於唐太宗一直有一個無法迴避的話題,就是他發動了「玄武門變」,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兄弟,最終贏得了天下。唐太宗之所以能夠發動玄武門之變並取得勝利,與他的黨羽密不可分。今天,我們將盤點在玄武門變革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十位主要人物。
  • 唐朝時期的八大名將,個個戰績卓越,看你認識幾個
    大唐時期繁榮鼎盛一時,各項水平在歷史上也是排的上號的。而在這個期間,也有一些千古名將流芳百世,他們的戰績個個都是讓人十分敬仰。下面就給大家盤點下大唐時期的八大名將: 李晟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唐朝宰相、軍事家。
  • 劉邦稱帶兵的功臣為功狗,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這樣對他的功狗
    玄武門之變中,李建成、李元吉黨羽狂攻玄武門,張公瑾有勇力,「獨閉門以拒之」。李世民即位,拜代州都督,後封鄒國公。張公瑾病死於貞觀六年四月辛卯(初八)日,時年僅三十九。李世民不避辰日而哭。
  • 古代最幸運的功臣,張揚跋扈,多次被治罪,卻得以善終,活了80歲
    更令人奇怪的是,儘管丘行恭的口碑很差,犯下了一籮筐罪過,但李世民始終沒有殺他。非但不殺他,還屢屢提拔丘行恭,封丘行恭為天水郡公。結果,劣跡斑斑的丘行恭竟得以善終,活了80歲,死後還獲得陪葬李世民昭陵的榮耀。那麼,李世民為何不殺張揚跋扈的丘行恭呢?
  • 「昭陵六駿」中一人一馬的背後,記載:忠誠與勇敢的時代主題
    李世民一生的戰馬,有六駿。歷史有記載的是「昭陵六駿」,它是指六塊駿馬石刻。每塊青石浮雕約高1.7米、寬2米。位於李世民昭陵祭壇東西兩側。 據說它的原型是,李世民貞觀十年,閻立本把太宗喜歡的六駿圖先畫出來,後來石刻家閻立德按照畫刻於華山石上。太宗還配「六馬贊」詩,讓書法家詩錄刻在六駿旁邊,但至今無從考證。
  • 邵陽地名探源之「昭陵」:果然無關召公唐太宗,源於劉邦攀上吳芮
    有源之水。邵陽邵水之畔徐福桃花源一景但查閱《邵陽市政府網》上的「市縣概況」,倒是謹慎得多,並未如此直白。雖然也寫了有二千五百年歷史,卻是將昭陵置縣作為建制之始。在此之前,便語焉不詳。「樂遊原上望昭陵」可以肯定,西漢之初時長沙國所轄的「昭陵縣」,絕對跟八百年後聞名天下的唐太宗李世民之「昭陵」毫無牽連!更與再過千年後的清太宗皇太極之「昭陵」(又稱北陵)八竿子打不上關係哦。
  • 圖寫記憶:昭陵六駿的圖像紀功傳統
    昭陵六駿雖表現得極為精彩,在中土卻欠缺構成序列的相似案例,其表現之形式、出現之契機,以及背後的文化內涵,需要在中國傳統與中西交流的歷史框架下,納入多元文化的視野加以考慮,尤其需要注意唐朝與薩珊波斯、突厥等周邊文化的交流互動。
  • 戰功遠勝秦叔寶的初唐大將軍,因為得罪了筆桿子,結果比竇娥還冤
    中國歷史上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文武相輕」。耍筆桿子的文人,看不起耍槍桿子的武將,認為武將粗鄙不堪。耍槍桿子的武將,看不起耍筆桿子的文人,認為百無一用是書生。武將看不起文人,代表人物就是尉遲敬德等人。尉遲敬德經常當著唐太宗的面,怒罵文官沒用,結果把所有的宰相都得罪光了。
  • 《隋唐演義》中十八路反王都是誰?最終都有怎樣的結局?
    十八路反王是我國古典小說《隋唐演義》中的人物,他們曾聚在四明山一起圍攻隋煬帝,十八路反王由此而來,小說是一部介紹隋末天下大亂的歷史事件,雖然經過了藝術加工,但基本還算符合當時的歷史情況,小說圍繞著十八路反王起兵造反展開,再現當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然而作者在小說中對這十八路反王也沒有進行詳細的介紹,很多時候僅僅是一筆帶過,因此關於十八路反王的具體情況